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寒門難再出貴子?

歷史論酒


我們姑且簡單定義一下寒門和貴子吧。

寒門應該是指中產之下的階層,不只是掙扎在貧困線附近的人。

貴子應該是放眼一生能按照普世的價值觀取得不錯人生成就的人,而不是單指可以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

基於這樣的的定義,我十分認同寒門再難出貴子,不是不能出,而是難,而且越來越難。

教育比拼的遠遠不只是努力

寒門子弟唯一的優勢大概就是勤勉,但這真的越發蒼白無力,我先說一下北京,前陣子看到一份數據,北京各個區高考數據,海淀依舊是最耀眼的,而我所在的昌平數據很差,為什麼?因為最好的小學,中學幾乎都在海淀,教育資源很大程度決定了教育質量,而這些優質的資源的獲取成本也很高,寒門望塵莫及。而且有些人固執地認為家境與孩子的努力程度成反比,這是多麼天真的想法,你去看看中產家庭,看看富人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有都麼重視,孩子有多麼上進,勤勉早就不是寒門子弟獨有的優勢了,反倒是很多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子,因為缺乏監管,放任自流。

大學只是一個起點

偶爾會有這樣的報答,說某某家境不好的孩子考取了清華北大,故事很感人,但這不能拿來作為寒門出貴子的例子。首先,這樣的例子不多,否則也不會被拿出來作為逆襲的個案報道,其次,考入了怎樣的大學,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你還得看他後面的人生是一個什麼樣子。

在如今這個年代,別說大學生了,就是清華北大畢業出來的精英,依舊不再那麼稀罕,依舊要在這個殘酷競爭的社會中摸爬滾打。走出校園,考究一個人的就不再是單純的學習能力,而是綜合的素質,更是家庭的資源。這一點上,寒門子弟又明顯落後於人,眼界,綜合能力都差強人意,最關鍵的是沒有可以借用的家庭資源,如果說再大城市,機會多一些,靠著個人的努力還能爭得一席之地,但是在小城市,沒有關係,寸步難行,任你是清華北大又怎樣?

而且家境也決定了父母對於子女養育的態度,貧困的家庭把子女視為投資品,希望他們能儘快反哺,而富有的家庭把子女視為消費品,不求物質回報。這樣的情況下,寒門子弟在選擇工作機會的時候有更多的顧慮,會迫於壓力選擇短期待遇較好,但長期發展不是最優的選擇。

趨勢是個可怕的東西

如果我們把階層分成三個:底層,中產,富人,那麼他們對於教育的態度很鮮明:

富人在出逃:你可以看到但凡是這個階層的人,子女從小都上的國際學校,然後出國留學,他們根本就看不上國內的教育,也不會參合

中產:這是目前最最重視教育的人群了,出於對階層晉升的渴望,更出於對階層滑落的恐懼,產生了無可比擬的焦慮,於是瘋狂地投入。

底層:高昂的教育成本,固化的階層,未知的回報,這都讓底層對教育越發趨於放棄

這樣的趨勢真的很可怕。



愛陪娃的熊叔


影響教育的因素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二十年前,在高考面前,全國人民幾乎差不多。無論長相、身高或背景,在高考面前是一樣的。而現在,同樣的無論長相、身高或者背景在高考面前沒有差異,但是其他方面的差異決定了高考誰更容易考高分。這些因素包括家庭經濟和父母背景:

二十年前,所有國人經濟水平並沒有特別顯著的差異,也沒有出現所謂的補習班之類的,而現在貧富差距巨大。經濟條件好一些的家庭,孩子從小可以花錢接受更好的教育,請最好的老師來輔導,進入最好的學校;相經濟條件差一些的呢,沒有更多的錢花在孩子的補習上,沒有經濟實力買得起學區房或者學位房,甚至供孩子讀書都是舉全家之力。這麼一對比,寒門難出貴子很正常。

再來說說父母的背景吧,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這影響尤其體現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是高知背景,懂得孩子各個年齡段的心理狀態,出現問題時的應對方式,溝通方式都與不是高知背景的父母更合理一些;父母平日接觸的人可能就是孩子平日裡接觸的人或者事情,對教育的態度都深深影響著孩子。對比一些貧困家庭來說,觀念上就差了一截,讀書無用論大多也來自這樣的家庭,學習成績的好壞並不能影響什麼,成績不好就去打工掙錢,成績好能考上就上,考不上就算了。這樣能出貴子嗎?難!

