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中國的研究生博士生全世界第一,而研究成果數量卻很尷尬?

楊若楓


中國作為世界的人口大國,人口基數相對於歐洲國家來說,是相當巨大的,並且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不斷的擴招學生,生源得到保證,所以我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人數是全世界第一,並不足以稱奇。

但是我們必須明確一個道理,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數量,並不等同於要有同等數量的科研成果,這是由我國的國情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清朝時期,當西方國家正在轟轟烈烈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們的國家還處於閉塞的現狀,經歷了數十年的艱苦抗戰,才終於迎來了改革開放,漸漸的走進時代的春天,從這一點考慮,我們和世界其他的國家,根本不在一個起跑線,遠遠的落後於他們。


也就是在近幾年,我們的國家開始快速的發展壯大,先後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國防工程,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績,也許這些成績想比某些西方國家還不足一提,但這是我們一點一滴努力的結果,所以給予中國一定的時間,夯實國家的科研基礎力量,我們國家未來的科研發展的成果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需要澄清的一點是,目前我們國家的高校學生,不管是研究生還是博士生階段,都是在學習的過程,並不具備單獨科研能力,他們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輔助導師完成相應的科研任務,在學習和實踐的雙行為中,完成個人的論文發表,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以科研成果為導向,而是以學習為主。相對科研成果數量不佳,是情理之中的。


當然,每個人的發展方向是不一致的,有的高校學生不斷的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在工作應聘的時候,能夠進入心儀的企業,有的高校學生不斷的學習,是為了專業的深造研究……因此,雖然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基數較大,但是目標導向的差異,也會分散科研力量,固然人數與科研成果兩者等同的命題不成立。


決勝網


很簡單,就是博士水平不夠高。5中國要的是數量。因為導師的水平就不高。按照國際水平,中國大部分的研究生水平不夠,只是學習時間達到了。

中國高教大躍進,沒有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而是普及了很多基礎簡單的專業。比如經濟學,法律,工商管理,計算機,中文,金融。這些專業對基礎設施要求不高,圖書資料也可以不多,很容易就建立一個系,甚至學院。

教授作為職稱而不是職位有很大關係。 作為職稱,就容易論資排輩,有些教授就是憑年頭。就會有比較多的教授。 博導就成為比教授高一級的象徵。趨之若鶩。 🐔多了,下的蛋就多了


大部分導師都是憑資歷而不是能力。還有一些留學回國的,拿著外國的文憑就似乎貨真價實。擴招需要大量教授。有需求就有供給。所以教授博士就多起來了。


天明遙遙山海關


研究領域設定一個課題,有的結題需要二十年,院士是課題的主導者,研究生、博士生只有看的份;即便是研究生、博士生有自己的見解,也不敢超越院士的學術水平。如果研究生、博士生有真知灼見,也只能等到日後自己成為院士了。可見中國要出科價值高的科研成果,必須得院士有創新能力。

但是,有的院士遠離實踐,搞“快樂科研”,熱衷於在外國人的後面“灌水”。一方面把中國人的理論改頭換面,據為己有;一方面把外國人的錯誤理論無限誇大,形成一個結論,對外號稱“國之重器”。這些所謂的研究成果,甚至於在“利益圈”的主導下,獲得國家二等獎。

在這樣“專業出不了頭,拼命出風頭”的研究氛圍下,所謂的“科研成果”早就遺笑於天下了,還要求研究生、博士生出創新成果?!





金童希瑞


為什麼要捅破這層窗戶紙!

大家都知道,考研熱在我國學界很常見,我國在學研究生人數達198萬,可以說在世界研究教育上是數一數二的!

但是,就如題主所以,為什麼我們的研究水平這麼差勁,研究成果這麼尷尬,唉,都是淚啊!





第一,考研為了更好的找工作!

我告訴大家,做研究一定要有一定的情懷,你要耐得住寂寞,守的住本心!

幾十年如一日,才有好的成果出來!

但是我們發現,現在不管什麼專業,幾乎都有人考研,雖然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很好,但是很多人考研是為了能再次選擇一個好學校!

因為要找一個好工作!

典型代表:考研名師張雪峰老師!

這導致啥,有很多人不是奔著繼續深造去的,只是單純的想找個好工作,帶著功利,在乎的只是平臺,所以水水畢業的人很多!





第二,環境不一樣!

國外真的有教授為什麼研究動物作息習慣,和羊同睡,和雞蹲一個窩!

也真有教授,穿的很隨便,每天拎個破包,騎個單車就來上班了!

對比,大家都懂的,我就不說了,會被禁言的!

施一公!

