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古代歷史,你曾經有什麼誤解?

水調大隊


最大的誤解是,中國是因為長期落後於西方世界,才導致在近代捱打的。其實,中國是因為在歷史上,長期以來,領先世界,非常先進,才導致,在近代被西方暴打的。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高產的水稻養活了大量的人口,並解放了相當數量的勞動力去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等。這是高度發達文明產生的基礎。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幾千年來都具有無可匹敵的競爭力,讓歐洲產生了嚴重依賴。而歐洲生產的毛紡織品等在中國又沒有什麼銷路。歐洲人為購買中國商品,只能支付中國人認準的貨幣,白銀。於是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銀都流向了中國,並引發了歐洲的銀荒。為平衡貿易赤字。西方開始向中國輸入大量毒品鴉片,中國人大面積吸食之後,白銀大量外流,中國平民及官吏的鴉片化日益嚴重。中國被迫發起禁菸運動,英國絕不允許中國切斷鴉片貿易這樣的多、快、好、省的生財之道。於是用武力來捍衛鴉片貿易的鉅額暴利。鴉片戰爭爆發。兩次鴉片戰爭,以及此後的一系列帝國主義侵華戰爭,都是以中國失敗告終的,這使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性質,逐漸加深。


酉陽749


關於中國歷史或者歷史人物,國內的教科書和專業書刊怎麼講,我們就怎麼理解,沒問題,但是,由於小說的性質決定了可以虛構、撥高,張冦李載、移花接木,而一部分人卻把小說當成歷史的真實來理解,所以有些史實和記載是矛盾的,甚至是風馬牛,所以文化藝術在很大作用上只是藝術化的瞭解歷史,真實的歷史還需史實、證據的考證。

關於歷史,我沒有辦法和資格誤解,我只能弱弱的、蚊議二句歷史人物的真實性。

比如我國的安徽省,夾在我國的南北過渡地帶,在南北文化衝擊下,曾誕生過曹操和李鴻章這樣梟雄,性格複雜、卻不失浪漫。而他們的多重性格卻令後人揣摸不透,至今議論不止,沒有金剛鑽、這樣的複雜人物只敢附帶弱議一下,我要談及的這位先生,人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只是從電影《三笑》中瞭解唐伯虎,還有就是曉得,他的畫值錢!
(唐伯虎西州話舊圖)

唐寅是個十分悲催的文人,他生於1479年的明成化六年的蘇州,十九歲時與徐氏成親,夫妻恩愛。二十歲時,橫禍連結,父母、妻子、妹妹,全家幾乎絕戶,只留下他一人,家境一落千萬丈,唐寅幾欲哭暈在廁所,在這關鍵時刻,他的朋友祝允明(祝枝山)拉了他一把,鼓勵他為了生存一一活著!

二十九歲,參加應天府試,奪得第一名解元。然而黴得起冬瓜灰的唐寅卻不知道,更大的悲劇在等著他參演。

唐寅參加京城會試,由於考題很難,許多考生得了零分。而只有江陰考生徐經和唐寅成績優秀,監考官給事中華昶給孝宗皇帝上書弾劾主持人程敏政收了賄賂,洩題,要一查到底,以服天下讀書人的心!
(唐寅山水文人畫)

最後,唐寅以為恥辱,憤怒棄職回鄉。此事對他的打擊極大,絕意仕途,詩畫終生。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他的再婚老婆與他不能相濡以沫,而是相絕於江湖,一番吵鬧,甩門而走。

唐寅遂沉緬於字畫,三十六歲時,在蘇州城北桃花塢修了一間"農家樂",風景宜人,桃花朵朵開,柳樹枝枝柔。別墅名為"桃花庵"。他經常邀請祝枝山,文徵明來此喝酒作詩,揮毫作畫,日子清簡幽靜。

禍事又來了,他在不知江湖官場兇險的情況下捲入皇室糾紛,雖然裝瘋賣儍躲過一劫,身體卻每況愈下,生活也靠向兩位好友借錢度日,於是他消沉了,轉而信佛,自號"六如居士",領悟了金剛經中的:"一切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幸好此時著名書法家王寵經常接濟他,並迎娶他的唯一女兒為兒媳,唐寅引為快樂之事。

