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考科举想作弊,门都没有!

自古以来,但凡涉及到考试领域,作弊与反作弊之间的斗争一直是长期共存、屡禁不止的,即使到了9012年的现在,仍有无数的学子坚持奋斗在广阔的作弊领域中,并乐此不疲。但是,在宋朝,你考科举想作弊,门都没有,窗户缝都不给你留,就是这么严格,想不想知道宋朝是怎样预防科举作弊的呢?

在宋朝,考科举想作弊,门都没有!

一、“锁院”制度,收买考官无路。

提到作弊,很多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走后门,也就是收买考官。虽然这一方法前期投入本钱过大,但是还算是比较保险的一条路子的,这一招,在唐朝时期很受欢迎,一度作弊请托成风。可是,到了宋朝,这一招就行不通了,因为宋朝实行“锁院”制度。

在宋朝,考科举想作弊,门都没有!

按照这个规定,当朝廷官员接到成为科举考官的通知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不是如何挖空心思给后辈们出题,而是先和家人告个别,然后收拾好自己的私人物品,拿着牌,排着队,走进一个封闭的办公场所。从今天起,外面的一切都与你无关,你就安心呆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吧,知道科举考试放榜后,你才可走出这一方小天地,大喊一声,俺有回来啦!遇到这种情况,你有钱都没地方使。

二、“封弥”制度,让你的名字不再是你的名字。

“锁院”有什么大不了,反正古代科举考官就那么几个,提前搞好关系,酒桌上喝一喝,勾栏里逛一逛,小票票松一松,然后在考卷上打分的时候给个高分,不就高枕无忧了嘛。但是,这个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你要让考官记住并且在众多份试卷中找到你的那一份,这份工作量可不小。更何况,你能想到的方式宋朝人早就提前准备好制度了。

在宋朝,考科举想作弊,门都没有!

“封弥”制度,也叫糊名,当考生将试卷上交后,就会有编排官将试卷上的姓名和籍贯等相关信息裁剪掉,每份试卷仅留一个抽象的编号,并且这个编号只有专门负责的编排官清楚。这样一来,就杜绝了了翻试卷名字作弊的方法。

三、“誉录”制度,让你的暗号统统作废。

当然,大家肯定还会想到,虽然名字不能作弊,那在试卷上做个记号总是可以的吧,只要考官用心,也不难找出那张属于我的试卷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宋朝又放了一个大招——“誉录”制度。详细说,就是宋朝会组织一批专业抄写人员将所有的试卷进行重新的抄写,保证拿到考官手里的试卷都像是打印机打出来的一般相似。这个时候,什么笔迹,什么暗号,通通无用武之处。

在宋朝,考科举想作弊,门都没有!

四、“三级评审”制度,让你作弊的成功性降到零。

不就是抹去了名字和笔迹吗,那我的文风和遣词造句总是抹不去的吧,或者说和主考官约定一个特殊的词句,你又能奈我何?你有张良计,我就有过墙梯。宋朝为了防止作弊,简直是拼了,制定了一招“三级评审”制度,要经过初考、复烤、详定三次评定才能最终得出结论,三个不同的考官分别掌管一个环节,要想过关,你必须保证买通三个人。这种事情,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分风险,况且人多口杂的,考官可是要仔细思量的,看看这个钱是否会有命挣没命花。

在宋朝,考科举想作弊,门都没有!

综上所述,宋朝在预防作弊方面想出的这几个招还是很管用的,虽然不能说完全杜绝了作弊,但极大地提高了科举的公正性,为朝廷吸收了一批有识之士,同时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寒窗苦读十年的莘莘学子们,也促使了越来越多的贫寒子弟走上科举之路,立志用才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