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只當了不到一年皇帝,為何在歷史上卻有著極高的評價?

crewyor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第四個皇帝,是朱棣的長子。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後朱高熾於同年九月繼承皇位,但僅僅過去九個月就於次年五月駕崩了,年僅47歲。至於為何如此短壽,大致是因為他身體肥胖,體質虛弱,一些肥胖能引起的疾病肯定得了不少。不過雖然朱高熾在位時間一年都不到,可史書對他的評價卻頗高,就連廟號都上的是“仁宗”,這是非常難得的。那為何朱高熾能受歷史如此的好評呢?

實際上朱高熾的成就不應只從他繼位後算,就像朱元璋的太子朱標一樣,朱高熾也是在做太子時就被朝臣所稱讚的,除了體態肥胖、身體不好的缺點外,實屬完美。朱高熾生於洪武十一年,由於其天性成穩,喜好讀書,深得祖父朱元璋的喜愛。洪武二十八年時朱高熾就被立為世子。不過雖然朱元璋喜歡這個孫子,可朱棣卻不喜歡這麼一個體態肥胖、喜靜厭動的兒子。對朱棣來說,各方面都與自己相像的次子朱高煦才是令他滿意的兒子。後來朱棣起兵靖難,就把次子帶在身邊隨其征戰,留朱高熾坐守大本營北平(今北京)。

在戰場上朱棣好幾次都陷於危難之中,都是朱高煦在關鍵時刻趕來救下自己,朱棣也就對朱高煦說了句“勉之,世子多疾”鼓勵他。這句話表明朱棣確實更看好朱高煦,可誰讓朱高熾是嫡長子呢,天生的繼承人。而坐鎮北平的朱高熾也就在這時發揮了自己的才能。

在朱高熾鎮守北平時建文帝就派出大將李景隆率大軍前來攻打,而且軟硬兼施修書一封給朱高熾,以封王為誘餌誘其投降。朱高熾雖然只有一萬守軍,卻絲毫不懼。先是將這封書信直接交給在外征戰的朱棣,以表明自己絕無投降之意的決心,接著又積極與部下討論,虛心採納意見,與李景隆鬥智鬥勇。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北平守住了,李景隆撤軍了。這功勞在那幫文臣心中是很大的,要知道如果大本營丟了,那在外征戰的士兵勢必軍心大亂,那後果不堪設想。可見朱高熾對朱棣奪取皇位做出了多麼大的貢獻。

朱棣成功登基後就開始考慮立儲之事,雖然他確實不喜歡朱高熾,但朱高熾鎮守北平的功勞又被他看在眼裡,加上朱高熾嫡長子的身份,最終朱棣還是將朱高熾立為太子,這讓朱高煦十分不滿。朱高煦在後來多次進讒言說太子失德,朱高熾監國時又說他未能完成皇命。朱高熾對這位屢次汙衊自己的弟弟也沒有懷恨在心,還在朱高煦因做了些違法亂紀的事惹朱棣大怒後為他求情,真可謂是以德報怨了,朱棣對此也是十分滿意。當然朱高熾能夠坐穩太子之位並最終登基與朱棣喜歡他的嫡長子朱瞻基脫不了關係。若把朱高熾廢了,那朱瞻基就沒有機會繼承皇位了。其實歷史上這種隔代親的例子還有很多,就像朱元璋喜愛朱允炆、康熙帝喜愛乾隆帝等。

朱高熾登基後一改朱棣當政時的嚴苛法令,而是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任用賢能,獎勵百官進言,為政十分仁慈。這使得當時的朝廷十分開放清明,官員敢於提意見,皇帝也樂於聽意見,好一齣君官同樂的場景。朱高熾不僅廢除了永樂年間的嚴苛政策,他還對建文帝的舊臣進行赦免或平凡,實有明君之範。

當然明朝的對外擴張也在朱高熾手中悄然停止了,他不再像朱棣一樣用兵頻繁,而是注重農業,大力發展生產,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休養生息。雖然朱高熾很快就駕崩了,但他為“仁宣之治”開了個好頭。終其一生,主要成就只有兩件,就是靖難之役中堅守北平、在位時期為“仁宣之治”奠定基礎,不過能夠做到這兩件事,也夠歷史稱讚了。


風塵講歷史


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是個大胖子,有多胖呢,應該在300斤左右。因為身體肥胖,所以行動不便,床鋪,門口都要大一號,穿衣服費布料,因此,朱棣不大喜歡他,曾多次打算立二兒子朱高煦為皇儲。

這事兒一直讓朱棣十分糾結,後來是大明才子解縉給他下定決心立儲的,解縉說:皇帝有個好孫子啊。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卻生的英武雄偉,有帝王之氣。

除了肥胖,朱高熾的才能一點也不比朱高熙差,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堅守北京城,以一萬之眾兵士,發動北京城軍民一起守住了北京,李景隆號稱五十萬大軍也沒有打開北京城門(雖然其中有水分)。朱棣稱帝之後,屢次北伐,朱高熾坐鎮監國,朝政不亂,井然有序,充分說明了朱高熾的治國才能。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朱棣時代以嚴猛治國,其間又發生了靖難之役,人心思安,朱高熾一改朱棣的嚴酷和朱元璋時代的“重典治國”理念,施以平和仁政,由此,文官士人得以“身心解放”,百姓得以休息,朱高熾不同於父親祖父的執政風格得到官民一致擁護。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青燈問史


