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若渴(一):高帝刘邦

当今社会,人才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人才流动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在古代战争年代,群雄逐鹿,人才更是举足轻重,例如我们熟知的刘备《三顾茅庐》。作为《求贤若渴》系列短文的第一篇,今天本篇将简要讲讲高祖刘邦招贤纳士的那些事儿。

求贤若渴(一):高帝刘邦

刘邦在打败项羽后,心情高兴之余也难免会宴请群臣,席间借着酒劲问群臣:“你们知道为什么夺取天下的是我,而不是项羽吗?我何以能战胜他那么多的军队?”群臣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刘邦听后却笑笑,说:“我能战胜项羽,主要还是我善于识人用人,我珍惜人才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比不上张良;搞好军队后勤、安抚百姓、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统帅百万之军我比韩信差多了。我有此三杰,而项羽那边,连个范增都用不了,可不就能赢嘛。”这番标榜虽自夸成分极大,道理却是实实在在的,争天下之成败,吸纳人才尤其重要。刘邦就曾在他的《大风歌》中感叹过“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求贤若渴(一):高帝刘邦

有个故事叫“彭越归汉”,讲的是彭越在郦食其的劝说下打算归降汉朝。第一次去见刘邦时,刘邦洗着脚就接见了他。事后,彭越哭着走回家,说:“汉王为什么不尊重我?郦食其跟我说的可不是这样,唉!”,到家又哭,原来自己家的摆设和汉王家是一模一样的。突然萧何在后面说:“汉王对待你是很好的,如果他不尊重你,他会花很多时间穿戴的很好,能看出他迫切见你之心、惜才之心,大王就是这样的人。”这也说明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确实是刘邦成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邦在称帝十一年二月发布了《高帝求贤诏》,诏书以周文王、齐桓公自许,用古之贤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刘邦希冀王霸之业的雄心以及渴求贤才的迫切。先写古人用贤成就功业,继之写自己用贤平定天下,最后表示欲安定天下而急需求贤的诚意与急迫心情。

求贤若渴(一):高帝刘邦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刘邦虽然依靠济济人才取得了天下,但之后也杀害了当中许多人,因为政治在很多情况下毕竟不是这种停留在纸面上的温情牧歌。尤其在古代封建社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的悲剧从未停止上演,无论贤者,无论智能之士,历朝历代常常都难以摆脱这种历史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