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丕不稱帝,而是像日本幕府一樣架空漢獻帝從而自立朝廷,那麼歷史會如何改變?

封老闆小故事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人,首先就了不得,驚世駭俗,向樓主致敬。。。。。可惜中國古人沒有這樣的格局。

很多人答非所問,樓主不是問你們有沒有可能性出現這種情況,而是假如出現了,中國歷史會怎麼樣?

我只能臆測:

我認為如果曹丕建立幕府,而不是取代漢皇室,改元換代。

那麼中國將像日本古代那樣,一直強大下去,少數民族將慢慢同化邊緣化,國土將不斷對外擴張,近代也能迅速改革,類似日本,民族也將更單一。因為這是由政治框架所決定的。家族式的武人集團擁有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領地,它們所能做的也必須做的就是維護自己的家族利益,互相制衡互相競爭,怎麼維護自己的利益?那就是高強度的武人思想以及武人集團統治,跟日本類似。只能這樣。但是曹丕集團作為最強大的武人集團,必須足夠強大,足夠大,進而再遠,再大的藩邦能夠被壓制住。還要形成全面的對漢皇室的尊重的思想。


開挖掘機能致富


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只不過實在在中國的土地上不太可能,因為中日兩國雖然文化相近,但是卻在國家結構上差之遠已。

其實不僅僅是曹操父子面臨著這種問題,中國曆朝歷代準備篡權奪位的權臣都有這種問題——是繼續扶植傀儡皇帝,還是把他直接換了,自己過過癮?這種情況,曹操父子碰到過,司馬懿祖孫三代碰到過,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高歡父子、宇文泰父子、楊堅、李淵都碰到過。

但在日本就不一樣了。且不說鎌倉、室町和江戶三個幕府,就算是幕府時代以前,大政也幾乎都有如藤原的大家族把持。而當明朝不明就裡地封徵夷大將軍或者關白為日本國王的時候,無論是足利義滿還是豐臣秀吉都要表示:我可不是國王,我們自有天皇。就連德川家康,也要自稱日本國大君,而不是皇帝。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為兩國的傳統不同。

中國從秦始皇開始,就奠定了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思想。大凡是有點想法的君主,都會想著如何一統天下。而統一天下以後,就只有一個皇帝,一家貴族(也就是皇家)。因此,在中國進入秦朝以後,“貴族”這個詞就提得越來越少;唐朝以後,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就連士族也基本不再有人提起了。

而恰恰相反,在中國越來越式微的“士族”,在日本卻有著極高的市場。日本的集權統治一直遠遜於中國,造成皇室長期被架空,成為實際上的精神領袖。而仿製周制實現的將軍-大名-家臣-武士的體系,更是使得日本的矛盾侷限在了臣子之間,卻鮮有打天皇主意的人。



青言論史


曹操早就幹過了,曹丕要還是接著學幕府模式,那就是不肖子,辜負了曹操的一片苦心。

曹操的丞相府和日本幕府性質差不多,都屬於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手段,實際上掌握政權的行政機構,同時也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凌駕於朝廷之上。漢獻帝的裁決只是走過場而已。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曹操的丞相府的官職有東、西曹,還有戶曹、兵曹、士曹、法曹、倉曹。

西曹監管文官,負責一般官員的任免。

東曹管監管武官,負責兩千石高官的升降和任免。

戶曹相當於戶部和禮部。

士曹和兵曹相當於兵部。

法曹相當於刑部。

倉曹相當於工部。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丞相府其實就是實質上的內閣。而擔任過丞相府官職的人,很多都在後來成為曹魏政權的骨幹官員。都有哪些歷史名人曾在曹操的丞相府任職過?