1523年(明世宗嘉靖二年),身體越來越差的唐寅看到一幅蘇東坡書法真跡,上書: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觸動心境,大病一場,不久與世長辭。

他是才子不假,卻絕非風流才子,只是他死後的名聲太大,大家不忍心他有如此悲傷結局,於是加油加醋,加上電影的騷編,演員的搞笑,比如,他的老婆叫九娘,於是後人說他娶了九個婆娘,真是氣死唐寅幾回。

對唐寅誤解的是騷編亂演的導演和演員,與我無關。


良人執戟2


剛開始瞭解我國曆史的時候誤解多了。而最大的誤解就在於我國的疆域大小一成不變都是如今這樣的。

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我也開始有意識的買一些帶疆域圖的書。比如柏楊寫的《中國人史綱》,當初在書店我還和同行的一位同學進行了友好的爭奪。之所以爭奪是這本書上配有許多疆域圖。

後來在把國史有了一個系統的瞭解後,我才發現咱們的國家也曾經歷過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這麼一個過程。伴隨這個過程的是在這塊大地上的各個民族興衰,鬥爭,殺戮,融合,認同的偉大轉變。

以下我簡單闡述一下我的看法,如有遺漏錯誤還懇請廣大“條友”指正。

一:先秦時期。先秦時期的中國疆域是這樣的:

地域很小,就是以河南為中心,輻射周邊省份的部分地區。這個地方成為了中國此後數千年曆史的核心部分。由於周王朝在經濟,文化,軍事上處於絕對優勢,所以它很瞧不起位於西北的秦和處於東南的楚,吳,越等國。而中原諸侯國自然也都瞧不起這些野蠻人,無論什麼事兒都不願帶這四個國家玩。面對這種情況,秦國和東南三國的做法完全不同。秦國通過自己忠心耿耿數百年對周王朝的服侍最終得到承認,東南以楚為首的三國則是你既然瞧不起我我也就不再唯唯諾諾的熱臉貼冷屁股,反正天高皇帝遠,你稱王我也稱王。接著便是對周圍周朝分封的諸侯進行兼併以擴充自身的實力且北上挺進中原。我認為,早期的楚國之所以這麼做,對領土的需求是一部分,更大的部分在於通過武力來取得中原各國的承認,接納。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應該來自於文化這種軟實力所帶來的無形的向心力。

二:秦朝。秦朝的疆域是這樣的

通過地圖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出來,秦朝統一六國後,除了對今越南地區有領土擴張外,並沒有窮兵黷武進行更多的侵伐。這種情況通過當時的大環境可以做出推斷,這或許是出自一種無奈之舉。因為天下剛剛經歷數百年的分裂戰亂,生產生活以及物資人員都損失巨大,統一後的百姓渴求安穩的生活,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所以秦始皇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擴張,只是對東南地區加強了治理。秦朝統一後的時間畢竟太短,因此歷史沒有賦予它更多的任務。

三:漢朝。漢朝的疆域是這樣的

兩漢時期,特別是漢武帝在位期間,主要的對外武功是將西域以及西南地區劃入自己的控制範圍,納入自己的政治版圖。雖然對東南三越(南越,甌越,閩越)以及朝鮮半島也有過征伐,但這並不是重點。這兩個地區在先秦時有的處於楚,吳,越三國統治之下,有的早在周朝時就屬封國,所以秦朝統一後有相關經驗可以借鑑相對就容易治理一些。

四:兩晉時期。司馬氏家族的晉王朝,特別是西晉王朝由於嚴重的內亂最終滅亡,而“五胡亂華”不僅再次導致了南北分裂,也開創了北方遊牧民族鐵騎長驅直入,入主中原的先河。另外一個先河是晉朝皇室的切身之痛:以天之驕子華夏正統自居的懷愍二帝被胡人凌辱殺戮。

五:唐朝。唐朝時期的疆域如下:

。盛唐在收復原有國土的基礎上,通過政治聯姻,開始和青藏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吐蕃,回鶻等)有了接觸聯繫。這種接觸聯繫也為後來的強盛王朝把它們納入中國版圖埋下了伏筆。

六:元明時期。元明朝疆域如下:

元朝在我國曆史上存在時間並不算很長,但是它的地位卻是非凡的。成吉思汗的子孫們真正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版圖規模,甚至遠比今日中國版圖要廣闊的多。同時,他們創造了今日中國還在沿用的“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元朝對中國疆域規模的貢獻史無前例,但它又是中國歷史上,哪怕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性政權中對漢人壓迫最殘酷的,不僅在戰爭中多次進行血腥的屠城,當時的元朝皇帝還把全國人分為四等,地位由高到低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南人即是南方的漢族人,因為元朝在征服南宋的過程中遭到頑強抵抗,耗時最長損失最大,所以元朝統治者對南宋遺民也最為憎恨。

……………

說了這麼多我又不得不提一下咱們漢族文化的強大力量。雖然中國歷史上漢族人多次被外來的少數民族征服並統治,但是無一例外的,這些外來的少數民族不僅不強迫漢族人接受他們本民族的文化風俗,還都或快或慢,或情願,或牴觸的接受了漢族文化,以漢族文化為根基,以“中國”為正統,以維護中國利益為使命,而“中國”這個詞,恰恰也是由漢族先民們提出來並延續至今的。這在世界歷史上怕也是絕無僅有的


烽火狼煙書寫興衰千年


關於中國古代的歷史事件,要說誤解最深的莫過於“臥薪嚐膽”這件事情。記事以來常常覺得那個時候的社會透明度並不高,資訊也不發達。對於讀書時候認知的歷史事件,往往課本的解釋都過於單一,能告訴你的往往都是一些勵志性的東西。而對於歷史事件的真相,往往被人們選擇性的遺忘了。

臥薪嚐膽教科書裡面的解釋是,臥薪嚐膽意思是形容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打敗了吳王夫差,最後報了滅國辱身之仇。當時讀到這個成語的故事,我對越王勾踐佩服的是五體投地,對他的敬仰猶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越王勾踐也就成了我小時候心目中的偶像,是我學習成長的楷模。

我小時候對歷史就有著濃烈的興趣,讀大學的時候因為時間充裕,我便是對圖書館的史料進行了大量的閱讀。發現臥薪嚐膽竟然是出自蘇軾,蘇東坡調侃孫權創造出來的詞語。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裡僅有“嘗膽”,沒有提到“臥薪”,這是蘇軾發揮想象,戲說孫權“臥薪嚐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也就是說越王勾踐亡國後被吳王夫差囚禁在馬廄之中,睡在柴草堆上根本就不是勵志的舉措,而是苟延殘喘,為了活命不得不為的事情。

臥薪嚐膽的臥薪,我一直理解為是越王勾踐為了復仇,有床不睡,自願睡在柴草堆上,為了磨練自己,歷練自己的意志。那曾想到是他被俘以後,被吳王夫差像對待畜生一樣把他關在馬廄之中,不得不睡在柴草堆上的悽慘經歷。當時學習這個成語的時候,老師也沒有說過這個問題,想來那個老師也不知道這段歷史真相的故事。被我的偶像越王勾賤騙了幾十年,真相大白的那刻,我心裡從此再沒有了偶像崇拜的情結。





何時再出諸葛亮


是誰害死了岳飛?

南宋九帝,至少有四帝曾經參與處置岳飛冤案。高宗不用說了,在為岳飛平反昭雪成果上,其他三帝,要麼只就岳飛的諡號與待遇出臺文告,要麼將冤案的責任歸罪於秦檜為首的“四人幫”。但在一切這些政治決議中,從未觸及過岳飛冤案真正的罪魁禍首——宋高宗趙構。

岳飛是誰害死的?都知道是“秦檜”。但是,秦檜只是這個罪惡集團的成員之一,充其量是個頭面人物,這個集團至少是由三公一母這樣一個“四人幫”——秦檜、王氏、張俊、万俟卨 組成的。



