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學醫三年,自謂天下無不治之症。行醫三年,始信世間無可用之方?

小拳拳打爆8倍鏡


中醫的博大精髓,就是陰陽的變化,如同月亮的變化,成初一到十五,從十五到月底,五行的變化,是母病子顯,真正的病源不是看見的,恰恰是看不見,其實是看起來很健康的地方生病了,因為不通者痛者病,只有通暢了者順著康,中醫最大的內涵,就是知道人病了不是治虛,而是治實,只有找到病源才能藥到病除,如果只是除去表面的病症也是治標不治本,我們經常說中醫治根不治表療程慢,其實根一好,表自然就好,慢是一定的,因為病也不是一天就得的,需要如同太極一樣,舒緩的疏通。而西醫我們經常說,治標不治根,就是因為表面看起來虛症消失了,其實源頭並沒有解決,就如同留了雜草的根,春天一到又開花結果了,指不定還因為強烈的鎮壓而產生異變和抗體,看起來不科學的中醫,其實治療的根,但是我們想明白根在那裡,就明白病在那裡了。

陰陽五行已經闡明中醫的辯證法,中醫用藥必須的準確,差之一分,謬之千里,不同的病症,不同的用藥,一樣病,不一樣的體質,用藥也不同,寒性、熱性、實證、虛症,上熱下寒證,不同的症狀,用藥千差萬別,劑量的多少,也要隨時根據病人服藥之後,進行調整,現在的中醫之所以差,就是因為沒有好師傅,在加上國家沒有給於寬鬆的環境,學中醫必須從小耳濡目染,而且還要有悟性,中醫需要記性好,記住東西必須多,很多方面必須要求,記憶,悟性,心正,靈活,膽大細心,謹慎,細心,耐心,實踐,很多方面都必須具備,否則是無法成氣候,現在人大多浮躁,很少能靜心學一個枯燥的中醫的,除非十分狂熱這一行,學中醫多的複雜,小時候,只是看一些這方面的書,就頭昏腦漲,現在看的多了,也知道有很多分類,能夠理出一些頭緒,我說的這些只是表面,真正的辯證比這複雜,虛、寒、熱、實交織,分不清那個是主病,所以需要老中醫耐心望聞問切,觀察,所以中醫是越老越吃香,年輕的中醫還不到火候,需要歷練,有些人中醫不行,是因為中醫複雜的很,不是一時半刻學來的,而是學到老用到了,一開始學中醫敢下藥,是因為不知深淺,到中間是不敢下藥,因為太複雜,把用錯藥,第三步是謹慎用藥,基本上就算初出茅廬了,想學到更深,需要用腦的地方也就越多,記住的藥草也就更多,需要配置藥草也要更精確。

想學中醫,必知易經,想得中醫精髓,必看道德經,心經等明悟智慧,這樣學中醫事半功倍,尤其是易經,明白天地的道,就明白了人身體的道,你看看我們現在的空氣霧霾,看看這些被破壞的植被,就知道地震和龍捲風不遠了,可是是誰造成的,就是源頭,而人類就是讓地球備受折磨的病體源頭,所以中醫也是如此,我們病了,那麼看起來最健康和飽和的地方,恰恰是病了,這就是天人不合一,天人若和一,病痛自離去。


女婍


醫生治病不治命。醫學作為一種技術,手藝。幾年學習便能掌握基本技能,尤其系統學習後以為知識全面能治癒所有疾病。等上門診親自實踐後發現有自己認識的侷限性,也有患者病情複雜,家事工作不順遂,身心問題都影響他的病情。心理輔導藥物難以幫他完全解除身心困擾。便意識無方可用,只能治病治不了命。我有一患者來門診,她伸手號脈,我號完說你是不是心情長期不好,睡不好覺。我以為她會說和婆婆不會,和老公吵架等瑣事。她沉默一會,小聲說:我把我弟弟的孩子弄丟了。。。半年了!我不僅出不了方子,連心理開導都覺得蒼白無力了。學醫難,學中醫更難。



讀書三年,天下無病治,治病三年,天下無方可用。

方是死的給人學習的,病是活人得的,用死方治活人,怎麼能好呢?這就是中醫的辯證施治。

人分胖瘦,地分南北,一年四季之不同,不察運氣,怎會治病,

暖冬多腦炎,寒冬多咳嗽,冬寒,春溫,夏暑,秋燥病之不同,夏季雨水多和乾燥病就不同,這就是中醫的靈活性。

古人之方,千年傳承,治病之時臨症變通,硬搬硬套怎治活人之病。

咳嗽一病,有風寒,風熱,秋燥,痰溼,陰虛,病人有老幼之不同。症狀各不相同,方藥怎麼一樣。

病有專藥,也有專方,更需辨證施治。方可見效於傾刻。才能好病。


張文學481


說的很對,初學者覺得一身本領,實踐者覺得無方可求!中醫之所以難以傳承,是因為要因病施治,一人一方,一時一方,是從陰症治成陽症,再從陽症治成無病!這是一個不斷判斷,變換藥方的過程,需要很多年的積累和經驗!中醫,來自周易,周易分易經和易傳,易經又分易理和易術,曾仕強講的是易理,而易術裡分醫術和占卜。好的老中醫,都會用風水,心理學,藥物治療!所謂十分病有四分是心理疾病,人的意念能量是治病的根本,人的病都是從虛症開始的,後來轉為實證,是因為自己心理暗示,精神奔潰,所以免疫力降低!上醫以德治國,中醫以禮齊人,下醫以刑治病!中醫是告訴你要改變習慣,治療從斷源開始,改性格,去習性,順應天時,一切不醫而自愈。性情,習慣,飲食,都影響人的健康!不改掉這些東西,不斷源,那就是去三來五白搭辛苦!心病還在心藥醫,再好的藥治不好心理病,不改變心理,病無好!


