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麥許琨


劉邦垓下之圍逼死項羽,志得意滿之際,大封七位異姓王,酒席中至半酣,劉邦問眾人為什麼我會得天下而項羽失天下?群臣大拍馬屁,有人說真龍天子,有人說項羽小氣。劉邦說,都不對,我能識人用人,項羽僅有一個范增還不能用好,而我打仗不如韓信,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後勤無礙不如蕭何,這三人我能夠運用得當,才是致勝的原因,眾人聽了大為心服。韓信張良蕭何也被後人稱為漢初三傑或開漢三傑。


異姓王封畢,輪到各位身邊功臣,劉邦以為蕭何功最大,封為酇侯,食邑萬戶。(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眾人就有點不服了,說身經百戰身先士卒有曹參,一夫擋關萬夫莫開有樊噲,我們各人都在戰場上流血過,憑什麼蕭何第一個受封?劉邦說,諸位都知道打獵吧,打獵之事,確實是獵狗在出力,但找到獵物,釐準地點,發號施令,卻是獵人之功,蕭何就是獵人,各位不過是功狗而已。


封完排座次,眾人心有不爽,紛紛推薦曹參,大凡大家對上位者有意見,並不會直接說出,說出來會有穿小鞋之虞,只表現在行動中,雖然心理認為自己應該第一,卻又推別人出來,拿人愛當槍,先有個緩衝再說。(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這時劉邦見群情洶洶,也不好再說話。有個懂揣摩的官員就跳了出來,替劉邦接過招說,在楚漢戰爭中,陛下有好幾次都是全軍潰敗,幸得蕭何從關中派出軍隊來補充。縱然沒有陛下的命令,蕭何在後方因應形勢,一次也派遣幾萬人,正好補充了陛下的急需。這樣的功勞豈是隨便能比的嗎?

這席話正中劉邦下懷,就此把蕭何排為第一,還准許他穿鞋帶劍上殿,又封了子弟十多人。雖然劉邦在開始說得牛逼哄哄,張良在這次分封中所得卻讓人大跌眼鏡,有人以為劉邦忘恩負義,其實不然,這是張良堅決推辭的結果,也是他為人處事老謀深算所在,深知無用之用,大路邊只有歪脖子樹因其無用才能長勢良好,完成自我保護。(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張良與劉邦在起兵時便相識,初時是韓王的鐵桿,為反秦復韓下了死力,韓王成死後,全力輔助劉邦,誘騙項羽,逃入漢中,下邑之謀,分封韓彭、定都關中等,都有他的運籌帷幄之功,等到分封時,劉邦要把最肥沃的齊地一萬戶封給他,他推辭不受。劉邦堅持要封,無奈之下,張良主動向劉邦要求又小又窮的留縣作為封邑,又說在此地第一次遇到皇上,具有特殊意義。劉邦只得聽從,封他為留侯。


南方鵬


嚴格的說,這應該是兩個不同的問題,首先,馬上打天下者不能馬上治天下,頗具治國理政之才的蕭何是大漢初建之時必不可缺的人才。其次,將又窮又小的留縣作封地是張良自己的選擇,與劉邦沒有什麼關係。

一:著名的功狗、功人之爭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在論功行賞之際,眾功臣卻開始自矜攻伐,彼此爭執多有齟齬,當此之際,劉邦以蕭何功大為由,封其為酇侯,食邑為諸臣之首。誰知如此一來,不僅沒能止歇諸臣爭功的矛盾,反而引發了朝中的文武之爭。

以曹參為首的武將集團公開暢言,蕭何文墨小吏,未有汗馬尺寸之功,卻反居諸臣之上,如此不公何以服眾。面對氣勢洶洶怒氣澎湃的武將集團。劉邦以打獵為例,以追逐走獸、獵殺麋鹿的狗譬喻馳騁疆惕、攻城陷地的武將;以發蹤指示、明確方向的人譬喻坐鎮後防、運籌帷幄的文臣。如此一來,諸君大臣無不心悅誠服。紛紛讚歎劉邦目光如炬,洞見幽微。

