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小吃化與高端食材的大眾化是行業趨勢嗎

1、當下快餐行業所面臨的共性問題小吃快餐能帶來什麼?

快餐小吃化與高端食材的大眾化是行業趨勢嗎


快餐所面臨問題:

過去一二十年的發展紅利期已過,市場的三高壓力日趨沉重;

飯市短,客單低,成本收不住,營收已到天花板;

晚市、非飯市沒生意已成常態,投入產出不符合今天的商業邏輯;

受正餐、便利店的分流、蠶食嚴重,快餐店的營收出口大幅萎縮;

黑作坊騷擾,外賣平臺綁架,在劣幣驅除良幣的市場環境下,正規軍幾無利潤;

特定剛需,體驗度低,實體店的存在根基動搖;

2、我們再看看小吃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小吃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光環,有民生基礎,包裝後能進一線大賣場;

小吃的品種相對寬頻,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單人消費,可群體共享;

產品覆蓋快餐,兼容休閒,可全時段運營;

小吃適合組合消費,可拉高客單,提升消費滿意度;

最重要的是,小吃業態相對於快餐來講,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顧客不僅僅滿足於一路小跑填飽肚子,而是要求把節奏放慢,追求有品質的、有味道的、有氛圍的、有共享價值的消費場所。

快餐小吃化與高端食材的大眾化是行業趨勢嗎


小吃從業態屬性方面來講,在人效、坪效、時效等方面,已經全面的領先於快餐了。

現如今,做快餐費力不討好,不划算了,扛不下來了,這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關於快餐是否走向小吃化的結論。

也許,小吃化不是快餐的唯一路徑,快餐還可以定位上移,升級為簡餐,放大、放寬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和品牌價值,提升就餐滿意度。

當然,做簡餐又是另外一套打法,另外一套品牌系統了。

3、快餐小吃化、正餐小吃化的品牌都過得如何?

用兩個案例企業來說明:

案例1:雲味館的快餐小吃化、社區化推進得怎樣?

快餐小吃化與高端食材的大眾化是行業趨勢嗎


目測,雲味館由綜合體轉戰社區將面臨著幾個焦點問題:

1、由購物感性消費變為固定客群的剛需理性消費,首先必須要把價格的身段降下來,否則,街坊鄰居不買賬。

2、進社區如果還以快餐業態出現,依然是單打一的一個半飯市,將面臨著主力客群嚴重不足和消費需求無法對應的尷尬局面。

3、產品結構的調整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把消費客單提起來,要把多人共享的群體聚攏進來;二是要把全時段經營有效的盤活起來,光靠正餐飯市是扛不住全天的成本費用的。

4、以原有的米線類產品做為骨架,搭配各類小吃,環境進一步休閒化,社區化,交易模式和動線設計優化創新,寄希望於在需求和調性上與社區商圈吻合,我理解這一大方向是正確的,只是想法與現實是否切合,需要顧客說了算。

現場評估後發現,新模式最終的落地效果還有待完善。主要體現在:

一、正餐飯市大多依然是單品消費為主,客單價沒有得到明顯的有效拉昇,輔助性的小吃顧客還不是太買賬;

二、非飯市和晚市的客流沒有聚攏進來,依然是剛需填飽肚子為主,群體性消費局面沒有形成,晚市、非飯市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因此,就餐場景與隔壁紅荔村形成一定程度的反差。

結論:產品結構仍然有待完善,小吃特色不是很鮮明,口味和價值感有待挖掘提升,顧客對品牌的認知仍然偏向於剛需。

案例2:西貝新開的超級肉夾饃

快餐小吃化與高端食材的大眾化是行業趨勢嗎


位於深圳皇崗村附近,隔壁肯德基,屬社區型一線點位,100多平米,多品類快餐模式,人均客單38元。

實地考察後有幾個感受:

第一,做十萬家快餐是賈老闆的夙願和心結,壯志未酬不死心,只是在賈老闆這十來年正餐簡餐化和綜合體的成功之道,不知不覺的把自身的身段也抬高了,但回頭再看,產品的性價比可是不高啊。

第二,現在做實體店快餐,做多品類快餐,而且是進社區和殺紅了眼的游擊隊、夫妻檔搶食,會面臨什麼局面?

實體店快餐腹背受敵,在營收上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全面擠壓,社區裡的快餐客群有多少?做快餐還是做“小西貝簡餐”業態,我想恐怕還是沒有考慮好。

第三,多品類、工業化的快餐產品有競爭力嗎?

