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時代,父母的認知要不要更新升級呢?

無論是教育專家還是普通家長,人人都談論近在咫尺的人工智能時代。大家熱議的,往往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語文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甚至正在醞釀改革,將計算機編程設為中學必修課。但是,作為學生首當其衝的老師,父母的認知同樣需要更新升級。

​人工智能時代必定以智慧創新為主流,必定以強調個性和創新為重點。父母所主導的家庭教育,也必然要發生巨大的變革!父母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最好辦法,就是付出耐心和虛心。耐心地與孩子一起成長,虛心地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在學習中成長。

在人工智能時代,父母的認知要不要更新升級呢?

在人工智能時代,父母的認知要不要更新升級呢?

基於上述理解,我個人暫且將父母攜手孩子的共同學習模式概括為“一個重點兩個抓手”。

“一個重點”,就是明確構建家庭學習氛圍的重點,即形塑孩子的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的形塑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需要父母督促孩子培養各種良好的習慣。一個具備了健康人格的孩子,未來無論成績好壞還是運氣優劣,首先會成長為一個適應社會大環境需求的合格個體,可以毫無違和感地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各種潛在的風險和機遇。

我想,無論是之前的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還是未來的人工智能社會,家庭這個基本單位不會解體,那麼,以形塑孩子健康人格為重點的家庭教育也不會發生改變。在這個層面上,老黃曆沒有失效。父母依舊可以遵守“家校聯合”的思路,為學校老師的教學提供助力。比如督促孩子養成有關閱讀、寫作和實踐的學習習慣,通過交流溝通促進孩子形成明辨是非、認知社會現狀的基本能力。

同時,父母不能忽視互聯網技術對未來人才的要求。周鴻禕在《我的互聯網方法論》中提到,互聯網社會的主要特徵就是“多樣性”和“開放性”。那麼,父母就要及時地為孩子傳遞新的見聞知識,積極培養提升孩子對知識多樣性和信息開放性的承受力。

具體到實際中,我們家的主要做法是:第一,提升孩子對事物的觀察領悟力。我們經常結合社會熱點,拉著孩子一起展開討論,目的是促進孩子產生同一個事物可以具備多種看法多種維度的認知,敢於提出自己的質疑和判斷;第二是引導孩子接觸一些從未聽說過的新知識。比如最近熱映的電影《蟻人2》,我們就結合劇情跟孩子聊一聊熱門時尚的量子領域知識或者科學探索故事。當然,我們不是科學家,我們只能起到一點藥引子的作用,能讓孩子對各種領域都產生一點點興趣就行。

“兩個抓手”,分別是父母做表率、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

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眼中的表率和楷模,這一點大家都不會反對。但是,父母做表率就一定輕而易舉嗎?未必!有一位教育專家說過,今天的年輕父母以90和80後為主體,大都是網絡高手,教育孩子使用網絡會輕車熟路。但大數據卻透漏出這樣驚人的事實:年輕的父母也在落伍!

在人工智能時代,父母的認知要不要更新升級呢?

在人工智能時代,父母的認知要不要更新升級呢?

記得當年家裡的長輩看到我在電腦上碼字寫文章,通常會說,“玩電腦別玩得太晚了。”這是句善意的提醒,但卻表明,長輩把電腦和遊戲機混為了一談。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我們一般年紀的父母們,對孩子和網絡的認知是不是就日新月異了呢?恐怕也沒有。

據一項權威部門調查表明,中國的父母對孩子上網通常懷有恐懼感。大傢伙有擔心影響視力與健康的,有擔心疏遠人際關係和家人關係的,有擔心交友不慎的,有擔心影響分辨能力的,也有擔心耽誤學習影響成績的。總之很多人潛意識裡認為,只要孩子上網就是玩遊戲,網絡是玩具不是學習工具。大家的這些隱憂不無道理,但卻會導致對網絡的看法妖魔化,影響到家庭和諧。

所以說,最難改變的不是孩子的習慣,而是父母自己的認知和習慣。在伴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我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即所謂家庭教育不僅僅是父母教育孩子,更是改變父母自己。如果父母天天抱著手機卻嚴禁孩子接觸手機網絡或者新媒體,本身就不具備說服力,反而影響親子關係。在網絡強大的時代,父母需要的第一個抓手是,以身作則,首先自己處理好網絡娛樂與學習之間的關係。

具體到我們的做法就是:和孩子約定學習時間。在此期間除了處理公務和輔助孩子學習,絕不碰手機。學習結束可以一起玩一起琢磨好玩的內容。既然擔心孩子會接觸到不良事物,那父母和孩子一起辨別不是更加安全有效嗎?

既然父母願意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接觸網絡,那麼就自然而然涉及到第二個抓手:通過共同感悟,虛心向孩子學習。

我們的孩子,是典型的05後,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對於電子技術網絡社會往往具有無師自通的超強能力,比父母學習領會得更快。面對這樣的事實,父母完全可以虛心做孩子的學生,放低身段,放下架子,和孩子在學習探討中加深感情,培養更加牢固的親子關係。畢竟,有了值得信任的親子關係,才會有真正的家庭教育。

在人工智能時代,父母的認知要不要更新升級呢?

在人工智能時代,父母的認知要不要更新升級呢?

在我們家裡,女兒寫完學校的作業,就會拿起我們夫妻的手機,有時按要求上傳自己完成輔導班作業的視頻或圖片,有時還會和我們一起在網上購物,討論該為家裡的長輩們買什麼樣的禮物。在這個過程中,她的操作速度明顯要快過我們,還會忙不迭地指導我們,熱鬧一會兒就自己安靜地去看書。我們幾乎不必擔心所謂網絡的隱憂。因為在孩子看來,網絡就是個工具。相互學習並沒有剝奪父母的尊嚴和權威,反倒融洽了親子關係。

擔當教育孩子重任的父母,不一定要成為未來學家或者科技精英,但卻可以付出耐心和虛心,更新升級自身對於網絡信息時代的認知,為孩子營造出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環境。不管將來的人工智能時代究竟怎樣,相信孩子一定會具備必要的自信心與適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