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為什麼醜化鄭經,篡改歷史?

歷史一書生




這要從《康熙王朝》拍攝的大背景說起了,當時正值臺海對立,李登輝暗地裡扶持臺獨分子和民進黨,攪得臺灣政壇烏煙瘴氣。在這樣的背景下,康熙收復臺灣的這個片斷就有非常高的政治含義。

康熙就代表了天朝正統,收復臺灣自然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之舉。而鄭經據臺灣自立就是分裂國家的行徑,用歷史課本上的話說就是開歷史倒車,最終不過是螳臂當車,被潮流碾壓粉碎,成為了一個小丑。


不管是電視劇,還是二月河的原著小說,都在刻意的美化滿清皇帝。作為滿清皇帝三部曲的第一部《康熙王朝》,自然是不遺餘力的鼓吹康熙皇帝的偉光正,藉此襯托鄭經的夜郎自大我自取滅亡。

康熙可以說是這部電視劇的男一號,而鄭經這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反派人物,自然要被男主角無情碾壓。為了讓康熙這個主角光環更加光亮一點,那就只好委屈一下鄭經充當一下反派人物了。



那麼康熙真的就非常偉光正嗎?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歷史事實。

大家都知道鄭成功驅趕了荷蘭人,收復了臺灣,因此被稱為民族英雄。他的兒子鄭經接管了他手中的地盤和生意,卻被稱為民族狗熊。那麼這個到底是什麼邏輯呢?難道鄭經賣國了嗎?

事實上還真沒有,鄭經治理下的臺灣應該說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他任命的大臣陳永華理政能力非常強,臺灣的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的幸福指數也比較高。


反倒是康熙勾結荷蘭,陰謀攻打臺灣。在荷蘭海軍的幫助下,康熙佔領了廈門和金門。荷蘭是老牌的殖民主義者,他們不是白求恩,雖然也不遠萬里而來,但都是無利不起早的傢伙。

康熙皇帝如果沒有給荷蘭人好處,他們萬萬不會幫助清政府攻打臺灣的鄭經。至於康熙到底給了荷蘭人什麼好處?目前還沒有查到詳細資料,但作為見不得光的事,肯定是骯髒的幕後交易。一個賣國的康熙,真的就偉光正了嗎?



在《清史稿》中,鄭經還是一個可圈可點的政治人物。鄭成功死的時候,鄭經坐陣大陸作為臺灣的後方基地。臺灣控制在鄭成功的弟弟鄭襲的手中,鄭經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拿下了臺灣,並軟禁了自己的叔叔。

早在之前,鄭經和自己弟弟的乳母私通,生下了一個孩子。這種有悖人倫的事在當時漢人的觀念裡是難以接受的,鄭成功派人去把所有的當事人全部處死。但派出去的人並沒有殺鄭經,反而把他保護了起來,說明鄭經的個人魅力還是比較強的。


鄭經率兵殺入臺灣,臺灣諸將紛紛投降,願意歸順鄭經,這說明他的個人威望還是比較高的。他任用馮錫範和陳永華主持政務,把臺灣這樣一個蠻荒的小島,治理得井井有條,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勢頭。

當然鄭家的老本行,他也沒有丟掉。鄭家原本是東南亞最大的國際貿易集團和海盜組織,鄭經依據臺灣為後方基地,有聲有色地做起了國際貿易,為全球一體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和那些閉關鎖國的滿清皇帝比起來,鄭經更有開放的國際眼光和政治頭腦。



從滿清入關開始,滿清貴族就開始醜化漢族人。他們把明朝滅亡的責任推到了漢族貴族大臣的身上,為無能的崇禎皇帝唱讚歌。其本質用意就是打壓漢人,讓漢人感到自卑,自願接受滿族人的統治。

儘管早期的滿清皇帝也提出了滿漢一體的說法,但實際上推行的都是“用漢人官員作詩,用滿人官員來監督漢人官員和管理漢人官員”的制度,尤其是軍權都牢牢掌握在滿人手中,根本就不給漢人染指的機會。