準確的說,明仁宗朱告熾從公元1424年9月7日登上皇位,到1425年5月29日病死,只當了264天皇帝。按照一個月30天來算,還不到9個月。然而,朱高熾在這短短的幾個月裡,確實幹了許多好事兒。

一、休養生息

明朝建立初期,因為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好不容易盼來了和平時期,燕王朱棣又發起了靖難之役。且明成祖朱棣顯然是個好鬥的,他在任期間,對待蒙元勢力窮追猛打,甚至一直到他身死時,還是在打仗歸來的途中。朱棣又好大喜功,曾經派遣鄭和六下西洋。雖然鄭和下西洋對中華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對於一個新生王朝來說,下西洋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且朱棣大興土木,在遷都北京後又重新修建宮室,建造行宮,開挖運河,這又無形中加劇了底層民眾的生活壓力。朱棣在位期間,農民起義時有發生,其中比較知名的是唐賽兒起義,而朱棣仍然不知收斂。如果他的繼任者不能好好處理,恐怕明朝也將成為一個短命王朝。

幸好繼任的是朱高熾,他繼承皇位後,首先調整了對待蒙元的策略。一方面防範,另一反面又不拒絕對話交流,止息了連年的戰爭。然後下詔書停止下西洋這種“賠本賺吆喝”的行為。朱高熾深知民間疾苦,在位短短數月,曾經多次下令免稅恤民。並下令有司官員,如果當地有災情不報奏請求賑濟的,將列罪免官。正是他這種愛民如子,體恤民眾的政策,才讓有明一朝出現了“仁宣之治”。

二、寬仁行政

因為朱棣的江山得來不正,所以國內一直有反對的聲音。而朱棣對待政敵近乎殘暴,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方孝孺就出現在永樂朝。而其他的“建文帝舊臣”也沒落得好下場,殺的殺,流放的流放,甚至很多勸阻朱棣的人都因此獲罪。


而朱高熾上位後,顯然和老爹的做法不一樣。他先是對身邊的侍臣說“方孝孺輩皆忠臣也,宜從寬典”,然後又在朝堂上宣佈赦免建文帝時期的臣子,釋放那些被充入教坊司、浣衣局的罪臣家屬,並還給他們當初被充公的田產。很多因為失言被充軍的也同時被赦免。

可以說,朱高熾和他的父親朱棣做法完全不同,他寬仁的政策和舉措讓他在民間風評很好。雖然他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卻理順了大明數百年江山。為後世仁宣盛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有學者認為“仁宣之治”甚至能和“文景之治”這樣的盛世媲美。總之,朱高熾行仁政所以名流千古,其“仁宗”的廟號實至名歸。


胖哥侃歷史


為了讓朱高熾成功減肥,據說朱棣將失職多送食物的供膳官剁成肉醬······這恐怕是朱棣對朱高熾身心最大的摧殘了吧。練騎射朱高熾欲哭無淚,他胯下的戰馬也是如此。

雖然朱高熾在位不及一年,但是他自永樂中後期,就開始長期監國。時人評價,東宮監國,朝無廢事。也正是因為朱高熾在日常政務處理中所積累出諸多經驗,所以才有能力在朱棣去世後,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並撥亂反正。

甚至可以說,在朱棣主政期間,二人屬於分工合作,作為皇帝,朱棣管理的是最重要的軍國大事,而日常政務基本都由朱高熾來處理,無論是北征蒙古,還是北京籌辦遷都事宜,都造成朱棣長期不在南京,所以朱棣命令太子朱高熾監國。

朱高熾的短板

不同的人所持政治理念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朱高熾不光有自己的政治理念,還有自己的脾氣秉性,所以二人本身就有政治衝突,也存在一定積怨,這才是朱棣某些時候會考慮讓朱高煦繼位的原因,而不是因為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某一個兒子。當然朱高熾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是一個問題。

其實,朱高熾的優勢也僅僅就是長子而已,論個人感情來說,朱棣最賞識的始終是朱高煦(後來看清其嘴臉後才淡漠下來),最寵愛的是朱高燧,而最不喜歡的恰恰是身體孱弱的朱高熾。

無須諱言,朱高熾的體型確實是肥胖,笨拙,行動遲緩,為此,朱高煦沒少調侃他,這也引起了朱高熾長子朱瞻基的不滿。也是出於身體原因,類似於騎馬打仗,都不是他所擅長的,不可能象朱棣一樣,御駕親征蒙古草原。對於朱高熾來說,上馬都是一件很費力的事,而朱高煦驍勇善戰、戰功卓越,還幾度救過朱棣的性命。對於才幹方面的賞識,朱棣肯定是傾向於朱高煦。

而對於朱高燧,朱棣很純粹的,就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寵愛甚至溺愛,沒有原因。

朱高熾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

雖然他只當了幾個月的皇帝,但總比朱標要好些吧。朱標是太子做到歸天,為什麼要提朱標呢?

