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廊橋遺夢》:淺談女主婚內出軌的幾大原因及該故事的現實意義

前言:《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女主角弗朗西斯卡去世以後,她的孩子卡洛琳和邁克通過母親的遺囑和日記了解到,作為家庭主婦的母親曾在他們年少時,在他們和父親外出參加展覽會的時候,認識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兩人相見恨晚有了 4 天短暫浪漫的時光,最後弗朗西斯卡因為責任不願捨棄家庭,選擇與羅伯特分離,彼此懷念一生的故事。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柏拉圖式的婚外情故事。1995年影片一經上映,就在當時的美國引起一陣離婚潮。影片不僅呈現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也反映了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於精神嚮往與家庭責任的抉擇,愛情與倫理道德的衝突。

《廊橋遺夢》的視角也很有意思,是通過女主的孩子朗讀母親的日誌,用倒敘的方式來緩緩講述。兒女們讀完弗朗西斯卡的日誌後,瞭解了母親的境遇與掙扎,以及她對自己愛情的抉擇和原因,從而對自己的婚姻也有了新的反思。

那我今天就來分析分析,女主角弗朗西斯卡為什麼會被攝影師羅伯特·金凱所吸引,愛上他,與他發展了一段婚外情。在我看來,弗朗西斯卡愛上羅伯特·金凱的原因可以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大因素。而在第三部分,我會分析《廊橋遺夢》這個婚外情故事對我們的現實意義與思考,並且談談我對婚姻中如何保持愛情活力的四個建議。

《廊橋遺夢》:淺談女主婚內出軌的幾大原因及該故事的現實意義

01、淺析女主弗朗西斯卡婚內出軌的內在因素:弗朗西斯卡的內心孤獨、精神生活缺乏以及自我價值難以實現

首先,丈夫不願弗朗西斯卡出去工作,導致她自我價值難以實現;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雖然很敦厚朴實,但是思想偏於保守。儘管現代社會的女性已經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經濟獨立,但是幾千年的文化牢籠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

理查德不喜歡她外出工作,他認為男人的職責是賺錢養家,女人應該在家帶孩子,照顧家庭。弗朗西斯卡不得不辭去教師的工作,在家做全職家庭主婦。

她熱愛文學、音樂以及教師的工作,但他的丈夫卻無法和她有精神上的溝通,除了孩子和農活他們沒有別的共同語言。生活在一個保守的環境下,對於渴望自由嚮往愛情的弗朗西斯卡來說,就像是生活在難以掙脫的牢籠中。

在我看來,弗朗西斯卡的性格,敢愛敢恨、崇尚自由,從她喜歡音樂、依然堅持看書的細節中可以看出。但是,家庭內部的環境約束著她熱愛自由的天性,特別是丈夫傳統守舊的觀念,加深了弗朗西斯卡對於精神世界的追求與現實社會的矛盾,她內心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的理想一直被囚禁。

《廊橋遺夢》:淺談女主婚內出軌的幾大原因及該故事的現實意義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弗朗西斯卡的成長背景對她自由浪漫性格的影響;

電影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從小在意大利長大,作為一個典型的意大利人,她的骨子裡就有一種浪漫主義情懷。從影片中她的喜好等各種細節裡可以看出她與生俱來的熱情奔放、天真可愛。

懷著對於美國的美好向往,弗朗西斯卡嫁給丈夫理查德並與他一起來到這個美國的鄉村。她自認為她擁有了美好幸福的婚姻,然而在衣阿華州鄉村的婚後生活擊碎了她的美夢。

正如她自己所說:

“這裡有很多值得讚美的人和事,我尊重他們這些品質,但,這不是我少女時代所幻想的樣子”。

簡而言之,弗朗西斯卡從小就生活在浪漫主義之中,骨子裡流淌著崇尚自由的基因。身處在只有家人和鄰居的空間中,對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囚籠。從吃飯時女兒隨意調走她所喜歡的電臺時流露的那個無奈的眼神,以及她獨自在長廊上讀書時的那個寂寞的身影裡可以看出,弗朗西斯卡的精神生活顯然沒有得到滿足。

《廊橋遺夢》:淺談女主婚內出軌的幾大原因及該故事的現實意義

02、淺析女主角弗朗西斯卡婚內出軌的外在因素:社會大環境的封建保守、羅伯特·金凱身上與眾不同的未知性與個人魅力,都刺激著吸引著困在精神囚籠中的弗朗西斯卡


首先,社會正發生劇烈變化,弗朗西斯卡卻生活在偏遠閉塞鄉村,浪漫本性被壓抑;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經濟高度發展,弗朗西斯卡雖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在偏遠閉塞的鄉村裡,週而復始的瑣碎家務活,單調和缺乏生活情趣使她整日渾渾噩噩,磨滅了她渴望激情的少女之心,壓抑了她的浪漫本性。

