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強漢盛唐弱宋,歷史上的宋朝真的“不堪一擊”嗎?

Kiss_譽


宋朝軍事實力並不弱,但是主將不行,宋朝自太宗開始便以文人統御武將,由於文人不通軍事,不懂戰略(古代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是真沒錯,古代書生跟現代學生可不一樣,古代書生只懂之乎者也,不通變化。)宋太祖用一杯酒抬起來文臣,壓下了武將。

建隆之治:北宋軍事的鼎盛時期。

在剛剛度過的那個瘋狂年代,五代時期的尚武之氣瀰漫在中原大地之上,而從那個年代走出大宋禁軍,無疑是最為強大的時刻。全軍戰力空前強大,在趙匡胤的領導下,趙普的建議中,南征北戰,鞭撻天下。滅亡了南方大部分割據勢力,可惜,剛剛攻滅南唐後的第二年,太祖招太宗宮中飲酒,第二天清晨離奇駕崩。大宋軍事實力由此轉衰。



宋太祖趙匡胤形象

將從中御:大宋重文抑武的導火索

將從中御是宋太宗提出的一項措施,將軍權一分為三,樞密院掌握調兵之權,三衙掌管軍隊但不能調兵。遇到戰事,皇帝任命大臣率兵出征,但由於各種主觀原因的限制,這成為了遏制軍事實力的一條鐵鏈。

太宗北伐:重內虛外的根源

大宋初立,連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太宗兩次北伐又調集了大批糧草,導致百姓不堪重負,開始起義造反。幾次邊陲防線的失利、後方起義的爆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宋太宗以及群臣不得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謀求對遼和平政策。



宋太宗趙光義形象

岳飛北伐:宋軍戰鬥力的證明

一頭獅子率領一群羊,那麼這群羊也會變成一群獅子,而若是一群獅子被一頭羊率領,那麼這群獅子也會變成綿羊。宋代的軍隊可以證明這一點,當一名合格的將軍放手指揮一支軍隊時,他們甚至可以去直搗黃龍,若是一名外行的文臣來指揮,怕是隻能去搖旗吶喊當拉拉隊了。

岳母刺字:精忠報國

不堪一擊:蒙元攻打了將近五十年

大宋弱軍但是對外戰爭卻有不低的勝率。

宋與遼國

雙方持續打了25年,互有攻守,僵持不下簽訂了檀淵之盟,檀淵之盟後,宋方重文輕武更甚,基本放棄了北伐,而遼國在糖衣炮彈的腐蝕下也偃鼓旗息。

宋與西夏。

雙方互有攻守,西夏雖然幾次獲勝,但大宋依舊掌控著大局,一直持續到徽宗年間,大宋出征西夏,逼迫西夏臣服於宋。

宋與金國

金國除了滅北宋取得戰略勝利外,在對南宋的幾次侵略戰爭中幾乎都是敗北。到了後期金國基本上無力發動對宋的戰爭,而南宋國力卻越來越強。

宋與蒙元

蒙元以南宋背叛盟約為藉口,發動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對宋之戰。期間主要有三次戰爭。第一次窩闊臺兵分三路滅宋,受到南宋積極的反抗鎩羽而歸。第二次蒙哥即位後滅掉大理,從雲南入四川攻宋,結果蒙哥在釣魚城戰死撤兵。第三次忽必烈即位後從襄樊攻宋,攻破臨安終於滅宋。


總結

由於北宋被少數民族政權金國所滅,加上宋高宗趙構的投降政策,宋朝給後人留下了軟弱無能的印象。尤其是宋朝重文抑武,重內虛外政策,導致後人根本看不起大宋。

我是歷史原創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對歷史有興趣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探討哦。


叫我李白把丶


宋缺馬,所以一直被北方民族壓著打了幾百年,宋人都罵石敬瑭,讓宋沒了長城的庇護。可是劉邦還是漢王的時候蜀國有馬麼?幾十萬大軍還不是被項羽的幾萬騎兵一個迂迴打得推兒子下車?劉邦成為漢帝后,在白登山被匈奴人逼到和親幾代人,最終漢朝用環首刀教會了匈奴人SM鞭法(歐洲上帝之鞭)。

唐朝太宗皇帝把長安的國庫和女子都送給了突厥人,才換來個白馬盟約,那時候他的長城庇護在那?後來還不是讓突厥人離開,去教育十字軍(奧斯曼帝國)?

