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这是一部非常姜文的电影,全片充满了洪荒时代的张狂野性和超越世俗文明的惊人想象力,你可以说它很肤浅,

但是它的确很深邃

首先我要说的是,当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中国电影先锋人物都改去拍商业大片的时候,姜文还在坚持着这种纯情怀的作品,这本身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姜文的世界里,电影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他的第五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筹备了两年多,也感慨他的速度之慢大有王家卫的风范,在这个越发浮躁的电影行业,这种业内良心变得无比奢侈。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姜文的电影从来就不缺冲劲,健康向上,张扬着生命的无法遏止的成长,像春雨下滋滋作响疯长的禾苗。《阳光灿烂的日子》无疑是上世纪90年代最具国际水准的中国电影。它用声光和影像把青春娓娓道来,用马小军的青春记忆唤醒了我们自己的回忆,让我们在电影的梦境中重新回到了自己那片曾经阳光灿烂的岁月里。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无足轻重的时间背景走进了《鬼子来了》里沉重得提不得的历史,那些抽打在国人精神上的鞭子给他换得了五年的禁闭。

但《太阳照常升起》还是出现了。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1、坚守先锋的姜文

《太阳照常升起》首先是一场生命的狂欢,肆意铺张的爱欲情仇,也只有用电影中浓得化不开的色调才能表现。

看过《太阳照常升起》的第一个感觉是:像读一篇残雪的小说。

残雪的小说如《黄泥街》、《山上的小屋》等都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残雪的世界充斥着大量难解的比喻,堆满了丑陋、幽暗、潮湿、肮脏、扭曲、破碎的意象。她笔下的人物多是不按常理或带点疯癫的一种被异化、被扭曲的人性,正好配合小说中所出现的近乎超现实主义式的扭曲意象。

这些被异化的事物和人物正好提示了一个被严重扭曲的年代——文化大革命。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第一幕也出现了许多疯狂的幻想:疯妈搬圆石、儿子念信与挨打、树上的疯子、树上坠落的疯妈、鱼鞋与鹦鹉、奇怪的石头房子、把瓷器掷碎又拼贴...

人物不按常理来处事、意象奇妙多姿──在一个被扭曲的年代里,姜文以带点疯狂的姿态来展现被称为「浩劫年代」里的阳光.

这就是姜文与残雪之间的分别。

《太阳照常升起》与残雪的小说同样带有魔幻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只是残雪的世界是灰黑幽暗,而姜文的世界却是醉红柔黄的。

这一点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上也有体现。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电影中有不少关于文革的符号及小节:比如劳改、五七干校、干部、红色娘子军、志愿军服、军枪、红歌、印有「献给最可爱的人」的漱口杯等。

此外,有关苏联的种种小节也是本片突出的文革附注,如普希金、阿辽沙、列宁名作《怎么办》、苏联女士、三条苏联女人的辫子等等。这些形象或细节提醒着观众苏维埃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当时代的中国人如何被苏联的思想影响。

这些文化附码跳跃性地浮现在整部电影内,在这些符号累积的过程里,我们慢慢发觉情节铺叙与叙事的逻辑性似乎并非此片的重点所在。姜文在电影里向我们展现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感受、一种回溯过去的角度。

这种思维的高度一直被观众“吐槽”他的电影很难懂。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在时下的一片喧嚣中,姜文却能够一直给观众以惊喜。

我觉得这种心态是非常值得鼓励,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到《太阳照常升起》,姜文的电影很少,但是每一部都以其鲜明的风格宣告这是姜文的作品。多年拍一部电影,拍出来的还是一部不向任何人致敬的电影,也许有人说姜文太自我,但是这就是姜文,也是中国电影一直保持活力的地方。

著名的鲶鱼效应:西班牙渔民们为了成仓的沙丁鱼不至于很快死去而放入几条鲶鱼使沙丁鱼们保持活力。

姜文就是中国电影的一条鲶鱼,在我们都已麻木的时候跑来刺激一下我们的神经。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我要说的是,《太阳照常升起》不只是一部电影,它想要表达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可以理解的一部电影所需要表达的范围,它让人看了之后满脑子都是问号。同时,它又是很电影的电影,它用到的电影技巧,之前所有的国产电影都没有,甚至在国际上也是很少见的。

演员陈冲评价这部电影:“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太阳照常升起》我看了两遍,第一次的感受只觉得是奔泻而来的影像宛如艾略特的《荒原》般充满隐晦的喻意;第二次忽然像看懂《达·芬奇密码》般拿到所有的解密钥匙。

