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一場情與欲的掙扎,一段少女的迴歸之旅

我一輩子都沒有這麼快樂過,我此時來到這個星球上,不是為了旅行攝影,而是為了愛你。

--羅伯特·金凱

2017年3月10日凌晨,美國知名作家、攝影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因罹患多發性骨髓癌去世,享年77歲,而他留給世人的這部經典作品《廊橋遺夢》也因其獨特的敘述方式、巧妙的故事構思、深刻的主題呈現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以這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廊橋遺夢》,雖然上映已有20年之久,但卻因它所探討的愛情、婚姻、家庭倫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追求自由與承擔責任等問題 ,至今仍是普通人現實生活中所需要 面對的重要問題。作為本電影的男女主角克林特和梅姨,更是把人到中年婚姻裡的疲憊和愛情到來時的無措、剋制、猶豫、掙扎、無奈,表現的淋漓盡致,堪稱一絕。

有人說,《廊橋遺夢》美化了婚外戀,謳歌了愛情,但我覺得《廊橋遺夢》它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個人幸福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尤其直指中年人遇到愛情時的欣喜和無奈,該電影也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愛情應該是靈魂的相知相守,而不是肉慾的自我放縱。

《廊橋遺夢》:一場情與欲的掙扎,一段少女的迴歸之旅

《廊橋遺夢》是作者歷時兩週完成的一部作品,它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因為長久深埋於瑣碎的家務之中而逐漸成為了家庭中的邊緣性人物,喪失了本我和自我意願的表達,但突然一天一位智慧、幽默、三觀契合、充滿自由氣息的英俊男主闖入了她的世界裡,她喪失了理智,不可救藥的陷入了這段愛戀之中,但當他們的愛情要接受道德倫理和家庭責任的雙重審判時,這種壓抑在內心深處最原始的衝動卻受到了禁錮和剋制,他們分手了。今天我們按照這部小說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從一段疲憊的婚姻,一場迴歸自我的少女之旅,一段四天的永恆愛戀三個方面來對這部小說的女主弗朗西斯卡進行一個由淺入深、由現實到精神、由慾望到靈魂的深入分析,一起揭開婚外戀下人們的愛與剋制。

01

一段疲憊的婚姻:不是愛情敗給了婚姻,而是生活的瑣碎消磨了我們的愛情

這個故事首先要從兩個中年人打開母親弗朗西斯卡留下的日記本開始,初讀這個日記本時,這兩個中年人不能接受母親的出軌,當他們慢慢翻閱這本筆記本時,才慢慢發現,母親為這個家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弗朗西斯卡她是一位優雅、漂亮,有自我追求的完美女性,但為了愛情從異國來到了美國北部一個鄉村小鎮,和丈夫一起生活。從此,她的世界只剩下做飯、打掃衛生、照顧家人和農場。

她沒有時間打扮自己,她把所有的時間和生命都奉獻給了這個家庭,她曾經夢想著去當一名人民教師,夢想著站在講臺上去和孩子們講葉芝的詩,她很喜歡藍調音樂,她希望每一個落日餘暉灑滿陽臺的時候,都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交流、暢談。但是這一切,在現實生活中,卻是遙不可及。她需要每天早起給孩子們做早餐,她需要每天給丈夫熨上班要穿的衣服,她需要去照看自己家的農場。她有多久沒有給自己化一個美美的妝了,髮髻隨便一紮,衣服還是幾年前的,早已洗的發白和充滿褶皺。她真的太累了,當丈夫提出讓她和家人們一起去參加為期四天的農業博覽會時,她選擇了拒絕。她一邊整理著丈夫的紐帶,一邊說:“我想留在家裡,你們去吧!”

《廊橋遺夢》:一場情與欲的掙扎,一段少女的迴歸之旅

弗朗西斯卡的拒絕,讓我看到了作為一箇中年婦女長久奔忙在家庭生活中的疲憊和無力。這四天對於她來說,是奔忙過後的稍許放鬆,也是一場長久奔波之後的小小度假。她太累了,為了家庭,她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和愛好。就像弗朗西斯卡所說:“當一個女人作出選擇,去結婚和有孩子,在某方面,她的生命開始了,但另一方面,卻停止了。她建立了現實的人生,而把她個人的需求放到了一旁,好讓她的孩子能長大成人,而當他們離去時,亦把她現實的一生都帶走了”。此時的她,早已過不會自己原來設想的生活,她的生命和整個人生需要一直為這個家庭付出,這個付出是一種自願,更是一種責任的呼喚。