一路有你1408


我來說幾句,俗話說:三年學個好醫生,十年學個糊塗蟲。初行醫時覺的什麼病都有好(成)方可用,偶爾治癒幾例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即成了''好醫生''階段。再臨床幾年,就覺得每個人、每個病、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且效果明顯''降低'',覺得自己懂得很少,有很多病自己拿不了,對很多書本上的知識表示懷疑,處於一片茫然的狀態,即到了''糊塗蟲''階段。這時候很多醫生看不到光明前途就半途而廢了。如果再學習下去、堅持下去,遂著知識和臨床經驗的積累,就會把''亂麻''理出頭緒,、去偽存真,從疾病的表面症狀看到本質的東西,撥開雲霧見太陽,到了這個境界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哪個病能治不能治,有幾分把握就一清二楚了。說句不謙虛的話,經過四十對牛皮癬的潛心研究和臨床經驗,我基本上到這個地步了。


用戶93257089312


這句話是對的,身體受之於父母,從每個人一出生開始,就註定你將來生命能走多遠,70%以上已經決定了,後天的自我鍛鍊與保養,又決定20%醫療手段充其量只能決定10%對於病毒的治療,我們除了育苗,其他方法少之又少,抗病毒的藥物對很多病毒形同虛設,還是靠自己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來解決病毒,抗生素是當今醫學最大的突破,但只針對病菌,但對有些病菌產生耐藥性也行之無效,基因病變,藥物不起作用,依靠手術,只能做到解決暫時問題,所以你會覺得醫生在治療疾病上有時束手無策


颶風140797760


偶爾去治癒……,說的就是醫學的複雜性。

醫療過程中,完全相同體質,完全相同的疾病進程,完全相同的治療療效幾乎是沒有的。

患者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對醫囑執行好壞,隨時影響療效。

西醫稍好,至少在疾病診斷、輔助檢查手段上標準相對明確,在藥物劑量、含量、質量等方面有較準確、可量化、相對可控的數值。而中醫在教學內容上書出百門,多數是作者個人見解和體會,具有時代烙印和主觀偏見,學習者更需要長時間去悟道、去實踐、去修正。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算中醫這把"槍"的水平沒問題,在中藥這顆“子彈"上看,現今中藥材在質量、炮製,調劑,煎煮不可控因素太多,還有患者服藥中藥的方法和劑量等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如果醫生考慮不全,交待不周,都會影響效果,最後影響到患者對醫生水平的認可,醫生對自己醫技水平的自我肯定。

所以,除了認同樓上各位大咖的觀點,本人從另外一種思路來說說“學醫三年覺天下無病不治,行醫三年覺天下無藥可用”這一困惑的個人感悟。


朝天椒子



老華69532939


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對照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來理解。

學醫三年,如果能思考自身遇到的症狀以及家人的健康情況,當“思”認定之後及時辯證用藥,就可以一邊學習,一邊解決問題,遇到暫時解決不了的症狀會加大學習的動力,尋找學習解決的辦法,也就不會認為天下無不可治之病了。

行醫三年,如果行醫時候認定知識儲備足夠,不在學習看書,則無法應對千變萬化的病情,無方可用的想法應該是治癒率不夠而積累產生的壓力造成。

不停地學習,反覆的思考應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

學以致用,沒什麼比學醫更快樂的事情了,每次看到家人從生病到健康那種喜悅是學醫最大的動力!


醫書兔


醫學是高端學科,是研究如何保護生命的生命學,雖然現代科技很發達,但再發達也製造不出有新成代射的生命,所以醫學是神聖的高端學科。現代人用有許多知識,能分辨許多複雜的邏輯事宜,但很少有人瞭解自己的生命是如何成立的,即使現代的醫生以及外科醫生都是如此,因為生命在人身體裡面無論是肉眼、還是再高端的儀器都無法測定生命在人體內是怎樣的,因生命是一團真陰真陽生升氣體,所以古中醫學中把真陰真陽說成一個“神”字,只用一個“神”字代替了許多字,也代替了活著的人一切本能的應嗒與反應表現,在古時人傳送信息用字少,就是因每個文字有多層表達意義,在《說文》中可見字根底解釋。據古中醫學有人說,研究中醫學需兩部字典,一部是《說文》另一部是《康熙字典》,因中醫學中有許多文字是不能簡化的,沒有這二部字典很難弄懂古中醫學中的原有含意。研究古中醫學必須遵重古人的思想,不可以現代人的觀念命令古人改變語法。因為古人留下的書面文理己無法改變,只能是研究者遵照古人的指向研究今天人的病理就行。人的軀體及四肢就是人生命殿堂的圍牆,而人的內臟就是人生命的住宅,但心臟才是人生命常住的殿堂,所以古時皇帝住的地方稱“宮殿”,皇帝住的房子稱“正殿”,其它還有“偏殿”等等,都有點效防人體生命跡象立名的。為何讀三年醫感覺治病容易呢,是學者以為人體疾病都與教材中例題一樣,同時所讀之書很可能是同派傳人之著,讀10年書之後反覺得治病太難了,因為經歷多門派各樣的觀點擺在面前而學者有如斷事官,深感任何一種病都很難拿定注見,正因如此當一名好中醫師需研究中醫學30年才能清楚的獨自審斷疾病病案。比法官大人審案難度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