二人脾性相近。這也是朱高熾的優點、超過兩個弟弟的優點,就以永樂初期向過往總結:

第一、中規中距,為人寬厚;

第二、最初作為前燕王的繼承人,他是受朱元璋親自冊封,根紅苗正;

第三、雖然朱高熾不擅長領兵打仗,但是守城方面還是有功勞的,在朱棣造反初期,朱高熾堅守北平,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僅僅率領了1萬多人守城,竟然成功抵禦了李景龍50多萬南軍的進攻,當然了,這裡面是有貓膩的,本文就不提了。

朱高熾的寬仁平和,給他帶來了極大回報。

這就體現在朱棣在繼位初期,作為首要國事,大臣們勸諫朱棣早日冊立太子,但是朱棣卻一直在猶豫。凡是這類意見,他都加以搪塞,人選雖然不定,但他卻又向群臣徵求冊立太子的意見,很明顯朱棣自己也很糾結。

其實,朱棣知道他自己最喜愛的朱高燧是沒有德行和本事繼承皇位的,他還是傾向於朱高煦能夠繼承大統,這是試探群臣對朱高煦的擁護程度。長幼之分對於朱棣來說,這都不是問題,他不但打破了立嫡立長的傳統,還把正牌的皇帝不知打到什麼地方去了,不立嫡長心理壓力也不大。

朱棣得到的結果卻是大部分臣子的反對,你皇帝再強也終究還是要靠踏實忠心的臣子來做事,如果是朱高煦繼位之初就君臣不合,會致令國家動盪,後果不堪想象,而且他們反對的原因,外加朱棣自身的好惡綜合來說就是:

第一、封建社會的那套傳統禮法。

第二、群臣對朱高熾的支持。

第三、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兒媳(長輩對晚輩的欣賞)。

第四、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長孫-“好聖孫”朱瞻基,傳位不是踢球,如果他把皇位傳給朱高煦,再想讓老二將皇位回傳給朱瞻基那是痴心妄想的。

第五、漸漸看清朱高煦的嘴臉和野心。

處處被掣肘的朱高熾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雖然隨順了諸位大臣的心願,但卻造成了朱棣和朱高煦之間,以及朱高熾與朱高煦之間的矛盾,並隨著時間推移漸漸形成積怨,只待井噴的一天。

各有分工這種工作方式,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這讓父子二人都不自在,到底誰說了算,很顯然朱棣說了算,但是在他北征和營建北平皇城的時候,大多時間並不在南京,日常政務都由朱高熾來處理,即便是一般政務的處理,朱棣就能放心麼,同樣不行。

朱高熾的權限中有中低官員的人事權,這是朱棣特地交代的,高層官員的提拔任免都要朱棣親自做主。

一方面限制了朱高熾本就不大的權利。

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擔心。怕朱高熾受人挑唆,下手過重,類似於朱允炆那個糊塗蛋一樣,做出蠢事,被利益集團左右,甚至受人挑唆搞不好趁著自己不在南京就直接“起事”。

總結來說,太子監國雖然是朱棣授權,但是朱棣本人卻並不放心。在那個時期,朱高熾也無非就是個頂級秘書,在每次朱棣出差回到南京後,都要讓朱高熾將所有處理過的政務記錄呈報上來,還有更過分的,比如說,處理一件事,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你為什麼要這麼做?最後處理的結果是怎樣的?

朱高熾雖然沒有過多抱怨,但可想而知他的內心的崩潰的,對這種放權方式也是抗拒的,即便是個臣子也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權利,我一個做兒子的,你不放心我?為啥不給我相應的權利,朱高熾在意的是這讓他很難在政治上一展抱負。

在朱棣看來,朱高熾明顯是在奪權,因此沒少對朱高熾進行過斥責。並且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每次回到南京主政的時候,總要把某些朱高熾處理過的政務,更改後作廢,理由也不是依據法度與合理性,很純粹的就是秀肌肉,讓朱高熾知道到底誰說了算。

父子二人積怨越來越深,朱棣還張榜,將朱高熾的“亂政”公諸於眾,讓朱高熾顏面掃地,這實在是不智之舉。明明有些政令,處理的非常得當,但朱棣說改就改,這遭到了一些官員的反對,朱棣大筆一揮,人頭落地,以後在朝中雖然有很多人支持朱高熾,但也僅限於暗中支持,不再有人敢替他辯護什麼了。

群臣們都在壓抑著,不經意間,朝中的勢力,漸漸涇渭分明,一方面是皇權的忠實擁護者,也就是保皇派,另一方面,就是從根本上就看不起朱棣的一些大臣,朱高熾的脾氣秉性隨和,政務處理能力尚佳,法度掌握寬嚴並濟,朝中或明或暗,讚賞他的人很多。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部分投機分子,畢竟朱棣某一天離世,那麼繼位的肯定是朱高熾,投機分子就會抓緊時間不遺餘力的在朱高熾沒有登基以前,巴結逢迎,好在他登基以後,收穫回報。

