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為“天下苦秦久矣”埋下了伏筆

說道商鞅變法,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歷史上的秦國在這次變法中從羸弱走向了富強。正是通過這次變法,商鞅以改革家的角色出現在人們眼中,他在改革初期為了取信於民所做的立木為信,更是寫入了歷史的課本。在課本中商鞅的結局是悲慘的,車裂而亡,理由是秦惠王迫於舊貴族的壓力。事實上除了舊貴族外,全國人民都希望商鞅死。

商鞅變法,為“天下苦秦久矣”埋下了伏筆

先來說說商鞅這個人,他本是衛國人,故而又被稱作衛鞅,因為在秦與魏國作戰有功,在商獲封食十五邑,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為商鞅。與我們所在熟知的改革家不同,商鞅這個人本是個人品質有很大的問題。他一開始是為魏國工作,但是在魏國一直官職不是很大,正巧的是魏國隔壁的秦國當時正在招納賢士,當時的秦國很無奈,因為各個諸侯都以看不起秦國,於是秦孝公下詔說“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於是商鞅就去了秦國。

商鞅變法,為“天下苦秦久矣”埋下了伏筆

他和秦孝公的相處並不是人們想象的一帆風順的,一開始的他遭到了冷落。他前後三次去見了秦孝公,也是君臣的先後試探,終於在第三次拋出了他的打算,行政以“霸道”,而這“霸道”正是商鞅變法的主旨。由於政見上的一致,他與秦孝公從這個時候就開始了真正的合作。

商鞅變法,為“天下苦秦久矣”埋下了伏筆

戰國時期為了理想投奔他人其實無可厚非,但是商鞅卻不在其中之列。他這個人不遵從禮教,更不關心人民百姓的生活水平,甚至將百姓列為他的敵人。他稱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誠信、貞廉為六蝨,蝨無論從古至今都含有貶義,可見在他的心中只有利益才是真正的實惠。他甚至提出了”民弱則國強“的主張,將百姓視之為敵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民貧則力富,力富則淫,淫則有蝨。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他主張極力的去壓榨人民,這樣才能激勵人民在貧苦之下的動力,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如何當得”商君“二字?

商鞅變法,為“天下苦秦久矣”埋下了伏筆

《資治通鑑》曾經記載到“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為了貫徹他自己的“霸道”,對於人民他肆意揮動著自己的屠刀。在渭水河畔,一日處決七百餘犯人,渭水都因此染紅。不光如此,由於他的政策,百姓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清苦了,人們又怎能不怨恨他?就是這樣一個人提出了變法,變法固然一時可取,但是由於個人的喜好,為後面秦國的動亂埋下了伏筆。再來說說商鞅變法。前文我們曾說過秦國被其他六國看不起,為什麼看不起呢?因為秦國相對於其他國家非常落後。從周天子烽火戲諸侯,國家的土地所有制漸漸由國家所有變成私有制,而隨著戰爭的進行新興的戰爭貴族與舊有的貴族發生矛盾,所以各個國家分別進行土地和賦稅的改革,因為秦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相比於其他國家改革晚,自然各方面都落後於他國,秦孝公很著急,於是跟商鞅一起開始了“暴力”的改革。

商鞅變法,為“天下苦秦久矣”埋下了伏筆

改革自然就有阻力,秦國的老牌貴族就很不同意,甘龍、杜摯就代表著舊貴族出來反抗。但是商鞅之前準備充分,加上秦孝公的大力支持,開始進行了變法。變法的內容大致有五點:一是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主張連坐之法,輕罪用重法;二是廢除舊世卿世祿制,運用軍功激勵人們;三是重農抑商,說白了就是鼓勵人們主動打仗;四是焚書坑儒;五是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增加兵役和賦稅的來源。

商鞅變法,為“天下苦秦久矣”埋下了伏筆

秦孝公的本意是加強王權統治,將國民經濟跟上其他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商鞅變法達到了他想要的結果。民戶變多了,賦稅自然上來了;法律嚴酷了,人民就不敢鬧事了;人們都開始打仗,秦國的作戰能力也變強了。但是由於商鞅的個人喜好,否定了禮樂,壓迫了人民,使得變法只適用於戰爭而不適合發展。但是接連而來的勝利滋生了統治者輕民的觀念,他們全盤接受了這個觀點,“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陽,鑄以為金人十二”,他們認為人民沒有了兵器就不可能造反,而人民則是用來壓迫的,不聽話的殺掉就好了。但是大澤鄉中“天下苦秦久矣”的起義,隨著而來的動盪終於讓秦滅亡。而這一切的源頭都是人們歌頌的商鞅變法,而最主要的則是人們稱之為“商君”的個人的喜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