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講的全部是真歷史嗎?

修身養性的兄弟


高中那會兒看的。剛開始在天涯追,後來買實體書。前前後後看了快十遍。

看到最後那一句「他走向了那棵樹」,甚至有點想哭的衝動。

確實,現在再回去看這本書,會覺得很多地方想當然了,即便作者不想「想當然」,但感情到那個點上了,剎不住了,他也就跟著往那個方向上走了。

往不好的地方說,就是所謂的「不客觀」,於治史而言,不僅是不冷靜,甚至近乎褻瀆了。

可往好的方面講,是「愛」。愛那段歷史,歷史裡的人,以及從「人」之中看到的成長、掙扎、向上或沉淪、光明或黑暗或混沌,等等。

其實看過得人應該都記得,當年明月從一開始就說了,他的這本書,即不算是歷史,也不算是小說,是什麼他也沒辦法確定。這也導致後來對他的批評,都圍繞在這一點上了。

雖然在寫的時候,他經常的提醒讀者,比如這裡是用了哪些材料,這裡是不是他的個人猜測,這裡可能有別的可能,等等,但還是會讓人詬病。

可就像當年評價梁啟超的「新文體」時,正統觀念視為「野狐禪」,但也不得不承認「偏偏有一種魔力」。

在我看來,《明朝那些事兒》就算這類書。亦正亦邪。但好看。過分執著於客觀與否反而顯得迂了。為什麼不把這本書當作一個門檻,一級階梯呢?

就像你看過王小波,你會試著去看卡爾維諾和莫迪阿諾,去翻翻老一輩翻譯家的作品。

好的作品不僅只提供你所能看到的那麼多,還能讓你想看到更多。

起碼於我而言,在看過《明朝那些事兒》後,我去看了《傳習錄》,開始知道心學,乃至後面的新儒家,等等,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而歷史真的可以無限逼近、徹底客觀麼?

不敢說不可能,但太難。

所以對於那些皓首窮經,爬梳出許多細節,還原出許多真相的學者,我很尊敬。

但對於那些一樣花了很多功夫學習歷史,並用自己的眼光去解讀歷史的人,我一樣喜歡。

兩者一樣稀少、難得。

《明朝那些事兒》後,仿作層出不窮,就像當初《三國志通俗演義》出來後,有人說演義史的規模可以和正史並駕齊驅了一般。可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內容、語言,還是作者的用心、情懷上,能超過《明朝那些事兒》的有多少呢?

而當初,當年明月只是順德的一個小小公務員,每天下班後,什麼事也不做,就坐在電腦前,翻資料,敲字,還要不斷翻網友的跟貼指正,回過頭去考證、修訂。

就像他取的這個名字一樣: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歷史到底如何,只有月亮知道(嗯,還有太陽)。

歷史裡的他們,你們,我們,不過是在彼此的打量裡,慢慢認識該有的模樣。

就像辛棄疾說的:

我見青山多嫵媚。

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用一份通達的態度去看待這些作品,用更寬泛的學習去超越這些作品帶給你的認知。我覺得這才是看歷史、學歷史最大的樂趣所在


蔣翰禹


平心而論,本人看過這部叢書的一部分,但沒有全部看完。我認為但凡接觸過這部叢書的人,都應該對它要有一些自己的觀點和評價。學識水平和閱讀深淺程度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每位讀者對它的評價,但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我們追求的不應該是最高明的觀點和見解,而是本著“聞過則喜”的態度虛心接受別人的不同見解,甚至是批評,如此才能不斷進步。這部作品誕生於十多年前並且能火熱至今,必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該叢書的觀點,以期大家指正:

一、關於作品的一些認識,創作風格等。

用“歷史小說”來定位《明朝那些事兒》這部作品應該是客觀準確的,它不具備傳統正史的學術水準,但也不像一般的純屬虛構的小說。瞭解這部作品的人應該都知道作者“當年明月”(真名叫石悅)是基於《明史》等正史文獻來創作該作品的,簡單說就是在《明史》等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加工寫出的。所以該作品講的基本上都是“真歷史”,我給真歷史加上引號是因為《明史》本身記載的都未必是絕對真實的歷史,這點我相信大家會認可。這部作品一共有7本書,內容涵蓋了從明朝建國前後到1644年明朝滅亡這300年間的史事。作品以明朝十幾個皇帝為節點,然後選取每個皇帝在位期間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加以展開,以此來貫穿講述整個明朝的史事。當然該作品也不是純粹的對正史進行另一番解讀,其中有加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和觀點,而且敘述風格是相對風趣的,不像正史那般晦澀。簡單說就是它是一部涵蓋了整個明朝歷史的而且通俗易懂還有趣的歷史小說。

二、流行的原因。

我認為該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廣泛興趣,主要在於作品本身的體裁、內容完整性以及敘述風格這三點。如上所述,它是一部歷史小說,它比正史通俗易懂又比一般小說更接近史實,這點是很符合歷史愛好者的口味。其次,它講述的是一整個朝代的故事,而不是一個短時期的故事,這點是有優勢的,可以讓讀者一口氣看完一個朝代的故事,所以也正中讀者的胃口。此外,該作品在敘述風格上具有很大的優勢,風趣的敘事風格加上作者在書中人物心理活動方面的刻畫,很能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該作品盛行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成功掌握了一大批讀者的心理:對那些喜歡聊歷史但又不愛看正史書籍的讀者,這本書就像是一本“速成秘籍”,看完這本書很快就有了吹歷史的資本。

三、評價、意義。

對《明朝那些事兒》的評價是基於它的體裁定位,作為一部歷史小說,它成功引起了廣泛的閱讀興趣,所以它算一部成功的作品。其次《明朝那些事兒》這部作品很好的向大眾“科普”了明朝這個朝代的歷史,引起了很多人對歷史的興趣,具有很積極的意義。不過《明朝那些事兒》並不具備開創性的意義,在其之前十年出版的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才是被普遍認為改革了史書寫作風格的著作。當然即便如此,有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歷史小說是繼《萬曆十五年》這部明史研究專著之後少有的一部引起廣泛興趣的好作品。


神是的念著倒


《明朝那些事兒》最早是網絡連載歷史小說,由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石悅以“當年明月”的筆名發表在天涯社區上,它是歷史小說,所以當然是描寫明代歷史的,書中基本上是以正史為依據的,其主要歷史事件、人物和主要風情,特別是年代主線,是來自真實的史書,但是,它又是“小說”,所以,不可能完全是真實歷史的講述,在描述歷史時,當年明月很有創造性地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有創新性地運用網絡小說的語言,講述得幽默風趣,真可謂是娓娓道來,對於讀者很有吸引力,此前,講歷史的書都是比較抽象、嚴肅的。當年明月以風趣的語言來講述一個朝代的歷史,一時影響很大,很多讀者對其講述很有興趣,跟著看,於是,粉絲也就很多,作者與粉絲互動,更讓作者拉近了與網絡讀者的距離,讓小說更具有“網絡”的表述形式。


作者對明朝十七帝和各個皇帝同朝的王公權貴文臣武將等進行全景式的展示,特別是沒有忽視對小人物的命運的關注,小說對官場政治、權謀角逐、戰爭較量和帝王心術等濃墨重彩進行描繪,相當精彩,作者也不乏對於明代政治制度、經濟狀況和人倫道德方面進行探索,但這方面似乎沒有像對於官場權謀的描寫精彩。

《明朝的那些事兒》確實是以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那些事兒”,嚴肅的明代歷史,被作者當成“事兒”來說,給讀者以非常親切的感覺,其故事、人物躍然與網絡上,很有魅力,明朝是很有特別的一個朝代,皇帝故事多,有人說,明朝皇帝一個比一個怪,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大業幹成了大肆屠殺功臣的,有修養煉丹長期不上班的,有做木匠比做皇帝更過癮的,有撐不下去上吊死的;大臣也很有特色,如張居正,他權傾朝野,卻還花不少時間為小皇帝便插入本通俗權謀書;再如嚴嵩,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老奸巨猾,諳熟官場,不得了的奸猾權臣等等。明代的政治人物,在當年明月的小說裡活起來了,讓讀者很喜歡,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精彩地走到讀者面前,非常活。《明朝那些事兒》為讀者解讀歷史,讓歷史故事變成了活生生的故事,當然,之所以變成了故事,所以,也多少失去了真實。當年明月講的明朝故事,可以作為史實的參考,當不能視為是史實,小說精彩,但小說所描繪的與歷史還是有比較大的距離的。