朱棣和朱高熾的積怨越來越深,逐漸爆發出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甚至心悸的衝突。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朱棣和太子的衝突。這個時候,看出苗頭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指使在朝中的支持者利用朱棣對太子的猜忌和不滿,散佈流言,中傷陷害,不斷的刺激朱棣,關押處死朱高熾的東宮派系勢力。

很多與太子關係不錯的朝臣,都受到了陷害。朱棣還曾秘密下令自己的心腹,暗中調查太子,而金忠摘下官帽,叩首痛哭,他願意為朱高熾擔保,如果朱高熾是不可靠的,他本人願意連坐,朱棣才沒有進一步行動(換人監視)。

朱棣的態度,因為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挑撥離間越發冰冷強硬,而同樣是這種態度,也反過來刺激了朱高煦和朱高燧,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的打擊朱高熾的嫡系勢力,但是不懂收斂的朱高煦太過肆無忌憚,終於也引起了朱棣的警覺和震怒,將其廢為庶人,還是朱高熾流著淚求放過,才使朱高煦保住了親王爵位,但被削去兩隊護衛,發送到山東樂安。

就這樣朱高熾少了一個最有力的皇位競爭者,也少一股強勁的反對勢力,這讓心理上已經不堪重負的朱高熾暗暗鬆了口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永樂後期,閒雜人等被撇除了個乾淨,純粹演變成了父子二人的鬧劇。將近20年的積怨漸漸爆發,還是因為分權問題,一方面要讓朱高熾監國,而另一方面,又絕不放權,讓朱高熾的處境非常尷尬。

朱棣一面故作姿態,親筆授權有事不必奏來,一面又事後查錯,無論對錯都要斥責,這樣的日子加上朱高熾本就孱弱的身體,能有高壽才是怪事。

在最後一次北征的途中,朱棣已經感到時日無多。他曾經說過,東宮(就是朱高熾)處理政務的時間已經夠長,而且非常熟練,我返回北京後,要把所有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他,我也該享受天倫之樂了,意思就是想提前交接,退位享福。

看來,朱棣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有很大的擔憂,否則不會突然想起放權,讓朱高熾即位。

朱棣也有舔犢之情和自己的苦衷

再怎麼樣也是自己兒子,何況還有自己喜歡的朱瞻基呢,其實他對朱高熾和東宮勢力所採取的行動,目的不過是想削弱和限制其能量,以防逐漸演變為規模龐大的太子黨,對自己的皇權造成威脅,哪怕厚道的朱高熾沒有這個心,也怕小人攛掇,朱允炆就是反面典型。所以雖然朱高熾連連遭受打擊和限權,但是很奇怪的,他的太子地位還是比較穩當。

朱棣雖然對朱高熾敲敲打打幾十年,但是下手也並不重,狠手都下在外人身上了,他也沒有把事態過於放大,這些都被朱棣控制在一定程度和範圍之內,關押和殺戮的人,也都是朱高熾的“近臣”,並沒有牽扯過甚。他的目的,只是讓朱高熾的權利繼續被籠罩在皇權之下,以免發生不可控制的事態。

朱高熾也比較聰明,以前他曾經處分過朱棣的寵臣,但在受到阻力後,他便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甚至對於朱棣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也假裝不知(已經有人告知朱高熾)再加上朱棣的寵臣金忠,以及諸如楊士奇,胡濙等人的保護,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一步步鞏固,只不過權力被限定到一定範圍和程度而已。

(幾幅畫作都是朱瞻基親筆)

時代不同責任不同

這父子倆的工作是階段性的,各有各的使命。

朱棣負責保命、鐵腕懲“奸”、開疆拓土。

朱高熾負責守成,並且撥亂反正把諸多不良現象滅除於萌芽狀態。

朱棣開疆拓土,北及蒙古,南征交趾,遠航西洋,遷都北京。這些都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些功績即便放到今天也讓後世子孫們感到振奮和欽佩。

但是這卻超出了明朝當時所能負擔的極限。這也是後來劉大夏哪怕面對皇帝的討要,也拒絕交出海航資料的原因。

朱高熾繼承皇位,是為洪熙帝。他對永樂時期的政策,從各個方面做了相應的調整,否定了朱棣以前很多並不合適做法,開創並實施了仁宣之治。

朱高熾停止了耗資巨大、耗費空前的四項鉅額經費。

看到這裡某些朋友可能會感到惋惜,覺得他應該順著他爹和他爺爺的足跡佔領俄羅斯,解放全歐洲^_^,但那只是咱們的想法,當時的條件,已經不允許朱高熾沿著他父親朱棣的老路走下去。

遷都北京後,雖然天子守國門,給北方戰事帶來了一定便利,而隨著朱高熾的國策調整,北京在當時的重要程度,尤其作為首都來說,意義不大,朱高熾也曾經想過,還都南京。

這不是個人好惡的問題,而是有著非常現實的目的,整個皇家宮廷、官僚機構、北京周邊的衛戍部隊所需消耗,每年都要從南方將大量的物資運到北方,運費本身就極其驚人,甚至超過了物質本身的價值。