崔琰曾為丞相府西曹掾

丁儀曾擔任曹操的丞相府西曹掾。(就是和楊修一起,扶持曹植的那個人)

毛玠曾為丞相府東曹掾,司馬懿是他的副手。

陳群曾以侍中的身份總管東、西曹。

司馬懿曾擔任過曹操丞相府的文學掾,為了讓司馬懿教導世子曹丕。

荀彧曾擔任“參丞相軍事”。

軍師祭酒的地位應當高於參丞相軍事。最出名的是郭嘉。

鍾繇曾做過前軍師

華歆曾擔任過丞相府軍師。

楊修曾擔任丞相府倉曹屬主簿

……

曹丕如果不稱帝,還是像他父親那樣延續名義上的漢朝,人心無法高度統一,魏臣和漢臣之爭就無法徹底解決,背後的政治風險其實非常高。並且對於外部勢力來說,消滅丞相遠比顛覆皇權的難度小,曹丕也無法在漢朝的背景下進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曹魏特色的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


謝峰聊影視


並不可能,因為中日國情完全不同,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華就基本沒可能出現日本那樣的情況了。

最根本的因素:古代中國集權於皇帝的官僚體系。始皇帝有一個深刻影響後世在國內卻沒什麼人提的功績,就是將相對完善的官僚體系推廣到了全國。漢承秦制,之後的王朝也基本繼承了這套系統。在這套系統下,全中國的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同官員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互相制約。又因為無論是軍功授爵,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還是科舉制,都存在官僚階級的新舊交替,這使得皇帝始終掌控著官僚體系。因而中國國土雖然幅員遼闊,但當權者階級卻是一個整體,並且權利逐層升高,最終會與一點,也就是皇帝。因而掌權者往上爬,最終的終點必定是皇帝。

而日本不同,日本的官僚體系受封地影響,整體是固定不變的,就連最低的武士階級都是固定世襲的,日本平民永遠不可能成為武士,更成不了統治階級(即使大化改新,日本也沒學科舉,依舊世襲),而各個封地又相互獨立,以當地領主的“城”為中心,隔離其他地方,不同大名雖然都跟隨大將軍,但實際上又是一個個不同的小諸侯(日本古代制度其實很像西方,而不像中國)。整體固化的統治階級本身就架空了天皇,天皇左右不了官僚的更替,永遠沒實權,是個傀儡,日本的權利最高點不是天皇,掌權者往上爬時,天皇只能在旁邊看著,因為他壓根不在權利體系內,所以也很少有人會去動天皇。(日本天皇特別可憐的,別說權利了,日本大部分歷史時期,天皇家都窮的要死,得為了錢拼命想辦法)


依與夢


開明宗義的說,曹丕不可能不稱帝,即使他不稱帝,類似於晉文公或是源賴朝、德川家康的百年霸業也不可能再次重複。因為漢末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於三代之際和中世紀的日本。對於權臣來說除了易姓革命,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不要說在近代,就算是二戰以前,日本的立國基礎仍舊是建立在“神國”的基礎之上,也就是日本天皇乃開天闢地的神靈嫡派,是降臨凡間的神,也就是說天皇家的榮耀來自於創世神話的血統論。

所以,無論是蘇我家僭越稱王也好、平將門開國坂東也罷,兩次“革命”失敗,都是因為這個“天皇為現人神”這個“主體思想”沒辦法否定。以後藤原家、平家以“外戚”身份攝政;源賴朝的關八州“御分國”,也就是實際上的藩鎮獨立;足利家的攀附天皇家;織田、豐臣、德川家的“日本國王”、“日本國大君”式的一國二主,實際上都是在“天皇為現人神”框架之下的改朝換代。

而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商朝帝王的身份具有“現人神”的特徵。通過現存的甲骨文卜辭中,我們可以知道商朝的最高神靈就是天帝“夒”,而“夒”和“嚳”是同一個字。這個嚳,正是是商人的始祖神。也就是說商帝血統來自於“天帝”,即神裔。因此商帝事實上和他的臣民,也就是凡人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這種“政治正確”被武王伐紂之後給打破了,周人不具備“神”的血統,祖祖輩輩都是樸實的農民或牧人。所以周武王不再使用商朝式帝王日名,逐漸的捨棄了“珷帝日丁”的稱號,正式的以天子之身統御四海。並且反覆強調,天命首先是要和“德”掛鉤。就是《尚書·蔡仲之命》所說的: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為懷”。

