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遇:國字宋河的產業哲學

文|王靜

全文2923 10分鐘

提到宋河,人們會想到中國禮遇。對中國禮遇進行深入挖掘,人們可以穿越2500年的時光,重溫公元前518年“孔子問禮於老子”那一段別有深意的偉大相遇。


中國禮遇:國字宋河的產業哲學


不過,孔子與老子在古宋河岸邊翩然舉杯,並不是宋河酒的起點,也不是中國禮遇的源頭。此時,華夏文明已走過三皇五帝、堯舜禹、夏商周,行至春秋,五霸爭雄,禮崩樂壞,中華民族正處在在黃帝以來最漫長、最漆黑的萬古長夜,諸子百家證明,各言其表,各行其是,但社會如何才能由“大亂”走向“大治”?

值此之時,老子作為周守藏室之史,致虛守靜、知雄守雌,孔子作為攝相事的魯國大司寇信而好古、直道而行。無論身居何職,兩位先哲都有輔教天子行政的志向和職責,他們的相遇別有一番深意,是救亡圖存的使命將他們聯繫在一起。

公元前518年,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中點。他們以酒為觸媒,論道古宋河岸邊,廣徵博引,探尋天地運行的大道,探討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這是一場關於華夏文明走向和中國哲學源流的對話,關乎歷史,也啟迪未來。

2500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深深領略出:炎黃子孫,道法自然,中國禮遇,國字宋河。

惟酒無量

中國民族自稱為炎黃子孫。根據中國的集美主義思維,炎黃不一定是具體某一個人的名字,也可能是最早的部落的名字。他們的確切年代已無從考究,大約距今5000年左右,所以說中華文明5000年。炎黃不僅締造了最早的中國,而且也大致締造了中國運營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就是天地之間的秘密,就是中國哲學的最早源流。道法自然,人是天地之間的樸素存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樸素”是中華先民最早的精神面貌,中國人自古崇拜淳樸。今天,人們常說的“古樸”,就是把“古代的中國”和“樸素”連接起來。


中國禮遇:國字宋河的產業哲學


但是當炎黃時代行至春秋,2500年已過,古樸之風漸漸被世人遺忘。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民不聊生。面對這個禮崩樂壞的亂世,孔子痛心疾首,但是他所推崇的周禮卻難以恢復。在此情況之下,他開始周遊列國,並在宋國拜會的老子。

二人對飲於宋河岸邊。孔子向老子傾訴自己內心的痛苦,老子告訴孔子他所推崇的周禮雖然尚在,但是已經是腐朽之物,而“天道運轉本有常道,日月、星辰椰子油氣光明和行列,禽獸本有群類,樹木各有生長,又何必高舉周禮和仁義,深怕眾人不知似的,拼命擊鼓去尋找那些迷失的人呢?你這麼做,就是在迷亂人的本性啊”(節選自林語堂《老子的智慧》)!

孔子聽罷不語,並依老子所言頻頻舉杯,大醉三天三夜。但是,酒並沒有麻醉孔子,醒來之後他說出了“惟酒無量不及亂”的醒世恆言。由此可見,“克己復禮”的孔子對酒保持清醒的認識,不會因為老子的大道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回到魯國之後,孔子繼續考察周禮,變革周禮,確定了以“仁禮”為核心的儒學思想,並編撰《詩經》,終成一代宗師,被後世尊為“萬世之尊”。

醉者神全

孔子謹言慎行,為民請命,老子道法自然,崇尚無為。他們的思想針鋒相對,談的並不算好。但是歷史應該感謝他們這一次偉大的相遇。他們的對話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別有深意。他們的會面儘管短暫,卻圓滿地完成了中國文化內部的第一次碰撞、昇華,奠定了中國文化“儒道合流”的千年軌跡。

天道長存,無為而無不為,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和改變歷史發展的規律。老子的言論讓孔子深知被自己奉為經典的周禮也需要與時俱進。同樣,孔子對周禮的執著及堅定信念也讓老子不斷反思:雖然道不尚賢,但是像孔子這樣的賢達,難道對於國家不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嗎?