有人說寒門也有出貴子的,但目前來講是少之又少了。雖然無數寒門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目標,但是很多差距並不能簡單通過努力來縮小。很多非常努力的寒門子弟,努力到極點達到的高度才是別人的起點。

寒門難出貴子,將來可能演變成寒門出不了貴子的情況。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寒門可能永遠是寒門,貴子一直延續著貴子。


學霸數學


河北農村貧窮女孩707分考入北大,這是值得祝賀的一件事,在這裡也希望這個女孩完成她的大學夢,成就自己偉大的人生,加油,大家都支持你。

下面就談一談這個問題:河北農村貧窮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是否能說明“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是錯的?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並不能完全證明。意思就是個別的或是極少的數量並不足與來說明寒門再難出貴子。對於這個問題,也沒有完全否定,但也可以作為一部分證詞,當以後在發現更多的案例時,完全可以否定這句話。

個人看來,這句話還是有一些道理,尤其是城市的教育水平明顯高於農村的教育,一步差步步差,這不是每個人都能靠後天的努力追上來的,成功的總是會被大家記住,這是人性的弱點,共題君也沒有例外。除了個別的的幾個,更多的寒門學習倒在了通往貴子的道路上。

所以,教育要公平,每一個寒門學子都能上好高中的時候,我想這句話也就不具備說服力了,在這裡,也希望國家部門能創造一個人人都能上好學校的機會,這個機會同樣應該給與那些寒門學子,他們更懂得學習的珍貴,更容易考出一個好的大學。


共題君


先說下本人觀點:寒門很少再能出貴子。

大學開學季已經到來,全國各地的家長都在送學生上學,去看看重點大學門口的車和普通學校的車就能看出一二。

重點大學的豪車扎堆,普通學校基本難見到很好的車。為什麼?因為優秀的教育資源向富有的、有特殊資源的人傾斜,而且非常嚴重。

很簡單的例子就是私立中學與普通中學的差距,不僅僅是教師水平高低的問題,還有素質教育,私立高中的素質課程包括馬術這樣的課程也是很正常的,一年的學費幾萬到十幾萬,寒門能敢想嗎?

即使是中產家庭對教育的投資也是很大的,這類人的孩子是不會去普通大學生兼職授課的大課堂的,要麼找私教,要麼是各類精英開設的高價班。寒暑假的冬夏令營是美國加拿大這些國家的,寒門上的起嗎?

除了富有人的孩子,還有一類孩子也能有較好的人生,那就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這一類,這跟他們在上學時受到的特殊照顧有關,這也是教育資源的傾斜。比如:李X一的書法功底就很好。(顯然父母的道德教育是失敗的)

寒門家的孩子即使通過刻苦努力考上了好的大學,在以後大學和工作的路上,他們會發現以後的路更難走,不僅僅是刻苦努力就能得來的了……


進步螞蟻


對,當今社會寒門真的難出貴子!這種現象是從近幾年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發生了兩極分化的大社會背景下出現的。值得深思,讓人感覺不公平。所以有些窮人家的孩子就把自己在學業上的失敗歸咎於自己沒有一個好出生。



一、對孩子教育資金的投入相差甚遠。

1.窮人的孩子接受的教育就是循規蹈矩,按照國家既定的步驟一步一步讀下去,讀到哪裡考不上去了也就停止了。

2.富人的孩子可以用金錢來選擇優質的學校,優質的師資力量,即使一次考不好,不要緊,繼續投資,花錢讀好學校。總之,不考上985,211誓不罷休。


二、父母在社會教育資源的利用上有天壤之別。

1.有錢的父母的社會關係複雜化。他們能認識到優秀教師,校長。他們會通過這些社會上的教育精英給他們指出一條適合他們孩子的明路,並且給予特殊關心,幫助其對教育動態的掌握,知會其通過考試的辦法。說到底,這些人就是研究考試的,有錢的家長只需花錢就能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優質的指導,考不好那就怪了。

