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劉禪下令清查其家產,得知了什麼真相使他當場摔杯子?

既無忘


如果要說中國歷史上最和諧的君臣關係,肯定就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與君主的關係了,這個臣就是諸葛亮,而君可以是劉備,也可以是劉禪。

諸葛亮的丞相之職是誰封的?是劉備封的。劉備不僅封諸葛亮為丞相,而且身受輔政大權,完了之後還有: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這個創業近四十年的蜀漢開國之君,什麼風險沒遇到過,什麼人沒見過,但對於諸葛亮,他看得很明白,這是一個標準的正人君子,所以劉備還對劉禪說了: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何時看錯過人?況且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託付的,不僅僅是蜀漢江山,劉氏後裔,還有未完成的理想和事業,他堅信諸葛亮可以更好的幫他及他的子孫後代完成。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劉禪給的,劉禪不僅讓諸葛亮開府,任命他為益州牧,而且還: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那一年劉禪17歲,以後世開上帝視角來看劉禪,他最多也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卻一不小心放在皇帝的位置,並非劉禪愚蠢昏庸,也不是劉禪聰明伶俐,而是他是一個沒有皇帝能力的普通人,德不配位,造就了劉禪的悲劇,也許不是悲劇,至少劉禪是善終。



17歲,一個並不算小的年齡,與此可以參考的是:17歲的孫策已經護送父親的遺體回到家鄉,同時繼承父親的事業開始打拼。17歲絕對是一個可以自已做主的年齡,對於劉禪同樣是如此。

但劉禪的選擇是:

政則葛氏,祭由寡人。

劉禪是被逼的嗎?沒有。這是劉備的遺命,同時也是劉禪的選擇,一個17歲少年天子的選擇。劉禪選擇了由諸葛亮總理大權,而自已只負責祭祀祖先,這就是明顯的做個名義上皇帝的,僅此而已。



諸葛亮自此開始了獨攬大權的11年執政時光,這期間,諸葛亮除了要治國,還要平亂、北伐,以實現劉備遺命和蜀漢的長治久安,不僅如此,諸葛亮還費盡心思的以“相父”身份管著少年天子劉禪,讓劉禪親賢臣,遠小人,以郭攸之、費禕、董允教導劉禪,劉禪就像一個叛逆期的少年一樣,總會有些不爽,但不爽歸不爽,但這是國家大事,容不得一絲馬虎。

諸葛亮終於累死在北伐的路上,諸葛亮去世前,劉禪派人問接班人問題,諸葛亮回答了蔣琬、費禕,劉禪照辦了,僅僅出於對維護蜀漢政治秩序而禁止給諸葛亮奔喪的行為,也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理解劉禪對諸葛亮的恨意,實在是無知之舉。



諸葛亮的官職是丞相領益州牧,基本上是所有大大小小的蜀地官員的上司,對於蜀地的官員來說,諸葛亮等於是君,蜀地的官員是臣,這是東漢時期的二元君臣關係所決定的,所以譙周這樣的與諸葛亮政見完不同的人,也會去奔喪,不是譙周認同諸葛亮,而是這就是禮儀,劉禪要是不禁止,那麼蜀地的官員都得給諸葛亮奔喪,那政治秩序不就亂了。

諸葛亮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申報個人財產的政府官員。在諸葛亮給劉禪的上書中清楚的說到了自已的個人財產: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



臣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孫們的日常衣食費用已有寬餘。至於臣在外任職,沒有額外的花費安排,隨身衣服飲食全由國家供應,無需再置其他產業,來增添家財。待臣離開人世時,不讓家有多餘衣物,外有多餘錢財,使自己辜負陛下的恩寵和信任。

諸葛亮的這點財產,無非就是小地主水平的財產,與蜀漢丞相的身份完全不相符,而劉禪所謂的清查諸葛亮的家產,只不過更加證明了諸葛亮所言非虛,在得知真相後,劉禪只有羞愧之心,只得摔杯以氣憤讓他輕信讒言的人。



說諸葛亮貪權,他卻沒有把權力世襲,傳給自已的親信和兒子;說諸葛亮纂位,他卻沒有任何造反之意,盡心盡力輔佐劉禪。

諸葛亮有纂位的能力,有纂位的實力,但就是沒有纂位的行動,這是他與曹操、司馬懿之類的本質區別。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很多人看來,劉禪是個沒心沒肺的皇二代,樂不思蜀的傻胖子,但實際上劉禪是一個頗具政治智慧的人。