為什麼宋就弱?其實宋高宗趙匡胤所得並不算太穩,他沒有李二的手段和腹黑,更沒有劉季那幫友仔死心塌地及一個超級腹黑的“老婆”。趙匡胤奪權後,為了快速穩定朝局,沒有對周朝進行大清洗,皇族柴家依舊與國同休,而大臣們第二天還能正常上下班,早期雖然能讓人心安穩,可那還是十國亂戰之時,城外還有群要命的。所以趙家能在朝內迅速維穩的情況下,以最快速度滅亡十國,統一了中原。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後,宋並沒有馬上就羸弱下去,事實上這種防止兵變,收地方將領的兵權,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的操作方式,在後來的各個朝代都在使用,甚至是現在的美軍都有類似的影子存在。

宋真的羸弱是後來者並沒有趙匡胤這樣出身士卒的經歷,比如他的弟弟宋太宗趙炅,宋就是從他身上才逐步羸弱下去的。趙炅在斧光燭影后上位,想獲得軍方支持(又或者是借刀殺人),第一時間是進攻遼,兩次的失敗後(也處理了一批戰敗的將軍),然後就縮回開封,採取消極防守,開科取士(估計是軍方不支持,只能找文官),而到了宋神宗開始改革,建立“武學”,這中間都過去百年了。(宋神宗建立的軍校,也只存活不到幾個月而已,就死在文人的反對中)

宋的早期,只有十多萬人的兵力,可是也就是這十多萬的兵力平了五代十國之亂,後來雖然統一中原後擴張,可在趙匡胤時期與遼的戰爭還是以平手為主,文人領兵和禁軍招募才是羸弱的基礎。不知為何宋的文人並沒有像其他朝代,甚至是漢唐時期的文人一樣,上能彎弓射鵰,下能寫詩立傳。宋的文官完全跟清朝的差不多,除了吟詩作詞、安民收稅之外,就只剩下青樓和海吹了(比如范仲淹對抗西夏時,他說他是勝利的,可是從遼或西夏及地方記來看,範大爺是西夏人來就縮回城裡,然後等西夏人劫掠夠了走了,才出來找落單的)。

而禁軍招募是後來者的施行的敗筆,宋朝黃河兩岸少有民間反叛,就因為宋朝每當天災後,就會成批成村,把青壯全招進軍隊,只剩下老小的,反又反不了,只能老老實實吃那份賑災粥,哪怕這粥希到能見人影。

可是宋朝的禁軍是終身制的,我們看水滸中。八十萬禁軍教頭……八十萬……八十萬啊,還只是京城開封城一處而已。其他地方的呢?根據統計宋英宗時期禁軍達到了頂峰。當時僅僅是禁軍就達到了96萬,如果再加上廂軍、番軍等等軍隊,宋朝的總兵力將超過140萬……這麼多兵為什麼這麼弱雞?

看看水滸傳裡的豹子頭林沖被髮配去看草場時,一老軍漢連他說話都聽不清……軍事重地就一耳聾眼花的老頭在看守……

第二就是這麼多軍隊怎麼養?宋朝商業一直很強盛, 可是一直沒有出現某個比較有名的大商人,更多的因素就是軍隊也在做生意,一個會做生意的軍隊哪有什麼戰鬥力?(美國除外),而靖康恥的原因就是軍隊內部間利益分配不均,沒有勤王。

宋早中期軍隊還不太羸弱,至少步人甲是中國重步兵的巔峰之作。只可惜重步兵作戰限制太多。打贏了追不上對方騎兵,打輸了又跑不贏對方……而行軍時不可能完全著甲,又多次被西夏人根據這,迂迴過幾次。


斐駺



丁強888


強漢盛唐弱宋,這只是相對了的。

弱宋相比漢唐,並沒有開拓多少疆土,給人一種弱的感覺。最主要的原因是宋並沒有完全的統一,造成了多個勢力存在的局勢,先後有遼西夏金蒙古等強敵的,大宋能存在300多年,還真是不容易,漢唐也不過400多年。






宋除了進攻方面沒有什麼重大的勝利,但是防禦戰爭大多數是打勝了,具統計宋朝戰爭的勝率高達70%,大多數是防禦戰,宋軍的戰鬥力還是可以的。宋朝還有全球第一的GDP,世界四分之三的經濟來源於宋朝。
宋弱只是對外戰爭方面,其實宋朝的綜合實力遠比漢唐強多了,只是後人對於宋的抱怨。