最明顯的就是滿漢不通婚,還有就是對漢人實行文字獄,據不完全統計,在200多年滿清統治的時間裡,大概進行了上千次的文字獄,從精神和肉體上消滅漢族人,康熙皇帝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

對照上文,我們就會發現康熙皇帝遠沒有那麼偉大,鄭經也沒有那麼醜。政治鬥爭從來都是:敵人支持的我們就反對,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支持。站在這個立場上醜化對方是再正常不過的,這就是康熙王朝醜化鄭經、篡改歷史的根本原因。


新知傳習閣


因為《康熙王朝》是一部毫無歷史感的歷史劇,全劇充滿了對清朝皇帝的意淫,可以說大清第一神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劇中的清朝,“偉光正”得康熙如果能看到這部片子,他自己見了都會不好意思的。劇中康熙(陳道明演的)的形象,就更不用說了,完全是一個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正面人物,不但能力出眾,還一心為國為民,鄭經在劇裡面是什麼人設呢?是阻撓大清完成天下一統,專門給正面主角康熙對著幹的反面角色,這樣的人設能是好人嗎?


鄭經的人設不是好人,也就算了,可編劇的套路又是一般神劇的水平,即反面人物一定是“小丑”式的形象,就是飛蛾撲火式的一味跟主角對著幹,不惜自我牲犧也要成就主角的偉大,所以反面人物大多是情緒激動,智商捉急之輩,劇裡面的鄭經的形象基本上就是按這個套路來弄的,所以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人物根本不配當康熙的對手嘛!

事實上,就算是“大清電視臺”,也拍不出這樣的片子,因為清朝官方對鄭經的評價,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清史稿》是清朝遺老們編修的清朝正史,雖然清朝亡了國,但這部書基本上代表著清朝官方的主流觀點,因此也遭到後人的詬病,書裡面有鄭經的傳,附在鄭成功傳的後面,《清史稿》裡鄭經叫“鄭錦”。


在《清史稿》裡,鄭經的形象就厲害了,他是一個聰明果斷的人,鄭成功剛死的時候,大將們不服鄭經,鄭經果斷地用陳永華、馮錫範主持大局,將不服的人一一消滅。可不是什麼無能之輩。

在軍事上,鄭經也有兩手的,三藩之亂開始後,鄭經是主動進攻福建沿海,並且取得了不小的戰績,搞得清朝很頭疼。而鄭經最厲害的是內政搞得好,把經濟軍事實力本來很差的一個小島,搞得可以和清朝對著幹,想想南明那幫人,有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人口和軍隊,結果被清朝吊打,就知道鄭經的水平不一般。

《清史稿》都承認,鄭經在臺灣,更定軍制,任用馮錫範、陳永華主持政務,任用劉國軒等大將主持軍事,改革稅制,特別是發展海外貿易,“復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並至”,把一個彈丸之地,一直在打仗的亂世小島,搞得有聲有色,有如“承平時”。就是把亂世做成了太平盛世,而且還一直在打仗,這水平絕對不比他老爹差。

《康熙王朝》的總製片人、總導演不惜親自上陣演鄭經也是絕了!


而劇裡面的鄭經,完全是個政治白痴和跳樑小醜,而且也確實長得醜,和陳道明的高大偉岸一比,更是落了下風,更關鍵的是,劇裡的鄭經,英明果決,治軍理政的水平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來,反倒是給鄭經加了很多黑點的戲,如猜忌施琅,搞得施琅叛投了清朝,這完全是讓鄭經去揹他老爹的鍋,編劇為了黑鄭經,不惜竄改歷史。人家鄭經明明搞得很好,清朝差點就同意按朝鮮的待遇來對待鄭經了,而劇裡面卻大肆渲染鄭經晚年朝不保夕,最後被清朝大軍擊敗自殺,人家明明壽終正寢好不好!編劇為了黑鄭經,又竄改歷史讓鄭經給自己的兒子背鍋。


只愛潘多拉


可以理解的嘛,《康熙王朝》本來就只是一部小說改編而來的電視劇。


其講的不是真正的歷史,人物角色和歷史有出入是一定的。你看看《三國演義》,人家周瑜說啥了沒?