蜀國被滅後,劉禪靠著一句“樂不思蜀”成功保命,已經成為歷史上亡國之君明哲保身的成功案例,但劉禪還在蜀國做皇帝時就已經展現出相當的政治智慧,集中體現在對待諸葛亮的態度上。

諸葛亮是蜀國奠基的頭號功臣,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達不到“三分天下”的成就,因此劉備對諸葛亮給予了充分信任。臨終前,劉備白帝託孤,囑以重託,甚至說如果劉禪做不好皇帝,你就廢了他自己做皇帝。而諸葛亮也投桃報李,以自己的鞠躬盡瘁回報了劉備的信任,盡心竭力輔佐劉禪。


劉禪知道自己缺乏治國理政的經驗,他也瞭解諸葛亮的忠誠和才幹,所以乾脆直接放手讓諸葛亮去主持朝政,自己樂得清閒,這種方式其實很符合現代法人治理模式——董事長只是出資人和控制人,委託總經理全權管理。

但諸葛亮的大權在握,事必躬親卻無形中架空了劉禪,加上諸葛亮威望極高,群眾基礎好,搞的劉禪這個皇帝很沒有存在感,幾乎成了傀儡,而歷史上達到這種程度的權臣,結局都不太好——不是生前被滅,就是死後被清算。


劉禪好歹是個皇帝,尤其當他年長懂事後,很想把丞相的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對諸葛亮逐漸產生了厭惡心理,認為是諸葛亮把持朝政,形成一片籠罩在天空的巨大陰影,把自己搞成了傀儡,但他不可能在諸葛亮生前就滅了諸葛亮,他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這個必要,諸葛亮只是掌握權力,沒有把劉禪取而代之的威脅。

所以劉禪決定在諸葛亮死後動手。

諸葛亮死前給劉禪上表說自己只有800棵桑樹,十幾畝薄田,別無其他財產。劉禪不相信,他認為堂堂一國丞相,怎麼也有個萬貫家財,這是一個打倒諸葛亮的好機會,便派人暗中核查諸葛亮的家產。


劉禪打了一招如意算盤。如果核查發現諸葛亮財產很多,那就是對皇帝不老實,諸葛亮清廉忠誠的人設會完全崩塌,劉禪就可以藉機摧毀諸葛亮這個全民偶像,出一口惡氣。如果核查發現諸葛亮真是特別清廉,那麼就可以順水推舟,把丞相表揚一番。

使者回來後向劉禪彙報:丞相當真是一生清廉如水,家無餘財。

劉禪聽了心情很複雜,一方面當得知真相後,他心裡放下了一塊石頭,不必再推翻諸葛亮這個強大的偶像,長舒一口氣;另一方面,他覺得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諸葛亮抱有深深的慚愧之意。

慚愧之下,劉禪做出一個舉動——當場把杯子摔倒在地:丞相,阿斗錯怪你了啊!


事實證明,諸葛亮對蜀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諸葛亮死後,蜀國再無經天緯地之人才可用,平庸的劉禪只能任用平庸的人才,後來更是寵信黃皓等奸佞之人,國力一天不如一天,很快便衰落下去,把蜀國和自己送上了亡國之路。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諸葛亮,當時劉備給了諸葛亮非常大的權利,甚至直言不諱的說:你比曹丕強上十倍,如果兒子還行就輔助他,不行就直接廢了他。劉備還讓劉禪以後要向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實際上讓諸葛亮做了蜀漢的太上皇。蜀漢的大事小事都是諸葛亮說了算,諸葛亮在蜀漢前期的時候主要管政治,後來諸葛亮政治軍事一手抓,成為了蜀漢實際上的控制人。

不過諸葛亮是非常忠心的,以他的勢力想要廢掉劉禪基本上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劉備死後根本沒有留下幾個心腹大將,張飛和關羽一死,劉備的核心幕僚集團實際上已經消失了。不過諸葛亮從來沒有動過廢掉劉禪的心思,在別人請求諸葛亮稱王的時候,諸葛亮也拒絕了。因為諸葛亮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完成劉備的遺願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前後六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最後遺憾的去世。在快要去世的時候,諸葛亮給劉禪寫了信,在心中說自己家裡有良田15頃,桑樹800棵,子孫後代都可以自給自足。

