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在歷史上是否統一過?有什麼依據?

徐紫諾


歷史上中南半島從未統一過。其原因有三點,分別是文化、周邊形勢(特別是北方強鄰中國)、地理因素。

首先說說文化吧,別看中南半島相對中國而言並不大,但卻分成多個文化圈,東部(主要在今天的越南)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特別是東北部區域,中國許多中原王朝都曾控制過那裡。而其他地區則由於語言、宗教等方面的影響並未形成統一的文化圈。加上許多大大小小的民族分佈太雜,離心性太大,這使中南半島很多時候都處於群雄割據的狀態。

再來看看形勢因素吧,中南半島北部與中國接壤,而中國許多王朝的勢力範圍都有在中南半島涉足,如果中南半島出現想要統一的勢力,那與中國過招是在所難免的。可偏偏因軍事、體量等因素的巨大差距,中南半島出現的面對中國往往只有招架之力。

如中南半島歷史上出現的強大勢力高棉帝國、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東籲王朝、貢榜王朝、吞武裡王朝等。他們在巔峰的時候也不是不願意嘗試去統一中南半島,但不少時候受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影響,無力真正統一中南半島。當然中國曆代中原王朝也不會允許中南半島出現一個大一統的勢力存在。有時候也會因與後起的強鄰爭霸或南洋群島和來自印度的強鄰干擾而失敗。

進入近代,隨著西方殖民者的介入,各個殖民者對其在中南半島的地盤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管理,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往往也處於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當然中南半島唯一一次劃歸一個國家掌管是在日本對外擴張時期),並不惜將中南半島劃分多個勢力範圍。他們絕對不會允許中南半島上出現一個強大的本土勢力存在。

而到了現代,其他國家也難以允許中南半島的統一。

【巔峰時期的東籲王朝】

最後看看地理因素,中南半島的地理特點就是山多、水多、樹多。交通很不方便。而有趣的是中南半島的河流卻又是各種南北向的,這使各國之間可以依託河流為界限。不少中南半島上的較小割據勢力可以依靠河流山地自守。而複雜的地勢也把中南半島分為三大塊,一塊以今天的緬甸為核心,一塊以今天的泰國為核心,另一塊則以今天的越南為核心。不少時候他們形成了均勢對抗,誰也奈何不了對方。這也有力阻擋了中南半島出現一個統一的勢力。


黎塞留的野望


中南半島是指位於中國南方、印度東方的的一個半島,面積約206.5萬平方公里,目前主要分佈有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五個國家。歷史上這五國均都曾一度成為該地區的霸主,征服了周邊一些國家,但完全統一整個中南半島的國家從沒出現過。

