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丕不称帝,而是像日本幕府一样架空汉献帝从而自立朝廷,那么历史会如何改变?

封老板小故事


能提出这个问题的人,首先就了不得,惊世骇俗,向楼主致敬。。。。。可惜中国古人没有这样的格局。

很多人答非所问,楼主不是问你们有没有可能性出现这种情况,而是假如出现了,中国历史会怎么样?

我只能臆测:

我认为如果曹丕建立幕府,而不是取代汉皇室,改元换代。

那么中国将像日本古代那样,一直强大下去,少数民族将慢慢同化边缘化,国土将不断对外扩张,近代也能迅速改革,类似日本,民族也将更单一。因为这是由政治框架所决定的。家族式的武人集团拥有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领地,它们所能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互相制衡互相竞争,怎么维护自己的利益?那就是高强度的武人思想以及武人集团统治,跟日本类似。只能这样。但是曹丕集团作为最强大的武人集团,必须足够强大,足够大,进而再远,再大的藩邦能够被压制住。还要形成全面的对汉皇室的尊重的思想。


开挖掘机能致富


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只不过实在在中国的土地上不太可能,因为中日两国虽然文化相近,但是却在国家结构上差之远已。

其实不仅仅是曹操父子面临着这种问题,中国历朝历代准备篡权夺位的权臣都有这种问题——是继续扶植傀儡皇帝,还是把他直接换了,自己过过瘾?这种情况,曹操父子碰到过,司马懿祖孙三代碰到过,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欢父子、宇文泰父子、杨坚、李渊都碰到过。

但在日本就不一样了。且不说镰仓、室町和江户三个幕府,就算是幕府时代以前,大政也几乎都有如藤原的大家族把持。而当明朝不明就里地封征夷大将军或者关白为日本国王的时候,无论是足利义满还是丰臣秀吉都要表示:我可不是国王,我们自有天皇。就连德川家康,也要自称日本国大君,而不是皇帝。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两国的传统不同。

中国从秦始皇开始,就奠定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思想。大凡是有点想法的君主,都会想着如何一统天下。而统一天下以后,就只有一个皇帝,一家贵族(也就是皇家)。因此,在中国进入秦朝以后,“贵族”这个词就提得越来越少;唐朝以后,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就连士族也基本不再有人提起了。

而恰恰相反,在中国越来越式微的“士族”,在日本却有着极高的市场。日本的集权统治一直远逊于中国,造成皇室长期被架空,成为实际上的精神领袖。而仿制周制实现的将军-大名-家臣-武士的体系,更是使得日本的矛盾局限在了臣子之间,却鲜有打天皇主意的人。



青言论史


曹操早就干过了,曹丕要还是接着学幕府模式,那就是不肖子,辜负了曹操的一片苦心。

曹操的丞相府和日本幕府性质差不多,都属于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实际上掌握政权的行政机构,同时也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凌驾于朝廷之上。汉献帝的裁决只是走过场而已。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曹操的丞相府的官职有东、西曹,还有户曹、兵曹、士曹、法曹、仓曹。

西曹监管文官,负责一般官员的任免。

东曹管监管武官,负责两千石高官的升降和任免。

户曹相当于户部和礼部。

士曹和兵曹相当于兵部。

法曹相当于刑部。

仓曹相当于工部。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丞相府其实就是实质上的内阁。而担任过丞相府官职的人,很多都在后来成为曹魏政权的骨干官员。都有哪些历史名人曾在曹操的丞相府任职过?

崔琰曾为丞相府西曹掾

丁仪曾担任曹操的丞相府西曹掾。(就是和杨修一起,扶持曹植的那个人)

毛玠曾为丞相府东曹掾,司马懿是他的副手。

陈群曾以侍中的身份总管东、西曹。

司马懿曾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文学掾,为了让司马懿教导世子曹丕。

荀彧曾担任“参丞相军事”。

军师祭酒的地位应当高于参丞相军事。最出名的是郭嘉。

钟繇曾做过前军师

华歆曾担任过丞相府军师。

杨修曾担任丞相府仓曹属主簿

……

曹丕如果不称帝,还是像他父亲那样延续名义上的汉朝,人心无法高度统一,魏臣和汉臣之争就无法彻底解决,背后的政治风险其实非常高。并且对于外部势力来说,消灭丞相远比颠覆皇权的难度小,曹丕也无法在汉朝的背景下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曹魏特色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


谢峰聊影视


并不可能,因为中日国情完全不同,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华就基本没可能出现日本那样的情况了。

