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这件事很特殊 袁世凯倒台了 “袁大头”却存活了几十年

中国以银为币的历史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银币使用。唐、宋、元、明、清除了铜钱也曾以金银为货币。从清王朝被推翻的一百多年前开始,中国的货币发展随着时代进程不断进步,经历了民国的“袁大头”、“孙小头”法币和金圆券,最后走入人民币时代。

回忆起曾占据中国流通市场半个世纪的“袁大头”,许多人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老人还会记忆犹新。过去民间常说的“值几块现大洋”和反应民国内容的影视剧中常见的“大洋”,指的都是袁世凯当大总统时所铸的一种银币。因为银币正面铸有袁世凯不同年龄段的硕大头像,因此人们将其俗称为“袁大头”并得到了广泛认同。

民国这件事很特殊 袁世凯倒台了 “袁大头”却存活了几十年

史料介绍,“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历经岁月沧桑检验,这“袁大头”远比袁世凯本人受欢迎,且命运也比他长久。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又成为正式大总统。北洋政府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且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很大。为了巩固国内政局稳定,发展民族经济,也为“制宪”和“称帝”作准备,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袁世凯于是下令发布《国币条例》,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

民国三年(1914),北洋军政府正式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大头”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地军阀纷纷私铸袁大头。导致存世的袁大头质量良莠不齐。但袁大头金币。多作为纪念币。铸造量甚少。存世量极罕。

“袁大头”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51年,总发行量超过 7.5 亿枚。该系列币分别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以银九、铜一(后改为银89,铜11)铸造。成色分别为90.4%、84.5%、80.4%和82.5%。银币的外环主要是直齿边,另外,还铸有少量工字边和花齿边。

清代国币称为龙洋,以银币为主币,主要有光绪元宝、大清银币、宣统元宝等,总重量为(26.3--27克),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25.7856808克),其含银量大体为90%。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形式公布的《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其主要内容是规定钱币的铸造发行权归民国政府所有,原先的各个官局所铸造发行的1元银元,由民国政府兑换并改铸。国币中的主币是1元银元,其重量是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材质是银占90%,铜占10%,以后就改为了银占89%,铜占11%,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7钱2分。规定国币种类有银币4种(壹圆、中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

当时钱币的换算关系和现在一样,以十进位,一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自从《国币条例》公布以后,天津造币厂就开始铸造“袁大头”1元银元,后来,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也都开始陆续铸造发行“袁大头”银元。由于“袁大头”1元银元币型规整,图案新颖,有明确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识别,因此,“袁大头”银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并在全国的范围内流通,还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龙洋,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

民国这件事很特殊 袁世凯倒台了 “袁大头”却存活了几十年

由于“袁大头”银元铸造的时间长,参与铸造的造币厂多,因此,现在存世的“袁大头”银元的版别非常多。最早于民国三年铸造的“袁大头”银元的正面图案是袁世凯的侧面头像,上面的文字是:中华民国三年,在‘年’字的后面没有‘造’,其他年份的袁大头银元的‘年’字后面都加上了一个字“造”。

史料记载,“袁大头”的铸造量非常大,仅南京造币厂在民国四年二月至民国五年的近两年时间内,就达379819210元。还有资料介绍,仅1元“袁大头”就铸造了75000万枚,民国三年的“袁大头”至少到1929年还在铸造,但是现在存世量却非常少,好多在解放时期都被收回,重新融化。

最晚的是“O”版三角圆“袁大头”银元,上面虽然写着“中华民国三年”,但并不是民国政府铸造的,而是1951年期间由新中国铸造,铸造局为沈阳造币厂。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建立,我国云南、西藏等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居聚的地区在货币流通方面还只认可旧时期的“袁大头”银元,为了稳定边疆地区政治与经济,于是特别发行了该版银元,以“O”版和“三角圆”为暗记。后来该版币逐渐被中国人民银行收兑,民间所剩不多,甚至成了收藏的珍贵品种。

民国这件事很特殊 袁世凯倒台了 “袁大头”却存活了几十年

(老图片 北洋造币厂)

1927年,国民政府停止发行“袁大头”,开始铸造孙中山像壹圆开国纪念银币,民间区别称之为“孙小头”。1935年发行法币,禁止银元流通。但在现实中,因为民国时期战乱不断,货币制度混乱不一,法币通货膨胀严重,“袁大头”依然没有退出通用。1946年(民国35年)以后,随着国民政府币制的改革,银元在大范围内逐步停用。据信,民国时期在大陆发行的最后一次银元是贵州省在1949年铸造的甲秀楼竹枝银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按一定比价收兑银元,银铸币逐步退出流通领域。直至上世纪60年代,人民币才彻底取代“袁大头”。

作为一个时代象征的“袁大头”,在货币收藏界被称为银元之宝,它是中国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也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