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州:城市之變 變出生活之美

重慶開州:城市之變 變出生活之美

濱湖公園

千年開州、開縣老城、移民新城,當我們再次讀到這些字眼時,心底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新中國成立以來,重慶開州一路蝶變。老城沉水底,新城換新顏。高樓拔地而起,公園點綴其間,廣場隨處可見,道路寬敞整潔……如今日新月異的新城,是當年不足5平方公里的老縣城無法比擬的。開州城市之變,變出生活之美。

居住 從“蝸居”點點到廣廈萬千

1954年,張輝明出生在開州老城小南街的板壁房裡,父母出生中醫世家,都有一技之長,家裡條件還不錯。他從小跟隨父母學醫,16歲便已出師,擅長中醫內科、眼科疾病。

“小時候,我家在一條又窄又長的深巷裡,每天我都會在巷子裡滾鐵環、打陀螺。”張輝明回憶起幼年時光,不禁嘴角上揚。

木質的板壁房易潮易腐,張輝明家靠行醫濟世,家境相對殷實,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最先將木質結構的部分房屋改建成磚瓦房。上世紀80年代末,他成家後,家裡建起一棟四樓一底的水泥樓房,雖佔地面積只有38平方米,但在當時已經是非常好的房子了。張輝明在這所房子裡住了17年,直到2005年移民搬遷至新城。

“我現在居住的房子,跟在老城時候比,可真是好太多了。”張輝明說。

在文峰街道靜苑小區裡,佔地200平方米的住房,不僅是樓中樓,還帶有100平方米的花園,張輝明在家裡種花養魚,生活愜意。

“如今這麼好的居住條件,要感謝黨的好政策,是三峽移民帶來的機遇。”張輝明說。

重庆开州:城市之变 变出生活之美

市民跳廣場舞

出行 從騎自行車到開小轎車

“九井十八巷”是老城居民對老縣城的共同記憶,青石板路上穿行的自行車發出的鈴聲讓老城居民記憶猶新。張輝明的第一輛代步車是解放牌自行車,在當時算是最流行的代步工具。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大街小巷都是自行車,只有在縣政府附近才能看到作為公務用車的小轎車。”張輝明說。

開州城自三峽移民搬遷後,按照“四季有花、一街一景”的生態綠化、美化理念,大力開展城市道路綠化建設。在全面完成60條幹道綠化的基礎上,重點打造“三縱”(南山路、開州大道、濱湖路)、“十橫”(中吉街、富厚街、田園街、駟馬街、百成街、安康街、月潭街、永興街、迎賓街、江北街),進一步提升道路景觀品質,實現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100%,林蔭道推廣率達81.41%。

“如今新城區道路寬敞整潔,路旁綠樹成蔭,車行道規劃有序,家裡為此專門買了一輛電動摩托車,方便出行。”張輝明說。

後來,子女成年後選擇在四川省成都市工作,為此張輝明還特意買了一輛小轎車,想孩子時就開車去成都,特別方便。

重庆开州:城市之变 变出生活之美

開州大道

娛樂 從單一散步到多樣休閒

開州區是重慶市8個重點移民區縣之一,由於三峽水庫蓄水,老縣城整體搬遷,形成水域面積15平方公里的漢豐湖和12.67平方公里的溼地區域,成功創建了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

開州區四面青山環抱,在新城建設過程中,開州區高度重視園林綠化工作,預留了整個漢豐湖沿岸區域作為城市綠化帶,建成綠化長度25公里、綠化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的濱湖公園。開州區城管局加強城區小區、機關單位綠化建設,把城區所有山頂打造成公園,提高城區整體綠化品位。

“以前住在老城,晚飯後想出去散個步,只能去盛山公園,要不就在巷子裡走走。還是現在好,我住的附近都是公園、廣場,去哪裡都行。”張輝明說,如今城區星羅棋佈的公園、廣場已經成為市民茶餘飯後最理想的休閒健身場所。

月潭公園、濱湖公園、明鏡石公園、飛鷹堡公園、帽殼頂公園、南嶺公園、盛山公園……開州區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綠色”融入城市發展的各個方面,城區市民走出家門就能享受公園裡的鳥語花香。

除了城區公園外,文化館、圖書館、劇院、天然游泳場、體育館、體育場、恆溫游泳館、博物館、規劃館等各類場館也應有盡有,功能設施完善。

同時,開州區還開展了城區管網改造、道路“白改黑”、人行地磚改造、臨湖建築風貌改造、城市森林工程、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漢豐湖保護等一系列工作,使城區環境不斷優化,宜居指數、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如今,原來那個不足5平方公里的老縣城,變成了一座面積超過34平方公里,人口超過35萬人的宜居、生態、綠色新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