劉禪在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後,想到自己這麼多年被壓迫的痛苦,下旨禁止民間給諸葛亮立廟,並且帶人去諸葛亮家清查他的家產。諸葛亮清廉是出了名的,但是劉禪不相信,其實換做誰也不會相信。一個在權力中心十幾年的人,家產竟然只有15頃地,800棵桑樹。劉禪希望自己能夠看到諸葛亮家裡面黃金滿地,這樣自己就能解一解惡氣了。

但是看到清查的結果之後,劉禪徹底的震驚了,因為諸葛亮確實是只有這麼少的家產。看到諸葛亮這麼清廉,劉禪為自己懷疑諸葛亮感到了非常的悔恨,氣的當場摔了杯子。劉禪這時候才明白,諸葛亮確實是自己的好相父,是一個真正把自己當成兒子一樣來輔佐的相父。

筆者在這裡要小小地評價一下諸葛亮,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在蜀漢權力中心十幾年的時間,不僅沒有二心,而且還清廉自律,實在是古代官吏的典範。

劉禪在這時候才感到了諸葛亮確實是一個沒有私心的好相父,雖然劉禪還是沒有允許人們給諸葛亮立廟,不過對於誹謗諸葛亮的人,劉禪給予了嚴厲的懲罰。當時蜀漢有一個人看到諸葛亮死了,劉禪沒有允許給諸葛亮立廟,就準備落井下石誣告諸葛亮。說蜀漢之前連年征戰都是諸葛亮的錯誤,他這個人在世的時候,將蜀漢置於危機之中,現在他死了,我們應該高興。劉禪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憤怒,直接殺死了這個人。

後來劉禪一生都保持著對諸葛亮的絕對尊重,等諸葛亮的兒子長大後,劉禪給諸葛亮的兒子加官進爵,並且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亮的兒子,兩家成了兒女親家。


鄧海春


所謂的“在諸亮死後,劉禪下令清查其家產,得知了什麼真相後,使劉禪當場摔杯子”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那麼,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到底有沒有想著清算諸葛亮,或者說收拾諸葛亮的家人呢?今天,我們就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一二。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生前曾上表說自己沒有多餘的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也都是朝廷賜封,即使這些也夠自己的兒子自給自足了,沒有多餘的財產。這算是諸葛亮主動上報個人財產,劉禪信不信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諸葛亮至死也是如此,更是在臨終前留下遺言,將自己葬在定軍山,只需要挖一個洞,夠自己的棺材放進去就可以了,並且就穿自己平常的衣服入葬即可,不要放任何隨葬品。

然而,一些好事者編出了劉禪因不滿諸葛亮生前對他的嚴加管教,在諸葛亮死後,派人清查了諸葛亮的家產,企圖對諸葛亮進行清算。然而,清查的結果是跟諸葛亮生前上報的一模一樣,這讓劉禪大吃一驚,並且極為羞愧,當場摔杯子。然而,這一切純屬謠言。那麼,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是怎樣對待諸葛亮的家人,有沒有想著要清算諸葛亮呢?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承襲了武鄉侯的爵位,並且在諸葛瞻17歲的時候,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瞻。後來,諸葛瞻進入朝堂,由於諸葛亮的原因,諸葛瞻一路升遷。後來,更是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再後來,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領兵出征,最後諸葛瞻與兒子諸葛尚一起戰死沙場,劉禪開門投降。諸葛亮三代人都為他老劉家盡忠了,真可謂滿門忠烈。

總之,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並沒有像其他的皇帝們對於像諸葛亮這樣的顧命大臣進行政治清算,但是劉禪也並非對自己的“相父”諸葛亮毫無怨言。實際上,在諸葛亮死後,蜀國的百姓們紛紛要求給諸葛亮立廟,但是劉禪以此違背禮制而不允許,百姓們只好每年在道路上私祭諸葛亮。後來,直到263年,蜀國馬上就要滅亡的時候,在朝中大臣的請求下,劉禪這才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可見,劉禪對諸葛亮這位相父還是有所不滿的。只是阿斗不傻,他知道朝中大臣都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外面更有手握重兵的姜維,他作為一個光桿司令,不敢造次,只能繼續裝傻充愣,維持現狀,伺機而動。因此,他不僅沒有對諸葛亮進行政治清算,相反還拉攏收買諸葛瞻等一幫舊臣,同時還扶植宦官黃皓,與姜維基本在朝堂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相互制約,而他自己居中調節,從而逐步掌握國家大權。所以說阿斗不傻,我們長期以來都小看他了。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諸葛亮最好的寫照,而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下令清查諸葛亮的家產,得知了自己果然是冤枉了相父的真相後,深感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此,後悔不已當場摔杯子。