更要命的是,有無數中間商賺差價,比如開支的日子到了,官員們收到了一張張白條,糧食有,但是運不過來,官員們自己去南京領?沒辦法,揮淚大甩賣,都塞給了商人,而商人逐利,沒有大好處他們也怵頭這通折騰,所以他們的利潤是非常豐厚的,這就面臨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明代的公務員工資是能逼出人命的低,再被商人盤剝一氣,就更過不下去了,一時間帝國高管們怨聲載道,這也是朱高熾打算還都南京的原因。

朱高熾還赦免了朱棣時期很多遭受迫害的官員和家屬,把他們解救出來,恢復自由,並首次平反,宣稱方孝孺等人是忠臣,承認建文帝一朝的政治地位合法有效,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再就是頗為遭恨的司法部門,包括朱高熾在內也深受其害,他糾正司法部門的辦事作風,不允許再惡意構陷,小題大做,從制度上廢除了誹謗罪,禁止法外用刑,隨意株連無辜。

為了防止司法亂權,他下令三法司會同內閣五府六部等機構的負責人同審罪犯。有效的制止了永樂時期的誣告成風,迭興大獄的恐怖活動。永樂時期,紫禁城工程,雖然有著很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但是,同樣造成了國困民窮的局面,為了緩解這種情況,朱高熾免除了災區的田賦,還提供無償的救濟。

在永樂時期過多的徵用了民間的物資(無償徵用)和勞役(無償徵用),這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朱高熾上臺後,做出規定:

按市場價格購買所需物資,並大幅減免當時物料徵收數量,有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公平的裁判制度,方便了民眾,同樣一件事,轉害民,為利民,受到民眾的歡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物資方面,各地官員的貪腐行為。

對於以前曾經關押和打擊過的東宮官屬。朱高熾一再鼓勵這些人不要回頭再擔憂朱棣時期的朝堂風氣,現在正是他們暢所欲言一展抱負的最佳時機。

前不久還是階下之囚,現在又被朱高熾提拔重用,臣子們敢不用命,一個個感動的跟什麼似的,自然而然的,朱高熾身邊緊密的圍繞著一些使用起來如臂使指的忠誠勢力。

朱高熾並不是純粹的好好先生,比如大將丘福,他是朱高煦的堅定擁護者,曾經不遺餘力的想將朱高煦推上皇位,其中恐怕也參與了對朱高熾的打壓和對其官屬的陷害,所以,幾乎所有北征戰死的將領,全部予以追封,但是,丘福卻被排除在外。

朱高熾在即位不足一年的時間內,大刀闊斧的調整和改變了永樂時期的一些弊政,鞏固和穩定了當時的社會局勢,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時間之短,都是非常少有的,朱高熾的許多做法,明顯帶著否定永樂政治以及朱棣個人意願的色彩,甚至近乎偏激,所以某些事未免有些矯枉過正,他也是人,高壓幾十年總要有個宣洩口,否則人會瘋掉的。

如此看來朱高熾這種政治理念都是在他監國時期,通過對政務的熟悉和處理,而逐步產生和形成的,並不是在他即位之後,才後知後覺的下手整頓,所以他的功績在永樂中期就體現出來了,而非短短不到一年幹出曠世成就。

朱高熾穩定局勢,緩解困境,平息鬥爭,他的執政理念為後來的宣德帝朱瞻基所繼承,後世合稱為仁宣之治,如前所述,永樂時期致使國力下降,呈超負荷狀態,這在朱高熾執政的幾個月內,得到緩解和調整,而仁宣之治的成功,正是適應了社會需求,彌補修正了弊政,才使整個社會重新步入正常的軌跡。

朱棣和朱高熾兩人的矛盾和積怨也是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二人的矛盾和積怨促成並加速了當時社會趨勢的轉變和發展。

有著足夠執政經驗和能力的朱高熾,在朱棣壓迫下兢兢業業幾十年,一朝得以翻身,自然在怒火的噴薄的助勢下,飛快的扭轉著朱棣曾經掌握的一切,迫不及待的以自己的政治理念來修正一條條有傷國力、民力的政策法令,這就是短期見效的原因,這是二十年的成果,而非不到一年。


古今通史


我發覺很多人都特別喜歡吹噓歷史人物,啥叫極高的歷史評價,是多高?

歷史上,廟號仁宗的皇帝,有三位,其中宋仁宗,在位41年,明仁宗,在位10個月,清仁宗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兒子永琰嘉慶皇帝。



這三位仁宗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口碑,都還不錯,如果給這三人排個位置,大概也是按照歷史順序,宋仁宗,明仁宗,清仁宗。但在皇帝這個職業上,算不上彪炳千古,也不是昏聵暴君,只能說,是普通的過度型皇帝,一生也是勵精圖治,但也沒有特別大的作為,題主用歷史極高評價來說,這從而說起?