2.沒錢的父母,為了生活沒日沒夜地勞作,哪有時間和金錢去給孩子做上述工作。他們為了孩子讀書繳費,為了家庭溫飽都已經精疲力竭了,何談注資教育?只能是任其孩子自由發展,讀得好,錢花得不冤枉;讀得不好,只能唉聲嘆氣怪孩子不用功了。


三、出生不同,造成窮人的孩子有自卑感。

1.有錢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不會為了金錢而憂愁過,他們有吃有穿,想要什麼基本都能得到滿足,至於那些有利於學習的設備更是不在話下。從小就比別的孩子多接觸好多高科技的東西,其他孩子不懂的知識,他們老早就知道了。

2.沒錢人家的孩子,衣著普通,學習設備普通,有的就是根本買不起。有的父母就是買一本書都要看好幾遍價格,捨不得給孩子買。平時吃的又沒有富人的孩子好,營養都難以跟上,何談勵志拼搏?他們在父母不斷地強迫下學習,父母還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強壓在他們身上。這樣,孩子會煩,他們知道自己不努力學習,將來就得跟父母一樣的生活。但是,過度的自卑會讓他們對學習逐漸喪失信心,久而久之,不要說冒尖了,就連及格都成了問題。


四、孩子的教育環境存在優劣。

1.有錢人家的孩子總是能在教學優質的學校讀書,從小學到大學到留學一步一步都是那麼自然,那麼勢不可擋。

2.沒錢人家的孩子只能在國家規定的學校讀書,要想考個好學校難上加難。人家都在補習,而窮人的孩子,有的時候還要自己打工讀書。為了能夠考上個縣一中已經是最了不得的事了,而這時富人的孩子卻去外國語學校或是民辦優秀高中去讀書了,怎麼拼?


五、父母的教養、學識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1.有錢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可以抽出大量的時間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提高。他們本來就是社會上的精英,有著超出常人的智商,再加上不斷地學習,這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他們的孩子就能在父母的平臺上繼續施展才華,出眾容易。

2.沒錢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不是文化低就是讀書不太好的人。自己也不願意學習,整天為了謀生不斷勞作,根本不會來管自己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就是一句話: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但是,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經常不過問,最多是,好好讀書嘞!不要像父母這樣一輩子打工為生。


以上種種原因造成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在學習上已經逐漸拉開了差距。當然,也有少數貧困家庭的孩子在自身學習條件不是很好的狀態下也考出了好成績,但畢竟是少數,跟上個世紀寒門出貴子的常規理念已經是大相徑庭了。

這就是教育的不公平,但是這種不公平讓人無話可說,讓人無可奈何。誰讓他爸有錢,誰讓他媽有勢,這是窮人的孩子無法改變的,也是窮人孩子的宿命。

那麼,這樣說來,就有點仇富思想了。也是走了極端的。富人也是從窮人變過來的,窮人也可以變富。所以說,要想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個好出息,作為父母還是要努力拼搏的。


拙燕銜泥


“寒門難再出貴子”,這個說法雖然有一定的社會現實作為依據,但也不盡其然。或許,這句話所道出的現象,更多的是反映人們對自己所處現實的無奈,併為之找到一個看似合適卻難於被駁倒的理由吧了。

就現在的社會而言,因為國家經濟在不斷髮展,已經到了一個相對比較高的層次,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全部都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幾乎所有的費用都由國家承擔;高中階段的三年,雖然目前還沒有納入義務教育的範疇,但由於絕大部份的高級中學都屬於公辦高中,收費都是相對比較低廉的。

再說說高考。在我看來,高考應該是廣大民眾目前最為認可的一種國家選拔機制,起碼無論你是不是那些所謂的“大富大貴”家庭,只要你是優秀的,你就可以輕易獲得到高等院校深造的機會,無人阻攔。

因此,從社會現實和國家層面來說,每個人成才的機會是均等的,道路是一樣的。能不能成才,關鍵的是看個人的努力。

從哲學的概念上來說,一個人能不能成才,關鍵是看個人自己,所有的外在因素都是輔助,不能成為主因。

當然,我不否認外因的作用。畢竟一個在優越教育條件下的孩子,成才的概率要高一些。或許這就是本問題所要問的核心吧?!