如今被夾在越南和泰國之間的柬埔寨面積只有18103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大約1500萬,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然而在歷史上柬埔寨曾一度是東南亞最強盛的國家:從公元1世紀開始以今天的柬埔寨領土為核心形成了一個囊括當今柬埔寨全部國土以及老撾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國東南部一帶的扶南王國。7世紀末扶南被自己的藩屬真臘所滅。公元705年~707年真臘國分裂為北方的陸真臘和南方的水真臘,其中水真臘在今天的柬埔寨境內,陸真臘在今老撾境內。公元8世紀末水陸真臘俱為當時爪哇地區的夏連特拉王朝控制。公元802水陸真臘在擺脫夏連特拉王朝的控制後建立了吳哥王朝。吳哥王朝極盛時期佔有今柬埔寨全部、泰國及老撾大部、越南及緬甸南部,對中南半島幾乎所有國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奠定了中南半島諸國的文字基礎和宗教基礎,吳哥王朝鼎盛時期遺留下來的吳哥窟這一歷史文化遺蹟至今見證著昔日的輝煌。12至13世紀吳哥王朝國勢由盛轉衰,暹羅、佔婆等國不斷與之徵戰。1431年暹羅攻佔吳哥王朝首都吳哥城,吳哥王朝滅亡,公元1434年柬埔寨從暹羅的統治下復國並遷都金邊。從那時起柬埔寨就處於東面的越南和西面的暹羅(今泰國)的爭奪之中,大量柬埔寨國土被越南和泰國蠶食鯨吞。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嬴政遣將任囂征服了嶺南地區的百越部族,隨後秦王朝在嶺南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這其中的象郡所轄之地已延伸到越南北部地區。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趙佗趁秦末天下大亂之機自立為南越武王(後改稱“南越武帝”),由此建立了包括今天的中國兩廣和越南北部地區在內的南越國。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以路博德、楊僕、鄭嚴、田甲、何遺五路大軍攻滅南越國,隨後漢武帝劉徹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此之後長達千餘年的時間裡歷經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等朝代越南北部地區一直是中國各朝代的直屬領土,中原王朝在此設立郡縣進行直接管轄。公元192年當時交州日南郡的象林縣(今越南順化)的佔族人首領區連趁東漢末年的戰亂割據自立,該地從中國郡縣的管理下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佔婆國(又名林邑國、占城國)。儘管佔婆國位於如今的越南境內,但其主體民族佔族和今天的越南主體民族越族並無直接關係,如今的越南國家的誕生還在很久之後。獨立後的佔婆國迅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269年林邑王範熊聯合扶南侵佔了東吳的西卷縣。東晉時期佔婆國先後攻滅了大岐界、小岐界、式僕、徐狼、屈都、幹魯、扶單等鄰近的小國,還多次進攻東晉的日南郡和九真郡。到南朝後期佔婆國已完全佔據日南郡。公元802年至803年之間占城發兵攻打唐朝,佔領驩、愛二州,又趁真臘分裂之機入侵真臘並曾擊退崑崙(馬來亞)、爪哇的海盜。這一時期占城扼守中國通往天竺波羅王朝(今印度東北部)、室利佛逝國(今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以及加里曼丹島西部地區)和黑衣大食的海上要道,立刻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從中獲得了許多利益。

公元1238年泰國素可泰王朝建立,立國之初的素可泰王朝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的藩屬,後來卻趁吳哥王朝衰落之機大舉向柬埔寨擴張,疆域遠遠超過現在的泰國版圖。1350年素可泰王朝冊封的烏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佈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又名大城王朝),不久吞併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征服了暹羅。其後泰國的華人將軍鄭信領導人民起義趕走了緬甸人,建立了泰國曆史上的吞武裡王朝。1771年鄭信率水師消滅了安南(越南)南部河仙的莫士麟政權。又水陸並進,直指金邊,趕走了親安南的柬埔寨王烏迭·安東,另立新王,使柬埔寨重新成為暹羅的屬國。1776年鄭信出兵滅掉了老撾境內的獨立小邦佔巴塞,俘虜其國王,擴大了暹羅的版圖。1778年萬象發生內爭,鄭信趁機支持一派,遣大軍水陸夾攻萬象,圍城兩月,迫其開城投降。萬象及其附近的琅勃拉邦也成了暹羅的藩屬。在與緬甸和安南爭奪中南半島控制權的鬥爭中,暹羅逐漸佔了上風。昔日阿瑜陀耶王朝全盛時奪取的中南半島霸主桂冠又重新戴到了鄭信的頭上。1782年鄭信的部將昭披耶卻克里殺鄭信並自立為王,史稱拉瑪一世,由此開創了延續至今的泰國曼谷王朝。拉瑪一世在位期間征服馬來半島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蘭丹等地。

老撾在公元1世紀至7世紀末葉隸屬於扶南國,後來又隸屬於真臘國。公元1353年法昂王建立瀾滄王國(也有翻譯為南掌王國的),為老撾歷史鼎盛時期:版圖由今越南奠邊府邊境起,沿湄公河直達今柬埔寨北部邊境,西接清邁、暹羅,東鄰越南和佔婆。1428年越南黎利建國後南掌曾一度受其控制。曾為清朝的附屬國,常年處於周圍國家戰爭中,15世紀前期日本也曾對南掌提出了朝貢的要求。南掌於1694年分裂為佔巴塞、琅勃拉邦、萬象三個小國。十六世紀又為暹羅所控制。1893年法國入侵,淪為法國保護國。清朝與南掌的宗藩關係也告終結。