文城觀點


《明朝那些事》可以當入門讀物培養興趣。此書在大眾看來是不錯的,通俗易懂。如果想認真研究,還是要看專業書籍。作者寫的是不錯的,語言詼諧,內容基本屬實,既有史料的內容,同時把史料情境化,使非專業人事也能夠對明代有一個具體的印象,裡面還有作者對明史的一些觀點和看法。這樣的一本非學術書,除了正史裡的內容,難免會虛構一些情結來引起了讀者的興趣。這裡舉一個不太客觀的內容吧:

清朝修《明史》,出於政治原因,對明末的孫承宗、袁崇煥二人吹捧得非常厲害,究其用意,是想告訴人們:明朝之所以垮臺,是明朝皇帝自己敗家,明明手裡抓了一副好牌,還打成爛局,爛泥扶不上牆,怪誰?

《明朝那些事兒》受《明史》影響,用特有講故事的方式為孫承宗、袁崇煥二位大唱讚歌。

尤其是孫承宗,用上了“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的字眼,說他是“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努爾哈赤父子的剋星,京城的保衛者,皇帝的老師,忠貞的愛國者。舉世無雙,獨一無二。”

實際上,孫承宗此人,與之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普遍不高,夏允彝就說他“練達才凡”,即半瓶子醋,偏偏喜歡招搖。




青頭C


我來回答。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小說,但是也只能把它算作為小說。本身作者是以小說的手法來寫歷史,以史料為基礎,又加入了很多的個人理解和情節,帶著讀者去感受明朝那一段歷史。因此,這本書裡並不全部是真歷史。

舉個例子,對於明朝末年遼東局勢的描寫有些爭議,撤六堡到底是堅壁清野還是割讓土地?袁崇煥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漢奸?書中也是在貶低王在晉、李成梁。這些都能看出,作者也是帶著個人感情來寫這本書,像袁崇煥在歷史上本來就是有很大爭議的人物,有人贊有人貶,作者也是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不贊同作者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所以,看這本書並不能當作歷史來看。

不過,話又說回來,歷史本身就是一位美女,後人總是用各種各樣的裝飾去打扮她,往往到最後都沒人知道她本來的模樣了。歷史也是永遠不可能完完全全的真正顯露在後人面前,後人對歷史的理解都只是考量和推測,正如作者的筆名: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歷史究竟真相如何,只能是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去考證了。我們對於歷史的理解,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著作和研究成果,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只是這件事、這個過程如何發展,還留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知識和智慧,這遠比歷史的真相更加重要。

針對這本書描寫的是否客觀、是否符合史實,其實沒有必要吹毛求疵。作者在寫這本書之前,就已經通讀了二十五史以及其他很多史書,這一點恐怕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而從閱讀到理解再到成書,這又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讀者總是想千方百計的找一些錯誤、找一些和史實不符合的地方來挑毛病,在我看來這完全就是吹毛求疵了。任何作者都不可能沒有一點錯誤,寫任何書都會摻雜著個人情感,而本身這本書的問世,就是留給我們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為什麼不好好享受這筆財富,而非要去揪住財富邊上的一點灰塵不放呢?

正如曹雪芹“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明朝那些事兒》是以一種新的方式來表達明朝、表述歷史,並不是完全的符合史實,但卻是一部優秀、偉大的作品,值得我們大家好好欣賞並學習。

向作者明月致敬!


紅塵入世亦不閒


《三國演義》是歷史嗎?如果是,《明朝那些事兒》也算是歷史吧!