既然是被叫做《康熙王朝》,那麼肯定是圍繞康熙皇帝來寫。現在的電視劇裡,主角都是人設完美還自帶主角光環。周圍的配角算是一眾用來稱託主角的。劇本為了戲劇衝突會把人物設定的很對立,所以在電視劇中,既然正面人物康熙是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就需要鄭經這樣的人在劇中扮演了一個阻擾大清完成統一天下,專門給正面人物康熙對著幹的反面角色。



在鄭經的反襯下,康熙的形象更加高大偉岸。這樣就能達到編劇想突出主角康熙的效果。 這樣的鄭經完全與他原本的性格背道相馳。電視劇可以修改人物的劇本。



大家不要當真便是,因為歷史上鄭經決然不是這樣的!

即使是在清朝正史中,鄭經也是一個聰明果斷的人,只是是在康熙中並沒有突出他的功績。

實際上,鄭經還算是不錯。在他主政臺灣的期間,鼓勵農民耕作,興辦學校,加強內外貿易。臺灣在他的治理下,人們安居樂業,生活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這些都是在《康熙王朝》裡看到不到的。 《康熙王朝》裡甚至還把鄭經刻畫成了一個賣臺灣求安,不願意清王朝統一的醜惡之人。但是實際上,鄭經是一個誓死保衛臺灣,不願割讓給荷蘭侵略的祖國衛士。

好歹是鄭成功兒子,雖然不太爭氣,但這點兒骨氣還是有的?



但是實際上真正想賣“臺灣”的卻是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在鄭經努力捍衛祖國領土的同時,康熙卻和荷蘭侵略者勾結,聯手想把臺灣收付回來,再割給荷蘭恢復他在荷蘭的殖民統治。

很多不瞭解這段歷史的人看了之後都受到了誤導。文藝作品看看就好,千萬不能把它當成瞭解歷史的途徑!


白話歷史君


不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篡改歷史這罪名可是不小。一般來說,如果再歷史教科書,紀錄片,或者乾脆就是史書中任意改動發生的歷史事件,這個叫篡改歷史,但是《康熙王朝》一開始就不是歷史紀錄片,它本是小說,如果要看歷史,看《史記》才是王道。


《康熙王朝》是導演根據著名小說家二月河先生作品《康熙大帝》所改編的一部電視劇,大家知道,既然是小說,多多少少會對歷史有些昇華。畢竟現實中的康熙帝性格究竟如何誰也不知道,不過為了突出作者心中英明神武的康熙帝形象,其他的次要人物多少需要一些犧牲。

劇中鄭經就是犧牲者之一。

真正的鄭經還是很有能力的,早年在三藩之亂是趁機攻佔大清福建諸府,擴地千里,只是後來和耿精忠交惡,隨著大清平定三藩之亂,鄭經孤掌難鳴,不得不退守金廈臺澎,1680年清將萬正色遣人遊說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原為耿精忠部將)率艦300艘,將士2萬餘人降清,鄭經放棄廈門並班師回臺,之後沉迷於酒色,翌年病歿。只不過在劇中,為了稱託康熙帝的能力,鄭經不得不做一些矮化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搏浪子房擊,需效中流祖逖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時?不斬樓蘭誓不休!

