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最暴躁的救國忠臣,在皇帝百官眼前,撲上去撕咬皇帝親衛

有人做官是為了求功名利祿,有人做官是為人民服務;有人做官遊走於官場,圓滑處世混混日子,有人做官卻喜歡解決問題,為國家辦點實事兒。做官的差別很大,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在每屆莘莘學子中,人才也能從中選出不少,可是留名青史的人卻不多。大明的時代人才輩出,今天我們來說的這個人物活躍在土木堡之變時期。

靠讀書走上仕途的人通常手無縛雞之力,所謂秀才遇見兵,只知道講理,遇見蠻橫動粗的人,讀書人都沒什麼殺傷力,總是有理說不清,雖說動手是讀書人不願訴諸的方式,可是在動亂時刻,總想講道理的人會先吃虧,因為有些人是不講理的。因此在很多朝代黑暗的時刻,朝政被沒道理的黑暗勢力操控,文官們幾乎沒什麼能力翻盤。

性格最暴躁的救國忠臣,在皇帝百官眼前,撲上去撕咬皇帝親衛

王竑可不是這樣的書呆子,他從小在跟著老師讀書讀到秦檜、岳飛這段歷史時,一下拍案而起,氣得砸桌子,這個暴脾氣讀書人很少有,或者也許這跟王竑曾師從明初軍事家周璠不無關係。總之王竑不是什麼好惹的讀書人,在讀書的同時王竑還不忘習得一身武藝,可見其實他有為民除害的潛質,當然為了國家的興旺,除去奸惡之人也是對國家的熱愛。

1439年,王竑中了進士,7年之後當上了戶科給事中。王竑的從政風格和他的為人如出一轍,完全不在意是否得罪了誰,總是直言不諱,敢作敢當。朝廷中還有敢說話的好官,說明明朝還沒有爛到骨子裡,還有救。明英宗時期,太監王振專權,作威作福,很多人都不敢惹他,可是王竑並不怕他,還敢揪著王振大罵。

性格最暴躁的救國忠臣,在皇帝百官眼前,撲上去撕咬皇帝親衛

土木堡之變前夕,王振還被王竑逮著一頓大罵,後來王振讓明英宗御駕親征的餿主意,使得明英宗被瓦剌俘虜,讓明王朝開了天窗,也把王振送上了死路。沒了皇帝的大明朝開始對王振的黨羽興師問罪,郕王朱祁鈺(明代宗)監國,大臣們個個要彈劾王振,賜其誤國之罪,當時的景象是大臣們伏地痛哭,勢要把王振滅族。這時王振的黨羽之一,皇帝親衛錦衣衛指揮馬順突然冒出來讓大臣們都滾出去。

這一呵斥把在場的王竑積蓄在心中多年的怒火一併激發出來,跑上去揪著馬順的頭髮就質問:你們這群奸黨,事到如今還敢叫囂?說時遲那時快,王竑看準馬順的脖子就是一口,當即咬得馬順血肉模糊,開了一道口子,群臣們跟餓狼見到了葷腥一樣,集體撲上去,有怨報怨有仇報仇,一頓拳打腳踢就把馬順打死了。

性格最暴躁的救國忠臣,在皇帝百官眼前,撲上去撕咬皇帝親衛

這還不只,一眾人等又跟著打死了兩個閹賊。這一次血染朝廷的大事件使得王竑名聲遠播,朱祁鈺在此事之後特別重用王竑。朱祁鈺登基之後,命王竑與王通、楊善在瓦剌也先來攻城時守衛京城。其實也有人獻讒言讓景泰帝不要用王竑,後於謙出面稱王竑的行為是維護大明利益,不應該懲罰王竑。景泰帝自然是認為王竑為大明忠臣,予以肯定。

因為怒殺賊黨而出名的王竑其實並不是只會朝堂上鬧鬧,很快他就給了那些對他質疑的人一劑強心針。被任命為僉都御史的王竑開始了對京城瓦剌奸細的糾察和打擊,沒多久就成效顯著,提為督北門防務後,對軍隊又來了一批換血,整治破敗不堪的軍風,使得守衛軍煥然一新。王竑所打造的這個軍隊在瓦剌進犯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性格最暴躁的救國忠臣,在皇帝百官眼前,撲上去撕咬皇帝親衛

王竑出色的表現使得景泰帝越來越重視他,又把王竑任命為漕運總督,果然人才就是人才,王竑在漕運總督的位子上充分發揮了自己實幹精神和能力,管理出了一條優秀的漕運補給線。除了這些王竑還心繫百姓,上書給皇帝要求減少刑法和橫徵暴斂,親賢臣遠小人。王竑還在地方發生天災時第一時間組織賑災,深得人心。

在景泰帝去世之後,明英宗執政,王竑逐漸被淡出,甚至不被啟用,直到明朝再一次陷入韃靼侵略的危機中時,明英宗才重新啟用王竑,王竑的硬氣不減當年,接過反抗侵擾的大旗又一次證明了自己,還順便把大明即將傾倒的財政給扶了正。晚年的王竑辭官回家壽終正寢,享年7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