而周人又將商人和自己共同崇拜的天帝“夒”改造為自己和商人共同的祖先“嚳”,並認為自己是帝嚳和初戀姜嫄的後代;而商人則是帝嚳的“次妃”簡狄的後代——也就是說此時周人將之前的天帝天神都拉下雲端,使之成為了凡間的一代人王帝主。 隨著平王東遷、王子朝之亂,周室典籍散落各國,各路諸侯也紛紛將自己的祖先神升格為“帝”,於是五帝的概念正式形成,凡為五帝子孫者,也有可能接受天命,建立理想的王朝。

到了戰國時期這種信仰在五行家那裡最終總結成為了“五德終始”的學說,而這種學說對當時甚至是今日的中國人都留下深刻的影響:

“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

所以從周以後權臣要不就是和陳太公、王莽一樣篡位;要麼就像趙高一樣滅亡。不過不篡位的權臣就是死路一條,比如漢朝沒篡位的權臣有霍光、梁冀,結果都是全家覆滅。何況曹操此時與漢室和天下都結了些恩怨,所以想和諸葛亮、王導那樣全身而退的後路也被自己切斷,能做的只有一樣,就是讓自己的兒子去篡位。

而篡奪漢室之後,魏帝與山陽公也不是君臣關係,而是主客關係。封山陽公一萬戶按當時的人口密度,應該相當於近代的一個小的省份了——因為魏國那時人口也只是幾百萬。這麼看老曹家對漢室也算仁至義盡。

“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這句話包含著曹操的一些無奈。

漢獻帝。

《三國機密》中的魏文帝曹丕,檀健次飾。

《虎嘯龍吟》中的晉文帝司馬昭,也是由檀健次飾演……


陳大舍


就算曹丕不稱帝,也還是走他老子曹操的老路,“挾天子以令諸侯”,中國歷史也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

日本幕府那一套,基本跟曹操那一套一樣,天皇只是個傀儡,幕府將軍主政。

曹丕這樣玩兒了,他死後同樣會傳給曹睿的,曹睿會不會這樣玩?

如果,我說是如果,曹丕仍象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分天下已經形成,有些忠於漢室的臣子就要圖謀復漢;一些忠於曹魏的大臣們就要讓曹丕上位,這些人都要成就開朝(或復朝)之名,最終得已升官發財,必竟人都是自私的。

如果曹丕一意孤行,既不篡位又不還權於皇帝,那麼他就會處於很危險的境地,自己說不定就會步董卓下場,把他老子辛苦打下的基業敗光,讓劉備或孫權乘虛而入。最後的結果仍然是“皇帝輪流做,明日到我家”。

到那時,乘曹魏內亂,說不定會讓劉備這個“假皇叔“揀個大便宜,與曹魏陣營的保皇派裡迎外合,攻破洛陽,一統天下。倒是司馬家族篡奪曹魏,三國歸晉的可能性小了不少。

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只不過實在在中國的土地上不太可能,因為中日兩國雖然文化相近,但是卻在國家結構上差之遠已。

其實不僅僅是曹操父子面臨著這種問題,中國曆朝歷代準備篡權奪位的權臣都有這種問題——是繼續扶植傀儡皇帝,還是把他直接換了,自己過過癮?這種情況,曹操父子碰到過,司馬懿祖孫三代碰到過,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高歡父子、宇文泰父子、楊堅、李淵都碰到過。