在那時,整個社會在各種規章、制度、習俗的規範下有條不紊地運行著。美國當時對於婚姻正處在一個封閉狀態,幾乎沒有人在婚姻中選擇離婚,而美國的鄉村更是封閉。

正是這種鄉村與城市的極大反差,刺激著弗朗西斯卡對外面世界的好奇與探索。

《廊橋遺夢》:淺談女主婚內出軌的幾大原因及該故事的現實意義

其次,羅伯特·金凱身上與眾不同的未知性,正好符合弗朗西斯卡對外面世界的想象;

在當時社會還普遍存在保守的婚姻觀念之下,羅伯特·金凱卻是一個離過婚的男人,他自由、熱烈,他的出現打破了弗朗西斯卡生活的單調與清寂。

當弗朗西斯卡獨自在家,遇到了前來拍攝廊橋的《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羅伯特·金凱請求弗朗西斯卡為他引路,在交談中談及了彼此的家庭和感情生活,兩顆孤寂的心產生了共鳴。

作為一名攝影師,由於工作性質,羅伯特·金凱四處遊歷,常常遇到一個覺得好玩的地方就隨性的呆上幾天,他過著的無拘無束的生活與弗朗西斯卡的現狀完全不同,他見過她沒見過的世界。在他的談笑間,勾起了弗朗西斯卡原本對於生活的嚮往。羅伯特·金凱的一直在路上的經歷,讓他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獨立於社會主流價值,使他充滿未知的神秘感。

從他們第一次交談中就可以看出羅伯特·金凱是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衣著整潔、舉止優雅,這些特質是弗朗西斯卡所處環境中的其他男人所不具備的,他豐富的知識儲備、豐富的人生閱歷,都充滿吸引力。

通過羅伯特·金凱的閒聊,她瞭解到外面的生活是那麼多姿多彩,充滿幻想與自由,他拍攝過的景色深深的吸引著她,並且他們還有共同的愛好,音樂和文學。讓她內心的火苗一下子點燃了,喚醒了壓抑的自我意識,有了衝出平淡生活的衝動。

《廊橋遺夢》:淺談女主婚內出軌的幾大原因及該故事的現實意義

再是,羅伯特·金凱的個人獨特魅力,一起讀詩、跳舞、散步等行為滿足了弗朗西斯卡的精神需求。

第一次收到鮮花,第一次與人共談葉芝的詩,第一次有人調到她愛聽的電臺,雖然他們的交集只有四天,但是弗朗西斯卡就是在這些小事中被羅伯特·金凱打動。

正所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弗朗西斯卡終於遇到了那個能夠讀懂她內心的人,他們一起聽音樂、跳舞、在月光下散步、談論詩歌,羅伯特·金凱帶給她的是長久不曾有過的感動,這就是她內心深處所渴望的愛情。

並且他對於弗朗西斯卡是負有責任感的。影片中有個情節,同樣出軌的璐茜去店裡吃早餐遭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她離開後在車裡哭泣,羅伯特看見後,打電話給弗朗西斯卡試圖取消約定,他害怕與弗朗西斯卡的約會被村民看見,而使她也遭受這種不公平待遇。

在羅伯特·金凱的一生中,他從未像愛弗朗西斯卡一樣愛過任何一個女人。在他們確定彼此的愛意之後,羅伯特表達了想要帶走弗朗西斯卡的意願,弗朗西斯卡拒絕後,他獨自離開,愛她就是尊重她的選擇。

羅伯特·金凱出現之時正是弗朗西斯卡深受精神囚籠的折磨之時,他宛若一位隨風而來拯救她浪漫王子,帶她短暫逃離出了現實與精神的雙重困境。共談葉芝的詩、一起月光下散步等等,都給弗朗西斯卡帶來前所未有的驚喜與感動,滿足了她渴望已久的精神需求。

《廊橋遺夢》:淺談女主婚內出軌的幾大原因及該故事的現實意義

03、淺析《廊橋遺夢》這個婚外情故事對我們的現實意義與思考,並且談談我對婚姻中如何保持愛情活力的四個建議


《廊橋遺夢》曾一經播出就引發了美國社會一陣離婚熱潮。可見,這個婚外情故事並不是只是虛構那麼簡單,它也反映著我們現實生活中諸多兩性婚姻情感問題。怎麼保持婚姻的新鮮感和愛情的持久度,這始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社會問題。

那有辦法可以讓感情保持長久呢?我們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去做:

①不限制彼此的個人愛好,允許對方追求自己的精神需求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提出過一個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在五個層次中,處於最高層次需求的是自我實現需求。簡單的說這一需求是指:人必須幹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