腳踩內聯升


古往今來不乏有多少仁人志士在研究中國古代史。究其原因主要是探索中國歷史發展的週期律,"以史為鑑",用於自省、或者說指導上層文化思想領域的發展方向。

我進入"天命"之年從事基層文化管理工作至退休,開始注重到"歷史的真實"和文化藝術的真實"這兩者的區別和聯繫。歷史的真實或者說是真相,指的是實實在在的已經發生過的歷史事實(不經過任何加工、修飾、最原始的、真實的記錄)。藝術的真實則是藝術家從歷史生活中提煉加工、概括、創造出來的、並通過藝術形象集中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本質規律的真正面貌。後者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現對社會生活內蘊的認識和感悟。成功的一個藝術品一一故事當然歷史的真實更為真實。因此,一個真正的藝術品都是有著時代的內蘊。但是無論如何藝術的真實也不可以歪曲歷史事實。

比如,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件史實,我們在兒時讀書的時候都覺得秦始皇做了傷天害理的事。直到考古發掘和巜史記》所記載的歷史所證實:秦始皇所殺之人(460餘人)是江湖上打著名號行騙的所謂術士,而不是儒生。秦確實焚燒過《尙書》中的一些歌頌"上古賢王"的書籍,這也是針對始皇統一中國不得不採取的一個手段。至於說到焚燒"阿房宮",通過考證並未發現阿房宮遺址被焚燬,當時根本就沒有建設完成。秦始皇燒的是咸陽宮。再如大家熟悉的巜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和《三國志》中所記載的歷史完全不一樣。這個故事也同樣歪曲了歷史事實。

我覺得古化史上最值得研究的仍是在文字未出現之前的伏羲氏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無字天書"。這是早於7000多年出現的易學文化遺產,從根本上說,易起源於中國古代人們對自然的領悟與認識,是自然法則的歸納與總結。今有學者提出來伏羲易對人生軌跡的研究方法,相信不久的將來,無論從考古發掘和與國外此時期的文明角度類比推理,會有更新的時代內涵。


Sj51586581987


一直以來我們都將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視為中國第一場大規模農民起義。但實際上這場起義和我們印象中的農民起義很不一樣。

首先這場起義的領導人是秦朝的中下層軍官。我們目前推測應該為屯長一級。屯長領導的兵力一般為400人以上。在秦朝50人以上的兵力調動都需要中央的兵符,可見這兩位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農民啊。大家就想想我們現在電視劇里民國時國軍的一個營長像農民的樣子嗎?廣大農民同志們敢和他稱兄道弟嗎?因此這場起義的領導者肯定不是農民階級。

至於最開始起義的成員,史書上目前我找到的是說他們為戌卒,那麼明顯是當兵的。從後面將尉處罰陳勝,吳廣兩人他們憤憤不平來看,應該與這兩位頭目相處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以屯長的晉升時間來看,我們不難得出他們應該不是新兵。在古代兵和農民還是有區別的。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他們的起義的動機。“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當斬”。這個不明顯是一幫違反國家律法的亡命之徒為了一線生機放手一搏嗎?聯繫他們的身份以及此時楚地一直連續不斷的軍事反抗說是軍事譁變或許更加合理。所謂的農民起義實際上到這時候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農民階級的同志參與。

那麼什麼時候農民同志參與進來了呢?是在陳勝與吳廣打出了“張楚”的旗號後,廣大農民同志過來當兵了。如果以陳勝吳廣的起義的士兵的主體為農民來判斷的話這時候陳勝吳廣起義倒可以說是農民起義。但實際上這個判斷完全站不住腳,因為大家想想中國古代在進入農耕社會以後哪次大規模戰爭不靠農民同志當軍隊的主體。難道說這些大規模戰爭都是農民起義?

實際上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會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場大規模農民起義,在下的愚見為他們領導了第一場大規模反抗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帝國的戰爭,打開了人們武裝反抗暴政的大門。

所以總的來說陳勝吳廣這場起義只有從對後世的影響來看從能勉強說是農民起義。單獨將其拎出來的話本質上就是一場軍人階層領導的軍事暴動。


Lhclearly


最大的誤解就是自以為現代人比古人聰明得很,自以為擁有高科技就能解決很多問題。但是越瞭解深入越佩服先人的智慧。可惜教科書有很多誤導之處,教育部不知道要幹什麼


大唐53277151


開始一直以為中國古代人很保守,後來發現古代人遠比我們想的開放


夜已紅樓


秦始皇在位不該得罪文人。但他佔自己是千古一帝,他最後還是著文人把他吵臭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