《明朝那些事兒》首先是網絡小說,網絡小說的特點不言而喻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吸引注意力;作者可是不管什麼歷史史實、道聽途說、街談巷議、正史野史,只要點擊率能夠提高就行。

歷史的真相往往都是乾巴巴的,寥寥數語,不過從《史記》開始,太公就將散文的手法發揮到了極致,尤其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其實再往前面撥一下歷史的指針,看看孔子。“春秋筆法”,一字定褒貶自孔子開始——將個人的主觀看法附加在歷史人物身上。

歷史在哪裡?歷史在地下。明朝的歷史在哪裡?在堆積如山浩瀚的歷史檔案裡;有的在“故宮”,還有的在海峽的另一邊的故宮博物院裡。

“戲說”最開始來自香港影視工作者製片人。只有“商業化”了歷史,文藝才能有出路;市場才是決定,才是指揮棒和動力。

從《百家講壇》開始,歷史研究就變味了。本來讓歷史研究“大眾化”“娛樂化”“接地氣”應該是有爭議的事兒,網絡小說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專業的事情,最好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可是現在恰恰相反,大學招生“文史哲”的專業無人問津,播音主持人專業卻是趨之若鶩。

一句話,不要將“演義”當成來歷史——你並非皇帝,怎麼知道皇帝的心思?


閒看秋風999


《明朝那些事》這部歷史小說是書店裡的長銷書,如果一家書店裡有劉慈欣的《三體》,那麼通常也會有這部書的位置。作者石悅(筆名當年明月)曾是中國海關的一位公務員,工作穩定,收入豐厚。他並非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歷史學家。創作這部歷史小說,完全是興趣愛好使然。要求這樣一位創作者,完全依據史實來創作,首先時間成本之高昂,就會遠遠超出創作者的支付意願。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我們讀者也不必苛求。這部歷史小說,說的是明朝的故事,可是讀者往往能從書中觸摸到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脈搏,這就非常接地氣,也能給人驚喜。作為一部歷史小說,在增加國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方面,它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的,也具有良好的社會影響。


酉陽749


要了解,明朝那些事講的是不是講的全是真歷,是我們首先明白,什麼是歷史,通俗來說呢,歷史就是對過去發生的,所有事情的一個書面記載。有大小之分,有正史野史之分。我認為,真力時呢,可能就是說,記載的事情比較準確,符合歷史發生的事實。

學者對於歷史的理解和我們常人對於歷史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大致瞭解的是歷史上發生了哪些事情,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對於個人的指導意義和借鑑作用。但是我國的歷史書,多半是文言文寫就的,而且浩如煙海。這就導致現代的很多人閱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雖然史書的作者堅持秉筆直書,但是肯定也有一些記載的和實際發生的有出入。因為掌握的原始資料有限,這就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鑑別,因為每個人眼中的歷史不盡相同。


初讀《明朝那些事》我覺得,作者的寫作風格點像蔡東藩先生。但是,比這個又更近一步,寫的更具故事性,讓人覺得是在閱讀故事,而不是閱讀歷史,不知不覺的也瞭解了歷史。讓人讀起來,不那麼枯燥無味。這就好比,很多人瞭解三國的歷史,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 一個民族多少對自己過去的歷史應該有一些瞭解。因為它代表著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前人經驗的傳承。

現在萬事都講究初心,這可能就是當年明月的初心吧。


真理恆相


0這本書寫得太好了。

主要是作者的寫作方法的巨大創新,改掉了寫歷史刻板教條的方法,比聊天還閒適,特別的通俗易懂,零門檻入門,讓讀者感覺很輕鬆享受。

內容信手拈來,介紹成現代的意思,歷史知識內容熟捻通曉,特別明瞭。

恰到好處的點評和總結,讓讀者深入其中,興趣盎然。

章節結構自如緊湊,將武俠小說的引人入勝的技巧運用的呼呼生風。

開創了一代史學新風。堪稱歷史教科書。@[email protected]


zhangyongchao3488


個人以為:《明朝哪些事兒》一書語言詼諧幽默,敘述詳細具體。用通俗的語言描寫久遠的史實,很接地氣,能夠雅俗共賞。此是優點;

濃彩重墨地誇張渲染重要人物和事件,不遺餘力地加入作者自己的觀點進行評論,難免有誤寫誤導之嫌,此是瑕疵。總而言之,瑕不掩瑜,作為一部通俗歷史小說,八分史實,二分虛構,還是比較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