第四,以這樣的價格定位,在社區裡啟動外賣,會有人買單嗎?至少我在店裡待著的一個多小時內,沒看到有外賣的影子出現。

結論:正餐轉快餐,基因不同,起跑線偏了,這麼折騰下去恐怕跑不出個一二三來。

4、話題二:由四季燒烤和鮑魚燜雞所帶來的啟示

1)四季燒烤

深圳的四季燒烤位於福田沙尾村,露天大排檔,村民在自家樓下圈出一大片地方,搭上棚子,擺上簡易檯凳,僱上幾個師傅,熱火朝天的操練起來。

每天傍晚開始營業,一直到後半夜收擋。主要有兩大品類,一是燒烤,各種串串,烤生蠔,也沒什麼特別。

另一類是砂鍋粥,各類海鮮食材為主,與其他廣東粥店也沒啥區別。

但是,每天一噸的生蠔吞吐,6位數以上的營收,絡繹不絕的食客追捧,讓我們這些飽受市場折磨的餐飲“老秏”們頓時的羨慕嫉妒且恨起來。

問老闆的成功之道,老闆總結是他人好,勤力,不管再忙他都親自端茶倒水,有四個手機,每個五千粉,大家都衝著他來的。

各位,聽後你信嗎?你又不是范冰冰,你又不給我打折,都衝著你人好還是顏值好?

其實,這個案例很有代表性,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總結起來就是,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在如此低端、簡陋的就餐環境下,老闆逆向思維,敢於通過高端食材,打造爆品,提升產品的價格和價值。

大家是衝著它的兩大食材去的,一是採用台山頂級生蠔,拳頭大的,價格不菲。

二是採用一般酒樓都不敢採用的台山黃油蟹,個大肉肥,甜香四溢。

這兩大食材構成了它的招牌產品,烤生蠔和蠔蟹砂鍋粥,滿滿的價值感、滿足感讓人流連忘返。

結論:好食材成就好產品,今天的餐飲競爭首先是食材競爭。

其次,我們在思維上不要默守陳規,有時候,站在大排檔裡,低端、貧窮會限制我們的想象空間,千萬不要低估市場的消費力,有好東西一定會受到市場的追捧,不要擔心客群總量和市場的承受能力,現在是“不差錢”的時代!

2)鮑魚燜雞

快餐小吃化與高端食材的大眾化是行業趨勢嗎


朋友推薦找上門來,北方某鮑魚海產養殖上市公司,想從源頭進軍到終端餐飲行業,之前一直是為餐飲業輸送食材,比如酒樓,大型餃子企業的食材等。

現在準備赤膊上陣,以鮑魚為主要食材,直接操練和孵化餐飲品牌,從而全面進軍餐飲市場,如何落地?在哪落地?各位可以嘗試性的以第一人稱來試著想想。

我覺得,首先,量要上去,搞幾個高端酒樓容易,但是重資產,複製難度大,量又上不去,沒太大意思。

那就意味著要往大眾餐飲下沉,但是,空間在哪?哪裡有需求?哪裡市場缺位?

美頤美鮑汁排骨飯,他在真功夫蒸品、排骨飯的基礎上發力,做差異化,做產品升級,以鮑汁提升價值感,將定位上移,客單價拉高至32塊錢,與真功夫25塊的客單形成鮮明對比,泰國香米,礦泉水煲湯,鮑汁撈飯,客群的定位提升了,品類的藍海出現了。

定位和路徑是:

以鮑魚燜土雞,鮑魚紅燒肉,鮑魚撈飯等為主產品,搭配上好的海鮮燉湯,頂級的泰國香米和上佳的時令蔬菜形成消費精品組合,定位於“50元左右的金領簡餐人群”,以食材的成本優勢(鮑魚十頭的3.5元成本)打造極致的品質和性價比,這一定位區域是市場的空白,沒有競爭對手。

線上線下同步推進,線下小店型,佔位,樹標,外帶為主,未來加盟連鎖;重點是線上的拓展,在定製化,儀式化,價值化,在保鮮、保溫和包材方面做足文章,相信,在這一領域中大有可為、

小結

由商場轉戰社區,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客群和場景與消費需求,是一套不同的系統與打法,要顛覆和刷新自身的行業認知。

有時候,以固有思維,套用過去的成功經驗,導致路數不對,沒踩準賽道,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同時,四季燒烤和鮑魚燜雞的案例告訴我們,在消費升級的今天,敢於逆向思維,敢用好食材,切準市場空擋,追求極致性價比,堅信好食材成就好產品,相信傻瓜是少數的,絕大部分消費者是識貨的,這就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