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秦始皇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前247年)就開始建造陵墓,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始皇陵墓的設計者丞相李斯,少府令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為了讓自己死後也能在陰間建立王朝,始皇帝便下令建造了自己以後在地府所用的軍隊,也就是兵馬俑。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有一個生產隊長畫了一個圈

1974年3月,關中平原上還是春寒料峭,驪山腳下的西楊村,一年一度的打井工程開始了。

這天,生產隊長楊培彥和副隊長楊文學,來到村子西南邊柿園一角的西崖畔上。用钁頭在一塊長滿刺薊的地面上,畫了一個大圓圈,確定了的井口位置。這個圈雖然比不上老人在南海邊的畫的那個圈,但也震驚了世界。

第二天,以楊全義為組長的幾個青壯年勞力,就在畫圓圈的地點開挖了。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工程越來越困難,不久就挖到了堅硬得像石頭一樣的土層,當大家堅持挖到約3米左右的時候,又出現了一層厚厚的紅土。

他們刨掉周圍的紅土,一個身穿鎧甲瓦人的胸腔露了出來,再繼續挖時發現了瓦人的頭,以及胳膊和破損的腿,甚至還有一堆綠色的箭頭,大家都認為是挖到了神像。

再往下挖已經可以看到方磚了,此時眾人已經挖了有四米左右的深度。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第5天,更奇異的景象出現了。正在掄著钁頭的楊志發,忽然在靠井筒西壁的腳下,發現了一個圓口形的陶器。“啊,一個瓦罐!”他驚叫了一聲。

全部挖出來才知道根本不是一個瓦罐,而是一個當地人稱為“瓦盆爺”的陶製神像。

“西楊村挖出了神像”的消息不脛而走,人們紛紛前來圍觀。

根據村中一位叫楊天德老人的回憶,早在以前打井的時候他們就打出過一些瓦人和馬的碎片,可是當時村中的人都很迷信,不敢挖,又沒人懂得鑑定古董,認為地下有瓦神和瓦廟,怕得罪了神仙便沒敢再挖下去,人們也因此錯過了早日認識兵馬俑的機會。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水保員房樹民

正在大家為這剛出土的“瓦盆爺”鬧得滿天神佛的時候,公社一個叫房樹民的水保員也趕來了,他是個初中生,在當時算是個文化人。

他在仔細觀察了一下打井的現場後,很快地叮囑說:“這個井暫時不能再打了。”

“你們看,這些方磚不是和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秦磚一模一樣嗎!”這個略具考古知識的水保員,第一次把這些陶俑和5裡之外的秦始皇陵聯繫在一起了。

“很可能是國寶”。然後他報告了公社。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1974年4月25日,臨潼縣文化館唯一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趙康民接到公社的電話:“老趙,你快來,西楊村打井打出好多瓦人,頭比真人還大,還有銅箭頭、秦磚。”這個消息讓趙康民驚喜萬分,憑著銅簇、秦磚以及西楊村鄰近秦始皇陵的特殊位置,他當即判斷村民可能挖到了秦武士俑陪葬坑。此時,被挖出的文物已被棄置28天,一直無人問津。

趙康民和王進成、丁耀祖兩位文化館工作人員立即趕到打井現場。井周圍橫七豎八放著陶俑的殘肢,井口南壁保存完整,東壁兩行通縫磚仍存,明顯就是一座陪葬坑。這時趙康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斷。第二天,他帶著村民清理現場,用三輛架子車把文物拉回臨潼縣文化館。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為了獎勵楊志發等人,文化館給了他們30塊錢,在那個年代30塊錢是一筆很大的財富。當時人們十分淳樸,幾個人不敢將這30塊錢自己私拿,就將這些錢交到隊裡。隊裡得到這一大筆錢感覺很高興,然後為了獎勵他們,每人給了點工分。其實這點工分都不值一塊錢,不過當時幾個人已經很開心。