大約在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今天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根據《漢書》的記載:大約在公元前200年左右驃族人來到依洛瓦底江上游並控制了由當時的漢代永昌郡經過今天緬甸境內通往印度次大陸的南方絲綢之路。220年驃族人正式建立國家,被稱為驃國,都城為卑謬。在613~718年的毗訖羅摩王朝統治時期驃國進入全盛時期:有18個屬國、298個部落和9 個城鎮。其疆域北抵南詔(今中國雲南德宏和緬甸交界地區),東接陸真臘(今泰國、老撾、柬埔寨接壤一帶),西接東天竺(今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等地),南至海,東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據有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儘管驃族人在今天緬甸的領土上建立了史上最早的國家,然而關於驃族人是否是現代緬甸主體民族緬族的直系祖先卻存在爭議:一說驃乃藏緬系中的一支,今已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而不復存在;另一說認為驃人就是緬人的前身。832 年(唐大和六年)驃國都城被南詔攻陷,驃國遂亡。驃國滅亡後緬人建立的蒲甘王朝取而代之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

849年披因比亞建立蒲甘王國。1004年蒲甘王國遣使朝貢中國當時的北宋王朝。當時在今天的緬甸這塊土地上分佈著大大小小的若干國家,彼此之間征戰不休。在這些國家中蒲甘王國可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蒲甘時期的碑銘來看:蒲甘附近地區當時已種植水稻、高粱、豆類、冬瓜、茄子、胡椒、葡萄、甘蔗、檳榔等61種農作物,農業生產已具有相當的發展水平,經濟的發展為蒲甘發動統一緬甸的戰爭打下了物質基礎。1044年緬甸史上的一代雄主阿努律陀成為蒲甘國王,他首創了緬甸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大規模使用戰象作戰的先例,這使蒲甘的軍事力量迅速強大起來。1057年阿奴律陀揮師南下討伐孟族人建立的國家直通,隨後勃固等孟人國家也歸附了蒲甘。南方地區的征服使蒲甘王國得到了出海通道,與此同時阿奴律陀把在直通得到的許多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和珍寶以及眾多僧侶帶回蒲甘,隨後又把上座部佛教定位蒲甘國教,這對緬人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阿奴律陀並未就此停下自己對外征伐的腳步:他西征若開,又南征勃固,勢力向延伸到德林達依地區。之後阿奴律陀一度北侵併在越過八莫後同當時中國雲南地區的大理國爆發衝突,但在不久之後兩國和解。在回師路上他順道撣邦地區,迫使當地酋長向其進貢。在西面他率軍翻越阿拉乾山脈征服了阿拉幹北部。在東北方向他的統治擴大到了與今撣邦地區交接地帶,在傑沙、太公、曼德勒、八莫等地建築了43處要塞。他還征服了昭披耶河流域的泰人地域並擊敗真臘,其影響力甚至擴展至錫蘭和爪哇。儘管如此阿奴律陀並不是一個只知道武力征伐的莽夫,在文治方面同樣有傑出成就:這一時期他為弘揚佛法而醉心於佛教建築的修建,瑞海宮佛塔因此而誕生。他孟族與驃族的文字創立了緬文,還用三年時間開鑿皎施運河以利灌溉。