生命科學尖端人才,08年放棄高薪回國建設,他在卸任清華大學校長後,準備籌建西湖大學的時候,收到這樣一筆捐款:

俞先生 北京 學生

省下一月飯錢,為西湖大學捐贈:1500元

他在捐款的最後留言:

作為學生,給西湖大學捐了一個月飯費。希望用微薄之力支持西湖大學高貴的靈魂,研究不受體制羈絆,不為製造論文所累。而能夠為我們這個國家、民族和社會創造真正的思想作品,贏得世界的尊重。”

這一段話,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背後的原因,也許就是我們這個尷尬局面的原因之一吧!


由我答


水分多,只要有關係或是死記點東西就好,就跟現在磚家叫獸一樣普遍。我以前在個煤礦上班,礦區要選幾個區長付區長。可惜幾個人選是初中的。達不到集團要求。於是直接組織上大學,十幾個人公費跑外省打了半個月牌。抄了份卷子。回來就大學生了。付區長隊長的當了。

現在我在一家企業,客戶產品數據資料必須保存。於是安裝了一個數據庫房。一個名牌大學的高級工程師帶隊來安裝設備及調試。安裝好後結果被電打得不敢按開關。他們團隊測我電源線路都正常。自己商量了一天也不知道怎麼辦,以為他們設備漏電也不敢說。直到我們廠長問進度他們才訴苦說設備漏電有110V。廠長讓我去看看。我一看,設備底層架子是連了靜電線,可是架子刷漆。設備固定架子卻不刮掉點或是再接線。數臺設備電磁間產生的靜電無法釋放所以誰碰找誰。一個小問題卻難到了一個高級工程師都團隊。想想他們來時吹的牛逼。忘不了我憋笑時他們的眼神。抱歉啊垃圾,我是真拼命忍住笑了。

像這樣的教育所以拿證都人多出不了高手很正常。我只想對大學生們說一句,你學的知識出社會能用上10%都是你走運了,真想瀟灑還是多實踐一點。別看不起普通老師傅,他們才是實打實的專家。技術不外傳是現在技工的共識


浪漫滿屋99152286


其實,我國的發展速度已經很快,畢竟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八國聯軍侵華,抗日戰爭等因素耽誤我國發展近百年,把我們的工業和科技整的一塌糊塗。而西方發達國家確沒有任何影響,而是利用從我國掠奪過來的物質去發展他們本國的經濟,這樣一來我們就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就拉大了。還有小日本,從我們這裡掠奪的東西去發展他們國家的經濟,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經濟迅速崛起。

我國也是從這幾十年開始迅速發展的,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實力迅速崛起,一舉超過小日本。在很多行業,開始嶄露頭角,不斷髮聲,高鐵、無人機、航天、經濟、軍事等領域趕超西方國家,工業基礎不斷鞏固。前段時間,中興芯片事件的影響,我國又開始大力研發中國芯,逐漸去補齊我國的短板。但在國家發展的時候,是需要時間的。

我們不能僅僅看中國的研究生博士生全世界第一,而研究成果數量就很少,這是片面的。由於西方國家科技發達,主流科技都被歐美控制和主導,我們尋求突破需要堅持和時間。我相信,隨著國家的不斷強大,一定會在各個領域領先世界的。


大通說說


從研究出成果的角度來說,泛泛而論,碩士研究生一般很難出成果,博士研究生才有能力出一些有價值的成果,所以,看研究成果,還得主要看博士。

我國的博士確實是世界最龐大的群體。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95年到2017年,我國博士畢業生總計大約70萬人,如果加上從1982到1995年的數量,目前我國博士畢業生總數大約有80萬人。

而且,我國博士畢業生的總數增長較快。最近幾年,每年都有超過5萬的博士生畢業。比如,2016年全國博士畢業生5.5萬人,2017年是5.8萬人。所以,我國的博士總數不但已經是世界第一,而且在未來很多年裡,這個總數第一不可撼動。

從研究成果來說,雖然我國現在早已是論文生產大國,比如,我國的SCI論文數量已經連續多年居於世界第二,但論文數量與影響力並不成比例,大量論文並無太多實際價值,高被引的論文數量並不太多,很多論文都是低水平重複,發表的期刊的影響因子往往很小。我國有影響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確實不多,相對於龐大的博士群體而言,確實挺尷尬的。