百花爭豔只為你


首先宋朝每年收入的十分之八到六分之五都要用來養兵,這簡直跟北朝鮮的先軍政治一樣。並且宋朝雖然把收入的絕大部分用來養兵,但是這些錢財卻因為宋朝嚴重腐敗 而大部分被官員貪汙消耗了,實際用於養兵的很少,導致宋朝大部軍隊戰鬥力很差。

《朱子語類》卷一一〇《論兵篇》說:“本朝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中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鄧廣銘全集 第六卷》240-241頁指出:宋朝軍隊的數目龐大,而在宋太祖以後,卻大部分都是分佈在對內鎮壓以防民變的崗位上,缺乏應有的教閱訓練, 素質很差,作戰能力很低 ……

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也指出宋朝軍事弱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宋朝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由於宋太祖以武將黃袍加身的來歷、宋朝守內的第一要旨就是猜忌和防範武將;宋朝軍制以束縛武將才能,降低武將地位和素質,削弱其指揮權限和主動性、靈活性,犧牲軍事效能為特徵;

有人拿宋朝抵抗死磕蒙古50年(或45年)來吹宋朝,這是很荒謬的。實際上,宋朝龜縮南方佔據地利,而當時蒙古西征、多次內訌內戰嚴重牽扯了蒙古的力量,這些是宋朝能多活那麼多年的重要原因。

列舉一下蒙宋戰爭時期蒙古方面一些主要的大事記:1234年 南宋端平入洛失敗;1235-1236蒙古三路徵宋,同年蒙古忽裡勒臺大會,窩闊臺決定主力西征——長子西征,這次西征一直持續到1243年;1241 窩闊臺死,脫例哥攝政,蒙古開始爭奪汗位;1246 貴由汗繼位,久久內亂的蒙古終於開始統合,這時候貴由要做的不是南征,依然面臨巨大的內部問題;1248 貴由率領十幾萬大軍西征同拔都大軍對峙,期間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爭汗;1251 在拔都支持下,蒙哥繼位;1252-1256 蒙古忙著整頓內部,以及遠征大理雲南;

1257-1259蒙哥南征,結果蒙哥病死於釣魚城外,蒙古撤退;1259-1264阿里不哥同忽必烈爭汗,爆發內戰,雙方各自數十萬兵馬廝殺數年,期間還有山東李璮叛亂;蒙古忙於內部整頓;1268年,蒙元南征,用兵襄陽。

1276年,南宋投降於蒙元。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餘部徹底被滅。南宋號稱抵抗了45年,其實真正的抵抗時間只有幾年呢?

而同一時代,宋朝的對手遼、西夏、金實際是弱於漢朝、唐朝、明朝的對手。

遼這“組織帝國 、高度中央集權、體制國家、封建國家” 被還是部落的金迅速攻滅了。後來金變成“組織帝國 、高度中央集權、體制國家、封建國家”之後,又被部落的蒙古打垮了。

別吹什麼宋朝的對手遼、西夏、金強了。實際遼、西夏、金並不強。

契丹(遼)已經建國之後,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遼)開國精銳、全國兵力“空國入寇”,卻被小小的李存勖打的慘敗。當時的李存勖只有河東一隅之地、馬才1萬匹、一面還與後梁大戰,卻仍然把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遼)開國精銳、全國兵力的“空國入寇”打的慘敗。 可見遼是個什麼水平。

而且宋初接手強大的、已經統一大部分中原的後周,其他割據勢力又弱(一些是君主昏庸、其他的是軍事弱小)又不聯合抵抗宋朝。而遼正是內部3個勢力內訌、昏庸的睡王當政、遼下屬各部反叛……宋卻連幽雲也佔不了。後來遼內部多次內訌,宋卻因為自己太弱而無力利用。

正是宋朝犯錯誤導致西夏(党項李繼遷及其後裔)崛起的。宋初,李繼捧把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獻給了宋朝。而李繼遷只有幾十個人奔入地斤澤,還不如個小部落。但是宋朝竟然被小小的李繼遷折騰的把五州之地給了李繼遷,宋朝又犯錯誤導致中立以及偏向宋朝的部族投靠了李繼遷,李繼遷實力上升,攻佔宋朝靈州,李繼遷坐大,其後裔建立西夏。

但是西夏仍然不強。西夏地小、軍隊少、缺乏戰略迂迴空間,而且西夏就在中原西北離中原核心太近,大幅降低了中原王朝打擊他的難度、距離。

金完顏氏起兵時,還是部落水平,而且諸路兵加起來才2500人,還不如箇中等部落。但是他們卻迅速攻滅了那個長期佔著幽雲十幾州的產出還讓宋朝無可奈何長期送歲幣的遼。可見遼、宋是什麼水平,臭棋簍子下棋、菜雞互啄。更奇葩的是,遼被金打的快滅亡了,宋趁機攻遼,結果宋竟然被殘遼打的慘敗,可見宋的戰鬥力差到了什麼地步。