二:崇隆蕭何是劉邦偃武用文治國之道的第一步

馬上打天下者豈能馬上治天下?楚漢分野、群雄逐鹿之時,正是武將奮命,斬旗奪將建功立業之際,但在項羽覆亡,天下一歸之後,當年馳騁疆場、勇悍驍健的名師大將就成了帝國的隱患危機。對此,早在楚漢相爭,韓信請封之時劉邦就已經有了清楚的認知。只是一直按捺不發而已。


如今天下大定,正是偃武興文,與民休養的時候,蕭何的眼光、才能和資歷是身為劉邦所認同讚賞的,畢竟早在秦帝國時期,蕭何就已經是秦國公務員,且能力突出備受上司青睞,如果不是蕭何心有所繫,那必然已經青雲直上了。

但對於草莽出身,轉山屍山血海之中的功臣勳貴們而言,轉變國策並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的。畢竟百戰功成之後,誰不想裂土分茅,蔭庇子孫後世呢?所以,在我看來,劉邦崇隆蕭何其關鍵並不在於蕭何的功勞是否真有那麼大,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抑制武將集團,並以此向天下臣民傳遞自己準備偃武修文、與民將養的訊息。所以在功狗功人之爭後,諸勳貴排位次的時候,劉邦依然不依不饒,勢必要以蕭何為第一的緣故。而在當時,關內侯鄂君顯然已經看出了劉邦的用意。於是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不僅解了劉邦的危局,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安平侯的封賞。

自古帝王多無情,從劉邦的費盡心機多方籌謀而言,在我看來,劉邦對這班追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老夥伴還是很仗義的。畢竟,除了異姓諸侯王,這些封侯的角色幾乎都是善終善了的。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三:我本一心在雪恥,何嘗有意於功名?

張良出身貴族,祖上世代相韓,體貌稚弱的張良如果不是遭遇了亡國破家的鉅變,恐怕也不會挺身出世,攪動天下風雲了。

有鑑於此,當張良在下邳遭遇劉邦之時,他馬上就意識到劉邦是可以幫助自己報仇雪恨的角色。誠然,這一點在《史記》中被記載的玄之又玄,其實簡單說來,不過是自幼官宦的張良有些識人之明罷了。當然,有時候這人的直覺確實精準的怕人。

由於追隨劉邦的目的和其他人不同,自始至終,在劉邦的陣營裡,張良都有種置身其中而又超拔其外的感覺。那種翩然不以功名利祿為意的灑脫令劉邦對張良異乎尋常的放心。所以,在整個楚漢爭霸的過程中,張良幾乎是形影不離的跟著劉邦,為其出謀劃策、匡正缺失以保證其能夠始終堅定的走在正確的革命戰線上。而劉邦更是言聽起從,聞言無二。

人不記自己的功勞,我卻不能忘了他人的恩惠,富有四海的劉邦在建國之後,讓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為封地。但原本就是一心報仇,志在雪恥,無心功名的張良根本不為所動。但又不願拂逆帝王之命,於是以“與上初會於留”的理由,選擇了又小又窮的留縣作為自己的封地。

四: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建漢有三傑,是蕭何、張良、韓信也。三傑之中,蕭何和張良能夠終身榮華,身名兩全是有其道理的。所謂世殊事異,事異備變,號稱“國士無雙”的韓信純粹就是個兵痴,對於時局的洞察力和掌控力和蕭何、張良想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之上。這也算是他的取死之道吧。

至若蕭何“自汙求全”以釋雄主之疑,終究子孫綿延,榮華富貴與國共休慼;而張良更是有范蠡“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氣度。他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的識見,即便歷經千年,能夠勘破悟透的又有幾人哉?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草根創業者——劉邦

劉邦是大漢帝國的創始人,一手將公司“弄上市”。劉邦雖然是草根出身,卻很善於交朋友,因此積累了大批人脈,白道黑道都有熟人!

