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薤白(小蒜)

藥食同源——薤白(小蒜)

薤白,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乾燥鱗莖。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鱗皮。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一般於夏、秋二季採挖,洗淨後除去鬚根,連根挖起,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用沸水煮透,曬乾或烘乾。有蒜臭,味微辣。老中醫廖佐芹教授說,薤白性溫,味辛、苦。歸心經、肺經、胃經、大腸經。具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之功效。

藥食同源——薤白(小蒜)

古籍記載

1.《神農本草經》:氣味辛苦溫滑無毒,主治金瘡潰敗。

2.《名醫別錄》:味苦,無毒。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

3.《日華子本草》:輕身,耐寒,調中,補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瀉,肥健人。

4.《本草綱目》:溫補,助陽道。薤散結,蒜消徵。治少陰病厥逆洩痢,及胸痺刺痛,下氣散血,安胎。

5.《本草求真》:薤,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

藥食同源——薤白(小蒜)

薤白的功效與應用

1.胸痺症。薤白辛散苦降、溫通滑利,善散陰寒之凝滯,通胸陽之閉結,為治胸痺之要藥。胸痺病理基礎在於胸陽鬱滯、心脈瘀阻。因此治療上應當針對其痺阻不通的病機,以宜通散強止痛為要。薤白氣衝、味辛、性溫,歸於胸陽所在之心肺,宜通散結止痛,常與另一味中藥瓜蔞配伍使用。早在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就創制了瓜蔞薤白的類方。

藥食同源——薤白(小蒜)

2.脘腹痞滿脹痛,瀉痢裡急後重。薤白辛行苦降,有行氣導滯、消脹止痛之功。

杜甫當時年近半百,對西北寒冷之感的生活起居、飲食氣候等均不習慣,受寒而飲食不易消化,加上杜甫當時辭官遠走,心情鬱悶,難免肝氣鬱結、疏滑失當,更加影響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排洩,導致腹瀉等病證的發生。廖佐芹教授說,在治療上應當以調理腸胃、通行氣滯為重點,薤白辛散苦降,溫通腸胃,疏理氣滯,自然十分適合杜甫當時的身體狀況。治胃寒氣滯之脘腹痞滿脹痛,可與高良薑、砂仁、木香等同用;治療胃腸氣滯,瀉痢裡急後重,可單用薤白或與枳實配伍。

藥食同源——薤白(小蒜)

中醫食療推薦:

薤白,是春天裡一味令人心動的美食,以其特殊香味俘獲了很多人的味蕾。

1 薤白豬肉包子

【材料】

薤白、豬肉、蔥花、料酒、蠔油、鹽等調料

【步驟】

1.將鮮薤白洗淨,切碎備用;豬肉切碎與薤白攪拌均勻;加入調料適量,備用;

2.和麵發麵,擀成包子皮,包包子;

3.包好的包子醒發十幾分鍾,涼水大火上屜,開鍋後轉小火,熟即可食。

【功效】溫中補陽

藥食同源——薤白(小蒜)

2 薤白煎雞蛋

【材料】

薤白100克,雞蛋3枚

【步驟】

1.將薤白洗淨切細,雞蛋磕人碗內放鹽,用竹筷抽打起泡。

2.把平底鍋燒熱,放人豬油,油熱後倒人雞蛋液,撒上薤白細末,在火上煎5分鐘,將一面煎成焦黃即成。

【功效】 寬胸除痺

藥食同源——薤白(小蒜)

3 薤白三七雞肉湯

【材料】

雞肉500克,薤白60克,陳皮6克,三七12克,生薑、紅棗、米酒適量。

【步驟】

1.三七洗淨,打碎成小粒狀;雞肉洗淨,切塊;陳皮水浸洗淨;薤白除去根鬚,洗淨;生薑,紅棗去核洗淨。

2.把三七、雞肉、陳皮、生薑、紅棗放入開水鍋內,武火煮沸後,文火煲2小時,放入薤白再煮沸片刻,調味,放入米酒攪勻即可。

【功效】通陽散結

藥食同源——薤白(小蒜)

4 薤白粥

【材料】

粳米100克,薤白50克,蔥白20克,鹽2克。

【步驟】

1.將鮮薤白、蔥白洗淨,切成絲備用。

2.粳米洗淨,用冷水浸泡發漲,撈出放入鍋內,加1200毫升冷水,用旺火煮沸。

3.將薤白絲、蔥白絲放入粥鍋中,小火慢煮至米爛粥稠,下鹽調味即可。

【功效】通陽行氣。

藥食同源——薤白(小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