但在日本就不一樣了。且不說鎌倉、室町和江戶三個幕府,就算是幕府時代以前,大政也幾乎都有如藤原的大家族把持。而當明朝不明就裡地封徵夷大將軍或者關白為日本國王的時候,無論是足利義滿還是豐臣秀吉都要表示:我可不是國王,我們自有天皇。就連德川家康,也要自稱日本國大君,而不是皇帝。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為兩國的傳統不同。

中國從秦始皇開始,就奠定了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思想。大凡是有點想法的君主,都會想著如何一統天下。而統一天下以後,就只有一個皇帝,一家貴族(也就是皇家)。因此,在中國進入秦朝以後,“貴族”這個詞就提得越來越少;唐朝以後,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就連士族也基本不再有人提起了。

而恰恰相反,在中國越來越式微的“士族”,在日本卻有著極高的市場。日本的集權統治一直遠遜於中國,造成皇室長期被架空,成為實際上的精神領袖。而仿製周制實現的將軍-大名-家臣-武士的體系,更是使得日本的矛盾侷限在了臣子之間,卻鮮有打天皇主意的人。


殷蜜密


這問題讓我想到漢朝太祖高皇帝是如何在貴族階級意識林立的時代以低階級登臨九五的,大多數人會想到高祖之前有人的那句吶喊:王侯將相林有種乎。

歷史是否真的因這句話改變我們不得而知,但漢朝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下面開始進入正題。先說結果,幾乎不會改變多少中國歷史進程。


先說下歷史可能性的前提背景

1.那麼題主這問題的反面--曹丕以臣代君是否在歷史上有過。

這種高階級替換最高階級的很多人以為曹丕是第一人,其實不是。 和曹家有個非常相近的歷史典故,在他之前的周朝,有個家族歷時三個世紀無數代的蟄伏到公元前386年最終替換掉了自己國家的君主,後人稱其為:田氏代齊。曹操一人走完了田氏無數代人的路,為曹丕打下了代君的基底。再近點,也有王莽篡漢。

2.題主這問題的正面--幕府建立的由來極簡述。

而幕府制度的由來和我國的國體歷史又不一樣,日本幕府的建立雖說距今不足千年,但它的建立是基於日本莊園制度,這制度建立的時代的同期是中國的唐朝,也就是說日本在吸納中國文化的一開始就已經和中國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在我國地多的稱為地主,而日本莊園的擁有者稱呼是響徹歷史的:大名(大名主,有名之土的領主)。之所以同文下稱呼不用,是因為日本莊園制度下,地主可招募私軍,這些私軍後世稱為:武士階級。時至第一代幕府鎌倉幕府時(同期中國南宋),莊園制度的土地已經佔到了全國土地的一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私人領地的佔了全國一半數,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分封制朝代和西漢前期才有。在中國奴隸王朝們分封下的的諸侯最終稱了帝,西漢前期分封王族最終爆發了直指帝王的七王之亂。
還有一個點是日本天皇的神性問題,最初鎌倉幕府建立時天皇的神性並沒有一系列完善的理論基礎,連宗教神道教領袖的神性理論基礎都是德川幕府時才有的。在鎌倉幕府時代天皇的神性和我國周朝天子的神性相當,是一種傳承下來的認知神性。周天子要弄秦始皇而中道崩卒,天子神性被越三皇五帝之稱的皇帝代替了。而鎌倉幕府的建立卻是天皇一手扶植入朝卻控制不住了的結果,天皇神性未被代替是因為天皇實際在明治前只有大化改新時期的天智天皇親政過10年,天武天皇親政過14年,以及建武新政時醍醐天皇親政過1不到年,明治維新前總共在這1500年間,天皇親政的時間只有短短的25年而已。而前兩位是皇族內部實權政變上臺,而後一位這麼幹了一年就被政變推翻了。無權使得神性在日本前期得以保存。


3.在曹丕之前,中國歷史上是否有過幕府制度。

有,但和日本幕府制度有非常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開設幕府的人,中國開設幕府的都是達官顯貴,這時候就需要一幫人來幫忙打理,這才有了小朝廷式的中國幕府制度,這是明面上的自建黨羽。