電影里正是由於弗朗西斯卡的丈夫不讓她出去工作,放棄了個人愛好,整日與家務作伴,讓她失去對婚姻、對生活的激情。

日本有個記錄片叫《人生果實》,在片子裡修一和英子是一對結婚60多年的夫妻,他們在生活習慣上完全不一樣,卻依然恩愛的攜手走過大半生。比如說就吃這方面,修一愛吃土豆和日式早餐;英子討厭土豆,喜歡吃西式早餐。在做飯時,英子在會做各種土豆的才給修一,並且會做兩種早餐,給修一的日式和自己喜歡的西式。

他們善於接納彼此的喜好,也對自己有所尊重。在感情中不必扭轉對方的興趣,在做自己鍾愛的事情時,也可以享受彼此分享的喜悅感,豐富個人生活的同時,雙方也會保有新鮮感。

《廊橋遺夢》:淺談女主婚內出軌的幾大原因及該故事的現實意義

②建立生活的儀式感,打造只屬於兩個人的專屬記憶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寫過一本書,叫《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書裡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在《小王子》一書中,小王子馴養了一隻狐狸。一次,小王子去看小狐狸。小狐狸對他說:“如果你說你下午四點來,從三點鐘開始,我就開始感覺很快樂。時間越臨近,我就越來越快樂。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但你如果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準備好迎接你的心情了。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某一時刻與其他不同。”

電影裡羅伯特·金凱打動弗朗西斯卡的小細節,就是這些被她的丈夫所忽略的儀式感。

打造儀式感並不需要多麼貴重的禮物,僅僅只要一點小的改變,就能營造出與眾不同的記憶點。比如說送愛人一束鮮花;一起做可口的飯菜,並且點上蠟燭放上音樂;出門時說“我愛你”等等。

《廊橋遺夢》:淺談女主婚內出軌的幾大原因及該故事的現實意義

③保持神秘感,擁有彼此的獨立空間,讓對方保持好奇心

劉若英曾在《我敢在你懷裡孤獨》這本書了提到過她和丈夫婚後的生活狀態:夫妻兩人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回家後兩個人有各自獨立的臥室和書房,只共用廚房和餐廳。

《開放的婚姻》一書中曾提到:“在婚姻生活裡,每個人都需要一些空間,不只是物理的空間,可以待在房間裡沉思;還有心理的空間,心理的空間可以假想為一個人心理上的小房間,人的成長需要這樣的空間,如果沒有成長,即使感情最好的夫婦最後也會彼此厭倦。”

兩個人在一起太久是會膩的,習慣性的把所有東西都告訴對方,就沒有好奇感了。愛人之間應該坦誠,但不是什麼都讓對方知道,應當有自己的保留,過於瞭解就變得太過直白而平淡無味。距離產生美,留有餘韻,讓對方保持好奇心,關係才能長久。

④提升自我價值,促進雙方共同成長

《我的前半生》中,唐晶有句話說得好,“兩個人在一起,進步快的那個人,總會甩掉那個原地踏步的人,因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能夠更多地,探求生命的外延和內涵”。

劉嘉玲說:世上沒有永久的婚姻,只有共同成長的夫妻。”今年是劉嘉玲與梁朝偉結婚的第11年,是他們在一起的第31年,支撐他們美好愛情的是倆人共同的成長。劉嘉玲在做好梁朝偉賢內助的同時,也不斷開拓表演事業。劉嘉玲不僅靠《讓子彈飛》中,出演戲份不多的女配角,成功拿下香港電影影評獎“最佳女配角”,更是憑《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拿下了第30屆香港金像獎的“影后”。而梁朝偉因為有了劉嘉玲的支持,才創造出了更多的好作品。

在婚姻中,最強有力的紐帶就是彼此共同成長。如果兩個人的差距拉大,感情就會失衡,變得不平等。無法共同進步的夫妻,終會有一個被淘汰。重視自我的價值提升非常重要,只有兩個人互相欣賞、彼此成就,才能永葆婚姻的活力。

電影裡最讓人唏噓的場景就是那場讓人肝腸寸斷的雨中告別。大雨中羅伯特痴心等待,弗朗西絲卡幾次緊握車門把手,想要下車追隨他離去,最後還是放棄了。人的一生中除了愛情,還有許多的其他。弗朗西絲卡最終還是沒有突破倫理道德,而是選擇了理性與責任。

杜拉斯說過,“愛之於我,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隨著歲月的消逝,年歲的見長,許多年少時的夢想都在生活的擠壓下隱匿於某個晦暗角落,而羅伯特·金凱到來就點亮了弗朗西斯卡永不磨滅的英雄夢想,從此以後,餘生對他都盡是懷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