《悲中原未復》-----鄭經

就衝著這麼悲壯又大氣的詩詞,肯定是戳痛了滿清餘孽的內心,因此明鄭政權他們肯定要不遺餘力的抹黑了。不僅鄭經被抹黑,連當初專門為他老爸鄭成功量身定做的《向天再借五百年》也被厚顏無恥的用在了康麻子身上,導致現在大部分人都以為這首歌唱的就是康麻子


陰法渡冥河


先亮結論:《康熙王朝》其實並沒有刻意去醜化鄭經,但卻肯定“篡改”了歷史。

首先對於劇中鄭經這個人物,本人是抱以同情的。雖說他因猜忌而中離間計,導致施琅徹底投靠清廷,併為最終兵敗自殺埋下了苦果,但在劇中他既沒投降,又沒示弱,更沒說他為一己之私虐待百姓,濫殺無辜,臨死還自殺以殉國,總得說來在大節上是不虧的。

但說到底《康熙王朝》不過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為了文學的戲劇化,作者或編劇必然會對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藝術化。既然是康熙王朝,那肯定是側重於寫康熙,那對於鄭經的事蹟自然會有弱化,甚至為了突出主線劇情的簡潔而不惜“篡改”歷史。

第一,在“弱化”方面,《康熙王朝》中對鄭經這一歷史人物的呈現並未突出其治臺功績。鄭經自康熙三年(1664年)東渡臺灣後,採納陳永華的建議,鼓勵墾田,勸課農桑,插蔗煮糖,修埕曬鹽,興辦學校,建立孔廟,鼓勵發展內外貿易,並與英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建立了穩定的貿易關係。鄭經主政期間,“臺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第二,在“篡改”方面,影視劇為了突出主線劇情,不得已對歷史進行了再加工,將施琅投靠清廷這一事件放在了鄭經主政時期,但施琅早在順治九年(1652年)便歸順了清廷,而那一年鄭經還沒有到達臺灣,此外殺害施琅一家老小的也不可能是鄭經,而是鄭成功。當然,歷史上清廷統一臺灣時鄭經已去世,當時主政臺灣的是鄭克塽,所以也就不存在鄭經自殺這一情節。

《康熙王朝》中還有明珠赴臺灣招降鄭經的情節,而在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次和談,時間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但清廷派去和談的官員並不是明珠,而是康親王傑書,和談條件也不似影視劇中的那樣苛刻,只是提出鄭經應撤離大陸沿海島嶼,退守臺灣,臺灣則為大清藩屬,雙方“通商貿易,永無嫌猜”。


威廉一懶眾衫小


先說說這個問題本身的問題吧!

1康熙王朝中的確是有點太過於誇張的演繹了康熙本人。首先說文字獄就大大的打擊了當時的文化產業,導致間接的讓中國拒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至於使中國走上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落後捱打的境遇。所以說康熙本人並沒有像電視劇裡演繹的那麼完美!

2鄭成功父子的確是因為反清復明被打到臺灣的,只是因為逃到臺灣後才發現荷蘭人佔領了臺灣,才用帶去的那些殘餘兵力打跑了荷蘭人,拿到了臺灣的統治權,與後來的蔣氏父子一樣圖謀反攻大陸,後來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眼看反攻無望,便休書於康熙,稱其願與琉球朝鮮一樣,年年朝貢,奈何康熙認為臺灣本就是中國固有領土,不接受其朝貢,後來又因大陸發生三藩之亂,鄭經又覺著有機可乘,沒成想起兵返回大陸後打的卻是漢人忠良之後,直接的幫助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如此蠢事都做了,還指望後人能給他留下個什麼好名聲!


我是小張啊親


不邀自答。

話說,歷史劇從來沒有完全按照歷史背景去拍攝的,而且如果瞭解《康熙王朝》的時代背景以及其的出品公司的背景就知道關於康熙平臺這段為什麼這麼演了。

《康熙王朝》的出品公司是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屬於央視全額投資的企業,換句話,公司是央視的分舵。而且電視劇出品以及上映的時間均為2001年,如果瞭解兩岸政治鬥爭的話都會知道21世紀前後李登輝拋出兩國論這個分裂國家的謬論以及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推動的臺獨逆流。毫不客氣的說,電視劇在借古諷今,通過歷史上康熙平定臺灣來警告對岸不要妄想分裂國家,否則就是自取滅亡。