至於什麼是“貴”,“貴”的標準是什麼?我看,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千差萬別,不一而同。如果只是以“富有”和“當官”作為“貴”的標準,那我就更不認同了!

袁隆平作為全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既不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也不是全世界最有權的,但他的地位有多少人能與之匹敵?有多少人能出其右?

以平靜的心去看世界,以平靜的心去面對現實,我怎麼感覺比什麼都強呢?


感動時代


2017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的熊軒昂同學以一句話:“狀元都是我這種家裡條件好又厲害的人”曾經戳傷無數人的心!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通俗來講,就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這種。 知識不一定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你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麼講呢,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


這段引爆微博的話,其實從客觀上描述了一個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有多大影響。很多孩子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當家庭優越的孩子在上各種補習班的時候,寒門家的孩子也許正為下一餐不知道吃什麼食物而奔波著!當家庭優越的孩子享受著來自父母無私的關愛時,寒門家的孩子也許正在照顧生病的父母!當家庭優越的孩子想著開學帶什麼好吃的去學校時,寒門家的孩子為還沒著落的學費擔心著!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是寒門家的孩子不懂事,受制於環境的影響,要生存,他們必須優先考慮為了生活去奮鬥。在這樣的前提下,他們對學業無法做到專一。因此,寒門確實越來越少貴子了。不是愛哭的孩子有糖吃,是沒糖吃的孩子不會哭。是啊,如果可以安逸,誰會選擇顛沛流離!


y雨汐x


首先,寒門的定義是什麼,想必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十分清晰準確的界線,在此,我謹以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且家人的社會關係,社會資源比較匱乏作為寒門的輸入條件。而貴子的定義,是指學習成績很好,名列前茅,還是工作後,取得很高的成就?我就以工作後事業有成為準吧!

寒門學子,由於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相對而言,且不說會因此會自卑,影響個人學習發展,在這個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學習工具也是相當重要的,而且現在的九年義務教育,僅僅在學校學習到的遠遠不足,然而,由於經濟條件的束縛和生活環境的限制,使得學子不能有良好的學習工具和良好的學習環境,若是在農村,或許還得幫著父母幹活,自我學習的時間就更短了。所以,寒門學子要想有更好的學習成績,那麼必定要下定決心,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因此,寒門學子要學好相對而言是很困難的!

現代社會,學歷還是相當重要的,它是你我入職的基本條件,寒門學子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取得學位證書,然後奔波人才市場,招聘企業,由於家庭環境影響,社會關係資源的匱乏,你不知道如何擇業,你不知道行業的前景,沒人給你指點,沒人給你幫助,一切都得靠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在中國,能力和發展是不同等的,創造的價值和得到的回報也別指望成正比,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想有一番作為,沒有經濟基礎,沒有社會資源,僅憑一己之力,是非常難成功的。

寒門出來的人會考慮很多,父母的養老,買房,買車,娶妻,生子,所以很多時候也是被逼無奈,不敢貿然行動!窮,限制的不是你的想象力,限制的是你的行動力。想法固然有,但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難出,也不是不能出,生活還是需要充滿希望,朋友加油,相信你就是那少數人!


秋風落葉37874991


— 01 —

寒門為什麼難出貴子


有一部著名的系列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7 UP》),導演是英國著名青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跟蹤拍攝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7歲的孩子。之後每隔7年,愛普特都會重新再拍一次,一直到2012年的第八部《56 UP》。

這個歷時近半個世紀的紀錄片,堪稱是社會心理學領域最偉大的追蹤研究。

愛普特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是為了驗證英國的階層固化,富人代代延續,而窮人無法通過階級流動實現命運反轉。

很遺憾,愛普特的想法準確的令人心寒,滿滿是“寒門再難出貴子”的中國式天問。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一直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從小到大在左右我們個體的發展,那就是階層。