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

劉備白帝城託孤,相當於將蜀國的大權全部都交給了諸葛亮,並且直接說道,如果劉禪不是仁君,你可取而代之。劉備死後,諸葛亮將政治軍事大權全部集於一身,而此時諸葛亮就是蜀國的實際掌舵者,雖然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賢相,但是在自己對國家的逐步掌控的過程中,無形之中就架空了劉禪。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要下令清查諸葛亮的家產?

蜀國一向給人的感覺都是君臣上下一心,內部團結,沒有爭鬥,但是正所謂有人便有鬥爭,何況是一個國家呢!因此,諸葛亮雖然生前無人敢反對,但是在其死後,總有奸佞的人向其身上潑漲水,諸葛亮臨死的時候上書給劉禪說道:

自己家裡有良田15頃,桑樹800棵,子孫後代都可以自給自足!


對此,劉禪是不相信的,如果諸葛亮不說這個還好,一這麼說,反而引起了劉禪的不快,諸葛亮生前掌控著整個蜀國的大權,而自己則近乎成為傀儡皇帝,劉禪多少都是對諸葛亮有些怨氣的,諸葛亮掌控著整個國家又豈會就有這點家產,誰都不會信啊,因此,劉禪便想到要打一下諸葛亮的臉,甚至提升一下自己的威望,於是下令清查諸葛亮的家產。

劉禪為何氣的摔杯子

劉禪清查諸葛亮的家產後,發現與自己想象的一點也不一樣,諸葛亮家中果然僅有這點家產,這不是打諸葛亮的臉,這是打自己的臉。諸葛亮,自己的相父這麼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首出師表打動千萬人的心,而自己卻還對其不信任,更是在其死後做出清查他的家產的荒唐事,這實在是大不敬,是要被千萬人所恥笑的。因此,劉禪又氣又怒又後悔,而此時正好手裡有個杯子,便摔杯子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怒。


千古一相諸葛亮是無數人的典範,有才華、有相貌、有能力、又清廉、又忠誠、又是好男人,總之萬千優秀品質集諸葛亮於一身,雖然諸葛亮六出祁山均以失敗告終,最後更是身死五丈原,並沒有帶蜀國走出困境,但是諸葛亮的精神卻流傳了下來,並且永垂不朽!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諸葛亮去世前,給後主劉禪上了一個自己的財產表。

用意就是來說明自己給後人留下的遺產的情況,大致他家的財產就是桑樹八百株,土地十五傾,除此之外,再無餘物。

劉禪看到這樣的財產表,看到了這樣清廉的諸葛亮,是感動呢?還是感動呢?還是感動呢?

在我們的想象之中,劉禪應該是感動的吧。

但是,實際上劉禪會相信諸葛亮所說的嗎?

他若是相信的話,他若是對諸葛亮很滿意的話,他就不會在諸葛亮死後,立刻把丞相的職位給廢掉。

可以說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劉禪一直都是很鬱悶的,因為他一直都是活在了諸葛亮的淫威之下。

諸葛亮對他的管教是十分的嚴格的,一旦諸葛亮發現劉禪鬆懈了,沉迷酒色了,就會當面斥責他。

面對諸葛亮的斥責,劉禪也不敢有任何怨言。

因為他還清楚的記得,他的父親劉備去世的時候,叮囑給他的話。

劉備先是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義父,要對諸葛亮的話言聽計從。

若是諸葛亮覺得,劉禪不是自己要輔佐的人,是個昏庸的主,諸葛亮就有權利廢掉他。

正是這些言語,劉禪記在了心理。然後,他不敢頂撞諸葛亮的。

據說劉禪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沒有怎麼出去遊玩過,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去了一趟都江堰,他感覺自己開眼界了,天下還有這樣的美景。