以我之見,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教育模式的問題,而是博士培養體系的問題。

從教育模式開始,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文理分家的模式,弊端很大,特別是這種人為對文科和理科進行分割的模式,對於創新研究極為有害。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科學技術人員,雖然專業方面往往不錯,但很多人知識殘缺,理工科人才缺乏人文知識和素質,以及那種靈活到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思維嚴謹有餘,靈活不足,所以很難創新。而歐美科研大國特別是美國,他們的科研人才往往文理融合,思維的靈活性與嚴謹性俱佳,所以他們容易出成果,而我們出成果很難。關於這一點,有識之士早有察覺,比如數學大師丘成桐先生曾經在演講中說“中國現代缺少傑出的數學家,是因為人文教育不夠”。因為創新不但需要專業能力,更需要綜合素質。

從博士培養體系來說,現有的培養體系注重發表論文的數量,很多學校都要求在各類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才能畢業。比如北大,要求博士生在其認定的國內核心期刊或國際重要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才能申請學位。但很多高校的博士生髮表的論文本身只是為了達到畢業要求,並不具備多大的原創性,是為了畢業的一種應付,談不上有多大價值。有些人為了發表出去,各種招數都使出來了,講人情、拉關係等等,甚至玩各種改頭換面的抄襲。這樣的論文,數量雖然有了,但談不上有多大成果,也就談不上有多大價值了。重“量”不重“質”,是當前我國博士培養體系的最大問題。

當然,近年來,教育界也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從今年入學的高中生開始不分文理到博士畢業越來越難來看,我國也在改進,在著力逐漸提升教育的綜合水準,著力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若干年後,我國培養的博士,特別是其中的優秀人才,就能文理融合,就能具有良好的創造性,那時,就可以產生大量優秀成果。


風雨燕園之百二十載


按照教育部《全國教育發展事業統計公報》最新的數據,2016年,全國共招收了7.73萬名博士生,共畢業了5.5萬名博士生。據新華社報道,中國授予的博士學位數量肯定是全球人數最多的。但科研成果如何呢?

我沒有準確的統計結果。但從經驗觀察,我發現中國的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的博士生科研成果的數量可不差。在康奈爾訪學的中國博士生,哪個不是有多篇論文發表?相比同齡的美國學生,這個數量一定是夠可觀的。但可能就全國總體而言,確實存在很多博士產出較差的情況,何況中國還有大量論文博士、在職博士,有可能全國博士的人均學術生產量確實不行。

但如果只是算正式全職在讀的博士,中國博士以論文發表量為標準的學術成果一定不錯。因為不僅僅是清北復交這樣的牛校,實際上中國幾乎所有高校的博士點,都會要求博士要有一定的核心期刊發表量才能畢業。美國的高校絕對不可能存在博士研究生的發表量與畢業與否掛鉤的現象。因此單就這一點而言,中國博士生的科研總產出一定差不了。

但我們自己明白的是,中國博士生很多發表是湊數和託人情,質量還是有相當差距。另一方面,美國高校雖然不要求博士有期刊發表,但如果博士畢業要找學術工作的話,論文發表幾乎是必須的,而且高校和科研機構的search committee(招聘委員會)的專家往往會對經過初選國關的博士的學術作品進行認真研讀而不是像國內那樣叔叔,所以從質量上而言,即便不考慮發表語言的問題,中國博士生的發表質量可能也有所欠佳。此外,美國的博士,5年或5年以上是標準時長,而中國更多的博士是3年畢業。在校時間長度不同,通常學術產出的結果是會不同的。這也會體現在中國博士的研究質量(而不是數量)。


科學時評


因為中國的研究生出來不是準備搞研究和高科技的,目的性就是養活自己,使自己活動有尊嚴一點,因為中國的落後的體制就是這樣的,不是猶太國家人家給每個有潛力的人都有機會去這樣的平臺,只要有專門機構評估後有價值政府部門就敢投資給他,輸了是政府部門的,成功了大家的


心靈之旅35091110


國內高校的博士生培養的數量目前每年約5萬左右,已經超過了美國。嚴格意義上來說,數量上超過了美國,並不等於超過了美國,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目前還沒有達到普及化階段。絕對數量是全球第一,未必是人口總人數博士生比例是全世界第一。

自1999年擴招之後,大學每年招收本科生的數量呈幾何級上升,目前每年招收的本科生達到400多萬,導致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數量招生人數劇增。曾經,一度出現過導師數量不足的尷尬現象。科研成果不盡人意是不奇怪的。

從考博的動機而言,國內大多考博士大都是出於就業的壓力,有一種逃避心態,而不是對某一個學科產生興趣,或者對某一領域科研產生興趣。尤其是文科博士,一些人考博士就是為了戶口或者是為了提高身價,博士學位成為了嫁妝。

博士生的培養質量一直飽受詬病,但近年來,尤其是985大學注重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混博士學位的現象一定程度得到遏制。

一些大學理工科的博士培養年限,一般都超過了5年。相信未來博士生的科研成果會比現在有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