中國禮遇:國字宋河的產業哲學


實際上,仁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道德則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仁禮道德不正是中國人文思想的精華所在嗎?在孔子問禮於老子之後的2500多年裡,兩大思想的合流已勢不可擋。國學大師南懷瑾說:“縱觀中國歷史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之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秘密,即‘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不論漢、唐,還是宋、元、明、清。

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實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是自然中的一種樸素存在。老子的“道法自然”構成了中國哲學的自由核心,而孔子的“仁義禮智信”則構成了中國哲學的有序表現。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能在泥沙俱下中穿越5000年時光,成為人類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斷、未曾消亡,並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文明。

內用黃老,外示儒術,這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與外在表現,中國的生活、藝術及文明無不帶有這樣的文化氣質。反映到一個人的性格上就是要麼積極入世,要麼消極避世,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奮發圖強時是儒教徒,失意時是道教徒。


中國禮遇:國字宋河的產業哲學


孔子在大醉三天三夜,醒來之後想到的是“惟酒無量不及亂”。這是儒家的慎獨、進取與入世。而道家學派最偉大的傳承者莊子對酒則是一種“逍遙、縱情、無我”的態度。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也不知也,醉也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懾。彼得權御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這是《莊子·達生》中對酒的精彩描述。莊子認為:酒能讓人精神更加高漲,思路更加狂放,達到“無我”的至高境界,因此,飲酒要盡興。盡興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無我”的逍遙,達到“醉者神全”。醉者神全,就是道家賦予中國酒的酒神精神。

中國禮遇 道法自然

中國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伴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而發展,促進了道法自然思想的形成。7000年前,華夏先民就掌握了釀酒技術。因酒能作用人的思維,讓人進入“無我,醉著神全”的逍遙狀態。因此,在先民心目中,酒是天人之間的介質,因為有了酒,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為現實。這是道家的酒。

同時,在遠古時代,酒又是極其稀缺的。因為稀缺,而且具有通自然的功效,所以酒常被用來祭祀祖先、神靈,進而在國家形成之後執行禮制、宗法的法器。在周禮中,酒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從釀酒生產到飲酒的場合,喝酒的多少,都納入了禮的範疇,盛酒的尊,喝酒的爵也都成為國家的法器。那個時候開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酒,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因此,孔子在大醉三天之後,才感覺到自己失了禮,說出了“惟酒無量不及亂”。這是儒家的酒。


中國禮遇:國字宋河的產業哲學


儒道結合,構成了中國的酒文化。儒道文化的第一次碰撞融合發生在老子故里,宋河岸邊。酒是中國人性情的表達,文化的認同,因此中國的酒也同樣具有這樣的精神屬性。孔子和老子對飲宋河美酒,不僅促進了中國哲學文化的合流,而且也讓儒、道兩大哲學流派的酒文化得以融合貫通。

孔子說“惟酒無量”,老子的弟子莊子說“醉著神全”。而今天的宋河,也就是老子與孔子曾經對飲的那個酒則說“中國禮遇,道法自然”。其中“道法自然”是中國釀酒人對酒的態度,釀酒的方法,而“中國禮遇”則是他們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敬畏。在中國釀酒人的心智中,人和酒都是天地間的樸素存在,既尊崇禮制法度,也崇尚自由,與天地和諧。

公元前518年,孔子問禮於老子,兩位先哲激盪對話,儒道兩家的合流,自此之後,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便開始以驚人的步伐邁入了大一統的征程。至今又是2500年,可世界運轉的大道依然如此。宋河酒見證了這一偉大的禮遇,從“惟酒無量”、“醉者神全”到“中國禮遇”、“道法自然”,國字宋河的產業哲學即由此而來。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產業哲學,國字宋河才在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新時代,爆發出驚人的產業能量,並給豫酒帶來了看得見的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