可想而知,諸葛亮對劉禪看管的有多麼的嚴。

正是劉禪對諸葛亮不滿,所以在諸葛亮去世後,很多大臣都說諸葛亮的壞話,給諸葛亮穿小鞋,他們說諸葛亮擔任蜀國丞相幾十年,他怎麼可能就這點家產。

他們還說諸葛亮,利用職務之便,貪汙過多少銀兩,霸佔了多少良田。

劉禪聽到這樣的言語,簡直就是怒不可遏,於是,他就下達了嚴查諸葛亮財產的這件事。

劉禪也不相信,諸葛亮這麼一個響噹噹的風雲人物,只有這麼一點家產的,他的心裡想的是讓諸葛亮身敗名裂的。

但是,調查人員給劉禪回覆諸葛亮的家產的時候,猶如扇了劉禪一記響亮的耳光。諸葛亮去世前,上的那個表,確實就是他的全部家產。

你說,劉禪聽到這個消息,他怎麼不發怒呢?

畢竟諸葛亮光明磊落,鞠躬盡瘁,為蜀國耗盡了生命,他不但不知感恩,反倒是還猜疑人家,你說這不是徹頭徹尾的白眼狼嗎?

劉禪得知真相之後,面對群臣的時候,只好把杯子給摔了。

言外之意就是說,我是相信丞相的為人的,都是你們這些小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猜疑這猜疑那,你們不說諸葛亮貪汙軍餉,霸佔良田嗎?如今已經水落石出了,你們怎麼沒有讓你說話了。

劉禪之所以摔杯子就是心虛,就是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就是把要查諸葛亮的這個事轉移到大臣們身上。

說白了這個鍋,他劉禪是不背的。


漢史趣聞


劉禪的確對諸葛亮心懷不滿,有兩點可以佐證:

其一,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奔喪。

古人有禮,死者為大,奔喪是完全合乎情禮的行為,然而諸葛亮剛剛駕鶴西去,三軍便接到了劉禪的密令:“禁止奔喪”。

《三國志譙周傳》有載:“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諸葛亮死於交戰之中,譙周得知消息後,即刻出發前去奔喪,然而等他抵達後,劉禪卻下了詔書,禁止奔喪,全軍上下,唯獨譙周提前趕到,完成奔喪之舉。

從“詔書禁斷”四個字可以看出,這是劉禪親自下達的命令,而“禁斷奔喪”,雖然也是諸葛亮生前的意思,為的是防止他的死訊傳出,容易被魏軍利用,以此擾亂蜀國軍心,但拋開這一點,即使單獨為諸葛亮舉行秘密葬禮,於情於理也沒有絲毫不妥,且不需要告知天下,只是簡單舉行一番儀式,表達對於他一生所做貢獻的敬仰與恭送即可。

然而劉禪卻下令禁止奔喪,這也就意味著除去唯一前去奔喪的譙周,幾乎無人為諸葛亮送行。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禪對諸葛亮是心懷不滿的,畢竟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劉禪在整個蜀國朝野的話語權並不重,甚至達到事必徵求諸葛亮意見的程度。

我想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君王,能心甘情願讓謀臣把持朝政,即使這位謀臣是先王劉備萬分信任的諸葛孔明,但歸根結底他也只是“臣”,劉禪則是“王”。

其二,諸葛亮西去後,全軍乃至民間均呼籲為其立廟,以表彰其生前卓越功績,然而劉禪再次予以拒絕,甚至不聽取相關意見。

以研究古代人文著稱的文獻《襄陽記》中,曾有如下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僅看最後四個字“後主不從”,便可瞭解劉禪大概的旨意,“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說的正是諸葛亮剛剛離世,各地官吏與百姓便請求為其立廟,然而劉禪卻對此不予理睬。

他給出的理由其實也很正確,漢朝時便規定只有皇帝駕崩才能立廟,其餘人等,一律無此待遇。

然而之後由於民間輿論太過猛烈,各地百姓不斷請求為諸葛亮立廟,劉禪眼看民意難違,最終只得為其立廟,以平民息。

綜上所述,劉禪對於諸葛亮的確心懷不滿,畢竟劉禪在位早期,諸葛亮始終大權在握,雖然他並無謀反之意,但對於劉禪來說,整個蜀國朝野並非自己一人說了算,之前劉禪年紀尚幼,對治理國家等同無知,自然大事小事皆言聽計從於諸葛亮,然而隨著劉禪年紀漸長,慾望與權力不斷擴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在某些關鍵問題上難免就會對諸葛亮心生異見。