一個人出生的階層,決定了他/她成年後的年薪究竟是5萬,還是500萬。

在聖經裡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易善。”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馬太效應”。

我們最喜歡的橋段是“屌絲逆襲”,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懈奮鬥,出任CEO、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顛覆。雖然難但並非做不到,普通人還是有機會突破階層固化,往上爬一爬的。

殊不知,富裕階層固化的實際上不是財富,而是固化那些能保持並且創造財富的內在品行和外在環境。

在《人生七年》中,富裕階層家庭的孩子,在7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人生規劃。他們要上牛津、要成為著名的律師。

中產家庭的孩子,他們7歲時的夢想往往宏大但不落地,比如“反對種族歧視”。而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當時的夢想只是少捱打、少捱罵。

富裕家庭的孩子,在身體鍛鍊和飲食控制方面,也表現得更為出色。在56歲時,富家子弟依然保持著非常好的體型和身材;而來自貧窮階層的孩子,雖然在年輕時還相當帥氣,但是到了56歲,幾乎都成了胖子,他們的後代,雖然年齡只有20來歲,但絕大多數也是肥胖身材。

自控力是預測人生成功非常有效的指標。試想一下如果連體重都控制不了,怎麼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堅持不懈朝著自己目標奮進呢?

與此同時,成長的環境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品行,還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智力發育。一項對貧窮家庭孩子的智力研究表明,孩子的聰明與否,只有2%是來自於基因的貢獻,而絕大部分是來自於環境的影響。基因的表達,需要豐富的環境刺激,而貧窮家庭的孩子,所處的環境極其匱乏,即使他們本身具有優秀的基因,也無法被喚醒發揮作用。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有這樣的描述,“成功源自於優勢的不斷積累:你出生在何時何地,你父母的職業以及你成長的環境,這三者相互作用才塑造出這個世界上獨特的你。”


— 02 —

教育將禁錮階層流動


對階層固化的恐懼,已成為當下許多中國家庭的恐懼。一年一度的高考,之所以萬眾矚目,也是因為它被賦予了“階層通道”的重任。

然而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會看到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一箇中國人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層。

在美國硅谷有一個核心區叫帕拉阿圖,它東面還有一個城市叫東帕拉阿圖。名字就差一個字,兩個城市被一條寬15米的小溪區隔。但這兩個城市的房價卻有著天壤之別。

一邊住著當年的喬布斯、今天的扎克伯格和一些全球化的精英;而另一邊是黑人、拉丁族裔,用美國人的說法叫老墨。

兩個城市最核心的區別就是人不一樣,尤其是培養下一代人的資源不一樣。

美國的社會底層辦教育,目的就是讓你夠著一個飯碗,變成一個有用的社會工具就可以了。

中產階級的學校辦的是素質教育,這樣的學校培養孩子,有更多的體育特長、更多的才藝,唱歌、跳舞、畫畫,還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組織人群的能力、還有探索問題的能力。

然而,這樣的素質教育仍然不是培養頂級精英的,它培養的是一種中產階級人格。

中產階級的教育就是給自己的孩子披金戴銀,來創造更多的才智,讓他變得更加的優秀,這樣他將來到社會上之後才能被挑選,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那美國頂級精英的教育是什麼樣呢?這種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學校來承擔的,它的核心使命不是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因為變得更好是被人挑選,他們那個階層的人是挑選別人的。真正頂級精英的教育核心只有一條,就是培養他們決策的能力。

這樣的學校也不講究紀律,你是你的船的主人,開的慢,開的快,你自己決定,別人是沒有辦法來判斷你的對錯的,我們要教你的就是讓你學會怎樣決策你的快和慢。

教育的內容、目標、使命在各個階層完全不一樣。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讓教育呈現一個開放的結局,上下層是流動的。而現如今美國的教育,是為了鞏固社會分層,禁錮階層流動。

中國社會的財富分層正在形成,但是社會分層還沒有形成,教育分層也沒有形成。但我們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經濟、社會、技術的推動下,正在進入一個劇烈的分層期。


— 03 —

時代召喚英雄

這個世界會出現一種人物,叫英雄,什麼是英雄?