1077年阿奴律陀死後其子修羅即位。六年後孟人在領袖耶曼幹率領下舉兵反叛並在畢陶他島戰役中殺死了率軍前來鎮壓的緬王修羅,隨即包圍了蒲甘城。這時阿奴律陀的另一個兒子江喜佗挺身而出戰勝孟人軍隊,因此被人民擁戴為王。儘管江喜佗是通過鎮壓孟人起義而上位的,但為避免同孟人再起糾紛,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而採取了團結孟人的國策:他的登基典禮按孟人的習俗進行,然後用孟族文字記載在在瑞喜宮佛塔的碑銘上。他在位時期文武大臣中不乏孟族人,他還與此前孟族國家的公主聯姻,還立了具有孟人血統的外孫阿隆悉作為王位繼承人。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緩解了緬甸國內緬人和孟人之間的矛盾。1112年具有孟人血統的阿隆悉繼位後製訂法典、發展工農業生產、統一全國度量衡、促進商業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這一時期勃生髮展成為通往海外各國的重要海港。1254年那羅梯訶波帝即位後實行暴虐無道的殘酷統治,一時間緬甸國內四方叛亂風起雲湧。位於蒲甘城北部的撣族勢力趁勢興起,南部的孟族也表現出日益強烈的離心傾向,而在撣族和孟族的背後都有外國勢力的存在:撣族同北方的大理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有著密切的交流;孟族則同中南半島東南部的高棉帝國關係密切。就在緬甸國內和周邊局勢紛繁複雜之際一個更為強大的敵人出現了: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征服了大理國。1271年已成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仿照中原漢制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要求蒲甘王朝稱臣朝貢,然而蒲甘方面始終不予理睬。1277年元軍越過此前大理和蒲甘的邊界線進攻八莫,後因水土不服而主動撤離,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1279年元滅南宋後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後來元朝又進一步將蒲甘納入緬中行省管轄,再後來又併入雲南行省。1381年七月徵南將軍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將藍玉、沐英一同遠征雲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投滇池自殺,明軍平定雲南。此後明朝在繼承延續元朝在西南地區的疆域基礎上又設立了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三大宣撫司和車裡宣慰使司、緬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養宣慰使司、老撾宣慰使司六大宣慰司,合稱“三宣六慰”。明朝全盛時期的領土幾乎曾一度覆蓋過整個緬甸並擁有印度洋出海口。儘管明朝對三宣六慰地區一直採取羈縻統治,當地土司一直保持相對比較獨立的自主權限。

自從蒲甘王朝被元朝征服後其統治下的各部族則逐漸發展成為獨立性較強的土司政權:1368年撣族在緬甸東部阿瓦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則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此後緬人暫時失去了緬甸歷史舞臺的主角身份,緬甸歷史進入到撣族的阿瓦王國和孟族的勃固王國雙雄並立、南北交戰的時期。與此同時在這兩大強國之外,緬甸各地分化出若干王邦部落,這些小邦為了在阿瓦和勃固雙雄之間夾縫求生要麼臣服於中國元、明兩朝,要麼稱臣於暹羅。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16世紀30年代的中國明朝萬曆年間。在阿瓦和勃固雙雄並立時期緬甸大地上還存在著東籲、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土司政權,這其中尤以緬族的東籲最強。不願接受撣族的阿瓦王國統治的緬人紛紛移居東籲。當阿瓦和勃固激烈交鋒之時東籲因遠離戰區,未遭戰爭破壞,成為緬族逃避戰爭和災荒的避難所,因而人口不斷增多。1486~1531年在位的東籲王明吉逾通過與阿瓦聯姻而獲得皎克西的“糧倉”地區,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然而當東籲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轉而與勃固結盟以牽制阿瓦。1539年東籲王莽瑞體滅勃固王國,之後他推行團結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將士為其所用,並僱傭有近代武器和戰艦的葡萄牙兵。1541年又攻佔對外貿易要港馬都八。莽瑞體在位後期緬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統一。然而在1547年後莽瑞體日漸沉迷於聲色犬馬。1551年孟人再次發動復國運動,莽瑞體卻在此時遇刺身亡,一時間東籲王朝一統緬甸的大業似有化為泡影的危險。