而之後劉禪帶人抄了諸葛亮的家,更能直接說明問題,如果劉禪當真對諸葛亮深信不疑,自然也不會輕易聽信宦官黃皓的讒言,從而做出抄家之舉。

為洩心頭之恨,劉禪思索半天,最終決定給諸葛亮扣一頂貪贓枉法的帽子,但既然要定罪,就必須得拿證據說話,於是下令清查諸葛亮的全部家產。

然而找遍諸葛亮全家上下,卻並未找到貪汙物證,與此同時,劉禪看到了諸葛亮親自給他寫的一封書信,名為《自表後主》,信中提到:

“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這句話可以總結為,諸葛亮聲稱自己並無多少財產,只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田地十五頃,子子孫孫完全可以憑藉這些家產自供自足。

劉禪起初對此表示不信,結果下屬在清查過後,如實稟報稱,諸葛亮確實只有八百株桑樹與田地十五頃。

得知這一結論後,劉禪發現與諸葛亮的家產與他信中提及的分毫不差,劉禪因而對自己惱羞成怒,認為完全找不到能抹黑諸葛亮的把柄,由此勃然大怒,一氣之下摔了杯子。

總體而言,劉禪對於諸葛亮是又愛又恨,愛的是蜀國沒有諸葛亮,就如同馬失前蹄,恨的是諸葛亮在世時對朝野操控太深,一度威脅到劉禪的地位。

所以不管怎麼看,劉禪對於諸葛亮的感情都是極其複雜的,你說他恨諸葛亮,的確恨過,說他愛諸葛亮,他也愛之深切,不惜在諸葛亮死後,重用他的兒子諸葛瞻。

誠然我們後人看待古人的角度,也只是通過流於後世的史料去推測,具體當時如何,正如那句名言所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錢品聚


公元223年6月,這是改變了劉禪一生的一段時間,不但從一個懵懂少年演變為一位國主,並且由於他的父親劉備的臨終託孤,讓他在很長的時間裡只能作為一個象徵存在。這一年,他17歲。

同樣是17歲,東吳的孫權承繼王位時卻表現出了讓人難以置信的成熟和穩重,連曹操都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很多人都用孫權的17歲來對比同樣是17歲繼王位的劉禪,其實這樣的比較本身就不具有公平性。

我們先看孫權。孫權家族顯赫,歷代統治東吳,民意順從,政局長期穩定,從小接受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正統教育,雖然臨危受命,但其兄留給他的是完善的政治體系,再加上有母親吳國太坐鎮,順利的完成了執政過渡期。

再來看看劉禪:

劉禪的17年時間歷經生死,能活下來都是個奇蹟。母親早早死於戰亂,顛沛流離的生活不要說系統的教育,連最起碼的父愛能得到多少都是疑問。所以我們看三國演義中的劉禪和三國志中的描述,大多是品性良厚,但絕對屬於不善言辭的。


在這種情況下的繼位,他父親也像孫策一樣,就給了他一樣遺產,那就是諸葛亮。但不同的是,孫策是將內事外事的使用權留給了他的母親吳國太,在平時,是不干涉孫權執政的,只在必要時給予指點與糾正。而劉備則將整個蜀國的決定權留給了諸葛亮,並且給了他更大的權利,如果劉禪不稱職,可以隨時取代他。

劉備只是用這個對諸葛亮進行道德綁架,他知道越是這樣,劉禪反而越安全。但是一個歷經生死,視安全為奢侈品的17歲孩子,卻不的不接受隨時有可能被取代的火山口上。再弱智的人都知道如果諸葛亮願意,隨時可以取代他,而且是民心軍心所向,所以,劉禪自始至終對諸葛亮無不是唯唯諾諾,唯命是從!劉禪的聰明就在於此,用自己的年輕來換取執政的時間延續。他是明白諸葛亮是鞠躬盡瘁的,但越是這樣,他反而越覺得有危險。這也是為什麼每次諸葛亮戰爭上取得成績,身邊近臣一嘀咕他就下旨撤兵一個道理。

諸葛亮智商很高,但情商絕對的低水平。在李嚴因錯被貶為庶民(這是公認的可以繼承諸葛亮衣缽的),趙雲病死後,因為對劉禪的極度不信任和匡扶漢室的歷史使命,諸葛亮獨攬軍政大權,成為一代權臣。他把劉禪當做自己的孩子來對待,卻不明白劉禪此時此刻的心情!