回題者,也喜歡順勢吹噓,把平庸的作為,也寫成了仁宗了不起的成績。

明仁宗,在位只有10個月的時間,但皇太子當了二十多年,可這二十年太子當的實在窩囊,基本都被他爹明成祖的考核當中,因為明成祖更喜歡次子朱高熙,想讓更像自己的次子繼承大統。所以明仁宗一生謹慎兢兢業業,好幾次差點被明成祖廢掉,最終得益於明朝文官制度對太子的扶持,以及他生了一個明成祖喜歡的好孫子朱瞻基,順利登基。



如果說,明仁宗有什麼好的評價,那就集中在一個字身上,仁。明仁宗長得胖,愛讀書思考,不善騎射,打小受到朱元璋的喜愛,性格溫和,沒有急脾氣爆脾氣。這是明仁宗沒有被廢掉的原因之一。

仁宗的仁,體現在,在用人方面,明朝著名的三楊,就是從明仁宗開始重用,成為明朝中流砥柱的重臣。

歷史對明仁宗有一個評價,說仁宗,太能裝孫子了,一裝就是二十年,這二十年從燕世子到皇太子,一直撲哧撲哧的裝,直到把明成祖熬死。

他不著急,就慢慢熬,也不犯錯,小心翼翼地服侍明成祖,直到繼承太統。

所以我認為,明仁宗是明朝皇帝中很好的過度者,溫和勤勉的皇帝,同時知人善用,對建文帝年間的臣子,也給他們機會,和後來的明宣宗,10年時間,構成了仁宣之治,對比明朝後期的奇葩皇帝,明仁宗算得上是明朝能排前五的皇帝。


曾有錢


仁宗的廟號不是白給的

慈民愛物曰仁,蓄義豐功曰仁,後面還有很多情況可以稱為仁,都是褒獎的,從獲得的廟號來看,足以說明朱高熾是個好皇帝。朱高熾的性格也卻是寬仁,尤其是和朱棣形成鮮明對比。朱棣雖然是個很有成就的皇帝,但是性格暴躁,後來還亂殺人。對待宮女和太監是從不手軟的。朱棣去世後,可以說宮裡的人都是很高興的。朱高熾的性格是比較仁厚的,對待下人,對待大臣都是比較好的。再者,朱高熾的政策有利於百姓,朱棣時代經常打仗,百姓也很困難。無論是對人,還是對百姓的功績,朱高熾值得正面的評價。

重視文治,提高文臣地位

史書是由文人書寫的,評價如何在於他們。朱棣時代總是打仗,自然對武將來說是美好的時代。文臣一直被武將壓著,地位不高,再加上朱棣的性格,懲罰嚴厲。而朱高熾則 與文臣親近,他即位後,提拔了他的幾位近臣。文臣地位提高。天下讀書人自然是對朱高熾有著很好評價。這足以影響史書的書寫。

仁宣並稱

仁宣之治是連在一起的,就像文景之治,是經過父子兩代人的努力共同治理出來的。雖然朱高熾在位時間短,但是他開啟了一個治世的開端。可以說,朱高熾也算是沾了兒子的光,因為兒子也很優秀,繼續開創治世,朱高熾那一年可以歸為這個治世的時間段裡,所以可以並稱。要是他兒子不咋地,也沒有後來的治世,朱高熾的評價會大打折扣的。

喜歡的朋友多多關注


未濟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跪射俑


朱高熾之所以評價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親爹給襯托的。

朱棣的英明神武,往往掩蓋了他的近乎於變態的殘暴。凌遲已經是最殘酷的刑罰了,可到了朱棣這裡還有升級版:用鐵掃帚把人掃死,掃的血肉橫飛,只剩一副骨架。而且,行刑的時候,他還看的饒有興趣。並且,史無前例的滅十族,也是出自朱棣的手筆。

朱高熾反而體現出了與其廟號相符的作風——仁。

另外,朱高熾雖然做皇帝時間很短,只有九個月。但作為太子監國的時間卻並不短。朱棣是個馬上皇帝。以起兵造反上位,也以征討蒙古而死於軍旅。尤其坐上皇位後,就沒怎麼在京城待過。五徵漠北,雖然沒取得什麼成績,可也佔據了其十五年皇帝生涯的一半時間。

朱棣起兵靖難之役,朱高熾留守燕京,坐鎮後方。朱棣登基稱帝,朱高熾作為太子監國。長時間作為中央帝國的真正的管理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登基後的幾個月,頻繁發佈的政令,也多是朱棣在位時,他想改而不能改的。登基之後的集中表現,也只是朱高熾仁政的冰山一角。

朱高熾負責朝廷政務,而朱棣掌握軍權,徵兵打仗。兒子管家,老子打仗,分工合理。

朱棣不喜歡南京,所以一開始也沒怎麼在南京住,而是搬到了北京。但南京的一班大臣,則留給了朱高熾負責。被稱作北行。再有五徵漠北時期,也是朱高熾負責日常政務,代行皇權。共監國六次。

但在監國時期,因為朱棣並不喜歡他,就直接派出一個官員監視朱高熾。而且明說,別人都說太子失德,你要有什麼發現,趕緊來奏報。對於這樣明確帶有偏見的指導意見,負責監視的大臣也沒查出什麼錯處,並且被太子的品行感動。


朱元璋時期將丞相廢除,直接由六部的尚書向自己負責。而內閣只是負責諮詢的秘書班子。但是,到了朱高熾時期,任命內閣大學士為各部的尚書,參加決策。建立正規的文官政府。為後來明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對於建文帝的忠臣,在朱棣是一直採取打壓的政策,不少人被殺、家屬也被貶為奴。但在朱高熾時期,恕免了這些官員的家屬。併發還被沒收的財產。