這時東籲王室誕生了一位力挽狂瀾的雄主——莽應龍:他向葡萄牙僱傭兵首領狄哥·美羅求助。 不久原先受僱於莽瑞體的葡萄牙隊長狄哥·美羅率領部分火槍隊加入了莽應龍的軍團,這使得他的力量又得以增強。之後他繞開勃固攻打弟弟割據的東籲本處,東籲的軍民紛紛歸附,他的弟弟也無奈的出城投降。正當莽應龍躊躇滿志準備一統緬甸之際作為對手的孟人卻發生了內亂,一時間大量孟人歸附到莽應龍麾下。四年後莽應龍成功消滅了孟人重建的勃固王國,再次使緬人和孟人在文化甚至血統上互相融合,向著一個真正的統一帝國邁進。1555年莽應龍滅阿瓦王國。1556年緬甸軍隊佔領今泰國北部的蘭那泰王國,這一舉動使緬甸同周邊鄰國的關係緊張起來:蘭那泰是通往泰國和老撾的重要跳板,也是進入中國明朝領地的另一條途徑。蘭那泰的淪陷對當時的暹羅阿瑜陀耶王朝、老撾瀾滄王朝乃至中國明朝的國防安全都構成了挑戰。1558年瀾滄王薩塔提臘也派兵進入蘭那泰,莽應龍發兵擊退瀾滄王朝的軍隊後攻入老撾本土並大肆劫掠,薩塔提臘不得不同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結盟才穩住了自己的戰線。連連得手的莽應龍打起了北方孟養、孟密等地的主意,如果只是單純對付孟養、孟密對莽應龍而言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孟養、孟密的身後是有保護者的——那就是當時的大明王朝。莽瑞體在未經明廷許可的情況下的南征北戰已使緬甸宣慰司名存實亡,東籲王朝成為了事實上獨立於明朝之外的政治實體。然而此時明朝對靠近如今中緬邊境一帶的孟養、孟密等土司依然維持著統治,莽應龍卻無視這點——不僅征服了孟養、孟密,還派人招誘隴川、幹崖、南甸三宣撫司的眾多土官。緬甸軍隊一度越過今天緬甸同中國雲南的邊界侵入到今天雲南省境內,但在明軍的打擊下最終退出,然而這時明軍正面對北方蒙古和日本豐臣秀吉政權的挑戰,因此也沒大舉發兵征討緬甸,最後雙方的戰線大致穩定在位於今天的中緬邊境一線。儘管向北發展的勢頭受到明朝抑制,但莽應龍對外擴張的野心並未就此消磨:既然向北方中國方向擴張行不通,莽應龍就轉而對南方的暹羅下手:1569年8月莽應龍攻克暹羅。莽應龍在位末年緬甸的國土已空前遼闊:東到老撾的林城(即萬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爾,南到印度洋海岸,北到現中緬邊境,佔據了大半個中南半島。

唐末藩鎮割據之時交州當地的土豪曲氏家族建立了割據一方的靜海軍節度使政權,與割據嶺南的南漢政權相爭。930年南漢君主劉龑派李守鄘、梁克貞討伐交趾(今越南中北部地區),擒靜海節度使曲承美而歸。但不久曲氏的部將楊廷藝就驅逐了南漢軍隊,自稱靜海節度使。937年楊廷藝為牙將矯公羨所殺。938年楊廷藝的女婿吳權在愛州(今清化)起兵,反對矯公羨。矯公羨見吳權勢力強大,於是向南漢求救。劉龑早已有吞併交趾的野心,於是趁機任命兒子劉弘操為靜海節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矯公羨的名義率水軍出兵交趾。然而南漢大軍卻在938年的白藤江之戰中敗給了吳權,以此戰為標誌越南脫離了中國郡縣的直接管轄,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944年吳權死後其皇后的三哥以外戚身份輔政並趁機架空吳權之子,隨後安南各地出現了十二個大封建主割據混戰的局面,史稱十二使君之亂。在安南割據混戰的十二使君中有一個叫陳覽,他帳下有一員大將名叫丁部領,在征戰過程中他逐漸取得了兵權。968年丁部領在掃平群雄一統安南之後自稱“大勝明皇帝”,開啟了越南歷史上的丁朝。980年安南丁朝十道將軍黎桓以一出越南版的“黃袍加身”篡奪了丁朝的江山並擊敗了前來干預的宋軍。戰勝後的黎桓趁勝與宋議和修好,接受了宋朝的冊封。以此為標誌中原王朝正式承認越南不再是中原王朝直接管轄之下的郡縣,此後越南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

