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至鼓樓的主幹道5000年前“南京先民”定的?

南京古都地理研究專家姚亦鋒昨日發佈史前南京考古描繪圖

您知道南京最古老的道路雛形大致是在何時形成的?這條至今仍為南京主幹道的道路,當時為何是這樣的走向?……對於許多生活在南京的市民來說,南京這個城市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演變到現在的模樣,這個話題大家一定很感興趣。就此,南京古都地理研究專家姚亦鋒向揚子晚報讀者獨家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帶南京市民穿越到史前南京。

昨日,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姚亦鋒通過大量考古研究和資料蒐集,在南京首度公開發表他的研究新觀點——史前時期南京古地理和新石器人居環境研究。

姚亦鋒在南京大學獲得第四紀環境變遷專業的博士學位,兩次獲得德國國際學術交流獎學金, 他長期研究南京市的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古都地理等課題。在他的書房裡,書櫥、桌上、地上都堆滿了數千冊圖書,除了專業研究方面,古詩詞、書畫、哲學、歷史等書籍佔據了“半壁書山”。 一直生活在南京的姚亦鋒介紹,他除了讀書、授課之外,最喜歡跋涉於南京的山崗河流之間。

紫金山、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北京西路、中山路……還有遠郊的湯山、茅山、石臼湖、胥河、滁河等,南京的每一個山頭、每一條河流他幾乎都數次跋涉考察過。在登高遠眺和行走中,他在思考南京史前的“第一條道路”在哪裡?對於人居空間有何重要影響?

人文地理是他的專業研究方向,他根據有關南京的考古發現和地理斷層,發現在10000-5000年前,南京地區植被豐富、水網眾多,很適宜新石器時期的人類生息繁衍。根據現有考古發現,南京先民居住在現在南京鼓樓的北陰陽營一帶。

從地貌上看,鼓樓往東至紫金山一帶,在史前就是高崗和丘陵地貌,而且臨近河湖,植被豐富,鳥獸較多。他認為,南京先民多半在紫金山一帶打獵,然後沿紫金山西麓、九華山、北極閣、鼓樓崗(鼓樓一直地勢較高,在南京地理構成上,被稱為鼓樓崗)行走,把捕獲的獵物運回北陰陽營一帶,供聚居在此的南京先人共同食用。

姚亦鋒坦言,先人的生存智慧是依靠直覺悟性的,他們選擇的這條步行通道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如果穿越回到5000年前的南京,這一帶植被豐茂,地勢高,南面還有小平原,周邊是水系水網,居住此地便於獲取食物,也方便取水,也可以防禦野獸侵襲,因而比較安全。姚亦鋒分析,這一條遠古先民的步行通道,是經歷數千年,在荒野荊棘叢中“踐踏出來”的道路,也是南京“第一條道路”!

姚亦鋒強調,數千年前的南京先民頭腦中肯定沒有修築道路的概念。他們只是出於狩獵捕食、運送獵物的需要,而選擇了這樣的通道走向。從史前南京地理地貌分析,南京市區內現在的古平崗、清涼山、石頭城、虎踞北路等多處在10000-5000年前,也是地勢較高的連綿山崗,現在由於城市建設挖掘,只能看到斷斷續續的山頭。

按照老百姓的俗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姚亦鋒還考察考證,另一條新石器時期南京先民的早期步行通道是古平崗、清涼山、石頭城、虎踞北路往雨花臺沿線。從南京歷年考古發掘遺物佐證,這兩條線路沿線在近幾十年的挖掘中,曾有過大量箭頭、戈、陶器、玉器、動物骨骼、磚瓦等物品。這也佐證了隨著歷史推移,這兩條線路在隨後的歷史演變中,也是先民集聚地、古村落群、古城重要的道路雛形的走向。隨著南京城市的發展,從紫金山到鼓樓,現在北京東路的走向就延續至今,遠古的遺蹟影響一直存在,併成為今天南京的主幹道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