當初在沛縣落草,乾的是無照經營,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多虧了公務員蕭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得以混跡下去。

後來沛縣搞起了承包責任制,蕭何又第一時間將最優質的沛縣資產白菜價轉讓給了劉邦,自己屈居於幕後,做後勤部主任。所以蕭何對於劉邦是第一桶金的賜予者,是名副其實的天使投資人。後來劉邦帶著三千子弟投奔項梁,進而被封為武安侯。這次投奔讓劉邦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為後來逐鹿中原打下了基礎,所以項梁之於劉邦,相當於孫正義之於馬雲的阿里巴巴。

至於後來的從名企挖過來的張良,和以技術專利入股的韓信,都已經是劉邦A論以後的B輪融資了。簽約儀式很炫目,但實際能分到的股權和期權已經不多了。

再來看蕭何此人,前期對劉邦既提供政策支持,又接濟錢糧。摔掉鐵飯碗後,就來給劉邦打工做後勤部主任。一手管錢一手管糧,將創業初期的大漢公司弄的是井井有條。此外,蕭何還兼職人力總監,推薦了專業技術型人才——韓信。為後來漢帝國獨立上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楚漢爭霸時期,蕭何更是將老根據地關中,給治理的服服帖帖,四平八穩。如此低調會做事的下屬,你是領導也會喜歡的。

為了漢帝國“順利上市”,蕭何居功至偉,排第一,也是實至名歸。


瓦爾登的船伕


漢初年,劉邦論功行賞,文武大臣們日夜比功勞爭封邑,弄得烏煙瘴氣。手下這麼多能臣,文臣又不能像武臣那般全憑殺了多少人比大小,劉邦要排個人人服氣的排名也是很難。而肱骨之臣曹參卻是諸多武將推舉的對象,他攻取城池,功勞最多,身上有七十多處舊傷。可是劉邦心中的第一一直是蕭何,如此便得來大片反對之聲:蕭何這般舞文弄墨的文臣只是躲在幕後比劃,沒有流血流汗,沒有生命風險,怎麼也不能排上第一?


於公,蕭何從沛縣就跟在追隨劉邦,一直協助劉邦。於私,劉邦對這個兄弟也是最為感激。劉邦和蕭何在沛縣同為官吏時就深知蕭何的能力和人品,他通曉法律,清正廉潔,辦事十分妥帖。自起兵之日,劉邦就一直委以重任。在劉邦率兵東進之時,蕭何留守關中負責大後方,保證了劉邦軍隊的物資,百姓在蕭何的治理之下愛戴劉邦,沒有內亂,讓劉邦打天下沒了後顧之憂。西漢建立之後,蕭何對秦律例重新整理,制定新的典章制度,這套法規一直沿用到了曹參的手上。韓信此人懷有大才,可惜沒有得到重用,他心中憋屈離開漢營打算另謀出路。蕭何知道後將他連夜追了回來,並且在劉邦面前大力推薦,為劉邦留住了一個軍事奇才。

眾人不服蕭何第一,劉邦也要積極協調蕭何和曹參的關係,他巧用獵人和獵犬比喻,他將運籌於帷幄之中的蕭何稱為指出獵物所在的獵人。而且蕭何追隨劉邦,說服了族人幾十人一起打天下,是真正賭上了全部,劉邦如此說服了眾人。蕭何被封為為酇侯,給予的食邑最多。

劉邦稱讚張良和蕭何:“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 ,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張良因為多病,一直在後方出謀劃策。張良未有戰功,劉邦卻記得他的功勞,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劉邦也不小氣,給張良劃了齊國的地界,隨便他在裡面挑選三萬戶。

