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這件事很特殊 袁世凱倒台了 「袁大頭」卻存活了幾十年

中國以銀為幣的歷史很早,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銀幣使用。唐、宋、元、明、清除了銅錢也曾以金銀為貨幣。從清王朝被推翻的一百多年前開始,中國的貨幣發展隨著時代進程不斷進步,經歷了民國的“袁大頭”、“孫小頭”法幣和金圓券,最後走入人民幣時代。

回憶起曾佔據中國流通市場半個世紀的“袁大頭”,許多人特別是年紀大一點的老人還會記憶猶新。過去民間常說的“值幾塊現大洋”和反應民國內容的影視劇中常見的“大洋”,指的都是袁世凱當大總統時所鑄的一種銀幣。因為銀幣正面鑄有袁世凱不同年齡段的碩大頭像,因此人們將其俗稱為“袁大頭”並得到了廣泛認同。

民國這件事很特殊 袁世凱倒臺了 “袁大頭”卻存活了幾十年

史料介紹,“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歷經歲月滄桑檢驗,這“袁大頭”遠比袁世凱本人受歡迎,且命運也比他長久。

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後又成為正式大總統。北洋政府鑑於當時鑄幣、紙幣十分複雜,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且規格不一、流通混亂,折算繁瑣,民眾積怨很大。為了鞏固國內政局穩定,發展民族經濟,也為“制憲”和“稱帝”作準備,同時也想借助貨幣改制以解決軍費問題,袁世凱於是下令發佈《國幣條例》,決定在全國“統一幣制”。

民國三年(1914),北洋軍政府正式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幣。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後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鑄造。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地軍閥紛紛私鑄袁大頭。導致存世的袁大頭質量良莠不齊。但袁大頭金幣。多作為紀念幣。鑄造量甚少。存世量極罕。

“袁大頭”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51年,總髮行量超過 7.5 億枚。該系列幣分別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以銀九、銅一(後改為銀89,銅11)鑄造。成色分別為90.4%、84.5%、80.4%和82.5%。銀幣的外環主要是直齒邊,另外,還鑄有少量工字邊和花齒邊。

清代國幣稱為龍洋,以銀幣為主幣,主要有光緒元寶、大清銀幣、宣統元寶等,總重量為(26.3--27克),含純銀六錢四分八釐(25.7856808克),其含銀量大體為90%。

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形式公佈的《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其主要內容是規定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歸民國政府所有,原先的各個官局所鑄造發行的1元銀元,由民國政府兌換並改鑄。國幣中的主幣是1元銀元,其重量是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材質是銀佔90%,銅佔10%,以後就改為了銀佔89%,銅佔1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規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釐、二釐、一釐)。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

當時錢幣的換算關係和現在一樣,以十進位,一元等於十角,一角等於十分,一分等於十釐。自從《國幣條例》公佈以後,天津造幣廠就開始鑄造“袁大頭”1元銀元,後來,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也都開始陸續鑄造發行“袁大頭”銀元。由於“袁大頭”1元銀元幣型規整,圖案新穎,有明確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識別,因此,“袁大頭”銀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並在全國的範圍內流通,還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

民國這件事很特殊 袁世凱倒臺了 “袁大頭”卻存活了幾十年

由於“袁大頭”銀元鑄造的時間長,參與鑄造的造幣廠多,因此,現在存世的“袁大頭”銀元的版別非常多。最早於民國三年鑄造的“袁大頭”銀元的正面圖案是袁世凱的側面頭像,上面的文字是:中華民國三年,在‘年’字的後面沒有‘造’,其他年份的袁大頭銀元的‘年’字後面都加上了一個字“造”。

史料記載,“袁大頭”的鑄造量非常大,僅南京造幣廠在民國四年二月至民國五年的近兩年時間內,就達379819210元。還有資料介紹,僅1元“袁大頭”就鑄造了75000萬枚,民國三年的“袁大頭”至少到1929年還在鑄造,但是現在存世量卻非常少,好多在解放時期都被收回,重新融化。

最晚的是“O”版三角圓“袁大頭”銀元,上面雖然寫著“中華民國三年”,但並不是民國政府鑄造的,而是1951年期間由新中國鑄造,鑄造局為瀋陽造幣廠。因為當時新中國剛建立,我國雲南、西藏等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居聚的地區在貨幣流通方面還只認可舊時期的“袁大頭”銀元,為了穩定邊疆地區政治與經濟,於是特別發行了該版銀元,以“O”版和“三角圓”為暗記。後來該版幣逐漸被中國人民銀行收兌,民間所剩不多,甚至成了收藏的珍貴品種。

民國這件事很特殊 袁世凱倒臺了 “袁大頭”卻存活了幾十年

(老圖片 北洋造幣廠)

1927年,國民政府停止發行“袁大頭”,開始鑄造孫中山像壹圓開國紀念銀幣,民間區別稱之為“孫小頭”。1935年發行法幣,禁止銀元流通。但在現實中,因為民國時期戰亂不斷,貨幣制度混亂不一,法幣通貨膨脹嚴重,“袁大頭”依然沒有退出通用。1946年(民國35年)以後,隨著國民政府幣制的改革,銀元在大範圍內逐步停用。據信,民國時期在大陸發行的最後一次銀元是貴州省在1949年鑄造的甲秀樓竹枝銀幣。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銀行按一定比價收兌銀元,銀鑄幣逐步退出流通領域。直至上世紀60年代,人民幣才徹底取代“袁大頭”。

作為一個時代象徵的“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它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