他能夠超越自己的父母、環境、血緣、出生、性格特質,不按寫就的劇本表演,讓大數定律在自己身上不起作用,永遠會給全人類以驚喜的人,這樣的人才叫英雄。

在美國文化中,我們熟知的英雄是蝙蝠俠、蜘蛛俠、超人、美國隊長。但是美國人更崇拜的英雄,是那些能夠超越自己命運的人。

比如說一個小鎮警察警銜不高,武功也不高,但是勇鬥歹徒,這是英雄!

一個弱隊的教練,如果帶著自己的球隊一路奪冠,這是英雄!

一個單親母親原來非常不幸福,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後來找到了幸福,這也是英雄。

美國人是在階層社會中長大的,他們深知這樣跨越階層,超越自己出身的人有多麼的了不起,他們是真正值得我們尊敬和祝福的人。

今天的中國,社會分層還沒有形成,教育分層還遠著呢,所以這是一個大好的時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 04 —

飛輪的三個動點


無人不想當英雄,可聽過很多道理,就是過不好這一生。

吳伯凡老師曾說,“很多奮鬥其實是掙扎”。掙扎和奮鬥的本質區別在於,掙扎就是有目標、無方法。

階層固化的,是獲取財富的品質以及成長的環境。這些固化的東西,其實恰恰提供了抗衡階層的突破點。

之前在股東信中介紹了人生的飛輪效應,可以說是屌絲逆襲的終極心法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人生的飛輪效應》這篇文章。

在這裡簡單回顧一下,其實只需要做好三件事,人生的飛輪就可以碾過固化的階層。

第一、進行邏輯變革。擺脫階層帶給我們的遮蔽效應。

美國作家芭芭拉,寫了一本書叫《我在底層的生活》,她潛入美國底層社會,跟窮人一起生活、工作,掙一樣的錢。

她想搞清楚美國窮人到底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勤勞擺脫窮人的命運,這本書寫出來後,答案是幾乎不可能。

書裡有一句話是很刺目,說:貧窮本身就是一種專制。

芭芭拉的一個同事,在美國餐館裡打工,大概一天可以掙40到50美元,但是住汽車旅館的房費一天是40美金。芭芭拉問她為什麼不租一套公寓?她說公寓是要先付一個月租金,差不多1000美金做定金,她沒有那麼多錢,所以寧願住汽車旅館。

這就是認知水平問題,她一個月的收入1000多美金,借也好,貸款也好,只要找到1000美金啟動,每個月的財務狀況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但是她沒有這個認知水平,她不想更長遠的事情,所以她當然就只能在這個底層。

認知的侷限,存在於每個階層。中國的很多有錢人,混得不錯,但是試圖去理解頂層精英的想法也是辦不到的,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來套用別人的想法。

比如說,我就親耳聽過一箇中產階級身份的人說,馬化騰捐100個億做慈善,那就是給騰訊做個廣告,他們商人有一個好東西嗎?

還有人說馬雲,馬雲說辦企業就要有核心價值觀,找商機就是為社會解決問題,都是唱高調。馬雲辦那個淘寶就是天天要掙我老婆的錢。

王石說萬科不行賄,呸,我才不信呢。

你看,我們身邊持這樣論調的人是不是有的是?

喬布斯說,活著就為改變世界。很多人雖然嘴上這麼說,心裡是真不信。錮守在他處的那個階層,雖然看不見,但是無比牢固,看不清外面人怎麼想的。

變革思維,提高對外界信息的感受度,才能打破認知邊界,才能理解上層階級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第二、重構圈層,獲得人脈紅利。

階層固化讓富人和窮人生活在一個平行宇宙中,什麼叫平行,就是永不相交。

趨勢最大的特點就是一旦形成,就不可逆。所以在重構圈層時,要順勢而為,避免追逐無效關係。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發表了一個觀點,只有對等的關係才是有效的關係。大部分人交往的前提,是對方通常必須在同一個等級水平上,至少能夠有用,能夠相互幫助。

人們也只會把內心尊敬的人,或者至少有使用價值的人記錄在聯繫名單上。這就像是水的流動,高段位的人如果想和低段位的人交往容易,低段位的人要結識高段位的人就比較難。

有一個“密友五次元”理論,說的是你的收入是身邊交往最多的5個人收入的平均值。那與同段位的人相交有什麼用呢?