有宋一朝,代代都是斂財高手。確實,各朝都重視“理財”,拼命擴大歲入來彌補其日益龐大的冗兵、冗官、冗吏。至王安石變法前,有宋歲入較國家初建時增加六倍,而國庫反而從有贏餘變為大虧空。以國營工商業等形式與民爭利自然是一條生財之路,但另一方面,壓榨農耕上最後一點油水乃是恆道。即使是王氏的變法新政,如青苗方田農田水利等法,也是從農業上賦稅上下工夫,新政的主要政策仍然是從農業經濟的角度出發的,這也說明了有宋一代以農賦為國家之本的思路並無改變。然而種種措施仍然無法挽回宋政府積貧的局面。而貧富不均、兼併橫行,小民不堪生計,倒成了有宋一朝的一種恆態。從王小波到楊么,“均貧富”是反抗者必有的口號。

宋室南渡後,情況愈演愈烈。葉水心說:“蔡京變鈔法以後,比熙寧又再倍。渡江以至於今,其所入財賦,視宣和又再倍”。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說:“蓋用民力,已超唐十倍,民安得不困”。宋的賦稅,苛烈亙古所未聞,也為後世歷代所絕無。只舉一個例子:宋的正稅之一是“身丁錢”(北宋在南方徵收,南宋在全境徵收),也就是人頭稅。然而,唐中期以後搞兩稅法,人頭稅已經被攤到夏秋兩稅裡了。宋朝沿襲兩稅法,本身已經含有人頭稅,然而,卻在此又徵一道,從20歲徵到60歲。有些地方,甚至從幾歲之童徵到已死之人。如此稅外加稅的搞法,民何以堪?


晨光說史


我來試的答一下。

弱宋,盛唐這個題目問的不妥。每個朝代都有優點和缺點,問題先定個調調,不符合唯物歷史的觀點。

宋朝軍事力量偏弱,源於建國時的精銳北伐全軍覆沒,之後幾代皇室未成為一代雄主有關。


但弱不等於沒實力,北宋哲宗年間幾滅西夏,開拓河湟;南宋末年,硬抗了蒙軍五十年,順帶擊殺了大汗蒙哥。導致西征歐洲的蒙軍將領不得不回援爭奪汗位,間接上改變了世界的未來;如果不是南宋抗蒙的成果,現在的歐洲是什麼格局,呵呵,還真不好說。

19.2.23午,閒談。


笨笨伯伯


不弱,宋朝有軍隊數十萬,只是因為趙匡義立下的規矩:將領要定期換防(因為他自己就是在“陳橋驛兵變”中成為的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不讓下面的人叛亂,他只能這麼做)。致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使軍隊無法發揮出有效的戰鬥力。

在南宋末年各國抗擊蒙古的戰爭中,南宋不僅是最後滅亡的,還給了蒙古軍隊不小的傷亡,湧現出大批的愛國志士,僅《宋史.忠義列傳》就收錄愛國志士277人,其中大部分是南宋人。


四宮暉夜


宋朝一點都不弱,其實大部分人都被假象矇蔽了,由於北宋建立的時候幽雲十六州就已經被契丹多去了,而周邊的少數民族趁著中原內亂之際,相繼建立了遼,西夏,回紇,大理,吐蕃等政權,導致北宋相比秦漢唐的疆域大大縮水,而且還得預防四周少數民族政權的侵略,再加上北宋失去了北方屏障和養馬地,失去了向外擴張的基礎。北宋初期的幾次北伐失敗以後,宋朝統治者將對外重心放在防禦上,並積極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維持良好關係,中間雖然也發生過多次戰爭,但少數民族政權也沒有撈到什麼好處,最後也不得不與宋朝維持現狀。從北宋到南宋,雖然中間發生了“靖康之變”的恥辱事件,但宋朝憑藉自身的實力和頑強抵抗,一直撐過遼,西夏,金,元的軍事進攻,最後因為內部出現分裂,才被元朝滅亡。


兠罷


晚清有道科舉題很能說明問題,唐外重內輕,宋內重外輕。各有所得論。雖然是道較開放的策論,但題問者各有所得的總結,已經對唐宋的政策都有所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