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最刻骨銘心的愛情是,還沒愛夠就戛然而止

圖/網絡

《廊橋遺夢》:最刻骨銘心的愛情是,還沒愛夠就戛然而止

《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遇到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在經歷了短暫的浪漫後,弗朗西斯卡因不願捨棄家庭而與羅伯特痛苦地分手。但是對他的愛戀卻縈繞了弗朗西斯卡的後半生。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美化了婚外情的電影。這部電影曾在美國掀起了離婚狂潮。很多人羨慕弗朗西斯卡能夠遇到“真命天子”,卻又慨嘆於她太懦弱,不敢大膽地追愛。不過,電影終究是電影。當我們跳脫出電影給我們帶來的價值觀,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弗朗西斯卡當初選擇了私奔,那她的結局會是怎樣的?

《廊橋遺夢》:最刻骨銘心的愛情是,還沒愛夠就戛然而止

一、多少婚姻,疲於瑣碎的柴米油鹽

女主弗朗西斯卡出生在意大利,有著意式的浪漫多情的血統,年輕時遇到了美國大兵邁克爾,懷著對世界另一端的憧憬,她嫁給了邁克爾,並跟隨他來到了美國的依阿華小鎮。

這本來是個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但當邁入婚姻之後,弗朗西斯卡逐漸變為家庭主婦,每天關心的只有天氣、蔬菜糧食的價格,伺候一家四口的飲食起居。她的熱情,在柴米油鹽中逐漸耗盡,而她整個人也逐漸變得麻木無趣。

她原本是位老師,對自己的職業有著美好的體驗和憧憬,但為了照顧孩子,加之丈夫不願讓她去工作,她也只能將自己困囿於家庭中。

當弗朗西斯卡第一次邀請攝影師羅伯特到自己家,當談起丈夫邁克爾時,她說:

“邁克爾有很多優點,他工作很勤奮,體貼,誠實,溫柔,是個好父親。

這兒很好,很寧靜,人們也好……但是,這兒沒有少女時代,我所夢想的。”

當羅伯特問她結婚多久了,她恍惚了好一陣,然後雲淡風輕地吐著煙霧:“好久了”。彷彿她已經逐漸習慣了婚後平淡的生活,早已喪失了享受愛情的姿態,婚姻的浪漫在她的生活中也逐漸消失殆盡。

這同樣也反映了婚姻中大多數女性的現狀。很多女人都是為了家庭而失去自我而壓抑著,慢慢地,就會對自己的婚姻產生反感的情緒。

反倒是,那些沒有成為家庭瑣事的愛情更會讓人戀戀不捨。浪漫與現實的激烈碰撞,才是減淡一段愛情的本質原因。因為現實總會打破戀愛時期的種種美好幻想。但這樣的生活卻是無法避免的,無論弗朗西斯卡最終與誰在一起,她都要面對現實中一地雞毛的生活。

《廊橋遺夢》:最刻骨銘心的愛情是,還沒愛夠就戛然而止

二、因為一時的心動而匆忙抉擇,那麼很大可能會上演一場悲劇

作家馮唐曾說過:

“婚姻是反人性的,是為了維護人類社會一些經濟法律責任的一種制度。愛情跟婚姻相反,它是人性極其絢爛,極其閃爍的部分,但它只是一段時間,不可能一直持續,否則人就燒沒了。而且,愛情本身帶有很多的盲目性,只是在合適的時間遇上了。”

我們且不說羅伯特是不是個多情的“浪子”,儘管導演並不想表現這一點,結尾羅伯特在雨中徘徊的情節很容易為他樹立多情專一的好男人形象,但他作為一個離過婚的攝影師,去過世界的大多地方,與家人聚少離多,就像漂泊不定的“浮萍”一般,自由且無依無靠。

而恰恰又是這種漂泊自在的勁兒,深深地吸引著為家庭所困的弗朗西斯卡。

像在影片開始,弗朗西斯卡坐在羅伯特的車裡為他指路,兩人開始閒聊,當羅伯特提起自己曾坐火車途徑弗朗西斯卡的故鄉——意大利的巴利鎮,並因為景色迷人而中途下車並居住了幾天。弗朗西斯卡徹底被這個骨子裡自由浪漫的男人吸引住了。

當你困囿於晝夜廚房與愛,突然有人出現要帶你去看山川湖海的話,很難不會心動。而羅伯特的出現使弗朗西斯卡看到了生命的種種可能,愛情的產生,也大多都發於這種新奇感和刺激感。

但這種新奇感和刺激感,就一定是真愛嗎?況且,他們只相處四天,弗朗西斯卡所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實的羅伯特?

