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小題做題技巧

申論小題做題技巧

在上一部分已經將層次、總分關係等本質逐一闡述,在這部分我將講解制定合理答案的方法。

申論為主管題目,因此答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市場上培訓機構的答案紛繁複雜,讓人眼花繚亂。一旦答案指導錯誤,我們練習就會事倍功半。

基於以上問題,我建議同學們採用下面的方法制定正確答案。

第一步:首先自己充分閱讀材料,反覆書寫答案,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第二步:找到至少三家機構的答案,詳細分析。具體分析:哪裡是文章原詞原句有出處;哪裡是答案編造的詞;哪裡是答案有,自己卻沒有的部分(是原詞原句,不包含答案自己yy的詞);哪裡是答案雖出自原文,但自己認為沒必要的部分。 要分析以上四個方面。

第三步:通過以上分析,在原文畫出自己認為最正確的字詞,得出自己答案缺失或多餘的部分,從而得出完整的要點。

第四步:要點全了之後,再根據自己和答案的理解,來梳理邏輯思路。

為了正好的幫助大家理解小題做題方法,我舉一個例子。

例題:“給定資料3”中劃線句子寫道“我們只有通過‘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體味到‘儒’之‘柔’。”這句話內涵豐富。請你根據“給定資料3”,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15分)

要求:(1)準確、全面,邏輯清晰;(2)不超過300字。

資料3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儒,柔也”。一個“柔”字,切中要義,味道全出。宋詞專家葉嘉瑩先生在一檔節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國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這一本義出發,加以闡釋,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國文化性格多維度地彰顯出來了。

“儒”字中含一個“需”字,“需”有“等待”之義。孔子就說過:“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孔子這裡說的其實就是“需”的意思,它體現的顯然是一種等待的姿態。

華裔英籍女作家韓素音,在描述一位華僑時說:“他是個中國人,有極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這的確典型而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所特有的品性。韓素音在參觀走訪了中國內地之後,曾經感慨道:“我在這裡重新發現了中國的彈性--它所固有的柔順性,這使它不受外界危機的影響,同時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動亂。”因此,我們雖說“儒者柔也”,但並不是說柔就是軟弱無力,就是廢棄一切作為。老子認為,“天下莫柔弱於水”,但是“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正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道理所在。俗話說的“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剛”的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

其實,我們只有通過“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體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為突出的特性。在中國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傳統的。譬如,老子說“上善若水”,他還說“弱者道之用”,此所謂“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說,水善於滋養萬物而從不爭奪,水中因此蘊含著大道理。管子就認為:“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們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進怎樣的容器中就成為什麼樣子的形狀,但正因為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形狀,所以才能變成一切可能的形狀,這正是“道”的品格。更為重要的是,它以隱喻和象徵的方式,透露出中國文化的傳統性格。以水來比喻道的高明之處在於,它的意義是雙關的:一方面確立了存在論的基本意象,讓人們能夠由此及彼地去領會“道”的深刻內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論的基本取向,藉助於水的“至柔”性格來凸顯道德的品性。

應該說,中國傳統文化所採取的等待姿態,與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間,是有極深的淵源關係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這裡,不妨比較一下古典技術同現代技術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們從中可以更深切地體會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柔性特點。這種文化取向塑造出來的古典技術,不具有徵服自然界的進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採取因勢利導、巧奪天工的辦法,而不是採取逆自然而行的辦法,使大自然為人類造福。它可以澇排洪、旱蓄水,通過自然而然的方式來對水加以調節。

第一步——形成自己答案:

這句話意思是通過水能形象具體理解柔的含義。

1、儒之柔的含義:

①是中國文化的弱德之美、中國的彈性、固有的柔順性,不是軟弱無力、廢棄一切作為,是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②中國人等待忍耐的品格。

③塑造的古典技術不具有徵服自然界的進攻性侵略性。

2、水的特性:

①柔是水突出特性。

②以水喻道有古老傳統,弱者道之用是水的柔弱,水善於滋養萬物而從不爭奪。

③水不定形正是道的品格。因此,水以隱喻和象徵的方式,透露出中國文化的傳統性格,意義是雙關的,確立了存在論的基本意向,讓人們由此及彼領會道的深刻內涵。奠定了道德論的基本取向,藉助於水的“至柔”性格來凸顯道德的品性。

第二步——參考答案:

為了清楚的給同學們展示清楚,我用不同顏色進行標註:

藍色代表原文中詞

紅色代表答案自己編造的詞

黃色代表自己答案沒有的話

紫色代表我認為答案多餘的話

【答案1】

含義:1.水代表儒家的柔,是弱德之美;2.代表等待、耐心、忍耐、彈性、柔順性的中國文化性格;3.不是軟弱無力和廢棄一切作為。

原因:1.水符合儒家“道”的品格。柔是水最突出的特性,具有善良、柔弱、滋養萬物、不爭奪、聚集力量、不定性、善於變化等特性;2.水透露出中國文化的傳統性格。以水喻道既確立了存在論的基本意象,讓人領會“道”的內涵,又奠定了道德論的基本取向,凸顯道德品格。

柔的意義:1.使中國不受外界危機影響,克服動亂;2.影響中國人與自然界、與他人打交道的方式;3.影響中國古典技術的文化性格和取向,以柔克剛使其不具有進攻性和侵略性,如都江堰體現了順其自然的文化取向。

點評:1、尾句都江堰完全是例子,不用寫。2、黃色部分是儒之柔的作用,這塊我認為可以根據字的多少斟酌考慮。3、點找的不算太全,但還可以,邏輯我認為不好。

【答案2】

儒之柔:1.代表弱德之美,但不是軟弱無力和廢棄一切,而是柔中帶剛。2.提現等待、耐心、忍耐、彈性、柔順等中國文化性格與品性。

水的意像能夠體味儒之柔:1.它符合道的品格,確立了存在論的基本意向,具有善良、不爭奪、彈性、靈活與變通等特性。2.水透漏出中國文化的傳統性格,奠定了道德論的基本取向。

從而:1.使中國不受外界危機影響,克服動亂。2.影響著中國人同自然界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3.使中國古典技術不具有進攻性和侵略性,順應自然,如都江堰的因勢利導、巧奪天工。

點評:點漏太多,字數明顯不夠。邏輯不好。儒之柔的作用和前面那個答案一樣道理。

【答案3】

觀點正確,指的是以水喻道,通過了解水的“至柔性格”來理解中國文化的品格和內涵。1.水的意向是指水滋養萬物而不爭奪的包容性,沒有固定形狀而能隨意變化的可塑性。2.儒之柔指的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性格,柔不是軟弱無力,是具有柔順性,能以柔克剛,不受外界危機影響並克服困難,具有弱德之美,善於等待和忍耐,並影響人與自然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在技術層面表現為不違背自然,而是順應自然,因勢利導,使大自然為人類造福。3.以水喻道有利於:確立存在論的意向,領會道的內涵;奠定道德論,凸顯道德的品行。因此,我們應正確理解誰,發揚以柔克剛的中華文化品格,與自然和諧相處。

點評:這個答案很垃圾,沒有尊重材料原詞原句,都是自己編造的詞,15分也就5分頂天了。但邏輯我比較認同。

第四步:

修改自己答案:

用此顏色畫出多餘的部分

用此顏色畫出少的部分

這句話意思是通過水能形象具體理解柔的含義。

一、儒之柔的含義:1.是中國文化的弱德之美、中國的彈性、固有的柔順性,不是軟弱無力、廢棄一切作為,是攻堅強者莫之能勝。2.中國人等待忍耐的品格。3.塑造的古典技術不具有徵服自然界的進攻性侵略性。4.使中國不受外界危機影響,克服動亂。5.影響中國人同自然界、他人打交道方式。

二、水的特性:1.柔是水突出特性。2.以水喻道有古老傳統,弱者道之用是水的柔弱,水善於滋養萬物而從不爭奪。3.水不定形正是道的品格。因此,水以隱喻和象徵的方式,透露出中國文化的傳統性格,意義是雙關的,確立了存在論的基本意向,讓人們由此及彼領會道的深刻內涵。奠定了道德論的基本取向,藉助於水的“至柔”性格來凸顯道德的品性。

點評:我的答案基本把點都佔全了,唯獨少了儒之柔的作用,所以要補充上。補充之後,字就超了,需要刪掉沒必要的字。

我的邏輯:先一句話解釋,再說儒之柔含義,再說水的含義,最後說用水比喻儒之柔的作用和好處。當然,我的答案也未必全對,但同學們要找到自己認為最佳的答案。

大家可以參考這個順序自己作答,小題基本就得取得分數。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