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呼家將

歷史上真實的呼家將

滬版《呼家將》連環畫

很多國人最初瞭解歷史都是從連環畫、評書、演義開始的,唐封葉也不例外。所以不知道呼家將故事的男性朋友恐怕少見,因為涉及呼家將題材的各類讀物比比皆是。但呼家將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真實歷史形象是怎樣的,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在這裡筆者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呼延贊

在評書、演義中,呼家將的第一代是呼延贊。不過在現在各種版本的《呼家將》書裡,呼延贊都只是一個“牌位”般的人物,對他著墨極少,基本只有他使用鐵鞭、勇猛魯直、官至鐵鞭王、靠山王的簡單描寫,他在書中的出現作用就是用來表明呼家將的來歷的。呼延讚的更多故事反倒是在《楊家將》評書、演義中,比如描寫他父親是北漢大臣呼延廷,呼延廷被奸臣陷害殺死,呼延贊手刃仇人落草為寇,後投宋跟隨宋太宗攻打北漢與楊業不打不相識,之後一貫支持楊家,手中還有一條宋太宗御賜的金鞭可以下打奸臣,牛得不得了,看過《楊家將》的都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楊家將的故事早在元、明時期就被寫成大部頭評書了,那時候呼延贊是作為裡面一個重要配角出現的,而呼家將本身的故事還沒有形成系統;等到清朝時有了專門的呼家將評書、演義,呼延讚的故事已經通過《楊家將》盡人皆知,也用不著詳說了。說白了,呼家將故事等於是楊家將故事中一個配角拉出來的擴展版。

歷史上真實的呼家將

人美《楊家將》連環畫中的呼延贊

在真實的歷史上,呼延贊確實是呼延家在宋朝為官的第一人,但他的父親不是北漢大臣呼延廷,而是後周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名叫呼延琮,呼延贊自然是沒有落過草、當過寇的。至於呼延贊使用的武器,《宋史》明確記載他曾在宋太宗面前表演鐵鞭和棗木槊,所以評書、演義說他用槍、鞭是有根有據的。史書中的呼延贊,在勇猛忠心方面可以說甚於小說。《宋史》記載,呼延贊在隨宋太宗攻打北漢都城太原城的時候,作為將領親自冒著矢石奮勇登城,被北漢守軍打掉城下又爬起來繼續爬雲梯,如此一連4次登城4次跌落,宛如打不死的小強;北宋雍熙北伐失敗後,呼延贊又主動請纓到邊關任職為國御邊;宋真宗時皇帝準備提拔人,讓大臣自己敘述功績,別人爭得面紅耳赤,呼延贊卻說自己功勞少、拿得多,謝恩退下,獲得一致稱讚。不過呼延贊雖然忠心勇猛,但他治軍、治民的能力卻都比較低,所以雖然曾一度外放擔任地方刺史等官職,但最終又被調回朝廷做皇帝跟前的侍奉武臣。

在宋代,真實的呼延贊更以怪異著稱,宛如“行為藝術家”,這是呼家將、楊家將的評書、演義故事都沒怎麼提到的。史書說呼延贊為了表現自己的忠勇,渾身上下都刺滿了“赤心殺契丹”的紋身,連自己的馬鞍、兵器、箭壺、弓袋等一切用具上都刻寫著,家中的兒孫、僕人也一樣。宋人筆記記載,呼延贊還要在老婆臉上刺字,他老婆哭著喊著說哪有女人臉上刺字的,他才退一步“恩准”家裡女眷把字刺在胳膊上。呼延贊在皇宮中值班時,常用刀刺自己的胸大肌,以血來磨墨寫請戰書,要求到邊關殺敵。宮中內侍認為他腦子有病,就調侃他說:“你咋不把心剜出來表明心志?”呼延贊卻一本正經說:“我不怕死,但契丹未滅,我還得留著命殺敵呢!”他在武器上也有“發明”,創制了所謂的“破陣刀”、“降魔杵”,還做了鐵質的幞頭,幞頭的兩翅不是用竹篾做的,而是用刀!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呼延讚的形象:身著奇裝異服,拿著古怪兵器,騎著青白相間的馬,露出來的皮膚都刺著字,走在路上肯定特招風。

呼延贊最奇葩的地方是對自己的兒子。史書說他為了讓後代強壯,大冬天用冰水往還是嬰幼兒的兒子身上澆,宋人筆記還記載他把襁褓中的兒子從城頭往下摔,看命大不大。要說呼延贊不疼兒子吧也不對,他的一個兒子有病時,他居然拿刀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給兒子熬湯喝。

在宋人的眼裡,呼延贊就是這樣一個忠勇但更粗鄙怪異的武將。不過與評書中王爺身份相差很遠,呼延贊在北宋時只是一個五品左右的武官,雖算高級武官,但屬於高級武官中的最末等,放現在來說頂多能算個少將、大校,身份地位並不算很顯赫。

呼延丕顯

在評書、演義中,呼家將的第二代是呼延丕顯(也寫作呼延顯、呼延必顯)。呼延丕顯在評書、演義裡的戲份很少:在《楊家將》故事裡,少年時他曾經奉旨捉拿過潘仁美,長大後跟著楊業的孫子楊宗保(虛構人物)徵西,立有戰功。在《呼家將》故事裡,他有靖山王、靠山王的頭銜,因打抱不平救下了被龐龍、龐虎強搶的民女得罪了他們的父親、宰相龐文,被龐文和其女、宋仁宗的妃子龐賽花陷害,慘遭滿門抄斬。

