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再讀《廊橋遺夢》:年少不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再讀《廊橋遺夢》:年少不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01】

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勤在1992年出版的小說《廊橋遺夢》,在我國流傳甚廣,是一部經典的婚外情小說,曾一度引起廣大讀者的強烈關注和討論。1995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大熒幕時,在美國曾引發離婚狂潮。

年輕時閱讀時,對男女主人公的那種偷情的行為與心理,感到不可思議,甚至為這對老人感到羞愧和可恥。喜歡這部小說或電影的粉絲還容易背上“三觀不正”的罵名。然而,激進而好奇的年輕人,還是想一探究竟,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地探索這種愛的合理性,並尋找一些新的證據。

再讀《廊橋遺夢》:年少不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02】

作者將一對中年人的婚外情描寫得哀婉動人。作品構思巧妙、結構新穎、文字優雅,是一種成年人說心事的節奏,使一些中老年讀者覺得他們的生命仍有煥發光彩的機會與動力。

男主人公羅伯特·金凱和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約翰遜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精神上和肉體上獲得了一次空前絕後的享受,都對短暫四天的相聚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小說用一種極為理性剋制的手法,描述了一場違背道德倫理的婚外戀。男女主人公從始至終都在極力控制自己的感情,爆發的臨界點處理得相當真實微妙。雖然沒有激烈的高潮,但全程暗流湧動,真實地展現了兩個一見鍾情的男女該有的樣子以及即將發生的一切的準確判斷,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婚外戀這一存在的偶然性和合理性。

再讀《廊橋遺夢》:年少不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03】

中年人與年輕人相比,他們在生理上沒有那麼強烈而急進的要求,他們經過生活的磨礪,懂得精神上的享受比生理上的享受具有更高層次的生命美感。他們懂得人情世故,懂得體貼他人。他們換位思考,為所愛的人著想,為這次冒險行為的後果進行了充分地評估,並將結果完全在自己的掌控範圍內,這使得他們對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更加理性與完美。

小說自始至終給人一種平靜的心境,沒有激情澎湃,沒有一時衝動,一切都在默默中完成。事情的發生與推進,只源於彼此心靈的感應。他們都看到了事情的進展,明白事情正朝著某一個方向推進,有一件事遲早都會發生,而他們卻都沒有拒絕,而是順其自然。面對分手,他們也能平靜、舒坦,只是略帶一些傷感。

中年人的愛如午後的晚霞,一切都是那麼恬靜與美好。沒有侵略性,沒有破壞性,沒有挑逗性,一切都在隱褪的過程中,慢慢淡出,慢慢消失,只是如何令這一過程增添一點點美感。

再讀《廊橋遺夢》:年少不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04】

《廊橋遺夢》宣揚了一種生命的美學,把婚外情這種有可能導致破壞性的事處理的泰然自若,行如流水,沒有太高的奢望,也能平靜地對待失望。

無論如何,愛過了,而且終生回味,這是對懂得愛的人的回報。不僅如此,它還使其本身永葆鮮活。

年少閱讀,不解書中意。讀懂時,已是書中人。這是中年人的愛與哀愁!

時間是最為廉價的催化劑。除了消耗青春的成本,它的最大作用就是,能證明合理的存在,證明真理的永恆。愛與哀愁正是對中年人生命與愛情美學的展現與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