對於劉邦的重情重義,張良十分感激。他是一個聰明人,他知曉蕭何論功行賞排第一已經引起了朝中的爭論,他不想再惹事端,也淡泊名利,對劉邦說:“當年我和主上會合在留縣,這是一個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地方,三萬戶我承受不起,就將留縣留給我吧。”劉邦很為感動,同意了他的請求。

張良如此謙卑,讓那些為封賞多少而爭鬥的文武大臣十分慚愧。張良此生不過是想為滅亡的韓國復仇,如今秦國已滅,他功成身退,只想拋卻人世間的事情,隨同赤松子遨遊。這也是人生一大境界了。


木劍溫不勝


劉邦與蕭何,決不是一般的君臣關係。他倆是患難之交,貧賤之交。劉邦起事後,實力弱小,時任沛縣主吏掾的蕭何毫不猶豫就投奔了他,還為他積極出謀劃策,併為輔佐他建立西漢立下了汗馬功勞。蕭何是劉邦不可須臾離開的左膀右臂。劉邦建漢,有三位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一位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 的蕭何,一位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一位是“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 的韓信。這三位被史家讚譽為“漢初三傑”,而這三位人傑中,出力最大、功勞最著、幾次拯救劉邦於絕境中的,就是蕭何。

劉邦建漢後,蕭何又參照秦律利弊,給新興的漢王朝制定了一系列與民生息、從民所欲的緩和律法 ,以及各項規章、稅賦制度。可以這麼說:沒有蕭何鼎力相助,劉邦起兵是成不了事的。

開國後,劉邦論功行賞。定蕭何為首功之臣,封其為酇候、丞相,食邑萬戶。蕭何位居眾卿之首,被稱為西漢“開國第一候”,食邑也最多。

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出身韓國貴族世家,他曾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失敗後潛逃藏匿民間,陳勝、吳廣起義後,他也拉起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扯旗反秦,不久遇到了劉邦,成為劉邦隊伍裡的一名普通士兵。之後,張良遇到了兵多將廣、實力雄厚的項梁、項羽叔侄,並說服他倆再立韓國,他本人也做了韓國司徒。後來,秦軍攻潰了韓國,張良失去依靠,無奈吃回頭草,再次投靠了劉邦,劉邦雖有流氓氣,但氣度宏闊,他並不因為張良曾經背離自己而惱恨他,而是張開懷抱接納並誠心相待,張良心悅誠服,從此盡心盡力為劉邦開闢大漢天下而出謀劃策、贊襄軍務。

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張良見機行事,全力掩護劉邦逃出生天;彭城戰役劉邦慘敗,張良提議聯合韓信、彭越、英布三股力量共擊項羽,事後被證明確實是正確策略;在韓信擁兵自重,提出要劉邦封他做齊王的緊要關頭,張良說服了勃然大怒的劉邦,穩住了勢大力沉的韓信;在楚、漢簽署合約後,張良提出窮追猛打的建議,主語徹底殲滅了力能舉鼎、驍勇無敵的楚霸王項羽。

張良是一位足智多謀且登高望遠的傑出軍事家,每到緊要關頭,他總是挺身而出,提出較為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劉邦之所以能蕩平群雄,取得最後的勝利,和得到了張良這位軍事奇才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劉邦得一張良,勝過得到十萬大軍。劉邦登基稱帝后,封張良為留候,劉邦讓他在齊地(今山東)自擇一地,食邑30000戶,被他婉言謝絕,後改封地於地瘠民貧的留縣(今江蘇沛縣東南),食邑10000戶。