階層就是這樣,難以突破。向上夠不著,只有在向下和同級別中謀求方法,而在同級別中著實大有可為,因為他離你的上一層次最近。

階層的大網不可阻擋地席捲而過,但總有些漏網之魚。屌絲逆襲的例子耳熟能詳,只不過你不在他的朋友圈而已。

那我們要怎樣發現身邊的英雄呢?與其尋找,不如偶遇。以前總希望能有個人帶我走上發家致富之路,後來發現只有上了路才會遇到同路人。

在你突破階層的道路上,請真誠對待每一位人,因為他們有可能是未來的馬雲、馬化騰。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某個人的專業和人脈能夠給他帶來的所有回報,你就可以吃上一份小小的紅利了。

大家都說自己喜歡交朋友,可付諸的行動並未表現的很強烈,甚至有些人看到朋友取得成就會心生嫉妒、會眼紅,看到別人交朋友就說人家是交際花。這何嘗不是下層無法理解上層的遮蔽性。

人脈紅利背後的邏輯很簡單,這些人越是在各自領域勤奮著、努力著、他們的每一分成績就越是給你的投資回報加碼。

正確的姿勢應該是為他們的每一點成績鼓掌,起立鼓掌,恨不得去催他們抓緊啊,再優秀點。

第三、擴充能力圈,提升個人價值。在被挑選中獲得競爭優勢。

享受人脈紅利的前提條件是,你個人和事業也在不斷進步,否則,沒有人願意和落後的人打交道。

查理·芒格說過,“想要得到某樣東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打磨個人產品,把自己變成一個手藝人。把個人價值打造的像光一樣,可以穿透階層。

有一個六度分隔理論,通俗來說就是:一個人想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肯定可以通過6個人認識到他。

為什麼呢?一個人平均有150個朋友(一度人脈),而你朋友的朋友也各有150個朋友(二度人脈)……以此類推,你的六度人脈擁有150的6次方個朋友。

而150^6=113906億,這個數字是目前地球人數的1600多倍。

所以,理論上到你的六度人脈的時候,已經可以覆蓋整個地球了。

六度人脈的關鍵是,讓你的信息傳遞到下一度人脈。

格拉德威爾在《引爆點》中說,別看我們身處的世界貌似無法改變,其實背後只要找準一個點,輕輕一碰,這個世界就能夠傾斜。這個點就是引爆點,而引爆點的前提是你的個人產品,打磨使其具有附著力和傳播力,可以滲透到一度、二度、三度人脈裡面。

實際上到了四度人脈的時候,你已經完全不知道這個層次的人是什麼樣的,有什麼能量了。如果被某位大咖推薦了,那麼恭喜你,成功被挑選了。


— 05 —

有這樣一張船票


1492年,哥倫布帶領艦隊從歐洲的海港出發,手無海圖,僅有地球是圓的一個執念,堅信往西方走能到東方,最終發現了新大陸。

1835年,26歲的達爾文搭乘皇家海軍的“小獵犬號”開始了長達5年的環球之旅,進化論思想由此形成。

1912年,傑克通過打牌贏得了進入上層社會的船票,登上鐵達尼號,穿越階層的禁錮,與露絲展開了一場曠世愛戀。


人能走多遠,要看與誰同行。與誰一起登船,才能讓1+1 ≈ ∞


不睡覺的小蝸牛


別的不說,就現在小學老師的教育我就感到不可思議,朋友告訴我她孩子班上老師要求放學後必須家長幫忙學習,但有三個孩子家長是農民工,要幫孩子學習就無法正常工作掙錢,要掙錢就無法掙錢,孩子父母選擇掙錢養家,現在這幾個孩子每次考試只考二三十分,而且老師在家長微信群裡公開表示已經放棄:你家長都不管,我當老師更不會管。這樣下去,九年義務教育後,初中畢業孩子要不然考不上好高中,要麼因為厭學不在繼續上學出去打工。貧困家庭父母選擇掙錢養家還是選擇孩子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