根據越南古代的官方正史《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在越南剛脫離中國郡縣管轄而成為獨立國家的公元10世紀其南部以位於北緯18度的橫山為界,這意味著位於如今越南南部的順化皇城以及越戰中聞名世界的港口城市峴港在當時還都並不在越南版圖之內,可今天這兩地早已成為無可爭議的越南領土,事實上這是越南自公元10世紀成為獨立國家以來持續千餘年擴張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越南的國家形成歷史就是一部持續不斷的擴張史,以致於研究越南歷史的西方學者稱其為“東方普魯士”。越南在接受北宋的冊封后兩國關係仍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這主要是因為這時正處於越南由割據政權向獨立國家過渡階段,在兩國邊界的劃分上越南以歷史上南越國的版圖為依據對嶺南兩廣地區提出領土要求,而北宋方面認為既然現狀是歷史形成就應當遵守,既然自己已承認越南獨立的既成事實,那麼自然不可能要求自己再行割讓領土。1009年李公蘊開創了越南李朝後開始進行全面的對外擴張:在如今北緯18度以南的越南中部地區當時存在著一個獨立國家占城國,越南李朝曾迫使占城、老撾納貢稱臣隨後於1014年、1022年、1028年、1036年、1058年、1059年和1060年先後七次越境侵佔宋朝領土,此時正忙於應付來自北方遼國和西夏所帶來的戰略壓力的北宋無暇顧及李朝的犯邊之舉,這就進一步助長了李朝的犯邊行為。公元1069年正值北宋王安石變法後新舊兩黨爭執激烈之際越南李朝十萬大軍大舉犯境,在此之前李朝一直是在兩國邊境小打小鬧,這次李朝大軍又輔國太尉李常傑親率長驅直入宋境,先後攻陷欽、廉、邕三州,兵鋒直抵今天的廣西南寧,沿途屠殺宋朝軍民數十萬人。邕州知州蘇緘率部抵抗,城破後全家36口自焚殉國。正忙於應對遼國和西夏以及國內黨爭的北宋王朝直到7年後才命郭逵、趙卨等將領兵30萬反擊,此時李朝正圖謀桂州(今廣西桂林),得知宋軍南下後被迫進行戰略收縮。1076年3月郭逵收復邕州,隨即乘勝反攻進入越南境內,逼近距其首都升龍(今河內)僅30公里處,郭逵部將燕達在富良江之戰中一舉擊斃領軍的李朝太子李洪真。然而此時宋軍自身也已損耗大半,軍資糧草也已耗盡。最終這場戰爭以雙方議和告終,兩國邊境又恢復到李朝犯邊之前的原狀,此後越南歷朝歷代有時會趁中原王朝內亂之機侵佔邊境領土,但再沒敢如此深入境內。而宋朝本身在軍事上就是極其保守的,所以在這次自衛軍事行動後也沒再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富良江之戰使越南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是中國歷史上以文弱著稱的宋朝也有能力遏制其向北擴張的勢頭,此後儘管在越南民間仍不乏將嶺南兩廣視為其領土的聲音,但官方層面的大規模北上擴張行動終止了。既然北上這條路被證明行不通,那麼南下呢?位於當時的越南南方的是上文提到的占城國——這是一個早在公元2世紀就已建立的古老國家。占城人在其早期歷史上也是一個尚武善戰的民族,越南剛脫離中國郡縣的管轄之時占城還曾主動對其發動過攻擊,這使越南一直把占城當作一個主要的敵人對待。早在982年越南黎朝的開國之君黎桓就親自率軍入侵過占城,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越南軍隊洗劫了占城首都因陀羅補羅並將其夷平。1021年至1026年期間占城遭受越南的大規模軍事打擊。1044年越南李朝李太宗親征占城,越軍在五蒲江擊敗了占城軍隊,殺死國王乍鬥,此後占城開始向越南朝貢。然而在1068年占城國王律陀羅跋摩三世發兵攻打越南,希望奪回被越南佔領的因陀羅補羅地區。次年越南輔國太尉李常傑率軍攻破占城的新首都毗闍耶並在與真臘交界處俘虜了律陀羅跋摩三世,隨後律陀羅跋摩三世在越南的挾持下被迫割讓地哩、麻令、佈政三州。此後越南與占城的關係一度緩和下來,直到越南陳朝末年占城人在見到越南國內的亂局後認為復仇的時機已到,於是當時的占城國王制蓬峨收留在越南國內的政治鬥爭失敗而出逃的人士並開始嘗試收復被越南佔領的地區。1368年越南陳朝陳裕宗遣陳世興、杜子平討伐占城,制蓬峨以伏兵的戰術大敗越軍,隨後大舉北伐,攻破越南首都升龍,大肆焚燒擄掠而歸。1376年越南陳朝君主陳睿宗為報復占城攻破升龍之仇而親率大軍南征,制蓬峨誘敵深入的計策大敗越軍並擊斃陳睿宗,隨後乘勝北伐並再度攻陷升龍。1407年明成祖朱棣遣朱能、張輔討伐越南胡朝,占城趁機收復了歷史上被越南佔據的領土。1418年越南人黎利起兵反明,1428年黎利建立後黎朝,隨即對占城展開報復行動:1446年後黎朝大臣鄭可率軍攻陷毗闍耶,俘虜占城王麥闍毗闍耶。身為越南和占城宗主的明英宗要求越南釋放占城國王,但被越南拒絕了。次年占城王族摩訶貴來驅逐了越南人,奪回了毗闍耶。1470年越南後黎朝君主黎聖宗以占城”不修職貢“為由徵發國內15歲以上男子組成26萬大軍御駕親征。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越軍攻破占城首都毗闍耶並殺死占城國王茶全,從此毗闍耶成為越南治下的廣南道(順化和峴港就是在此時併入越南版圖)。此後占城作為越南的藩屬在苟延殘喘了兩百多年後於1693年被越南徹底吞併。