漢王朝建立後,因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鬥爭日益尖銳並愈演愈烈,劉邦為鞏固皇權,開始屠戮功臣,舉止嫻靜如婦人的張良一直體弱多病,加上他親眼目睹彭越、韓信、英布等開國功臣的悲慘結局,深悟“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敵破臣亡” 的歷史經驗教訓,索性稱病不朝,“等功名於物外,置榮利於不顧”,他閉門謝客,深居簡出,採取功成身退以及明哲保身的消極態度,專心打坐煉丹,涵養真氣,修身養心,他年輕時就崇信黃老之學,如今更是拋卻一切俗務,一心尋仙訪道,從赤松子遊,欲輕身成仙。張良急流勇退,不貪戀權位富貴,雖有扶立劉盈上位之功,他還是婉拒呂后的幾次出山邀請,一心一意的歸隱山林。很多人對張良晚年消極隱退一事頗有非議,孰不知這也是他的一種韜晦自保之術,他的隱退,不僅確有反覆權衡利弊的深算,還有讓權於後來者的深謀遠慮。

公元前189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劉邦這個“流氓皇帝”,自己就有一番獨特而有趣的言論來評價蕭何和張良的功績。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劉邦已然消滅了項羽,做起了漢朝的皇帝,開始剖符封賞各功臣,直接就給了蕭何酇候,食邑數10600,排第一。這個時候,就出現了諸侯爭功的情況。

有人說:“我們披堅執銳,參加各種戰鬥,浴血奮戰幫助皇帝打下的天下。蕭何沒參加任何戰鬥,就跑跑腿,送送文書,偶爾參加幾次謀議,憑什麼功勞在我們之上。”

於是劉邦親自為他們解釋了一番關於“功狗”和“功人”的奇葩理論。

劉邦說:“各位都打獵,打獵時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而放出獵狗指揮方向追擊獵物的卻是人。各位追逐獵殺野獸,是功狗,而蕭何縱狗、指示方向,是功人。”

功臣們聽後都不敢再發表議論。

至於張良,更牛,張良是劉邦的謀主,智囊團首席團長,同樣也沒有戰功,直接讓他選擇最發達的中原地區,齊地,選三萬戶,作為食邑。

也就是說,其實按照劉邦最初的想法,應該是張良第一,蕭何第二。只不過,張良不留戀權位,知進退,深諳“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他不敢承受。

於是,張良跟劉邦說:“當初,我在下邳地方起事,跟皇上你在留縣相遇,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緣分。皇上用我的計謀,幸運的是,都能奏效。我希望陛下封給我留縣就好了,不敢承當三萬戶。”

張良其實就是想說,我很念舊,不想留戀富貴,只要給我,我們最初相遇的地方,讓我懷念就好了。劉邦多聰明,一下就知道了張良的意思,於是封張良為留候,食邑10000戶。

其實,從這也看出來,張良實際上是比蕭何更有本事的。因此,後來蕭何被捕入獄,差點被殺,而張良卻始終受劉漢尊重,最後得以善終。


蘿蔔說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嗎?

張良是個柔弱的人,從小開始大家都覺得他像個女孩兒。長大後自然體弱多病,每次要用‘冷香丸’,才效驗些。冷香丸是用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和雨水這日的天落水,白露這日的露水,霜降這日的霜,小雪這日的雪,丸了龍眼的丸子,盛在舊瓷壇裡,埋在花根底下。發病的時候拿出來吃一丸,用一錢二分黃柏煎湯送下。幸虧張良是韓國的貴族,錢花去不少拿來吃藥,如此這般才養大了不少。

然而好景不長,秦國的軍隊就滅了自己的國家,靠著老家的積蓄也算是勉強度日,就是病情一日不如一日,就想著報仇,為自己的國家出一口惡氣!