最根本的因素:古代中国集权于皇帝的官僚体系。始皇帝有一个深刻影响后世在国内却没什么人提的功绩,就是将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推广到了全国。汉承秦制,之后的王朝也基本继承了这套系统。在这套系统下,全中国的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同官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又因为无论是军功授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都存在官僚阶级的新旧交替,这使得皇帝始终掌控着官僚体系。因而中国国土虽然幅员辽阔,但当权者阶级却是一个整体,并且权利逐层升高,最终会与一点,也就是皇帝。因而掌权者往上爬,最终的终点必定是皇帝。

而日本不同,日本的官僚体系受封地影响,整体是固定不变的,就连最低的武士阶级都是固定世袭的,日本平民永远不可能成为武士,更成不了统治阶级(即使大化改新,日本也没学科举,依旧世袭),而各个封地又相互独立,以当地领主的“城”为中心,隔离其他地方,不同大名虽然都跟随大将军,但实际上又是一个个不同的小诸侯(日本古代制度其实很像西方,而不像中国)。整体固化的统治阶级本身就架空了天皇,天皇左右不了官僚的更替,永远没实权,是个傀儡,日本的权利最高点不是天皇,掌权者往上爬时,天皇只能在旁边看着,因为他压根不在权利体系内,所以也很少有人会去动天皇。(日本天皇特别可怜的,别说权利了,日本大部分历史时期,天皇家都穷的要死,得为了钱拼命想办法)


依与梦


开明宗义的说,曹丕不可能不称帝,即使他不称帝,类似于晋文公或是源赖朝、德川家康的百年霸业也不可能再次重复。因为汉末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三代之际和中世纪的日本。对于权臣来说除了易姓革命,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不要说在近代,就算是二战以前,日本的立国基础仍旧是建立在“神国”的基础之上,也就是日本天皇乃开天辟地的神灵嫡派,是降临凡间的神,也就是说天皇家的荣耀来自于创世神话的血统论。

所以,无论是苏我家僭越称王也好、平将门开国坂东也罢,两次“革命”失败,都是因为这个“天皇为现人神”这个“主体思想”没办法否定。以后藤原家、平家以“外戚”身份摄政;源赖朝的关八州“御分国”,也就是实际上的藩镇独立;足利家的攀附天皇家;织田、丰臣、德川家的“日本国王”、“日本国大君”式的一国二主,实际上都是在“天皇为现人神”框架之下的改朝换代。

而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商朝帝王的身份具有“现人神”的特征。通过现存的甲骨文卜辞中,我们可以知道商朝的最高神灵就是天帝“夒”,而“夒”和“喾”是同一个字。这个喾,正是是商人的始祖神。也就是说商帝血统来自于“天帝”,即神裔。因此商帝事实上和他的臣民,也就是凡人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种“政治正确”被武王伐纣之后给打破了,周人不具备“神”的血统,祖祖辈辈都是朴实的农民或牧人。所以周武王不再使用商朝式帝王日名,逐渐的舍弃了“珷帝日丁”的称号,正式的以天子之身统御四海。并且反复强调,天命首先是要和“德”挂钩。就是《尚书·蔡仲之命》所说的: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为怀”。

而周人又将商人和自己共同崇拜的天帝“夒”改造为自己和商人共同的祖先“喾”,并认为自己是帝喾和初恋姜嫄的后代;而商人则是帝喾的“次妃”简狄的后代——也就是说此时周人将之前的天帝天神都拉下云端,使之成为了凡间的一代人王帝主。 随着平王东迁、王子朝之乱,周室典籍散落各国,各路诸侯也纷纷将自己的祖先神升格为“帝”,于是五帝的概念正式形成,凡为五帝子孙者,也有可能接受天命,建立理想的王朝。

到了战国时期这种信仰在五行家那里最终总结成为了“五德终始”的学说,而这种学说对当时甚至是今日的中国人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

所以从周以后权臣要不就是和陈太公、王莽一样篡位;要么就像赵高一样灭亡。不过不篡位的权臣就是死路一条,比如汉朝没篡位的权臣有霍光、梁冀,结果都是全家覆灭。何况曹操此时与汉室和天下都结了些恩怨,所以想和诸葛亮、王导那样全身而退的后路也被自己切断,能做的只有一样,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去篡位。

而篡夺汉室之后,魏帝与山阳公也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主客关系。封山阳公一万户按当时的人口密度,应该相当于近代的一个小的省份了——因为魏国那时人口也只是几百万。这么看老曹家对汉室也算仁至义尽。

“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句话包含着曹操的一些无奈。

汉献帝。

《三国机密》中的魏文帝曹丕,檀健次饰。

《虎啸龙吟》中的晋文帝司马昭,也是由檀健次饰演……


陳大舍


就算曹丕不称帝,也还是走他老子曹操的老路,“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国历史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日本幕府那一套,基本跟曹操那一套一样,天皇只是个傀儡,幕府将军主政。

曹丕这样玩儿了,他死后同样会传给曹睿的,曹睿会不会这样玩?