首先姜文的电影从来就不缺冲劲,健康向上,张扬着生命的无法遏止的成长,像春雨下滋滋作响疯长的禾苗。《太阳照常升起》首先是一场生命的狂欢,肆意铺张的爱欲情仇,也只有用电影中浓得化不开的色调才能表现出来。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2、对荷尔蒙的礼赞

站在观众的角度,看完电影后的第一个感觉会问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怎么看得一脸懵逼?这个问题要跳出来回答,这是一部描写人性的电影,而且这种描述要带上了个人的童年印记。

姜文在采访中也表示“《太阳照常升起》其实是一个故事,没有四个,是他们说有四个,你看也就只有一个,而且,就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

所以《太阳照常升起》带着绚烂已极的色彩与情感,有着对人性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而相得益彰,成为电影中活的部分。这种在张扬中注入沉重的笔法,搞不好就会适得其反。姜文以最大的真诚和才气避免了这种可能,让电影有了自己的灵魂。

正如姜文所说,拍这部电影像是给自己放血。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基本上,这是一部蛮浪漫的电影,也可以这么说,姜文故意取这么一种角度,来营造这么一种气氛,来浪漫化那个他成长的年代:一个原被人认为是幽暗无光的年代。

电影的四幕都牵涉到爱情的主题。一是疯妈变疯是因为她失去爱人,低鸣“人去空余黄鹤楼”;二是两个女人迷恋黄秋生饰演的小梁,主动示爱;三是失母的李东方把爱情转移到孔维身上,发生关系;四是倒叙姜文与孔维结婚。

除了爱情作为一种重要主题之外,这部电影亦有意识地“情欲化”红色年代的女性。

比如是陈冲饰演的林大夫,她永远是湿漉漉的,潮湿、水、性欲成了她的母题。因为她每当看到黄秋生时便会有飘飘欲昏之感,连声音也变得似断难断、柔软如丝,强化了她看到意中人时的“窒息感”。又如当黄秋生在看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时竟然萌起伸出手来摸前面女生屁股的念头。

这种“情欲化”的处理能视之为革命年代刻板形象的反论述,

以情欲来强调人性,抗衡文革时期流行的高、大、全英雄形象。而电影中的六位主要角色,没有一位算得上英雄,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在来势凶凶的大潮流里有血有肉地大口活着。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无论电影中最重要的主人公是谁,是老唐还是梁老师还是那个青年小队长,是疯妈还是林大夫,或者他们是同一个人,他们都是一个原始人,一个充满了欲望的人,一个荷尔蒙爆发利比多过量的人,

这种蓬勃的生命力是如此强悍,以至于无论多么严酷的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无法磨灭它。

这就是姜文所理解的人性的本质,所以你会在姜文的电影看到许多非常规的事物。

比如那个疯妈,她在正常人的世界里被视为疯疯癫癫的,但是她疯了没有呢?姜文的回答是没疯,她所做的事情合乎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她为爱而存在,追求自己所想要的,遵从内心的本能而无视社会规则。

姜文以一种夸张的手法放大了影片中每一个人的欲望。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老唐对自己枪法的肆意展示和林大夫对自己身体的肆意展示如出一辙,你可以认为他们是在卖弄,是在炫耀。青年队长对林大夫身体的渴望和梁老师对林大夫身体的渴望是一样热烈而直接...

影片故意浓墨重彩地描写这种每个人、每个个体获得欲望满足的合法性。

而把这种集体的欲望释放所带来的冲突与矛盾全部弱化处理掉了。老唐和梁老师、 老唐和青年队长之间本该激烈的冲突都被轻轻带过。

姜文所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众生欢腾的景象,每个人都可以追求,每个人的欲望都可以得到满足。所以看这样的电影,你会觉得血脉贲张,觉得欲望旺盛,觉得生命的惬意与欢乐无比高尚。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最后一个镜头,躺在鲜花丛中的婴儿阿廖沙,就是姜文荷尔蒙意图的最好注脚,也是点题之笔。

只要太阳照常升起,生命的旅程就永远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3、四个故事和十年浩劫

回忆的态度有许多种:痛苦、甜蜜、冷淡、斥骂。关于这个「浩劫十年」,姜文并非用一种悲痛苦涩的角度来揭示伤痕;相反,

他采取一个稍稍抽离的角度,站在一个较高点,魔幻化、超现实化这段回忆,以浪漫奇诡的想像力来重组属于这个大时代的场景,并透过人物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来寄籍导演对时代、对人生、对生命的迷思与向往。