他在博浪沙埋伏了能力舉千斤的力士,企圖靠著這力士手裡的大鐵錘,一次拿下秦始皇的狗命,不幸的是,狡猾的秦始皇,出行帶了很多副車,力士的全力一擊正中其中一輛,讓嬴政撿了一條賤命。

從這之後,他才改成了張良這個名字,流亡的生涯非常難捱,尤其是自己本身就體弱多病,眼看著日子一日不如一日,當他心灰意冷的時候,整個秦朝的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反秦的高潮,帶頭的是個叫做陳勝的人,繼之而起的是六國貴族的復國運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良起兵了,他打算實現自己的偉業,韓國復興運動,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在他經過楚國留縣的時候,碰見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劉邦”。

和劉邦的相處,張良發現,劉邦是個痞氣很重的人,看不起讀書人,見了就要大罵,只是對自己不同,每次都要鞠躬,喊“張先生”,而對他說的話,劉邦也是言聽計從。只是因為有復國的願望,不能和劉邦朝夕!

等韓國的事情辦完,張良就馬不停蹄的找到了劉邦,而這時他發現了,劉邦對他更加不同尋常的尊敬。

那是劉邦帶兵進入咸陽的時候,一輩子是屌絲的劉邦,被眼前的美女和財富搞混了荷爾蒙,他要享受,從來沒有的享受。只是一個殺狗的樊噲顯得異常謹慎,說“主公,這樣做,怕是不行”。他遭到了劉邦的大罵,說樊噲只不過是一個殺狗的。

張良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去見劉邦,不多說話,只是輕描淡寫的說道“樊噲是對的”,聽了這話劉邦馬上退出了咸陽宮!

韓國復國運動的成功,讓張良異常的高興,他想象著韓國美妙的未來,可是迎接他的現實卻是,項羽不讓韓王成回國的現實。

這時候的張良哭的厲害,多少年的心血,都付之一炬,多少年的努力,卻掙得一個虛無的國家。

從這之後,張良,跟定了劉邦,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四年楚漢戰爭,在這四年裡,張良一步也沒有離開過沛公,只是做為一個帳內的決策高手,遙遠的指揮戰爭!

劉邦是個成功的人,張良沒有看錯。

新建立的漢帝國,是異於常人的偉業,是所有人的功勞,每個人都很興奮,每個人都盼望著自己能夠吃到一口肥美的大肉。

可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只有擁有軍功的軍人才能受封,蕭何張良都不是軍人。

所有人都在議論第一大功臣,大家都在向曹參祝賀,當然他們也相互吹捧,並扒開衣服一二三四的數著身體上的刀傷!然後哈哈笑著擁抱在一起。

蕭何被認為功臣引起了各位大將軍的不滿,他們紛紛抗議說,蕭何沒有戰功。

只是劉邦不從,硬是說,你們一群獵狗,那裡能跟獵人比較功勳。蕭何就是那個獵人。

不但蕭何是獵人,張良也是獵人,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

張良聽了這話嚇一跳,體弱多病的他,猛烈的咳嗽了兩聲,說道“陛下的抬愛,良十分感激,不過這一切都是天意,讓良輔佐陛下,我哪裡有什麼功勞,因為陛下的抬愛,能給一個侯,實在感激不盡,把我們當初第一次見面時候的留縣給我吧,良知足了!”

這之後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

注:

一、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時時從漢王。

二、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

三、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目西


劉邦心中,蕭何排第一的原因有三點:

1、謀定天下之功;

當初,劉邦還是個無所事事的無業遊民,而蕭何是秦朝御史親自邀請的人才,可蕭何去拒絕了。蕭何為劉邦謀奪天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設計讓劉邦當上了沛公,拉開了劉邦起義的序幕。劉邦進入咸陽過後,也是蕭何進入丞相府收集秦朝的賦稅、人口、資源、刑法、各類典籍,為劉邦能夠穩定局勢,控制全國打下了堅實地基礎。


2、舉薦人才之功;

蕭何為劉邦尋得最大的人才就是韓信,因為他的出現,楚漢局勢迅速反轉,最終劉邦得到了天下。
3、穩固後方,持續提供糧草、兵馬之功。

在劉邦外出和項羽打架的過程中,蕭何是可以一句話就搖身一變取代劉邦的,可他不僅沒有,還主動送兵、送糧。可以這樣說,若是沒有蕭何為劉邦穩固後方,劉邦在和項羽的戰鬥中,很容易就會陷入兵糧短缺的尷尬局面,而失敗。

