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有何历史?为何袁世凯死了,“袁大头”还是流通货币?

直到今日,很多人还是知道袁大头的。作为民国期间流通的货币,现在还被人记着,说明袁大头的影响力确实不小。但是,让人疑惑不解的是,袁世凯因为要做皇帝,是在骂声中下台的,为啥后来的民国领导们,还继续使用袁大头呢?

“袁大头”有何历史?为何袁世凯死了,“袁大头”还是流通货币?

民国之前的货币,主要以“两”计算。在影视剧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某某人拿出几两几两白银,但是从袁大头开始,不再以“两”计算,而是以“元”计算。这种叫法,有着深远影响,乃至于我们今天用的人民币也说成几元几元。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令江南造币厂归财政部管理,主张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着手定币制。不久,袁世凯在中外反动势力扶植下,迫使孙中山于民国元年四月一日让位,故币制问题未及整顿。

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北洋政府设立了币制委员会,专门研究和拟定币制改革方案。民国二年一月十四日,又拟定了币制委员会章程并调整了组成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争论,熊希龄内阁于1914年1月17日提出了银本位制统一币制方案。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其要点是:国币铸发权专属于政府,旧有各官局所铸发之壹圆银币,政府以国币兑换改铸之,但于一定期限内,认为与国币壹圆有同一之价格。

国币以壹圆银币为主币,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以银九、铜一铸造后总重量为七钱二分。国币壹圆银币的形式,以教令颁定之,后定为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

国币种类,有银币四种:壹圆、半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国币计算均以十进,每圆十分之一称角,百分之一称分,千分之一称厘。

“袁大头”有何历史?为何袁世凯死了,“袁大头”还是流通货币?

袁世凯之所以把自己的头像镌在银元上,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形象。当时,各地军阀自己发行纸币,因为换代频繁,贬值很快。但是袁大头本身就是银质,具有一定的价值,所以人们很认可,所以历史贡献也很大。

第一,袁大头的发行,对抵制外国银圆起了一些作用。袁大头发行后,广大民众愿用国币,不要“洋钱”。如在1919年“五四运动”反帝高潮中,上海钱业公会宣布使用袁大头,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钱币。

第二,袁大头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乱制各式银圆的现象。因当时颁布的《国币条例》明确规定:“国币铸发权专属于政府。旧有各官局所铸发之壹圆银币,政府以国币兑换改铸之。凡公款出入一律用国币。”后在1917年官方规定以袁大头为税收本位币,更加巩固了袁大头的第一主币地位。这在客观上使各地乱制各式银圆的现象有所收敛。

第三,袁大头对在军阀间经济分割时起了一些缓解作用。

袁世凯称帝后,中华民国形式上的大体统一也已瓦解,军阀混战、各据一方、各自为政,在经济上也都相互控制和争夺。此时袁大头尚能在全中国大部分地方通行,这对全国大部分地区间的物资交流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客观上对军阀间分割经济的状况起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1916年,袁世凯因为要做皇帝,在一片骂声中死去。也是因为这个,各界人士对他评价不高,窃国大盗,卖国贼,都曾放在袁世凯的头上!按理说,银元该改用其他头像,为啥后来的接班人,继续用袁世凯的头像呢?

“袁大头”有何历史?为何袁世凯死了,“袁大头”还是流通货币?

民国政府主要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北洋政府阶段,以袁世凯等北洋军阀政客为主。北伐战争获胜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登上历史舞台。

1916年,袁世凯死后,继任者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曹锟等人,都是袁世凯的门生故吏,这些人像走马灯似的,你干几年,我干几年,忙于战争,无暇想着换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当然,就是有人想换,这些人也不能同意, 主要是他们大多是袁世凯提拔的,出于情感,也不能换。

1928年,国民政府执政中国后,袁大头已经深入人心,市民很信任,这个时候再换头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所以整个国民期间,一直都使用袁大头做为货币。

建国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对袁大头等价兑换,才让袁大头离开了历时舞台。

资料显示,袁大头总发行量超过 7.5 亿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