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能否抓住人工智能的東風?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科大訊飛:能否抓住人工智能的東風?

科大訊飛,是一家以智能語音及語音技術研究、軟件及芯片產品開發、語音信息服務起家的軟件企業。在我國的同類企業中處於骨幹地位,擁有較高水平的自有知識產權。

2017年,科大訊飛進行了業務條線方面的大擴張,在其經營範圍中增加了教育、醫療、政法、智能家居,移動手機端和車載環境。有聲音提到,其在人工智能行業的多數細分領域中都取得了領先地位。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質疑也許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隨著科大訊飛在2016年訊飛輸入法的展示後一炮走紅,資本市場對其投來了大量的關注,其股價也隨之迅速走高。但是,一片叫好聲中總少不了若隱若現的質疑的聲音,在許多人正在憧憬著即將到來的AI大革命之時,一篇言辭犀利的“揭批”了科大訊飛“AI同傳造假”的文章給他們當頭澆了一盆涼水。

爆料者表示,科大訊飛的同傳翻譯並非AI直接翻譯,而是對翻譯員的語音進行識別再進行廣播。雖然此後此事被證明是誤會,科大訊飛也表示目前人工智能並不能直接進行同聲傳譯,而是進行人機耦合,輔助人工翻譯。但這一事件仍然對科大訊飛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公司股價也應聲下跌。一時間,人們對人工智能的質疑甚囂塵上。

科大訊飛的研發投入為何止步不前

誤會之後,科大訊飛表示自己很無奈,畢竟技術還沒發展到這一步。就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AI尚不能完全參與一些理論上人工智能可以完全替代人工的崗位,比如這裡提到的同傳。而這些面臨著工智能對自己工作崗位的巨大挑戰的從業者,對AI技術抱以如同馬車伕對汽車一般的恐懼。而一旦人工智能在工作中出現了什麼偏差,他們一定要對它大加撻伐以找回人類的尊嚴,這當然能夠被人之常情予以理解。

但對於科大訊飛自己的問題,市場則往往不會為其找理由開脫。儘管就事論事,科大訊飛的“造假”是被冤枉的。但是,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大家也不介意把它真正的痛點拉出來讓它解釋。

第一,科大訊飛到底什麼時候能夠有自生能力?GPLP犀牛財經認為,儘管科大訊飛從2009年開始計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平均年增幅能夠達到40%和20%~30%,但這與它一百五六十倍的估值並不匹配。如果是一家初創企業,它當然可以要求市場對其高估值進行豁免。但是科大訊飛已經是20歲的成年人了,上市六年來創造的淨利潤總額還不到30億,遑論其每年收入的大量政府補助。若將政府補貼和投資收益扣除,科大訊飛每年虧損上億。

第二,科大訊飛的研發投入為何止步不前?GPLP犀牛財經發現,從2014年到2016年,科大訊飛的研發投入僅從5.2億元增加到了7.1億元,但其營銷費用卻從2.4億元上升至6.5億元。一家賴知識產權以謀生的企業,也開始吃營銷飯,而且從利潤數據來看,也沒吃到多少。科大訊飛拿出手的研發投入數據和最終產品,顯然是不太讓市場滿意的。

對科大訊飛的補貼和產品應有的態度

先說是什麼,再說為什麼。

科大訊飛是有資格吃補貼的,一些使用低頻而難以變現的業務條線也是有必要接著做的。但看公司“吃補貼”和“產品難變現”這兩件事,都不是什麼好事。但是將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它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就說科大訊飛的智能政法業務,上市前三年,這塊業務收入從3872.06萬元增長至1.25億元,沒這塊業務,當初根本不可能上市。2017年,這塊業務收入仍然佔比20%左右。這一業務極大地緩解了司法機關的工作壓力,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辦案的效率和準確性,能夠防止一系列由於人為失誤而導致的冤假錯案的發生,不論是從直接的經濟價值還是間接價值的角度考慮,智能政法系統的確能夠提高社會的整體福利。但是,智能政法服務的接受者是司法機構,而司法機構對公司的支付額僅就產品本身定價,這一產品帶來的巨大的社會正外部性卻沒有使公司得到其應有的回報。因此,我們可以把政府補貼看作是政府對其產品外部性的補償,實際上也是公司應得報酬的一部分。而其他的業務也是如此,補貼只是對非有效定價的調整和補充。

而科大訊飛真正應當加以重視的,是他賴以發家的智能語音技術。與其在同一行業競爭的百度、騰訊、阿里等巨頭,雖然起步較晚,但他們的其他業務可以為其提供海量的數據支持,數據對於語音技術的重要性,科大訊飛心裡不會沒有數。更何況這些巨頭還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研發,如果科大訊飛的有限的研發投入拖了自家技術的後腿,才會使他面臨真正危險的境地。

人工智能轉向能成功嗎?

移動互聯網時代,科大訊飛沒有趕上紅利。吃一塹長一智,最近幾年,科大訊飛開始“佈局”人工智能:譬如要做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能音箱,而且參與投資了人工智能公司商湯科技,智能機器人公司優必選、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紀。科大訊飛真的是在積極向人工智能轉變。

但是對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來說,沒有核心應用場景談技術,都是紙上談兵。

什麼是核心應用場景。說白了,就是缺了你不行。但當一個產品有成為人工智能時代大流量入口的可能,巨頭通常會選擇自己研發。即使語音技術不如科大訊飛,就像智能音箱,曾經和京東合作音箱,如今京東可以自己來研發。而對用戶來說,99%和97%的識別率不會對產品實質性使用產生影響,所以巨頭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和豐厚的資金實力來追趕,科大訊飛引以為傲的語音識別技術也正在面臨互聯網巨頭的夾擊。

科大訊飛的輸入法雖然號稱擁有6億用戶,但是其市場份額在下降,而且逆襲的可能性比較低。

智能硬件領域的競爭,科大訊飛本來有點先發優勢,但隨著競爭者入局,已經逐漸演變成渠道和品牌的競爭。而兩者都不是科大訊飛擅長。

科大訊飛創始人劉慶峰說,“AI時代完全容得下千帆競發,絕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但是現實情況是入口的競爭,從來就是寡頭的遊戲,哪裡容得下你好我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