張良所分的留縣雖然小而窮,但卻意義重大:

《史記·留侯世家》: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劉邦的本意是讓張良在齊國自己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自己請求只要留縣就好。

請封留縣是一步好棋,張良是瞭解劉邦的人,從跟隨劉邦開始,張良便一直把自己放在謀臣的位置上,不會過界去追求太多功績。

他把自己從權力中心漸漸脫離出來,有三個因素:

1、表達自己不求名利,能夠遇見劉邦已經很榮幸,用留縣作為封地,表達自己忠於劉邦,無心權力,這是很高明的自保手段。

2、張良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他的心願是離開朝堂後隨赤松子去遨遊四方,可見一斑。

3、張良的心中韓國佔了很深地地位,他原本是打算去投靠韓王,繼續為韓王服務的,只是後來韓王被項羽所殺,他才來投靠劉邦的。

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喜歡,歡迎點贊、關注和分享(* ̄︶ ̄)

祝大家萬事如意、事事順心。


腦洞趣味歷史


蕭何排第一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劉邦自己都說,蕭何是功人,其他人是功狗,可見在劉邦心裡,蕭何的作用和其他人完全不同。我們要看蕭何當時是什麼工作。從劉邦起兵時蕭何就跟從,一直到楚漢戰爭時,劉邦在前線與項羽作戰,蕭何就在後方打理秦國本土,為劉邦輸送軍糧。楚漢戰爭為什麼項羽一直勝利卻一戰敗北?正是因為缺少蕭何這樣合格的大管家。所以蕭何又毫無爭議成為了漢初第一位相國。

蕭何在功臣排名第1,而張良排名僅63,這個排名肯定很多人不服,張良再不如蕭何,好歹也是“漢初三傑”之一,不致於排名這麼靠後吧!其實這個排名更多是綜合因素,排名第一的蕭何、第二的曹參都是劉邦發家的左膀右臂,第三的張敖是劉邦女婿,第四、第五的周勃、樊噲也都是豐沛人。這些人是最早跟隨劉邦的一批人,在劉邦集團裡關係錯綜複雜,張良作為韓人人際關係較少,加上張良自己其實也並不在意這些。

其實在漢朝統一時,張良為了避禍基本就託病不出了。討要陳留是因為陳留是他和劉邦初見的地方,這樣一來將會更加增加劉邦對他的好感,其實也都是明哲保身之道。所以後來開國功臣不少都被劉邦整,韓信賜死,蕭何下獄,只有張良卻平安安享天年。


林屋公子


這個問題,其實漢初時期,劉邦分封功臣時,就有人提出過,當時沒有捎上張良,而主要針對的蕭何。

《史記》對此有著精彩的記載,是一個有關於“功狗與功人”的典故。

漢王五年,劉邦曾經的最大對手項羽,已經是被打敗,自刎在了烏江邊,天下也已經是被平定了七七八八。那些曾經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們,也正準備等著享受起“開國功臣”們所應有的待遇,也是該論功行賞的時候了。

對於功勞,每個大臣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見解,個個都認為自己的功勞很大,誰也不讓著誰,就是為了這個封賞,一直爭論了一年多,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到最後漢高祖劉邦也確實覺得有些煩了,也不再去讓大臣們過多囉嗦,自己給出了決定。

劉邦認為,眾多大臣中,應該是以蕭何的功勞是最大的,封為酇侯,給予的食邑也應該是最多的。

劉邦先前就在與大臣們評論自己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就是因為用了三個人,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以及“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的蕭何,即所謂的“漢初三傑”。