如果,我说是如果,曹丕仍象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分天下已经形成,有些忠于汉室的臣子就要图谋复汉;一些忠于曹魏的大臣们就要让曹丕上位,这些人都要成就开朝(或复朝)之名,最终得已升官发财,必竟人都是自私的。

如果曹丕一意孤行,既不篡位又不还权于皇帝,那么他就会处于很危险的境地,自己说不定就会步董卓下场,把他老子辛苦打下的基业败光,让刘备或孙权乘虚而入。最后的结果仍然是“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

到那时,乘曹魏内乱,说不定会让刘备这个“假皇叔“拣个大便宜,与曹魏阵营的保皇派里迎外合,攻破洛阳,一统天下。倒是司马家族篡夺曹魏,三国归晋的可能性小了不少。

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只不过实在在中国的土地上不太可能,因为中日两国虽然文化相近,但是却在国家结构上差之远已。

其实不仅仅是曹操父子面临着这种问题,中国历朝历代准备篡权夺位的权臣都有这种问题——是继续扶植傀儡皇帝,还是把他直接换了,自己过过瘾?这种情况,曹操父子碰到过,司马懿祖孙三代碰到过,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欢父子、宇文泰父子、杨坚、李渊都碰到过。

但在日本就不一样了。且不说镰仓、室町和江户三个幕府,就算是幕府时代以前,大政也几乎都有如藤原的大家族把持。而当明朝不明就里地封征夷大将军或者关白为日本国王的时候,无论是足利义满还是丰臣秀吉都要表示:我可不是国王,我们自有天皇。就连德川家康,也要自称日本国大君,而不是皇帝。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两国的传统不同。

中国从秦始皇开始,就奠定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思想。大凡是有点想法的君主,都会想着如何一统天下。而统一天下以后,就只有一个皇帝,一家贵族(也就是皇家)。因此,在中国进入秦朝以后,“贵族”这个词就提得越来越少;唐朝以后,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就连士族也基本不再有人提起了。

而恰恰相反,在中国越来越式微的“士族”,在日本却有着极高的市场。日本的集权统治一直远逊于中国,造成皇室长期被架空,成为实际上的精神领袖。而仿制周制实现的将军-大名-家臣-武士的体系,更是使得日本的矛盾局限在了臣子之间,却鲜有打天皇主意的人。


殷蜜密


这问题让我想到汉朝太祖高皇帝是如何在贵族阶级意识林立的时代以低阶级登临九五的,大多数人会想到高祖之前有人的那句呐喊:王侯将相林有种乎。

历史是否真的因这句话改变我们不得而知,但汉朝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下面开始进入正题。先说结果,几乎不会改变多少中国历史进程。


先说下历史可能性的前提背景

1.那么题主这问题的反面--曹丕以臣代君是否在历史上有过。

这种高阶级替换最高阶级的很多人以为曹丕是第一人,其实不是。 和曹家有个非常相近的历史典故,在他之前的周朝,有个家族历时三个世纪无数代的蛰伏到公元前386年最终替换掉了自己国家的君主,后人称其为:田氏代齐。曹操一人走完了田氏无数代人的路,为曹丕打下了代君的基底。再近点,也有王莽篡汉。

2.题主这问题的正面--幕府建立的由来极简述。

而幕府制度的由来和我国的国体历史又不一样,日本幕府的建立虽说距今不足千年,但它的建立是基于日本庄园制度,这制度建立的时代的同期是中国的唐朝,也就是说日本在吸纳中国文化的一开始就已经和中国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在我国地多的称为地主,而日本庄园的拥有者称呼是响彻历史的:大名(大名主,有名之土的领主)。之所以同文下称呼不用,是因为日本庄园制度下,地主可招募私军,这些私军后世称为:武士阶级。时至第一代幕府镰仓幕府时(同期中国南宋),庄园制度的土地已经占到了全国土地的一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私人领地的占了全国一半数,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分封制朝代和西汉前期才有。在中国奴隶王朝们分封下的的诸侯最终称了帝,西汉前期分封王族最终爆发了直指帝王的七王之乱。
还有一个点是日本天皇的神性问题,最初镰仓幕府建立时天皇的神性并没有一系列完善的理论基础,连宗教神道教领袖的神性理论基础都是德川幕府时才有的。在镰仓幕府时代天皇的神性和我国周朝天子的神性相当,是一种传承下来的认知神性。周天子要弄秦始皇而中道崩卒,天子神性被越三皇五帝之称的皇帝代替了。而镰仓幕府的建立却是天皇一手扶植入朝却控制不住了的结果,天皇神性未被代替是因为天皇实际在明治前只有大化改新时期的天智天皇亲政过10年,天武天皇亲政过14年,以及建武新政时醍醐天皇亲政过1不到年,明治维新前总共在这1500年间,天皇亲政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5年而已。而前两位是皇族内部实权政变上台,而后一位这么干了一年就被政变推翻了。无权使得神性在日本前期得以保存。


