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权称帝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吴王并把他派往江东的话,孙权会怎样做呢?你怎么看?

圣母程心


首先,曹丕作为魏国的开国之主,其政治手段和谋略均不逊色于刘备和孙权,所以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他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将一个前朝的废帝送往敌营,而不是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严加看管呢?

曹丕

曹丕在建立魏国的时候玩了一个禅让的把戏,平稳的将汉家的旗号换成了魏国的旗号。之所以平稳,是因为当时汉朝的旧臣,诸如董承、伏完等人基本上已经被曹操扫除干净了,而如今朝堂上站立的,多数是曹操一手提拔起来的。但是,即便如此,汉献帝作为前朝的正统代表,还是有一定的能量的,故而最稳妥的手段,是直接弄死他。不过,曹丕又有自己的想法,他将汉献帝封为山阳公,给他荣华富贵,一者是证明自己宽大为怀,二者则是也有足够的自信能够控制这个前朝的皇帝。

还是回到题目,如果曹丕真的走了这歩蠢棋,那么东吴这边,也要好好利用一番的。首先,肯定是出城几十里,或者就直接在边界上迎候这个“吴王”,见面之后,立即高呼“皇帝万岁”,然后将陪同汉献帝来东吴的魏臣直接杀掉,以示给献帝出气。如此等等等等,我们在这里就不意淫了。

献帝

归结起来,孙权要做的,是重新尊这个“吴王”为汉帝,高举大汉的旗帜,最大的原因,不是对抗曹丕,而是缓解西边来自刘备的压力。大家可还记得此时东吴已经通过吕蒙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并且杀死了刘备的义弟,荆州的守将关羽。按照《三国演义》的剧情,曹丕称帝之后刘备紧接着便称帝,之后便倾全国之兵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但是,一旦汉献帝落在孙权手中,事情会变得有趣多了。孙权尊刘协为汉帝之后,立即会派人和刘备联系,说大哥你看,我现在也打的是汉家的旗帜,我也是汉臣,是大大的良民啊,何况皇帝陛下还在我那里做客,你可不能打我呀。打了我,也就是打了皇帝,这大汉的旗帜,你就抬不起来了。

孙权

当然,刘备也有可能不顾一切,或者说献帝受到了孙权的胁迫,他刘备是来勤王的,然后还是摆开阵势和孙权战个你死我活,这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当时的刘备如果能被劝住,那么也不会有后面的火烧连营了。

所以这样看来,三国的局势一下子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孙权当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北方的魏国已经自立新朝,当然不会鸟你,而西边的刘备阵营就有点尴尬了。刘备从起事之初就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如今献帝又落到了东吴手中,打不合适,但是不打吧他又可能骑到自己头上来,搞得刘备很是纠结。

刘备

而孙权这边也不好受,一旦自己奉刘协为帝,就是意味着和北方彻底决裂,而且还不一定能和西边的刘备和平共处,得罪两国,东吴的生存就成问题了。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孙权会继续奉刘协为帝,但是转手便把献帝推给刘备。刘备你不是要复兴汉室吗?那好吧,这个皇帝(汉献帝)我好不容易才从魏国手里解救出来,你就把他带回去吧。

所以,其实献帝对于孙权来说,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牵制住刘备,让他不要伐吴。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已经是不现实了(魏国已经成帝,蜀国算是自己同盟,还不能过分削弱),还不如转手丢给刘备,让刘备自己去头疼去吧。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孙权会高兴得跳起来的,信不信?因为曹丕如果放汉献帝去东吴,相当于是在放虎归山。到了江东,孙权立马可以让汉献帝重登帝位,孙权举起“拥护汉室”的大旗,然后让汉献帝封自己为“吴王”,汉献帝就是一颗棋子,能不从了吗?这时,孙权再举起讨伐汉贼曹丕的大旗,连刘备都得看孙权的脸色行事,别忘了,汉献帝不禅让,刘备是没有办法称帝的。孙权此时也过了一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瘾,能不高兴鸡冻吗?