但假若此時,一位英俊瀟灑的男子來到她的世界,許她一場靈魂共鳴的美妙愛情,一定會讓疲憊的弗朗西斯卡得到快樂和靈魂的放鬆。她就像田地裡缺水很久的禾苗,迫切需要一場雨露,來滋潤她乾涸多年的心田。剛好,《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帶著男性的浪漫、幽默和魅力走進了《廊橋遺夢》的事件女主弗朗西斯卡。

02

一場迴歸自我的少女之旅:真正的愛情應該是靈魂的相知相守

故事的開始就是這樣的不經意,相遇只是一瞬間的偶然,但結局卻留下了永恆的經典。在一個悶熱的午後,弗朗西絲卡獨自一人坐在門廊裡喝著冰茶,這個時候一輛風塵僕僕的福特卡車緩緩向她馳來,一位英俊的男子緩緩向她走來。而這位男子就是影片中的事件男主羅伯特·金凱,羅伯特·金凱自稱是“最後的牛仔”,他身為《國家地理》的攝影師,驅車從美國南部不遠萬里來這裡的目的,就是為了拍此地特別有名的一座橋叫曼迪遜橋。

《廊橋遺夢》:一場情與欲的掙扎,一段少女的迴歸之旅

羅伯特·金凱是一位非常智慧、敏捷、幽默的老男人,渾身散發著男性的魅力,他雖然飽經滄桑,略顯疲憊,但男性荷爾蒙在他那高大強健的身體裡,揮發的淋漓盡致。幽默風趣的談吐、見多識廣的氣度,風度翩翩的外形,讓眼前這位女主人不由得春心蕩漾,想想連篇。羅伯特前來問路,問曼迪遜橋該如何走?弗朗西斯卡在告知羅伯特曼迪遜橋具體的方位之後,羅伯特仍一臉迷茫,於是熱心、善良的她,決定與他一起前往。

在曼迪遜橋的拍攝現場,專注工作的羅伯特簡直魅力十足,他邀請弗朗西斯卡喝冰汽水,並且還紳士的摘下了一把紫色小野花送給弗朗西斯卡。一束小野花一段純愛的開啟,一場心跳加速的萌芽愛情,一場迴歸自我的少女之旅。第一天,他們相識,第二天,他們相愛,第三天,他們決定永遠在一起 ,他們在一起是那麼幸福,他們一起讀葉芝的詩,一起去黑人酒吧暢聊,一起聽舒緩的藍調音樂,他們兩人在這得天獨厚的空間和時間裡,從傾心長談到心心相 印,好像時間在此刻都一一停止了。

戀愛會讓人成長,也會讓人改變,這種改變從氣質到容貌,弗朗西絲卡戴上了耳環,穿上了漂亮的花裙子,放下了自己的秀髮,她決定放下這裡的一切和羅伯特私奔。她迅速的打點行李,準備離開之時,她猶豫了,作為妻子和母親,她怎能自私的一走了之,她怎能讓她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生埋沒在流言蜚語裡。此刻的她好痛苦,一邊是深愛著的人,一邊是家庭和責任,她思考再三,還是決定留了下來。

就像她所說:“我知道愛是很難捉摸的,它的神秘是純正和純粹的,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但如果我選擇和你廝守,那共創的亦會無窮,但是現在我想守候我的家人”。

《廊橋遺夢》:一場情與欲的掙扎,一段少女的迴歸之旅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人的精神世界劃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結構,其中本我是基礎,尊崇“快樂原則”,自我遵循“現實法則”,相對本我表現的較為理智,超我代表社會力量,遵守“至善原則”,表現為道德之上,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弗朗西絲卡在和羅伯特這段感情線裡,其實就真實的再現了弗洛伊德這三重人格結構,初遇羅伯特就迅速掉進這場違背倫理的愛情漩渦的弗朗西絲卡,這是本我的典型表現。通過和羅伯特精神和肉體的交流,就打算和羅伯特一起私奔,共塑未來時的弗朗西絲卡,這是自我的典型表現,當收拾好行李,換上長裙之時,內心被厚重的家庭責任所裹挾,決定放棄摯愛,守候家庭所謂弗朗西絲卡,這一時期是典型的超我表現,她用理智和道德戰勝了愛情和遠方,用責任和使命讓慾望得到了剋制和禁錮。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喜歡是放肆,而愛是剋制”。放手何嘗不是愛的另一種表達和詮釋那?