六位主要角色之间存在着若干的连系。

周韵与孔维在她们生命里的十字路口相遇;姜文与孔维结了婚;姜文与黄秋生是好朋友;周韵的儿子房祖名与姜文的妻子孔维有染;姜文的情人陈冲却喜欢上黄秋生。

所以看则是四个小故事,其实主线只有一个。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影片分为四个故事,分别为疯、恋、枪、梦。时间顺序是春、夏、秋、冬,地点是南部、东部、南部、西部。

这四个故事的时间和空间不是按顺序下来的,而前三个故事的根源则是为追溯1958年冬季的那个“梦”而存在。姜文这种架空的方式,也是本片难懂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片中,周韵实际上从1958年就开始疯了,从她带着孩子上山下乡来到丈夫的家乡去苦守18年开始,她一直不穿鞋,一直在挖坑上树,一直在把心底深处已经破碎的理想拼凑起来,摆在用鹅卵石建造的一座小白房子里欺骗自己。而这一切其实后来连她自己都不相信了,她明白自己在其他人眼中是个疯子。

所以她撕毁了她和李不空的合影、烧毁了他们之间的信笺,她拼凑起来摆在那里欺骗自己的东西脆弱的甚至经不住房祖名一个喷嚏。这说明梦想也是易碎的,现实就是这样,既美丽又残酷。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而周韵挖坑的情节,是因为她说树歪了,要把它扶正,把树根挖开后,周韵得出结论,树歪的原因是下面有石头,必须把石头清除。显然,这些是都是针对那个特殊年代有所隐喻的。

片中的黄秋生是一名归国的华侨,代表着小资产阶级。其怀抱吉他满怀深情唱的那首著名的印尼民歌《美丽的梭罗河》实则传达的是他借思乡之情来表达对当时意识形态的无奈。而片中吴主任字正腔圆地演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是与片中露天电影放映的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相呼应,象征着当时的权力体系和统治力量。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陈冲对黄秋生的勾引,则代表着权威的欲擒故纵。让黄秋生在陈冲挂满纱布的医务室中迷失,说明其已经掉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里而无法自拔。黄秋生说:我不怕刀砍就怕扎针。则表示他不怕来明的,就怕对方搞背后暗算。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摸女生屁股的情节,则预示着权威的老虎屁股是摸不得的。

但如果对你有意思,还得想方设法的让你去摸屁股。所以,就出现了食堂里几个揉面的女服务员在黄秋生《美丽的梭罗河》的弹唱中,如芭蕾舞中的娘子军一样劈腿伴舞;一个女人的电话骚扰;以及陈冲对其的引诱。黄秋生接电话时用广东话回的一句“丢你老母”则表示对权威的不敬,所以,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后以上吊自尽而告终。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姜文的下放,似乎说明在那个畸形的年代里没有永远的朋友,而只有永远的利益。喀秋莎和阿廖沙这两个名字,似乎也隐喻着当年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走向。

阿廖沙,出自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三部曲《童年》中的一个孤儿的名字

而《喀秋莎》则是前苏联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指在家乡等待战士归来的女孩。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4、天鹅绒事件和阿廖沙

母亲的癫狂,父亲的虚幻,便构成了房祖名饰演的李东方青春期一种特有的现实感知。

他不得不来回奔忙,在树冠和屋顶爬上爬下,企图将母亲带回现实。

他又必须在迷惑中保持清醒,小心翼翼地去触摸那个被虚构出来的父亲。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但他所有的努力必定都是徒劳无功的。在他的精神图谱中,交织着盘根错节的冲撞和颠覆:一切秩序和凌乱,真实和虚假,伤痛与眩惑,爱恋与怨愤,毫无例外地被重叠和纠缠在一起,让他不知道如何去相信或怀疑,认同或拒斥。

如果说,这种精神失序和价值紊乱对应着姜文自身的一种成长经验,那么,从一个更为宏观的文化心理层面,它也可以被看作许多同龄人对1976年的一种共同记忆。这一年恰好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拐点。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在所有尚未完成的建上,剧情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被颠覆过来,原本真实得无可怀疑的东西,也似乎在一夜间变得虚无缥缈起来。 房祖名的困惑随着母亲的神秘失踪而告一段落。

一曲《梭罗河》的歌声将人们的视线从子一代转移到他们的父辈身上。这同样也是一连串充斥着光怪陆离、荒诞诡异的历史场景。那一场不无荒谬的“流氓事件”。对于黄秋生以及所有那个时代的人而言。

究竟是“手摸了屁股”还是“屁股摸了手”?