3.在曹丕之前,中国历史上是否有过幕府制度。

有,但和日本幕府制度有非常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开设幕府的人,中国开设幕府的都是达官显贵,这时候就需要一帮人来帮忙打理,这才有了小朝廷式的中国幕府制度,这是明面上的自建党羽。


架空历史可能性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有了一点眉目,中国几乎不可能走上日本式幕府制度之路。日本从头到尾都是大名主与大名主或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而中国小朝廷式的幕府要自保,最大的斗争对象就是皇权,更何况以臣代君曹丕并不是第一人。

中国幕府制度的最终是直指主掌中央朝政的霸府。而历代霸服开创者都是各个王朝的奠基人或者太祖皇帝,如曹操、高欢、朱温、李存勖。 相较于西方和日本,中国帝王君权神授的有点多,天子皇帝主掌天上天下一切事物,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此。


假如这次架空真的就这养莫名其妙的存在了

那么以皇帝的神性,反扑只是时间问题。历史上西汉霍家就是前车。外戚摄政权倾朝野,以摄政之名架空皇帝,以大司马之能自设幕府。日本历史上曾经天皇下最高职位关白(越权的丞相),就是由霍光而来。

关白本为“陈述、禀告”之意,出自《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天子”,也就是说任何大事皆先陈述或禀报给霍光知道,然后上奏于皇帝。
在古代日本,摄政并不常见,后至平安时代,藤原氏始开关白一例。而摄政与关白,合称摄关。当时藤原氏掌朝廷并且架空天皇,所以摄关一变为常设职位,几乎每一代天皇皆有摄关治政。所以藤原氏及其直属后裔即称为摄关家。

天堂直行


赵匡胤为什么能被黄袍加身?他不想称帝但是手下的人想呀,称帝后支持他的人会得到丰厚回报,古代封侯拜将入相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

东汉还没有科举制,依旧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官员的任免和仕途的顺畅与否都由世家大族把持,只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想不称帝都难。

古代中国的皇帝和倭国的天皇不是一个概念,士族也认为皇帝应由有贤德的人做,如尧舜禅让,如王莽的新朝和五代十国等各种皇位更替,都是以禅让的名义进行的,而倭国的天皇被神圣化了,被认为是神而不是人,所以不能废黜,只能控制


这是你旭哥


就算曹丕不称帝,也还是走他老子曹操的老路,“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国历史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日本幕府那一套,基本跟曹操那一套一样,天皇只是个傀儡,幕府将军主政。

曹丕这样玩儿了,他死后同样会传给曹睿的,曹睿会不会这样玩?

如果,我说是如果,曹丕仍象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分天下已经形成,有些忠于汉室的臣子就要图谋复汉;一些忠于曹魏的大臣们就要让曹丕上位,这些人都要成就开朝(或复朝)之名,最终得已升官发财,必竟人都是自私的。

如果曹丕一意孤行,既不篡位又不还权于皇帝,那么他就会处于很危险的境地,自己说不定就会步董卓下场,把他老子辛苦打下的基业败光,让刘备或孙权乘虚而入。最后的结果仍然是“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

到那时,乘曹魏内乱,说不定会让刘备这个“假皇叔“拣个大便宜,与曹魏阵营的保皇派里迎外合,攻破洛阳,一统天下。倒是司马家族篡夺曹魏,三国归晋的可能性小了不少。


神舟六


不会。

问这个问题的人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无视了儒家在中国的存在。

历史上的权臣,要不篡位自立,要不就是被帝王势力反扑,诛灭九族。不可能一直保持像日本幕府统治那样的形态。这是因为儒家的君君父父臣臣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挟帝自立,首先使自己在道义上就处于不利的一方了,还不如禅让,而儒家经典里正有一套关于禅让的系统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