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说了文革的隐喻

姜文,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异类,他是影迷,同行,知识分子,官方四位一体的神奇存在。他的每一部电影都不一样,而且耗时很长,这其实体现出了一个学习、超越、颠覆的姜文,所拥有的魔力和能量。自从《鬼子来了》被禁,他一直蛰伏,直到2007年才交出了《太阳照常升起》。表面上名字跟《阳光灿烂的日子》有对应,这算是一种自我致敬,而且还引用了海明威的名篇,隐隐地透着某种自矜。姜文在访谈中反复强调,他希望把这个感觉拍的更虚一点,但是电影还是实景,所以在这方面它还是有遗憾。但是更大的遗憾是他这部投资5000多万的影片,最后票房仅为1800万。很多影迷普遍反映看不懂,而姜文则说这是拍给未来的电影。那么,我们来具体撸一下究竟有什么看不懂。既然姜文已经在前两部证明了他讲故事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的态度。那么,这一部肯定埋藏了他之前的坚持以及一些思考和创新。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部被誉为最难懂文艺片的神作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说了文革的隐喻

1

首先,从叙事角度。按照影片的顺序实际上分为四个部分:疯、恋、枪、梦。而如果按照时间线的顺序,其实应该是梦,疯,恋,枪。

简单剧透,就是周韵、孔维两个女人在路上相遇,周韵一言不发,孔维喋喋不休讲述她和姜文的爱情,周韵去了路的非尽头,而孔维去了路的尽头结婚。周韵看到火车就呼喊,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路上停下来,你一哭天就亮了。原来,她曾经的爱人是军人,叫做阿廖沙。他拥有了她,让她坏了孩子。但阿廖沙生性放浪,后来去了苏联,跟其他人有染,后来被当做间谍导致身亡。所以,这个事对她的刺激特别大,以致于成了疯妈。

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说了文革的隐喻

2

疯妈周韵,在路的非尽头,那个山村里生下了房祖名,但是之后她就疯了,一会上树看火车看羊,一会挖坑扔石头,一会砸破家里的东西,一会不让儿子上学上班。她告诉房祖名,李叔曾经帮助过咱,但是后来吞了火死掉了,她还给他看了父亲的照片,头像被烧出了一个洞。她一直在找鞋,但是穿上的却不是心上的鞋。最后,她向房祖名坦白自己曾经疯过但是已经好了,她催促他赶紧去接人。而房祖名回来时,却发现只剩下衣服和鞋在水中漂流。

房祖名接的人,就是姜文和孔维。姜文来了之后,就是带着枪和一群孩子,到处打野鸭赚工分。同时,他还跟医院的护士陈冲婚外情,而房祖名却背地里跟孔维搞上了。

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说了文革的隐喻

3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的护士陈冲发情似的爱着厨师黄秋生,后者是一个下放的印尼华侨知识分子。他在观看电影时无意中触碰了某人的屁股。然而却听到有人在高喊抓流氓。他情急之下逃跑,却在无意间发现了姜文跟陈冲偷情。陈冲为了掩盖事实,诱导了黄秋生被抓,结果还摔断了腿。当他被当成嫌犯时,姜文、陈冲轮流说服他认罪。后来,黄秋生被还了清白。但是第二天,他微笑着上吊死了。

话说回来,被绿了的姜文听到了孔维对房祖名说我老公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而第二天,房祖名就问姜文,什么是天鹅绒。姜文很生气,他说找来给他看。他就回了北京找到了崔健,崔健说这事儿不能怪对方,自己也有责任。姜文回来后,房祖名告诉他,他已经找到了天鹅绒,但是他老婆那里根本不像。姜文一枪崩了他。

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说了文革的隐喻

4

这个剧透应该说是比较透了。天鹅绒,改编自叶弥的短篇小说,但是姜文用一贯的隐喻赋予了这个故事新的生命和丰富性。首先,几个明显的时间点,一个是1958,另一个是1976,而片中的房祖名从出生到死亡,刚好18岁,这个对应的很好。其次,疯妈,祖国是母亲,阿廖沙暗指前苏联,这个隐喻几乎成了明喻。同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也给了军人新的定义。第三,姜文片中经常出现的火车,就是列车,暗指马列。天鹅绒隐晦地指德先生。李叔,离开的苏联,反目的老大哥。李东方,里面的东方。羊,就是洋,西方。石头垒砌的白宫,暗指美利坚。摔自家的东西,破四旧。总是放枪,是大鸣大放。

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可不止说了文革的隐喻

5

​综上臆测,大概是姜文用重叠的意象还原了他的文革记忆,1958年大跃进,这时候阿廖沙与疯妈恋情还很火热,但前者还是强迫了她。后来,她发现了他并不单纯的动机,中苏决裂,去苏联化,非常严重,以致于很多小梁都冤死了。而掌握枪杆子的唐还在大鸣大放,结果孔维所代表的西式诱惑了李东方,虽然后者曾经毁掉了疯妈曾经建造的白宫,但是还是对象征民主的天鹅绒革命有所期望。但是唐指出了那他妈的就是一块遮羞布,所以他一枪结果了对方。但是在此之前北京已跟唐经说过了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否则历史就会像冲走疯妈的鞋和衣服一样,冲走他。而象征理想、梦想、未来的太阳,还将照常升起。就像婴儿的啼哭声,顺便说一句,拍这部戏的时候,周韵为姜文生下了孩子。姜文说,这是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

这注定是一部更多年后才会被认定的佳作,只是迫于某种压力人民只能选择看不懂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