不过是一个关于欲望和诱惑的无解的设问。 在一个禁欲的时代,无论是欲望还是诱惑其实都不具有现实的合法性,于是关于爱欲与表达的故事,被历史改写成了一部关于揭示和掩盖真相的侦探小说。大概黄秋生最终参悟到了个中的玄机,他才毅然选择抽身离去。

用一种闲庭信步的优雅而松弛的姿态,把自己吊死在巍峨却冰冷的门廊上面。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实际上,黄秋生的死只是一种率性的回归。他用母亲馈赠给他的礼物——一条猎枪的背带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意味着他选择回到母亲身边,回到歌声所唱颂的故乡的梭罗河的清流当中。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当房祖名亲手触及了“母亲”身体之后,那个被父辈所虚构的“肚子像天鹅绒”的神话也随之分崩离析。

“什么是天鹅绒”?“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

这是房祖名作为儿子首次跳出被父辈虚构的世界,用自己身体的触觉对父亲权威表达了质疑。自然,在老唐看来,这根本就等同于背叛或挑战。于是他愤怒地举起枪,用父亲菲勒斯的权威,惩罚并终结了企图僭越的“儿子”。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至此,父子两代人的恩怨纠葛并未戛然而止,而是跟着镜头,漫不经心地退回到两代人的前史,回到位于历史纵深处的1958年。

在新疆磅礴的山道上,两个命运殊异的女人萍水相逢。她们一个去与新婚丈夫团聚,一个去认领死去丈夫的遗物。路边徒然兀立着两块醒目的路牌,一个指向“尽头”,一个指向“非尽头”。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有趣的是,剧中三个男人曾被枪打过一次却都没死。

周韵与孔维曾在壮阔的金黄色沙漠里,走在二人生命里的十字路口,一个朝着“尽头”,一朝着“非尽头”。走向尽头的孔维就在她路上的尽头嫁给了姜文:从一个阶段的尽头走向另一个阶段。周韵却刚好相反,她刚好经历了一次严重打击、从丈夫的假死讯中走出来,向着“非尽头”的路走。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腹大便便的她坐在火车里,刚好火车经过那位曾与她相遇的孔维与姜文会合的地方,就在生命的这种偶然的交叉点上,她又偶然地诞下了儿子。

──如此荒诞地在火车停下的一瞬她忘我地往回头奔走,在火车路轨上绽放着奇异灿烂的、红的黄的小花,在一片如童话般、非常瑰丽的花丛里她看到自己的婴孩。她感动地把他抱起。

朝阳要初升了,整个自然界都在对生命发出礼赞。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这大概又是姜文有意为之设置的一道谜一般的咒语。

在它的催唤下,人间最欢快的一幕与最黑暗的一幕擦肩而过:一边是婚礼狂欢的巅峰,另一边却是婴儿穿过火车的厕洞堕入人间。刹那间,所有的悲哀和幸福都化为乌有,令人黯然神伤的历史被置换成了一幅瑰丽的神话。

阳光明媚的路基上,百花簇拥的新生儿,仿佛圣婴的降临...接下来的画面,当母亲对着天边呼唤“阿廖沙”的名字,一轮旭日喷薄而出。那在母亲臂膀中嘤嘤而泣的孩子,究竟是一个生命的轮回,还是一个降临人世的太阳之子?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疯妈产子的那场戏,我相信姜文并不是在讲一个轮回式的故事,男人的豪气不可能陷入一个自怨自艾的牢笼里。印象深刻的是并不仅仅是铺满鲜花的轨道和鲜花里的婴儿,在天空里飞舞的燃烧着的帐篷才是一种绝对理想主义的体现,胜过漂浮在河面上的衣服千倍万倍。

就此,姜文拒绝了所有关于历史客观性的申辩,不由分说地将历史改写成神话。

在最后的画面中,姜文毅然切断了联结子一代与历史的精神脐带,而将他的降生直接归因于日神的孕育。

而那轮跃然而出的红日,应该是姜文交给观众最好的礼物。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姜文最难懂的一部电影,它究竟讲了些什么?

当周韵抱着儿子站在火车顶上向着太阳大喊时,剧力就从死亡里转化成一股生命的力量,周韵力竭声嘶地向着初升的旭日呼喊,一个字一个字地,响响亮亮的动人心弦。

姜文对于这个时代的总结与对生命的执着,都藏在周韵热烈激情的声音背后了:

“ 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下面停下啦,天一亮他就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