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若渴(一):高帝劉邦

當今社會,人才是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人才流動一直是個熱門話題,在古代戰爭年代,群雄逐鹿,人才更是舉足輕重,例如我們熟知的劉備《三顧茅廬》。作為《求賢若渴》系列短文的第一篇,今天本篇將簡要講講高祖劉邦招賢納士的那些事兒。

求賢若渴(一):高帝劉邦

劉邦在打敗項羽後,心情高興之餘也難免會宴請群臣,席間藉著酒勁問群臣:“你們知道為什麼奪取天下的是我,而不是項羽嗎?我何以能戰勝他那麼多的軍隊?”群臣七嘴八舌,各抒己見,劉邦聽後卻笑笑,說:“我能戰勝項羽,主要還是我善於識人用人,我珍惜人才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比不上張良;搞好軍隊後勤、安撫百姓、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戰必勝、攻必取、統帥百萬之軍我比韓信差多了。我有此三傑,而項羽那邊,連個范增都用不了,可不就能贏嘛。”這番標榜雖自誇成分極大,道理卻是實實在在的,爭天下之成敗,吸納人才尤其重要。劉邦就曾在他的《大風歌》中感嘆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求賢若渴(一):高帝劉邦

有個故事叫“彭越歸漢”,講的是彭越在酈食其的勸說下打算歸降漢朝。第一次去見劉邦時,劉邦洗著腳就接見了他。事後,彭越哭著走回家,說:“漢王為什麼不尊重我?酈食其跟我說的可不是這樣,唉!”,到家又哭,原來自己家的擺設和漢王家是一模一樣的。突然蕭何在後面說:“漢王對待你是很好的,如果他不尊重你,他會花很多時間穿戴的很好,能看出他迫切見你之心、惜才之心,大王就是這樣的人。”這也說明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確實是劉邦成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劉邦在稱帝十一年二月發佈了《高帝求賢詔》,詔書以周文王、齊桓公自許,用古之賢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劉邦希冀王霸之業的雄心以及渴求賢才的迫切。先寫古人用賢成就功業,繼之寫自己用賢平定天下,最後表示欲安定天下而急需求賢的誠意與急迫心情。

求賢若渴(一):高帝劉邦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劉邦雖然依靠濟濟人才取得了天下,但之後也殺害了當中許多人,因為政治在很多情況下畢竟不是這種停留在紙面上的溫情牧歌。尤其在古代封建社會,"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的悲劇從未停止上演,無論賢者,無論智能之士,歷朝歷代常常都難以擺脫這種歷史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