美國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早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過:

“關於‘真愛’,人們存在很大的誤解,最常見的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真愛,其實墜入情網只是一種主觀願望罷了。”

愛是不斷拓寬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願,自我完善,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墜入情網卻可能無需氣力。當墜入情網的經歷終結,美好時光歸於結束,自我界限必然恢復原狀,你感受到的只是失落和幻滅,而心靈絕不會因此成長。

當羅伯特想讓弗朗西斯卡拋棄家庭跟他一起走,弗朗西斯卡清楚地知道她的責任,“不論我們走的多遠,我都還會牽掛著這裡,分分秒秒都無法釋懷。我會開始怪你的愛傷了我,那時,這美麗的4天,會變得齷齪,完全是場錯誤。”

我不由得想起了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她們的經歷何其相似。都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了想要廝守終生的人。安娜天真浪漫地想把自己全部獻身於愛情,可男人要比女人理智得多。沃倫斯基儘管愛安娜,但安娜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情感的不對等以及社會輿論的譴責最終導致了安娜的自殺。

短暫的詩意很容易給人帶來錯覺。慶幸的是女主弗朗西斯卡足夠理智地選擇守住家庭。細想,如果當初的弗朗西斯卡選擇拋棄家庭與僅相識四天羅伯特私奔,她也許會面臨另一份一地雞毛的生活。

風花雪月只是點綴,柴米油鹽才是剛需,當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激烈碰撞後,她內心的愧疚感終究會消解這段婚外情,那時候的弗朗西斯卡,又會不會步入安娜·卡列尼娜的後塵?


《廊橋遺夢》:最刻骨銘心的愛情是,還沒愛夠就戛然而止

三、“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最令人耿耿於懷

在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

這樣的現象,我們叫它“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

弗朗斯西卡和羅伯特的愛情也因為家庭和倫理道德的約束和牽絆,顯得更加虐心、動人,更加令彼此魂牽夢縈。愛情一旦在濃烈的時候戛然而止,那些美好的片段就會不斷在他們腦海中徘徊、定格。

然而現實卻是:得不到的是最好的,得到了也不過爾爾。當初徐志摩瘋狂追求林徽因,在他心裡,林徽因是才貌雙全的女神,各方面堪稱完美。但林徽因理智地看到:徐志摩的詩人特質使他沉溺於理想主義中,他所愛上的,也不過是他幻想出來的完美的林徽因。而不是那個有著小缺點的真實的自己。

如果當初林徽因選擇徐志摩,過了愛情的保鮮期之後,生活照樣會歸於平淡。那時徐志摩會不會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懊悔失望?林徽因高瞻遠矚看到了這一點,因此拒絕了他。

“得不到”的人往往比“已得到”的人更具吸引力,因為他(她)給你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因為沒有真正進入彼此的生活,對方在你眼中永遠是完美無缺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心目中最美好的那個他(她),永遠是已經錯過了的人。——那些年錯過的初戀,懵懵懂懂的暗戀對象,在最美好的時候分開的人……朦朧的事物會自帶濾鏡和美感,但當真正靠近,現實卻往往會打破這美好的想象。

因此,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上想,如果當初弗朗西斯卡選擇放棄了相守近二十年的家庭,義無反顧地和只認識了四天的羅伯特私奔,那麼在未來,她在很大程度上會後悔於自己當初的選擇。

不僅僅後半生會受道德的譴責,更是因為:愛情會欺騙她,但真實的生活不會,儘管身邊換了個貌似更浪漫、更理解自己的人,但同樣的現實生活還會重蹈覆轍。

有些愛不是流於表面的。就像弗朗西斯卡和丈夫邁克爾。儘管彼此之間已經沒有了愛情的新鮮感,但對於彼此的依賴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這種愛並不轟轟烈烈,而是如泉水一般細水長流,在生命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真正智慧的女人,就是要分清心動與愛的區別,避免在感情生活中走向一條讓自己後悔的不歸路。

《廊橋遺夢》:最刻骨銘心的愛情是,還沒愛夠就戛然而止

《廊橋遺夢》:最刻骨銘心的愛情是,還沒愛夠就戛然而止

曼之恆,文學研究生。喜歡文學,旅行,音樂和舞蹈,理性與感性並存的雙重人格,用文藝的觀點,看世俗的紛繁,願與你共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