事實上,在劉邦平定天下的過程中,蕭何確實是出力不少。蕭何早年只是沛縣縣吏,跟隨著劉邦起義,後來攻克咸陽後,他對金銀珠寶不感興趣,而是收藏了丞相、御史府的律令、圖書,從而得以全面掌握當時全國各地的地形以及郡縣戶口。楚漢戰爭時期,他又是留守在關中,讓漢軍有個堅定的大後方,得以糧食供應不斷,對楚漢戰爭確實是有著很大的貢獻。漢朝建立以後,他也是重新制定律令制度,將漢王朝的天下治理得有條不紊。

大多數功臣們認為,蕭何的功勞確實不小,但不認為蕭何的功勞是最大的,甚至是比自己的還要大。有些人就提出了疑問,我們可都是身披戰甲,手拿兵器,率領軍隊親自征戰沙場,多一點的起碼也是打了百多場戰役,少一點的也有幾十次吧,在攻城略地、擴張地盤上,都曾經是立下了大大小小的不等功勞。他蕭何卻是沒有這樣的汗馬功勞,只是會舞文弄墨,在一邊發發議論,戰場都沒有上過,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戰鬥,現在封賞起來,卻是在我們這些真刀真槍去拼命的功臣之上,這又是什麼道理,為什麼呢?

劉邦駕馭手下的帝王之術實在是很高,他首先並沒有給予群臣明確回答,而是拋出了一個問題,以引起眾人的注意:“你們都懂得打獵嗎?”

大臣們被吊起了胃口,回答說:“懂啊,都懂的。”

於是,劉邦又接著問:“你們知道獵狗嗎?”

雖然是滿肚子的疑問,大臣們還是順著劉邦的思路回答說“知道啊,都知道的。”

劉邦一副那麼就好辦的口氣,對於大臣們諄諄教導說:“前去打獵的時候,追殺捉咬獵物野獸兔子之類的是獵狗,然而首先發現野獸蹤跡以及藏身地方的是獵人。現在你們也就只是捕捉到了野獸,功勞也就是像獵狗一樣,也就只能是被稱作是功狗。至於像蕭何這樣的,就是發現野獸藏身所在蹤跡,指示發號施令,獵取目標野獸,功勞也就相當於獵人了,也就是被稱作為功人。”

接著,劉邦又是話鋒一轉:“話又說回來了,你們跟隨著我打天下,多的人一家也只不過是兩三個人,蕭何又不同了,他可是讓自己宗族裡面的幾十人權都跟隨著我,為我賣命,為我打天下,這個功勞可不是能夠忘記的呀!”

劉邦這一番深入淺出的教育還是蠻富有哲理的,而且是充滿著各種大道理,群臣們愣是被他說得啞口無言,至於蕭何的封賞過大的爭論,以後再也沒有人提起了。

解決了“為什麼蕭何排第一”的問題,再來回答“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的問題。

張良在劉邦平定天下過程中,出謀劃策不少,也是被劉邦評為“漢初三傑”之一。起初,封賞時,劉邦是讓張良自己去選擇齊國的三萬戶作為食邑,而張良卻是辭讓了,他只是向劉邦申請,把兩人最初相遇的留地封給自己。

劉邦剛開始還是不太願意,覺得封的太少了,張良卻是有著自己的充分理由,自從韓國被滅後,自家宗族破滅以後,他張良也只不過是一介布衣,以布衣身份得到封萬戶、位列侯,應該已經是很滿足了。現在漢朝政權已經穩固,國家大事也有人去籌劃,自己功成名就,基本上這一生的追求都已經實現了。另外地,自己身體也不好,還是專心修道養精,靜居行氣,將身體養好,多活上幾年,才是正道。

這當然是明面上的說法,還有些沒有說出口的,畢竟地,歷史上那些有功之臣,在天下平定以後,大多也沒有什麼好下場,還不如置身於事外,相忘於江湖,來得自在些,也不受約束些,張良這時候急流勇退還是很有大智慧的。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