12.20 《廊桥遗梦》:一辈子要有一次确切的爱,浅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在一个日益麻木不仁的世界上,我们的知觉都已生了硬痂,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茧壳之中。伟大的激情和肉麻的温情之间的分限线究竟在哪里,我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往往倾向于对前者的可能性嗤之以鼻,给真挚的深情贴上故作多情的标签,这就使我们难以进入那种柔美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理解弗朗西丝卡·约翰逊和罗伯特·金凯的故事所必需的。

—罗伯特·詹姆斯·沃勒

《廊桥遗梦》是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用11天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人性、爱情、伦理、家庭与责任的畅销小说。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95年上映,该片一上映就引起巨大的轰动,在1996年获得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第53届美国全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第21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并被评为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由其改编的音乐剧获得美国话剧和音乐剧的最高奖项托尼奖。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乎婚姻家庭和伦理的电影,有、却不着重于对情欲的渴望,更多的是爱与克制、自由与道德、欲望与人性的挣扎,使人们感受到了永恒、理智、责任及成年人对精神需求的渴望。

《廊桥遗梦》:一辈子要有一次确切的爱,浅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一、有一种爱叫相忘于江湖,却怀念到哭泣

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一个古朴却恬静的乡村,家庭主妇弗朗西丝卡与家人生活在这里,在家人离开的四天里,身心全放松下来的弗朗西丝卡邂逅为拍摄麦迪逊县廊桥而来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并与之相知相恋,短短四天就达到灵与肉、情感与精神的完美结合。面对觉醒的心和迟来的爱,弗朗西丝卡最终选择了家庭与责任,而罗伯特则选择了成全。

“和家人一起活着,和爱人一起死去”,她是农夫之妻,却与摄影师是灵魂伴侣,四天的相知相守换来了一生的彼此怀念。

他们共进晚餐相拥而舞彼此吸引,他们交心做爱互为影子,他们“涉过彼此的心河,才发现竟有那么多的共通点。”尽管他们此前的人生并没有交集,可是,一眼就是万年。

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在结尾:当看着雨中曾痴恋的男人还在做最后的挽留,弗朗西丝卡柔肠寸断,她知道,有的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但她不能走,“让我告诉你,我为何不能走,请你告诉我,我为何该离去”。

有人说,在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是个悲剧,但对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来说却是最好的结局。

有时,残缺也是一种美,有遗憾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心造就永恒。

《廊桥遗梦》:一辈子要有一次确切的爱,浅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二、弗朗西丝卡:我对你的感情太深,但别让我放弃我的责任

四天之后,一场关于“走”和“留”的谈话在所难免,他已爱她入生命,要她跟他走,他说“我想我们两个都进入了另一个生命的体内,这是我们创造的,叫做‘咱们'。”

面对真爱与责任,弗朗西丝卡痛苦万分。短暂的相逢,却仿佛一辈子,她遵从自己的内心,短短四天,被禁锢的梦想与激情得以释放,罗伯特的懂得使得她欲罢不能。

最后,弗朗西丝卡还是选择了家庭,她说:我多么渴望和你在一起,要成为你的一部分;同样的我也不能使自己摆脱我实实在在存在的责任。我不能放弃我的责任,如果现在我这样做了,这思想负担会使我变成另外一个人,不再是你所爱的那个女人。

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过的是和弗朗西丝卡一样的生活,结婚和有孩子后,在某方面生命的开始也预示另方面生命的停滞,因为在现实的人生中,女人为了孩子和家庭,把她个人的需求放在一边,没有了自我。

人生总在不断选择,当觉醒的自我与责任发生碰撞,女主如现实中的多数女性一样,选择了坚守责任。

真正的爱情是属于成年人的,婚姻不是昨日生活的重复与继续,它需要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这也是女主情动之处。

《廊桥遗梦》:一辈子要有一次确切的爱,浅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三、罗伯特·金凯:我从高处跌落,一直向你跌落,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罗伯特曾经的一个女友对他说过:你身体里藏着一个生命,我不够好不配把它引出来,我力量太小,够不着它。我有时觉得你在这里已经很久很久了,比一生更久远,你似乎曾经住在一个我们任何人连做梦也做不到的隐秘的地方。

这个生命就是原始、本色,是孤独、力量,是温暖以及对懂得的深深渴望,所以,当弗朗西丝卡把它引了出来时,他“像一个老猎人远行归来,看到家中的篝火之光,所有的孤寂之感一下子溶解了”。