歷史上真實的呼家將

人美《楊家將》連環畫中的少年呼延丕顯

在真實的歷史上,呼延丕顯的真實名字叫呼延必顯。不過史書上對他的記載只有兩處,都在《宋史》裡:一是呼延贊在宋太宗面前演武后,他的兒子呼延必興、呼延必改、呼延必求、呼延必顯四人也都上前展示了一番武藝,並獲得宋太宗贈送的衣帶獎勵;二是呼延贊死後,呼延必顯被封為軍副都軍頭的職務。顯然歷史上的呼延必顯並沒有什麼可以拿出來說的事蹟,職位也不高。

呼延慶

在評書、演義中,呼延慶是呼延丕顯之子呼延守用的兒子,呼延讚的曾孫,生活在宋仁宗時期。呼家將故事描寫,呼延丕顯遭龐文、龐賽花陷害、呼延家被滿門抄斬時,呼延守信、呼延守用兩兄弟湊巧不在家,因此大難不死。後來呼延守用隱姓埋名結婚生子,這就是呼延慶。呼延慶長大後,力大聰穎,大鬧肉丘墳,彰德府誆兵,赴北國聯姻借兵,最終揮師開封報仇雪恨。

歷史上真實的呼家將

滬版《呼家將》連環畫中的呼延慶

歷史上的呼延慶,又稱呼慶,見於《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史書,但以上書籍均沒有介紹他是不是呼延讚的子孫。史書說呼延慶本是宋徽宗時期登州(治所在今天山東蓬萊)平海軍(水軍)的指揮使。按宋代軍事編制,一個指揮有500人,指揮使作為一個指揮的長官,帶的人跟現在營長一樣多,大家就明白呼延慶的官有多大了。

如果太平無事,像呼延慶這樣的小軍官也就在歷史上默默無聞了。巧的是宋徽宗政和年間,東北女真人在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帶領下崛起,並進攻遼國。宋徽宗早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建立不世功業的念頭,於是在政和七年(1117年)首次命令登州知州派人從登州出海,想開闢通道,聯絡金國夾擊遼國。但這第一個探路使團(登州將校七人)來到遼東海岸邊時,看見了彪悍的女真巡邏兵,嚇得沒敢登陸就竄回去了。宋徽宗得報後大怒,把他們都充軍發配。

政和八年(1118年)潤九月,宋徽宗又派出了第二個探路使團,以馬政為團長。平海軍指揮使呼延慶因為懂女真語,又博聞善辯,也成為使團的一員。使團經海道到遼東,剛登岸就被女真巡邏兵抓了起來,差點被殺掉。幾個月後,使團被帶到完顏阿骨打駐蹕之地。金國知道馬政、呼延慶一行的來意後,也委任渤海人李善慶等人為使者,跟宋使原路返回宋朝。

第二年(宣和元年)初,李善慶等人來到汴京,宋朝決定派遣規格較高的正式使團再赴金國與完顏阿骨打接洽,但因輕視女真,對其沒用對等的國書,而用了上對下的詔書。沒成想正式使團剛到登州,正使趙有開突然得急病死了,這時邊關又傳來謠言,說遼國和女真已經和好,宋朝就命令使團暫時停留在登州,先讓呼延慶護送金使李善慶等人回國,而且連詔書也沒讓帶,只拿了登州地方的牒文,規格更低了。

宣和元年六月,呼延慶再次見到完顏阿骨打,完顏阿骨打對宋朝用地方牒文來糊弄自己火冒三丈。呼延慶趕緊解釋,是因為聽到遼國與金國和好的謠傳,恰好正使又猝死了,所以為了儘早送金國使者回國才臨時拿了地方牒文,如果遼金並未修好,宋朝會另遣使者前來。

完顏阿骨打自然不信,把呼延慶和屬下扣在金國半年。期間呼延慶只要見到完顏阿骨打就再三解釋,完顏阿骨打才放他回國,要求宋朝再來通好,一定要派正式使者、拿對等國書。

呼延慶於宣和元年十二月離開金國,次年元月回到汴京,史書記載了呼延慶一行的模樣——“從行之人,有裂膚墮指者”,也就是說他們中的一些人皮膚都開裂了,手指頭都掉了,可見受了不少苦。

呼延慶把遼金並未和好的實情和金國的要求反映給朝廷,宣和二年二月,宋朝再派趙良嗣(馬植)為使者持宋徽宗親筆信渡海使金,並與完顏阿骨打談判達成共同夾擊遼國的協議,這就是著名的宋金“海上之盟”。金國又派使者錫刺曷魯等人到宋朝,宣和二年八月金使回國時還是馬政、呼延慶護送。

隨後宋金兩國夾擊遼國,金軍一路凱歌,宋軍卻腐敗無能連幽州都拿不下。最終金國明白宋朝是頭“黔之驢”,作死的宋朝竟還接納金國叛臣,於是金軍南下攻宋,北宋滅亡。達成海上之盟的宋使趙良嗣也在金軍南下後被宋欽宗殺掉。有人會問,那呼延慶的最終結局怎麼樣?很可惜,自宣和二年八月呼延慶第二次護送金使回國後,史書中就再無對他的任何記載,他就這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歷史上真實的呼延慶了:他是宋徽宗時期的一個下級軍官(500人的指揮使),會外語(女真語),能言善辯,曾歷盡艱險,三次作為使團成員和翻譯出使金國(第二次探路使團、第一次護送金使李善慶回國、第二次護送金使錫刺曷魯回國),為宋金達成海上之盟做出過貢獻,稱得上一個外教家。但除了出使金國,史書上沒有記載他的其他任何事蹟。

評書、演義中的呼延慶,也就是借用了歷史上呼延慶的名字,二者的事蹟沒有任何相同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