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王的竞赛——刘邦和项羽的争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曾说:“刘邦善于观天下大势,是政治家;项羽善于攻城掠地,是军事家。在将兵打仗方面,刘邦不如项羽;在将将用人方面,项羽不如刘邦。”

称王的竞赛——刘邦和项羽的争斗

反秦武装力量最强的有两支部队,一是首举义旗的陈胜领导的农民武装,二是响应陈胜而发动楚人起事的项梁领导的武装。而陈胜、项梁都以失败告终,最后由项羽继承项梁事业并领导原楚兵,农民武装则大多归刘邦领导。

项羽战河北,刘邦战河南,终于推翻暴秦,接着便是两人争天下。本来项羽比刘邦强大得多,可是为什么刘邦最终取胜,并开创了西汉王朝呢?

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公元前206年,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有一场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及刘邦。此次宴会对于秦末战争及楚汉战争皆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使刘邦成功建立汉朝。既然是这么重要的一场宴会,而且项羽本可以借此而一举消灭刘邦,可为什么反而最后让刘邦逃脱了,以致留下无穷后患呢?

对于历史遗留的这个问题,有人说项羽当时被几杯酒灌糊涂了,也有人说是刘邦的马屁把项羽拍懵了,还有人说是刘邦的手下樊哙的彪悍形象将项羽震慑住了,其实,这些说法都只是人们寄情于景的幻想罢了。

事实上,项羽刚开始打算进攻刘邦,实则是当时占据关中的刘邦犯了众怒,导致诸侯联军同心协力要消灭刘邦。但是好在刘邦身边还有个精明的项伯,项伯早在刘邦大营的时候就交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在让刘邦将关中拱手相让,而刘邦也听从了项伯的计划,于是战略上有了大的转变。

刘邦战略的重大转变,也导致一触即发的战争失去了导火线。对于当肘的各方诸侯来说,此时可以和平分享胜利果实,自然不愿意再动刀动枪。而且,此时的刘邦并不对各方诸侯构成任何威胁,并不需要费力去消灭这个项羽的潜在隐患。相反,对诸侯来说,保住刘邦牵制项羽过于膨胀的势力才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形势的转变,使得四十万诸侯联军不但不会再消灭刘邦,反而倾向保住刘邦。

项羽面对这样的局势转变,不仅要考虑楚军内部项伯一派的意见,也要考虑联盟内部诸侯们的意见,更要考虑当时的大环境——在秦人的国土上无盟军支持、内部也不同心协力的情况进攻刘邦的风险。

学者周骋认为:“剿灭刘邦已不再是项羽的当务之急……若杀了刘邦,其部众群龙无首,竟尔屈服,关中固然不会乱。一旦刘部不肯就范,以武力相抗,则局面不易收拾。大乱一起,无论是灭秦宗室还是总揽天下之权,都将成为泡影。这种风险,项羽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尝试。因此,由当时形势看,项羽再进攻刘邦的确不合适宜,因此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犹豫中放过了刘邦。”

刘邦为何胜项羽

刘邦乃一介老农出身,却能傲立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这人的确不简单。尤其是在最为激烈的竞争对手项羽面前,他却能以“三不如”的以弱制胜的方法击败项羽,实在不可小觑。究竟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

项羽出身贵族,乃将门之后,是楚将项燕之孙。他不仅武勇出众,而且还实现了以五诸侯灭暴秦的壮举,威震海内,是秦朝末期著名的军事家,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杰。而刘邦则出生在一个世代都为平民的普通家庭,毫无任何背景而言。从身世上对比,“含着金子”出生的项羽可谓完全胜出。

从性格志向和抱负上看,项羽刚灭秦时,想采用分封制,大封十八路诸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想效仿齐桓公和晋文公,采取分封制,称霸一方,成就霸业。因此,只要对他臣服,他就会允许其他的政治军事势力存在,这也就是项羽在刚灭秦后放过刘邦的根本原因。从某些方面来看,项羽在心理上还是胸怀慈念的。而且从前面提到的鸿门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还比较优柔寡断。

然而从楚汉之争直到刘邦登基称帝所做出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刘邦一开始就是想效仿秦始皇,君临天下。因此,在对待同一岗位的竞争对手时,他比较心狠手辣,尤其是在鸿沟议和这件事上,他当即毁约并宣布对项羽赶尽杀绝,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信念之坚定。

从用兵来看,刘邦的个人军事才能不强,但是却非常谦虚爱才。例如有一次,韩信问刘邦:“将军之勇孰于项王乎?”刘邦沉默良久,答曰:“不如也。”身为一名领袖人物,敢于当面对部下承认自己的不足,可以说是需要勇气的,也许正是因为刘邦本身看到自己身上的弊端,为此他才能惜才、爱才并且重才,才得以招揽到众多贤士与军事人才。

另外,刘邦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比项羽要更懂得识人用人。试想刘邦如果不是借助张良的谋略、萧何的治理、韩信的武功、陈平的口才,他能与霸王项羽一比高下吗?

其实,就个体而言,刘邦无论文武都不及项羽强大,但刘邦有了团队的协助,就比项羽强大多了,这就是团队的力量。一个人能力再强、本事再大,其力量都是有限的,只有调动团队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作用,才能所向披靡、无往不胜。所以,项羽吃亏就吃亏在他仅靠匹夫之勇,没有建立起一个人才得其所用的团队。

项羽——失败的英雄

称王的竞赛——刘邦和项羽的争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当这悲壮、哀婉的歌声融入垓下四面八方呜呜的楚歌声中时,一代枭雄项羽在此时把人生悲剧演绎到了高潮!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为什么司马迁在评价项羽时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惋惜之情?项羽又为何被其称为失败的“英雄”?

第一,项羽是自创新世界的第一人,这就是项羽的历史价值。项羽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后,才号为霸王,位虽不终,然而代秦而号令天下整整五年。尽管当初是刘邦先入的咸阳,可是如果没有项羽首先击垮秦军的主力,'刘邦想入咸阳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刘邦能够建立汉朝,也是项羽做了他的基石。

第二,司马迁心怀理想,却身受腐刑,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因而司马迁对悲剧人物的命运始终怀有惋惜和同情。在史记的论述中,司马迁往往是直接评述,理智分析较多,而人物传记则在叙事中寓于情感和评价。在司马迁看来,项羽英雄勇武之时,是人的主体意识表现最明显的时候,也是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时候,李清照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是从这个角度理解项羽英勇无畏的价值的。

第三,项羽在自刎时“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一直被传为佳话。中国历史上,历来是成王败寇,没有人承认失败的人是英雄,但是唯独承认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所以,项羽是个很有魅力的人。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与刘邦之争的结果,虽然是刘邦夺得天下,一统江山,项羽四面楚歌、拔剑自刎、血染乌江,可后者却依旧是人人赏识的大英雄,是一个有血有肉、具有大丈夫气概的活生生的男子汉。

霸王别姬

称王的竞赛——刘邦和项羽的争斗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项羽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后项羽自刎身亡。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均记载了“霸王别姬”的故事,但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