占城被吞併後越南又將下一步的擴張目標投向了鄰國老撾和柬埔寨:1470年御駕親征占城國的黎聖宗在戰勝占城這個老對手後不久又向西侵入今天的老撾境內,當時越南在今天老撾東北部的川壙省盆蠻地區置鎮寧府進行管轄,此後老撾一直向越南納貢至1694年。被夾在越南和泰國之間的柬埔寨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然而在歷史上柬埔寨曾一度是東南亞最強盛的國家:從公元1世紀開始以今天的柬埔寨領土為核心形成了一個囊括當今柬埔寨全部國土以及老撾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國東南部一帶的扶南王國。7世紀末扶南被自己的藩屬真臘所滅。公元705年~707年真臘國分裂為北方的陸真臘和南方的水真臘,其中水真臘在今天的柬埔寨境內,陸真臘在今老撾境內。公元8世紀末水陸真臘俱為當時爪哇地區的夏連特拉王朝控制。公元802水陸真臘在擺脫夏連特拉王朝的控制後建立了吳哥王朝。吳哥王朝極盛時期佔有今柬埔寨全部、泰國及老撾大部、越南及緬甸南部,對中南半島幾乎所有國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奠定了中南半島諸國的文字基礎和宗教基礎,吳哥王朝鼎盛時期遺留下來的吳哥窟這一歷史文化遺蹟至今見證著昔日的輝煌。12至13世紀吳哥王朝國勢由盛轉衰,暹羅、佔婆等國不斷與之徵戰。1431年暹羅攻佔吳哥王朝首都吳哥城,吳哥王朝滅亡,公元1434年柬埔寨從暹羅的統治下復國並遷都金邊。從那時起柬埔寨就處於東面的越南和西面的暹羅(今泰國)的爭奪之中,大量柬埔寨國土被越南和泰國蠶食鯨吞,事實上今天越南最大的城市胡志明市和第一大島嶼富國島昔日都曾是柬埔寨領土。1698年越南阮氏家族出兵吞併下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當時屬於柬埔寨),由此奠定了當代越南的版圖。公元十九世紀初整個柬埔寨甚至都曾一度成為越南的“保護國”。不甘心受越南的統治的柬埔寨於1820年和1840年發動兩次抗越大起義,將越南人趕出柬埔寨。越南本來是準備重新集結力量徹底征服老撾和柬埔寨的,可這時西方殖民者已然擴張到東南亞,很快越南就即將和老撾、柬埔寨一起淪為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了。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中南半島五國都曾向外擴張,成為區域內的小霸主,但迄今為止沒任何一國曾統一整個中南半島,那麼原因何在呢?在我個人看來: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地形上的原因:中南半島位於中國南部、印度東部,正處於亞歐大陸板塊和印度板塊的交匯處,由於兩大板塊的衝撞擠壓而形成了“山河相間,縱列分佈”的複雜地形——北部地勢較高,山脈呈掌狀向南展開。大河下游和河口為沖積平原。中南半島各國之間基本上是以高山、大河、海洋這種在古代難以跨越的天然地理屏障為邊界的,這就使其擴張很難實現,即使一度實現也難以消化同化被征服地區。其次是文化上的原因:中南半島地區受鄰近的中國、印度文化影響較大,但其實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極大,難以完全整合——越南基本上屬於中華文化圈,而歷史上曾存在過的佔婆、高棉、老撾等國則受印度文明影響較深,緬甸、泰國基本屬於中印文化混合影響的地區。隨著近代西方殖民者介入之後各個殖民主義國家對其在中南半島的地盤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管理,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往往也處於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當然中南半島唯一一次劃歸一個國家掌管是在日本對外擴張時期),他們將中南半島劃分多個勢力範圍。他們絕對不會允許中南半島上出現一個強大的本土勢力存在。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因為挨著中國。