所以,到這裡我想只要長腦子的都會知道這是一部政治意義很濃的電視劇,既然帶了政治就不免會偏離歷史,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看開就好。而且,我感覺這部電視劇總體上就是國家藉助於康熙開創康乾盛世的角度來表達國家富民強國的目標。當然,這些政治上的表達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的,畢竟政治是一門藝術,不是屌絲能夠理解的。同樣套路的影視作品還有2006年上映的《施琅大將軍》,其背後也有中央電視臺的影子,只不過這部電視劇不同的是專注於康熙平臺的歷史,而非整個康熙朝。

另外鄭經是什麼人呢?那就需要從鄭氏家族來說起,鄭氏海盜集團的創始人是鄭芝龍,他雖然接受了明朝的詔安並政治洗白,但是由於明末明軍的衰落以及行政效率低下,鄭芝龍就搖身一變成為擁有獨立經濟利益的軍閥,不受明朝的管控,而鄭成功、鄭經都是鄭芝龍政策的繼承者,他們都為了鄭氏獨立的經濟利益而同追求大一統的清朝對抗。

鄭成功曾經表示只要清朝承認鄭氏獨立的經濟利益以及鄭氏軍閥的合法性,他會向清朝剃髮稱臣,並幫助清朝剿殺南明殘部。鄭經則更為直接,他直接表示鄭氏要效仿朝鮮,向清朝稱臣納貢而拒絕招安。這都是清朝無法接受的,因為在清朝看來鄭氏不過是中國之叛民,而歷來大一統王朝只要國力足夠都不會允許海外有中國人自立乾坤,雖然清朝對於中國人出海討生活給予了極大的寬容,但是對於中國人自立乾坤則完全無法容忍。

所以電視劇《康熙王朝》關於這段的改編並非空穴來風,誰讓鄭氏歷史上就不乾淨,還好歷史上康熙平定了臺灣,否則的話今天的臺灣就是第二個李家坡。

另外題目不過是自己樹靶子自己打而已。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康熙王朝》裡康熙是主角,鄭經等人是反角,在電視劇裡從來都是主角自帶音響光環,而反角是遺臭萬年的。假如反過來拍《鄭經王朝》分分鐘可以讓鄭經霞光萬丈,讓康熙遺臭萬年。這不得不說我們的電視劇三觀有問題,雖然電視劇有虛構的成分,但是被篡改的歷史卻很容易混淆視聽。

歷史上的康熙既是雄主又是昏君。從雄主角度來看,他平三蕃收臺灣,征討葛爾丹,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清帝國。但是呢,反過來卻也是個大昏君,康熙為了滿族人的利益下令對關東地區進行封關處理,禁止非滿族人進入東北,這使得東北地區開發緩慢,並在200年後與沙俄的戰爭中吃了大虧;康熙縱容九子奪嫡,導致朝廷腐化敗壞,九子奪嫡耗盡了大清帝國最後的國力,使得西北叛亂持續了16年之久。

反過來鄭經也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雖然鄭經在私生活上比較混亂,上了父親的妃子;不過呢,鄭經在對待僑民方面還是可以的,鄭經在外交上採取跟英國結盟的方式對抗荷蘭西班牙,多次撤僑拯救華夏族人,也算起功不可沒。


優己


寫過一篇關於鄭經的文章,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詩

悲中原未復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博浪子房擊,須效中流祖逖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

——鄭經

鄭經何人?

很難想象,這首充滿了對家園被霸佔,國家被侵略者侵佔充滿了憤恨,發誓要趕走侵略者,報仇雪恥的詩是鄭經寫的,鄭經是誰?就是央視正劇《康熙王朝》中那個猥瑣的醜陋的小人,鄭經。

鄭經何人?在大家看這部劇的時候可能還不瞭解,但我們要說他的父親,大家就知道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延平郡王,鄭成功。

這個時候大家要問了,鄭成功不是民族英雄麼?他的兒子怎麼就成了小丑?反動派了?