架空歷史可能性

看到這裡,或許你已經有了一點眉目,中國幾乎不可能走上日本式幕府制度之路。日本從頭到尾都是大名主與大名主或貴族之間的權力鬥爭,而中國小朝廷式的幕府要自保,最大的鬥爭對象就是皇權,更何況以臣代君曹丕並不是第一人。

中國幕府制度的最終是直指主掌中央朝政的霸府。而歷代霸服開創者都是各個王朝的奠基人或者太祖皇帝,如曹操、高歡、朱溫、李存勖。 相較於西方和日本,中國帝王君權神授的有點多,天子皇帝主掌天上天下一切事物,最大的矛盾就在於此。


假如這次架空真的就這養莫名其妙的存在了

那麼以皇帝的神性,反撲只是時間問題。歷史上西漢霍家就是前車。外戚攝政權傾朝野,以攝政之名架空皇帝,以大司馬之能自設幕府。日本歷史上曾經天皇下最高職位關白(越權的丞相),就是由霍光而來。

關白本為“陳述、稟告”之意,出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天子”,也就是說任何大事皆先陳述或稟報給霍光知道,然後上奏於皇帝。
在古代日本,攝政並不常見,後至平安時代,藤原氏始開關白一例。而攝政與關白,合稱攝關。當時藤原氏掌朝廷並且架空天皇,所以攝關一變為常設職位,幾乎每一代天皇皆有攝關治政。所以藤原氏及其直屬後裔即稱為攝關家。

天堂直行


趙匡胤為什麼能被黃袍加身?他不想稱帝但是手下的人想呀,稱帝后支持他的人會得到豐厚回報,古代封侯拜將入相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

東漢還沒有科舉制,依舊實行察舉制和徵辟制,官員的任免和仕途的順暢與否都由世家大族把持,只要得到他們的支持,想不稱帝都難。

古代中國的皇帝和倭國的天皇不是一個概念,士族也認為皇帝應由有賢德的人做,如堯舜禪讓,如王莽的新朝和五代十國等各種皇位更替,都是以禪讓的名義進行的,而倭國的天皇被神聖化了,被認為是神而不是人,所以不能廢黜,只能控制


這是你旭哥


就算曹丕不稱帝,也還是走他老子曹操的老路,“挾天子以令諸侯”,中國歷史也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


日本幕府那一套,基本跟曹操那一套一樣,天皇只是個傀儡,幕府將軍主政。

曹丕這樣玩兒了,他死後同樣會傳給曹睿的,曹睿會不會這樣玩?

如果,我說是如果,曹丕仍象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分天下已經形成,有些忠於漢室的臣子就要圖謀復漢;一些忠於曹魏的大臣們就要讓曹丕上位,這些人都要成就開朝(或復朝)之名,最終得已升官發財,必竟人都是自私的。

如果曹丕一意孤行,既不篡位又不還權於皇帝,那麼他就會處於很危險的境地,自己說不定就會步董卓下場,把他老子辛苦打下的基業敗光,讓劉備或孫權乘虛而入。最後的結果仍然是“皇帝輪流做,明日到我家”。

到那時,乘曹魏內亂,說不定會讓劉備這個“假皇叔“揀個大便宜,與曹魏陣營的保皇派裡迎外合,攻破洛陽,一統天下。倒是司馬家族篡奪曹魏,三國歸晉的可能性小了不少。


神舟六


不會。

問這個問題的人犯了一個大錯誤,那就是無視了儒家在中國的存在。

歷史上的權臣,要不篡位自立,要不就是被帝王勢力反撲,誅滅九族。不可能一直保持像日本幕府統治那樣的形態。這是因為儒家的君君父父臣臣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挾帝自立,首先使自己在道義上就處於不利的一方了,還不如禪讓,而儒家經典里正有一套關於禪讓的系統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