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政治規則中,

中國是能夠實現跨區域、跨文化、跨民族大一統的唯一合法存在,

正常情況下,中國支持周邊國家的內部統一。

但如果某個國家想把他的鄰國“統一”了,

中國就會替這個國家把他自己連同他的鄰國都給“統一”了。

漢朝時,閩越想把東甌和南越統一了,漢朝就把這三個國家都統一了。

唐朝時,高句麗想把百濟和新羅統一了,唐朝就把高句麗和百濟都統一了,新羅差一點沒跑掉。

還有南詔一開始想統一六詔,這個唐朝同意了,後來南詔還想統一雲南,唐朝就開始著手統一南詔,多虧了吐蕃和安祿山。

宋朝自己內部都沒統一,這個就不說了。

元朝自己統一後得意忘形,也不管人家有沒有“求統一”的口實,就想把幾個鄰居硬統了,結果力有不逮。

明朝窮人翻身後不敢貪多,對外比較拿捏,但有幾次還是露了牙,

比如把想統一緬北滇西的麓川政權給統一,安南只想統一自己,結果也被朱老四一家統一了二十年。

清朝時,準噶爾想把喀爾喀和西藏統一了,結果也是連累這兩家陪他被一鍋統一了。

所以,挨著中國的國家如果不想變成中國的一部分,最好不要提“統一”這茬。


老黑健身圈


存在地區性霸權,但沒有真正統一過


三匹馬61051031


中南半島唯一接近統一的時候,是隋唐時期的高棉帝國。
即便如此高棉帝國仍未能完成統一霸業,其餘在周圍苟延殘喘的小國憑藉地形依然守住了國家。除了地形這一最大的因素外,在文化、經濟、行政、軍事水平方面東南半島都沒能出現一個絕對霸主,乃至於到現在為止東南半島都未曾統一過。


Assule


沒有統一過,最接近統一的時候還是法國殖民時建立的法屬印度支那,但是泰國和緬甸還排除在外。當時緬甸被英國控制。


像一陣風吹


熱帶地區無強國


城北徐公157


在文化上效仿了中華文化


what風向標666


中南半島沒有統一過,最接近統一的時刻是高棉王國,最主要還是中南半島河流密佈,民族眾多,信仰各不同,沒有統一的文化,缺少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導致無法統一。


遙星伴月


有傳言是美國要整個給蔣介石中南半島,取代英國法國殖民地,不識抬舉所以趕到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