朱高熾推行儒家的仁愛與孝道,命令禁止株連犯人的家屬親族。明確了在宣判死刑前要對犯人進行復查。連年征戰,國庫空虛。朱高熾並沒有一味加徵賦稅,反而實施減稅。並且免除受災區的田賦,及提供糧食救濟。大臣在賑災執行時,將免費賑濟改為借糧給災民以及救濟遲緩,都會受到他的憤怒指責。


朱棣在位時基本就是,給我錢,我要打仗。不聽話,我就弄死你。內閣就是純粹的秘書班子,僅僅負責諮詢。
朱高熾上臺之後,減輕賦稅,停止大規模對外用兵。赦免前朝罪臣家屬,給內閣放權。

在臺灣,很多人都是懷念小蔣,而痛恨老蔣。應該也算是一種不恰當的類比吧。與民休息,造福人間,才是長遠之計。而打打殺殺,殘暴手段,看著當時痛快。時間越遠,可能人們看的也就越透徹了。


參習處


翻閱《明史》,常常看到“仁宣之治”的說辭。“仁”即指明仁宗朱高熾。這位被史家比作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的明代帝王,雖然在位僅僅十個月,卻以為人寬厚仁慈,愛護臣下,體恤黎庶,善於治國理政而在浩浩青史上留下屬於他的一席之地。

在奇葩迭出的明代皇帝中,明仁宗朱高熾無異於其中最歸正、最仁義的一位。只可惜在位時間太短,所以歷史知名度並不算高。

太子之位,屢陷瀕危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元璋四子,封燕王)朱棣的長子。洪武二十八年被朱元璋封為燕王世子。後來,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一舉奪取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 。他由燕王變成了明成祖,亦稱永樂帝。永樂二年(1404)朱高熾被朱棣立為太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繼位稱帝。從被立為儲君到登基稱帝這二十年間,朱高熾屢屢瀕於危境,其太子之位也幾遭廢黜,登位之路可謂一波三折,險象環生。

朱高熾雖早早被立為太子,但卻經歷了坎坷而兇險的道路才得以繼承大統的。《明史·本紀第八·仁宗》記載:朱高熾身形肥胖,而且患有足疾(腿腳有毛病),行動不便, 平時外出還需要宦官攙扶,所以不善騎射,但性格寬仁,對人頗為厚道。朱棣不太喜歡這個以寬厚仁孝出名的嫡長子,他比較欣賞次子朱高煦。

靖難之役爆發後,朱棣率燕軍出征,朱高熾因有足疾,所以奉命留守北平。而他的兩個弟弟高煦、 高燧自幼習武,精於騎射,跟隨朱棣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特別是朱高煦,生性強悍,勇猛過人,能征善戰,朱棣認為此子最像自己,因此對他異常寵愛。

朱高熾守北平時指揮將士頂住了李景隆五十萬大軍的兇猛進攻,為燕王保住了這塊根據地,為之後朱棣誘敵深入並收編永寧精兵創造了條件。因先天條件限制,在後來的戰事中,朱高熾很少能再立戰功,相反,高煦、 高燧卻卻隨朱棣東征西討,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戰功。

隨著戰局的發展,勝利的天枰逐漸傾向了朱棣一方。朱高煦剽悍能戰,自恃功高,漸生野心,開始覬覦哥哥的世子之位。高煦不停地在父親面前進讒,說高熾早就想篡位做燕王。朱棣勃然大怒,決定派人抓捕誅戮高熾。多虧高熾派人送來急信,表明心跡,朱棣看信後心中釋然,慶幸剛才的命令沒來得及下達,否則兒子就要被錯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棣登基稱帝后,局勢逐漸穩定,按常規應該早定太子。朱高熾是嫡長子,按封建禮法為太子名正言順,但次子朱高煦在“靖難”中衝鋒陷陣,還多次在亂軍中救過自己的性命,加上他長相酷肖自己,使朱棣不能不有所偏愛。而且在戰局膠著時,朱棣曾多次暗示高煦:“世子多病,你多努力”。這句話給了朱高煦很大的想象空間。同時也使朱高熾的上位之路變得兇險非常。

朱棣本是果決之人,在立太子一事上卻猶豫不決,欲舍高熾卻不忍。欲立高煦又擔心違背祖制,大臣不服。朱高煦卻按捺不住了,幾次三番陷害高熾,並將擁護高熾的大臣解縉迫害致死,終於使朱棣認清了他的真實嘴臉,將其囚禁在西華門內,打算貶為庶人。

受盡了弟弟明槍暗箭之苦的朱高熾並未落井下石,而是向父親陳情勸諫,聲淚俱下救護,終於說服了朱棣,保住了高煦的王位。《明史》記載:永樂十五年(1417)三月,朱高煦被徙封於樂安州(今山東廣饒)。

據史料記載,朱棣下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非常喜歡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棣孫子),所以最終他在永樂二年(1404)立朱高熾為太子,又於永樂九年立十四歲的朱瞻基為皇太孫,表明了要將皇位傳於他的意向。朱高熾在皇位之爭中屢屢遭到弟弟高煦、高燧的暗算 ,所以一向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在北征殘元還京途中病逝於榆木川。風雨如晦二十年,朱高熾終於登上了皇位。是為明仁宗。

