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疳”:隴東人遠去的鄉愁

隴東人過年,到正月二十三“燎疳”之後才算真正結束。

熊熊篝火映紅的村莊,鄉親們溫熱的臉龐,喧鬧嬉戲的孩童,這是隴東大地上一場盛大的集體狂歡和祈福儀式,也是遠方遊子和城裡人漸漸回不去的鄉愁。

一、源起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種叫“疳”的病,孩子得了之後會爛鼻子、爛耳朵、爛嘴巴……,最早在隋代《諸病源候論》、宋初《太平聖惠方》等醫學典籍中就有記載。

先民以為,這是瘟神作怪,必須燃燒烈火驅散“疳神”,祈求神靈保佑,萬事安泰。

二、“撿疳柴”

正月二十三這天吃過午飯,窩了一個冬天農人們臂彎夾起鐮刀,肩膀掛著繩子,三三兩兩,踏著斑駁的春雪,來到荒野,尋找專門“燎疳”的柴火。

“燎疳”:隴東人遠去的鄉愁

割“燎疳”柴

“燎疳柴”有講究,必須是田坎山坡上長得高大的蒿草,經過夏秋的瘋長,冬天草籽乾枯,一遇明火,噼裡啪啦燃起,火苗會竄起一人多高,鄉親們形象的稱其為“毛蒿”。

割回來的一捆捆的“疳柴”,小山一樣堆在農家小院當中,孩子們眼巴巴只等天黑。

三、“疳娃娃”

這樣的節日,女人們也不會閒著,傳承千年的剪紙技藝派上了用場,剪刀流轉,紙屑飛舞,一會兒工夫,活靈活現的“疳娃娃”登場。

“燎疳”:隴東人遠去的鄉愁

“疳娃娃”

“疳娃娃”,或許是人們對“疳神”象形化產物,是用黃紙剪成的沒有五官的大頭娃娃,肩並著肩,手拉著手,一排排站成一個方隊,用竹子或高粱杆夾著。

孩子們手裡拿著“疳娃娃”奔跳揮舞,彼此炫耀攀比著自己祖母、母親的剪紙手藝,等到天黑,用點燃的香火在“疳娃娃”的腦袋上燙出鼻子、眼睛、嘴巴等五官形狀,祈求來年不生“疳病”。

四、“燎百病”

夜幕降臨,正戲登場。爆竹聲起,火焰騰空,山村一片歡騰。

一家人在院子中點燃“毛蒿”,開始“燎百病”。

“燎疳”:隴東人遠去的鄉愁

燎百病

男人把過年貼上的門神、春聯全部撕下,丟進火中;女人把廚房的鍋碗瓢盆等灶具拿出來,在火上揮舞燎烤;小夥子身形矯健,動作瀟灑,藝高膽大,一個個跳高越過灼熱的火苗;姑娘們身姿嫋娜,花枝招展,火光映紅臉龐,相跟著輕盈越過火堆;老人們等到火苗微弱時,才蹣跚跨過。

“燎疳”:隴東人遠去的鄉愁

小孩燎疳

孩子們把手中的“疳娃娃”扔進火堆,大孩子如初生牛犢,一次次衝過火堆,小孩子被大人們高高舉起,在火苗上方一次次掄過一道道弧線……年輕人成群結隊,從村子東頭跑到西頭,從東家跑到西家,串門子,安家按戶“燎疳”,嬉笑吵鬧,夜半方休。

五、“揚五穀花”

等火光減弱,慢慢只剩灰燼,家裡的長輩拿過掃帚,開始拍打灰燼,濺起火星,稱為“揚五穀花”。

“燎疳”:隴東人遠去的鄉愁

揚五穀花

火星飛濺,務弄了一輩子莊稼的老農們,一邊拍火星,一邊觀察火星顆粒形狀,嘴裡吆喝著:“一打小麥花,二打玉米花,三打糜子花,四打蕎麥花,五打高粱花……”預示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莊稼人能有個好收成。

六、遠去的鄉愁

山村漸漸沉寂,火光搖曳中,我彷彿看到了在隴東這片黃土地上生活過的鮮活面容:周先祖率領部落先民走出窯洞,在篝火旁翩翩起舞,祈祝萬物復甦,無病無災,族人興旺;義渠牧人縱馬奔馳後,在篝火旁飲酒高歌;秦公子扶蘇北地戍邊,和將士們在篝火旁同敘思鄉之苦……

“燎疳”:隴東人遠去的鄉愁

溝壑縱橫的隴東黃土高原

歷史滄桑,已經沒人能徹底說清“燎疳”源起何時何人,但我們可以肯定,民俗節日是文化傳承中最穩定的基因,“燎疳節”一定在這片土地上存在了很久很久,它或許和先民的“火神”崇拜有關,或許和“疳”病有關,或許和某些祈禳儀式有關。

如今,學子離鄉遠漂,農人進城務工,城市擁擠,鄉村“空心”,正月二十三“燎疳節”,還有多少農家小院能燃起篝火?城裡強調消防安全,有誰敢在小區內燃起明火?“燎疳節”已經在漸漸遠去,年輕一代的城裡娃,還有多少人知道“燎疳”是隴東人最後的年味兒?

“燎疳”:隴東人遠去的鄉愁

隴東窯洞

鄉村振興在即,文化旅遊當先,有司衙門在考慮文化旅遊開發時,不能對這個可以媲美“火把節”的民俗文化遺產視而不見,讓“燎疳”慢慢變成隴東人集體回不去的“鄉愁”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