03

一段四天的永恆愛戀:責任與愛情的取捨,註定是一個自解的心路歷程

弗朗西絲卡的丈夫和孩子們從展覽會上回來了,弗朗西絲卡也該回來了,她又梳起了自己的髮髻,卸掉了自己的耳環,和四天前和家人道別時的一模一樣。就像弗朗西絲卡所說的那樣:“你們全都回來了,亦把我的生活細節帶了回來,兩天過去了,我從早忙到晚,沒有一點空閒時間去想別的”。

關於這四天裡發生的所有故事和意外,在這裡落下一個休止符了,妻子、母親、家庭婦女,這才是弗朗西絲卡應該奮鬥的一生功課。

電影到這裡,我以為就要和大家告別了,但沒有想到結局卻那麼催淚。男主沒有走,他在等待一個所謂的答案和結果。女主的車和男主的車一前一後停著,男主在等女主下車和他走,女主有力道的手幾預打開車門,最終還是放棄了。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答案,等到了,就離開了!

《廊橋遺夢》:一場情與欲的掙扎,一段少女的迴歸之旅

若干年後,女主的丈夫理查德去世了,羅伯特也去世了,此時的女主弗朗西絲卡早已是一個滿臉皺紋,雙鬢斑白的老者,但曾經四天裡的相知、相愛、掙扎、分離,已經成為了弗朗西斯卡一生最美的回憶和最值得珍藏的戀戀筆記本。雖然他們只相愛了四天,但卻用了一生去相互懷念,那段曠世的廊橋之戀,成了她一生的回憶和牽絆。導演在這部影片中,是從弗朗西斯卡兒女們的視角進行帶入,一方面是讓兒女們更懂得如何去守護愛情,另一方面也讓旁觀者的我們面對愛情和家庭責任時該如何選擇和剋制。

曾經看過一本小說叫《失樂園》,它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非常著名講述婚外戀的一部小說,在這部小說裡,男女主角深知家庭的責任和道德的枷鎖,但他們卻選擇為了愛情孤注一擲,飛蛾撲火,雙雙服毒自盡。《失樂園》在1997年發表之後,在日本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歌頌愛情的偉大,有人批判愛到失去理智的自私。在當時的日本社會,甚至還一度出現了人到中年的“失樂園”現象。

《廊橋遺夢》:一場情與欲的掙扎,一段少女的迴歸之旅

對於中年人的“失樂園”,我無法給出一個很中肯的評價,因為所有無道德的真愛都是貪慾的土壤,所有不負責任的撩撥都是渣男的慣用伎倆,所有不負責任的自我放縱都是可恥的自我度量。中國有句古話叫“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任何事情到了極致,不可為繼。人類之所以有超越動物的原始本能,就是有超我的人格結構和理性的深入思考。就像《廊橋遺 夢》中的弗朗西斯卡一樣,因為她的捨棄和選擇,讓她的兒女們更懂得守護婚姻,承擔責任,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弗朗西斯卡的愛情更值得讚揚。

盧梭曾經說過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當中。”追求自由與現世的束縛始終是個體生命中需要面對的兩大命題。人們追求無拘無束的生命形態,希望依據自己的生命體驗和需求來決定未來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但在現實生活中,個體的自由卻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壓抑與限制,所以不如選擇放手和成全。

結語:

羅伯特選擇了沒有弗朗西斯卡的遠方,而弗朗西斯卡選擇了迴歸家庭,但四天的相知相愛,卻讓他們彼此懷念了一生,就像弗朗西斯卡所說:“如果沒有羅伯特,我可能不一定能在農場待這麼多年,雖然我們相愛只有四天,但他卻給了我一生,給了我整個宇宙,把我分散的部件重新合成了一個整體,我不敢肯定我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但是把全家考慮在內時,我肯定做對了,我把我的一生獻給了家人,但我想把我所剩的愛交給羅伯特。”

這就是《廊橋遺夢》所做出的道德上的最後判決,雖然略顯悲情,但發人深省。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不管你身處什麼樣的境地,如果彼此是真誠地愛過,就應當得到足夠的尊重和理解。因為生活中蘊涵著很多美好的東西,努力吧!少年!

我是:教育碩士,喜歡文學,有點中二,願我們以文會友,一起暢談。喜歡我就關注我吧![原創不易,轉載請告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