(影视中的东吴大帝孙权)

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就担心两个人,一个是刘表,害怕他从背后偷袭许昌。一个是孙策,因为孙策放出风来,要北伐曹操,迎接汉献帝。不过,这两个担心,都被郭嘉看破,因为郭嘉早看出刘表不会主动出击,而孙策恐怕命不久矣了(《三国志.郭嘉传》)。果然,如郭嘉所料,孙策武艺高强但是轻率,被刺客伏击重伤而亡。不过,当时孙策为什么要大老远北伐,迎接汉献帝呢?关键在于,孙策没有底牌呀,汉献帝虽然是被董卓所立,但毕竟已经登基即位了,东汉大统还在。袁绍虽然强盛,但是也后悔没有去接汉献帝,于是想拥立宗室刘虞代替汉献帝,但是人家刘虞不干。所以,即使是“见事迟”的袁绍,都明白了汉帝此时依然拥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影视中的魏文帝曹丕)

对于孙吴来说,更是如此,孙权全盛时,打败刘备,打败曹丕,却是最后一个称帝就说明了问题。因为东吴政权说到底还是军阀政治,被曹丕封为吴王后,才算是诸侯政治。因此,跟蜀汉的“恢复汉室”的政治口号,曹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吴有先天性不足。这种无形的政治,还会影响到军事,比如夷陵之战,刘备因为一时之气,违背了“北伐中原”的政治路线,所以造成无法让蜀汉上下一心,这也是刘备失败的关键因素。曹丕三路伐吴前,刘晔早劝过曹丕,不要封孙权为吴王,不然将来进攻东吴,孙权可以用诸侯王的身份,欺骗民众是曹丕的不对,由此让东吴上下一心的抵抗(《三国志.刘晔传》)。果然,曹丕最后无功而返。所以,孙权在尊奉曹魏和连合蜀汉间反复无常,得到荆州中南部的地盘,把利益最大化了。所以,孙权迟迟不称帝,一方面找机会,左右逢源,一方面也担心时机不成熟,引起人心浮动。

(汉献帝)

东吴的人才构成了,除了一部分当地的世家大族外,还有一部分是“北土南迁”下来的人才,随着曹魏统治稳定,北土的士人已经断流,可见人心所向。如果,曹丕把汉献帝踢到东吴,被孙权复立为帝,那么可能造成曹魏方面人心浮动,搞不好再次让北土南流。孙权既找到了政治大旗,又能吸引人才,还不偷着乐吗?再不济,假设汉献帝已经没有政治意义,那么孙权依然可以复立汉献帝,再让汉献帝禅让给孙权,那么孙权称帝这不更加名正言顺了。


大飞熊骑士


孙权之所以在曹丕和刘备称帝多年之后,才选择称帝,其实就是时机到了。他先后重创刘备,大败曹丕。他称帝意味着与曹丕决裂。曹丕如果傻到认为搞个汉献帝去让孙权难堪,那只能自取其辱。孙权的选择太多了。

一、他可以把汉献帝供奉起来,以汉献帝的名义讨伐魏国,虽然不一定可以起到关键作用,至少可以搅局。

二、他可以让汉献帝莫名其妙消失,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到时候,人们指责的是曹丕,而不是孙权。

三、他可以选择把汉献帝还给魏国,因为灭亡汉朝的是曹丕而不是孙权。

四、他可以把汉献帝扔给蜀国,让蜀国决定怎么处置汉献帝,孙权又可以免受指责。

总之,对孙权而言,汉献帝不是负资产,当然也用处不大,他怎么处置汉献帝,也不会成为大问题。


晓评三国


脑残问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权力上的优势,有这个大义在手,其他反对和不听号令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反贼。平白无故为啥把自己手里的一张王牌给废了!


实现一个晓目标


孙权既然已经称帝就是表示没有那么看重汉朝了,而且是曹丕率先称帝这个天下已经是窜汉魏国的天下了,他称帝完全可以顺其自然建立自己的国家罪责也都由曹丕背了,可以无视汉朝的帝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