所以,当弗朗西丝卡说他是大路,是远游客,是所有下海的船时,他哭了,此生此世再没有人这样了解他,他一生的感觉、寻觅和苦思冥想在她身上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他对弗朗西丝卡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向你跌落,我来到人世间就是为爱你,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但故事的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尊重与离去,因为他知道,爱是深深的懂得、接受和成全。

到底是什么使罗伯特·金凯的形象深入人心?网络上的一段话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对于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远离自然,生命被禁锢在很小的空间里,人们的生活更加程式化,人的真正自我在哪里?信息时代的我们倒底需要的是什么?罗伯特·金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选择了走向自然。

是罗伯特·金凯回归自然、随性而不随意、对目标有执着追求的生活态度,以及内心深处对精神共鸣的渴求深深打动了我们。

《廊桥遗梦》:一辈子要有一次确切的爱,浅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四、根植于人内心最深处的归属感——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划分为五大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精神需求是除生理以外的四种追求的总和,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的交流与回应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德华·特罗尼克博士曾做过一个“面无表情”的实验,博士让一位母亲对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做出“互动”和“不回应”两种不同的反应。

实验之初,母亲与孩子有交流有互动,孩子很开心,随后,母亲对孩子的举动不再给与回应,即开始“面无表情”,孩子从开始的微笑、寻求拥抱,逐渐情绪焦躁,最后尖叫大哭,直到母亲再次予以回应。

这个实验表明,人生来就需要情感的交流与回应。《廊桥遗梦》中,让弗朗西丝卡情动的地方“不在于男主的浪漫或幽默,而是他这些行为背后的交流与回应。”

《廊桥遗梦》:一辈子要有一次确切的爱,浅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2、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

电影中,作为丈夫的理查德逐渐知道了妻子的追求和理想,他临终前对妻子说,“我知道你有梦想,遗憾我没能给你,我爱你……”,但对此他从未做出任何的交流、回应、改变及共鸣,只是以“爱你”的名义固守原状、麻木的生活着。

前段时间,台湾情感家庭短片《餐桌上的陌生人》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它讲述了一对夫妻从无话不谈到最后变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直到妻子说出“你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啊”,“就是什么声音也没有”。

有人说,这是婚姻的失语症,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这是没有看见彼此的情感需求。

网络上的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他们并不是简单的“不解风情”、“不够浪漫”、或者“没有情趣”,而是在深层里缺乏与人建立情感上的连接、共情和回应的能力,因此在亲密关系中常常缺乏与伴侣进行精神的深层交流或共鸣。


《廊桥遗梦》:一辈子要有一次确切的爱,浅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配图来自《餐桌上的陌生人》

3、稳定的归属感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一书里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而现实是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也不想进去。

根据民政局统计,2019年3季度我国离婚率高达44%。离婚率不断攀升,而结婚率却持续下降,2018年仅为7.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心里严重缺乏归属感(归属感,又称为隶属感,百度百科解释为,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简言之就是心有所属、身有所定,有需要和被需要,获得安全感)。

在一篇《心理学:为什么你在生活中缺乏归属感》的文章中,作者把没有归属感背后的心理原因分为五个方面,即:缺少安全感、相似性、缺少认可和被认可、缺少参与感及情感的链接。

针对这些原因,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接纳和看见彼此。当情感被链接安全被满足,那么,每一次情感的回应都能让彼此感到需要和被需要,从而建立起稳定亲密的家庭关系。

《廊桥遗梦》:一辈子要有一次确切的爱,浅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4、爱与责任的完美结合

叔本华说过,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弗朗西斯卡在留给儿女的信中说:我们疯狂爱过的,和步入婚姻殿堂的,永远不会是同一个人。其实,爱与责任,从来都不该是两个问题。情感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希望白头到老的那个人就是自己的爱人和精神伴侣,那么,当爱与责任合二为一,便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刻。

疲惫的婚姻是坚守还是应该抛弃,每个人心中是否都有一个白月光抑或朱砂痣,得和失哪个更多,从来没有标准的答案和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当下的,各凭心中感觉。

人生总有要坚守的东西,也总有得不到和放不下,无论你怎样选择,我只愿你内心是笃定的、人是幸福的。

《廊桥遗梦》:一辈子要有一次确切的爱,浅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