任何一個帝王,無論他能力的高低,只要是正常人,都不會滿足於做別人的牽線木偶。終於等到諸葛亮死而後己了,劉禪迫不及待的去抄諸葛亮的家,他想從道德上先打到諸葛亮神話的地位,可沒成想,諸葛亮家雖不是家徒四壁,卻找不出一兩劉禪想象中的不義之財。劉禪無法擊敗一個死去的人,終於可以不當木偶的他,得到的卻是更大的憤怒,因為每個人都會用他的相父來要求他。

直到諸葛亮去世30年後,劉禪才迫於朝中和野外的壓力,為諸葛亮立廟祭祀!不知道地下的諸葛亮,是否會後悔他對於劉禪孩子般的管教呢?


生活問道


以前看過的一部韓劇《郎朗與檢察官》中有這麼一個片段,女主角尹貞淑和男主角權赫俊初次見面的時候就是權檢察官在背《出師表》。身著漢服的權檢察官風度翩翩,讓尹貞淑一見傾心,兩人的浪漫愛情也由此展開了。這部片子很火,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諸葛亮是個厲害的人物了,他憑著一首《出師表》名揚天下,更是因為和劉備父子的君臣關係而流傳千古。

諸葛亮原本布衣,在襄陽隆中隱居,在劉備不惜降低身份,三顧茅廬的情形下,提出《隆中對》,更是出山輔助,為劉備父子為蜀漢可謂是鞠躬盡瘁,油盡燈枯了。

可是據說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不僅沒有同意給他立廟,更是親自下令清查其家產了,折騰了一番後,劉禪更是直接摔了杯子。這就有點不可思議了吧,到底真相如何了?我們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吧。

一,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

章武三年的春天,劉備病重,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特意把諸葛亮召來,然後說了下面的這番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為成都之主。”

這段話的意思很簡單,劉備希望諸葛亮輔助劉禪,要是劉嬋無能的話,就直接取而代之自己可以稱帝了。關於這段話,很多人分析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或者說是給諸葛亮下套,我完全不贊同這種看法。要知道劉備一直是弘毅寬厚,是很看重兄弟情義的,所以才不願意和東吳和好,堅持發兵討伐東吳為孫羽報仇了。

劉備當然很清楚自己的孩子幾斤幾兩,他應該明白以其讓蜀國被滅國,還不如讓賢給諸葛亮了。所以白帝城託孤在我看來,真的就是一段君臣魚水情深的佳話了。

二,諸葛亮為劉禪為蜀漢鞠躬盡瘁。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當然沒有自己稱帝,而是繼續兢兢業業地輔助劉禪,為了蜀國可謂是鞠躬盡瘁了。諸葛亮最大的理想就是一統天下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可是很不幸的是卻在五丈原病逝了。他給自己的身後事做了安排,其中就有下面的話:“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啥意思了?諸葛亮這話的意思就是說自己家裡有田十五頃,有桑樹800棵,自己的子孫後代衣食無憂了,不需要去過多的照顧。說句實話,看見這話還是很震撼吧,堂堂一個蜀國的丞相,居然就這點遺產嗎?

三,劉禪下令抄家,怒摔杯子。

<strong>平時被諸葛亮打壓過的奸吝小人看著諸葛亮死了,認為時機到了,都去找劉禪告狀,說諸葛亮家產可大了,說他這麼多年侵吞了很多財產,家裡的金銀珠寶都沒地方放了。

劉禪一聽,還真的開始狐疑了,劉嬋的皇帝之位本來就很窩囊,事事都要聽從諸葛亮的,要是諸葛亮真的是一個為了自己私慾而做事的人,那自己豈不是被戲耍了很多年了。於是劉禪下令抄家,去看看諸葛亮到底有多少家產了。

最後的結果是諸葛亮還真的是清清白白多年了,家裡就他說的桑樹和薄田了。劉禪明白了諸葛亮真的是一心輔助蜀漢了,他當即摔了杯子,為自己的莽撞感到羞愧了。

故事倒是講完了,可是需要說明一下,故事是來源於野史了,真假未知,我個人認為是杜撰的。要是說劉禪不舒服諸葛亮掌權多年是有可能的,因為他當時並未同意給諸葛亮立廟,可是要說抄家,那幾乎是不可能了吧。