康熙王朝出現的背景

其實作為一部所謂的歷史正劇《康熙王朝》實際上是有著一定的目的的。

當時的環境是要針對叫嚷著獨立的臺灣,於是各部門的老爺們瞬間找到了感覺,他們認為自己就是一統天下的大清朝,而臺灣就是負隅頑抗的跳樑小醜,自然而然就抬出了這部劇。而鄭經,不幸也就成了劇中小丑的形象。

最少,當時的我是這樣認為的。

而事實上,這部所謂的央視正劇,卻是某些人毫無歷史觀的一部胡說八道的歷史劇,劇中充滿了意淫,將一個暴虐,貪功,嗜殺,搞種族歧視的皇帝吹捧成了偉光正的人物,真不知道拍片的這些人死後如何面對自己的列祖列宗。

不過這和近年來所謂對大清朝的吹捧也是一脈相承的。

真實的康熙

比如吹噓康熙的,八歲就登基當皇帝了(廢話,我爹要是皇帝我也能,四十年的太子有幾個?)除掉權臣鰲拜,不過是政治鬥爭,人家鰲拜從來也沒想過造反,甚至是忠於康熙祖宗三代,這也成了功績,真是可笑。

三藩之亂一樣是滿清上層的政治鬥爭,滿洲統治集團為了“狡兔死,走狗烹”不再讓漢人掌握兵權,楞是把吳三桂等人逼反,造成了大半個中國重燃戰火。三藩差不多打下了半個中國,只是一盤散沙的反清力量各自為戰,吳三桂信心不足,最後病死,才讓康熙僥倖勝利,他差不多就打算搬家回東北了。

雅克薩之戰中,康熙以五千精銳圍攻八百名由小偷,罪犯,探險家組成的三流俄軍和一個尚未建成的小城打了兩年,最後簽訂了將貝加爾湖區域拱手讓給沙俄的所謂平等條約

打葛爾丹就更有意思了,葛爾丹傾盡兵力有三萬人,康熙用十萬大軍圍剿,葛爾丹以弱勢兵力和滿清決戰,還乾死了滿清的大學士,戰爭打了九年,最後耗到葛爾丹病死,這才使滿清僥倖成功。

至於收復臺灣的事實情況是,清軍和被鄭成功趕跑的荷蘭殖民者,聯合著海上掛著“幫助大清國”旗號的荷蘭船,加上漢奸叛徒的幫助才打下了臺灣,康熙打臺灣的目的可不是為了什麼祖國的統一,他單純的就是為了讓天下被當作奴隸的漢人不再有一個可以相像的地方,天下不再有一片可以威脅滿清統治的漢土而已。

從此以後,荷蘭重新又獲得了在當地以及東南亞海域的特權,康熙則閉關鎖國,實施文字獄,玩弄權術和科學實驗,他為了防範漢人,連發槍的發明者被他流放至死。他極度窮兵黷武,百姓苦不堪言流傳出了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傳言,他在位的時候國庫空的能跑馬,官員們貪汙腐敗橫行,國家財政趨於崩潰,就這樣的所謂皇帝,也好意思稱為“聖祖”並拍了這種胡說八道的電視劇歌頌?

《康熙王朝》是特定時期的特定劇目,我們不能把小說改編的電視當成歷史來看,對我們來說,真正的歷史就是,明朝管轄下的滿洲政權乘明朝農民起義而叛亂,併入關製造了無數的慘案,華夏就此滅亡,而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了抵抗滿清的侵略,攻打臺灣趕跑了荷蘭殖民者作為反清的基地,為了趕跑侵略者,反抗侵略者的民族歧視政策和屠殺,鄭成功和他的後繼者鄭經(他雖然私德有虧)但發起了多次的收復失地的戰役,他們一心為國,想要恢復華夏的大好河山,那是民族英雄,和現在的臺灣獨立勢力完全是兩回事,而某些人趁著臺獨囂張之際,將為了抵抗滿清侵略而困守孤島依然一心為國的忠良之士們和臺獨劃等號,這些人早晚是要上絞刑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