仁政治國,善於納諫,體恤百姓

明仁宗朱高熾之所以能得到眾多大臣的衷心擁戴,在兩個弟弟咄咄逼人的攻訐下有驚無險、立於不敗之地,靠的不僅是縱橫捭闔的政治手腕,更重要的是他愛護臣下,關心民間疾苦,樹立了仁慈寬厚的個人形象,由此鞏固了帝位。

史載,在位期間,他嚴懲貪腐,虛心納諫,體察民眾疾苦,行輕徭薄賦的恤民之政,重用楊士奇、楊溥、楊榮、金幼孜、弋謙等正直之臣。尤其是直言敢諫的弋謙,仁宗力排眾議,破格提拔他為副都御使。

在仁宗的治理下,迭經戰亂的大明迅速恢復了秩序,經濟繁盛,民眾安居樂業,政風清新,“海內富庶,朝野清晏”,一派朝氣蓬勃景象。

只可惜朱高熾身體羸弱,又操勞過度,在位不到十個月,就在洪熙元年五月突然崩逝,年四十八歲。因他在位僅十個月,所以洪熙年號僅沿用了一年。

《明史 》記載,朱高熾曾對大臣說,他只知道恪盡職守,別的都不想。他一心一意勵精圖治, 一心建功立業。然而未能如願。這不僅是他個人的遺憾,同時也是大明的不幸。

朱高熾葬於獻陵,諡號“孝昭皇帝”,廟號“仁宗”。

仁宣之治

仁宗死後,其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帝。

朱瞻基即位後,其叔朱高煦十分不滿,整日抑鬱不樂,圖謀篡奪皇位。他曾多次鋌而走險,派人伏擊明宣宗,皆遭挫敗。宣德元年(1426)八月,朱高煦乘京師地震之機,在樂安(山東廣饒)舉兵造反。宣宗御駕親征,率大軍討伐,很快擊潰叛軍,並生擒朱高煦。宣宗不忍誅殺親叔,赦 他死罪,將其貶為庶人,圈禁起來。後朱高煦乘宣宗前來探視他時,乘其不備,突然將宣宗絆倒 ,宣宗大怒,將他扣在一口銅鍋裡 ,架柴燒火,活活烹殺。

明宣宗和他父親一樣施行仁政,在位期間整飭吏治,體恤民生,力倡節儉,減免賦稅 ,並開倉賑濟災民。宣宗重用直臣,有濃厚的民本主義思想,所以宣德年間“綱紀未馳”,四海昇平,百姓比較安定。史家把仁宗、宣宗執政這段歷史稱為“仁宣之治”。這段時間是明王朝的鼎盛期。

宣德十年(1435)正月,被後世稱道為守成明君的宣德皇帝朱瞻基病死於乾清宮,年三十八歲。朱瞻基被葬於景陵,諡號“孝章皇帝”,廟號“宣宗”,亦稱宣德帝。

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不到一年,但愛臣恤民,為政清明,治績卓著,為“仁宣之治”夯實了基礎,因此被史家譽為周之成、康,漢之文、景,歷史評價極高。

+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史家對明仁宗朱高熾和他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評價的確很高,將他們比為周之成、康,漢之文、景。那麼為何朱高熾只當了不到一年皇帝,還有這麼高的評價呢?下面來說說。

君明臣良

仁宣之朝,素有納諫之美的佳話。比如禮部左侍郎胡濙上書言十事,分別是勤庶政、任賢良、務節儉、篤親親、納諫諍、明賞罰、親經史、守成憲、嚴祀事、精武備十類,這十類建議皆被明仁宗採納。從這十類建議來看是比較全面的很多放之古今都能適用,故都能被採納的確可以看到當時朝堂確實比較清明。


仁宗的繼承

朱高熾本來是當不了皇帝的,是因為他的兒子朱瞻基被朱棣看中了,所以朱高熾才得以保存太子之位。朱高熾一朝的確比較清明,但是為時畢竟不滿一年。明仁宣之治的主體還是在明宣宗一朝。明宣宗也繼承了明仁宗善政的一方面,所以史家一般把兩朝併為一體來看,仁宗朝內定下的很多事情也是宣宗朝完成的,所以明宣宗的成就明仁宗是有功勞的。


雖然明仁宗朱高熾被後世所褒獎,但是有些事情還是做的太過了。比如李時勉的事情,李時勉是一個諫臣說話不好聽,在永樂之時就不為皇帝所喜,但是提出的建議還是被朱棣採納。洪熙元年,李時勉上疏言事,結果朱高熾大怒至極,朱高熾把李時勉召到便殿再議的時候李時勉還是不退讓,這時候朱高熾就爆發了,叫武士用金瓜直接打斷了李時勉三根肋骨。最終朱高熾臨死之前,對李時勉的怒氣都沒有消。從這件事就能看出,朱高熾也沒有那麼完美,只是這種事情比較少而已,所以才會獲得後世的褒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