於是,全世界所有博物館都罕見的第一批特大陶俑的修復工作,就在著名的驪山華清池旁這個小小的文化館陳列室的一角開始了。

趙康民把一塊塊碎片找到一起,按照原來的茬口用樹脂膠又將它粘合起來,即使是姑娘的繡花也不能比它更細緻。這位年輕的考古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摸索著,細心地工作著,他要用自己的雙手把文物修復,待弄清個究竟後,再具文上報。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記者藺安穩

就在這期間,一個在中國新聞社工作的、名叫藺安穩的記者,回到家鄉臨潼縣來探親。

這時距離趙康民開始修復已經歷時兩個多月,兩個秦武士俑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模樣:身高1.78米,身穿戰袍、腰繫束帶、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齊頭履,雙臂下垂,左手五指併攏,右手半握,拇指上翹。

就這樣,趙康民慘淡經營、不為外間所知的修復工作,進入了這個記者的視線,也進入了世界的視線。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6月24日,藺安穩探親假滿回京。第二天,這位記者便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了一份情況反映,交給了《人民日報》編輯部。這就是關於這個驚人發現的第一次內部的文字報道,記者不像考古人員那麼縝密、嚴謹,他根據自己直觀的判斷,徑直地題為《秦始皇陵出現的一批秦代武士陶俑》。他寫道:

“陝西省臨潼縣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批武士陶俑。陶俑體高1.68米,身穿軍服,手執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實形象塑造的。

“秦始皇陵周圍以前曾出土過陶俑,但都是一些體積不大的跪俑,像這種真人一樣的立俑,還是第一次發現。特別珍貴的地方,在於這是一批武士。秦始皇用武力統一了中國,而秦代士兵的形象,史書上未有記載。這批武士陶俑是今年三四月間,當地公社社員打井時無意發現的。從出土情況推測,當時陶俑上面蓋有房屋。後來被項羽焚燒,房屋倒塌,埋藏了兩千多年。這批文物由臨潼縣文化館負責清理發掘,至今只清理了一部分,因為夏收,發掘工作中途停止了。……”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初為人知

這則內部情況一經印發,

立刻得到毛主席、周總理以及中央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的關注。僅僅幾天工夫,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志的親筆批示就到了國家文物局:

“建議請文化局與陝西省委一商,迅速採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

當時,國家文物局和陝西省文管會對這一重大發現還都毫不知情。7月6日,國家文物局文管處的處長陳志德等,便攜帶李先念副總理的重要批示直飛西安。

陳志德等到達西安後,第二天就由省文管會的同志陪同,風塵僕僕來到了現場。經過小規模的開掘,又有一批武士俑屹立於土坑之中。專家們一到現場就驚異得不可名狀。儘管他們經常天南海北的奔波,對文物的見識與閱歷堪稱廣闊,但此刻當他們站在這些“陶俑巨人”面前的時候,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了。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這次考察,正式確定了由陝西省委指派有發掘工作經驗的同志,組成考古工作隊,繼續對現場進行認真的清理和發掘。根據這個決定,7月15日,由陝西省文管會、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秦俑考古隊,來到了西楊村。就從這一天起,國際考古史上壯麗的一頁揭開了。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此後又逐一發現了兵馬俑二號坑和三號坑,兵馬俑以其雄奇的英姿震驚了整個世界!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隨著考古發掘的日漸深入,兵馬俑也越來越有名,最後專門建立了一個博物館。很多人慕名前來參觀,而且很多上級都要求見見發現了兵馬俑的楊志發,甚至要求籤名留念。於是楊志發又被找出來,被要求專門給需要的遊客簽名留念。

但是這樣一來,當時和楊志發一同挖井的三個人感覺不公平。他們覺得自己在當年的發現中也有功勞,不能讓楊志發一人去簽名。幾個人甚至打起了官司,最後陝西省最高法院做出了判決,承認了他們都是發現者,還專門給幾個人發了發現者的證書。

生產隊長、水保員、記者,竟然是這些外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

本人去兵馬俑參觀,還去了號稱當時發現者老楊的店裡,店裡可以請老楊簽名、合影,不過我也沒搞清楚是哪個老楊,因為六個人有五個老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