實際上,在諸葛亮病重的時候,劉禪派人去探望,還問了此後的國家大計。諸葛亮死後,還追諡他為忠武侯,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我是木魚,小女子一枚,卻痴迷於近現代史的風起雲湧,每日更新,喜歡就關注我吧,感謝有你。


湘西小木魚


劉禪不是明朝萬曆皇帝,壓根沒有準備搞一場政治大清洗運動,同時也沒有下令清查諸葛亮家產,當然史書中也沒有記載劉禪摔杯子。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各種專家為了迎合普通大眾,開始大肆鼓吹陰謀論。說劉備臨終時遺命諸葛亮為託孤大臣,從此諸葛亮掌握蜀漢軍政大權,處處壓制劉禪,不給劉禪掌權的機會,劉禪也因此對諸葛亮敢怒不敢言。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終於找到了機會,準備來一場大型的政治清洗運動。此時,恰好有小人逢迎劉禪,彈劾諸葛亮貪贓枉法,聚斂了大量財富。劉禪因此徹查諸葛亮的家產,但後來經過查證之後發現諸葛亮家產非常少,所以憤怒摔杯。

關於摔杯的目的,專家持有兩種意見;第一是劉禪推卸責任,佯裝憤怒,將告密的小人推向前臺。第二種是對於自己的魯莽行為羞憤不已。





這種陰謀論非常符合大眾口味,所以很多人都表示贊同,因此,持有陰謀論觀點的人也提出了很多“有力的證據”,下面咱們一一來說一下。

第一、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禁止他人奔喪

這件事情出自於《三國志·譙周傳》,原文如下;

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諸葛亮去世後,譙周在家聞訊後,迅速啟程奔喪。但很快劉禪下達詔書禁止大臣奔喪,蜀漢官員就只有譙周因為行動迅速得以到達。



很多人以此說劉禪這是為了報復諸葛亮專權多年,但實際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原因在於諸葛亮病危時,劉禪曾經派遣李福探望諸葛亮,並請求諸葛亮安排後世的朝政大局,如果真的為報復諸葛亮,又怎麼可能會延用諸葛亮安排的官員呢?

另外,當諸葛亮靈位運回成都時,劉禪也曾素衣率領百官出成都20裡迎接,並且下令哀悼三日。以此可見,劉禪對諸葛亮是有感情的。

之所以劉禪禁止百官奔喪,原因是秦漢禮儀,門生故吏都需要去奔喪。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全國有大量的官員都是其門生故吏,如果全部去奔喪,趕上這種危機時刻,蜀漢朝廷搞不好就垮了,劉禪也會提前幾十年做安樂公。



第二、劉禪不給諸葛亮立廟

首先說一下,秦漢禮志,非天子、聖人不可立廟,臣子只能配享太廟。即便是漢初開國功臣張良、蕭何也沒有廟宇。三國時期張魯為紀念張良,也只是建立了祠堂供奉。

【及秦非笑聖人蕩滅典禮,務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

諸葛亮剛剛去世的時候,確實有人建議給諸葛亮立廟。按理說這種事情在當時是僭越等級的事情,但劉禪並沒有發怒,而是交給了臣子們議論。以此可見,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非常深。但無奈經過蜀漢朝議之後,大部分官員認為有失禮秩,所以劉禪並沒有同意。

不過,在景耀六年,劉禪終於找了一個機會,為諸葛亮超越了禮秩,立廟於沔陽。



第三、劉禪徹查諸葛亮家產

劉禪從頭到尾都沒有徹查諸葛亮家產,諸葛亮在去世時已經在《自表後主》即將自己的家產交代的清清楚楚,只有15頃薄田,800棵桑樹。很多人說有小人彈劾諸葛亮,劉禪才查證的。

關於小人彈劾,我也找到了出處,根據《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剛剛去世,一名叫做李邈的官員彈劾諸葛亮說;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李邈彈劾諸葛亮是真,但並沒有彈劾諸葛亮貪汙,而是說諸葛亮有狼顧之相、不臣之心。現如今諸葛亮去世了,使得邊境得以安寧,我們應該高興。

劉禪看了李邈的奏書後,只有一個表現,那就是大怒,立刻把李邈下獄,並且下令處死了。



從劉禪對待諸葛亮的態度來看,劉禪非常信任諸葛亮,並沒有任何發動政治大清洗運動準備以及想法。當然也沒有派人去詳細查看諸葛亮的財產,至於摔杯子一說更是無稽之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