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秦始皇13岁刚刚登上王位时(前247年)就开始建造陵墓,陵园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始皇陵墓的设计者丞相李斯,少府令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为了让自己死后也能在阴间建立王朝,始皇帝便下令建造了自己以后在地府所用的军队,也就是兵马俑。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有一个生产队长画了一个圈

1974年3月,关中平原上还是春寒料峭,骊山脚下的西杨村,一年一度的打井工程开始了。

这天,生产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来到村子西南边柿园一角的西崖畔上。用镢头在一块长满刺蓟的地面上,画了一个大圆圈,确定了的井口位置。这个圈虽然比不上老人在南海边的画的那个圈,但也震惊了世界。

第二天,以杨全义为组长的几个青壮年劳力,就在画圆圈的地点开挖了。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工程越来越困难,不久就挖到了坚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土层,当大家坚持挖到约3米左右的时候,又出现了一层厚厚的红土。

他们刨掉周围的红土,一个身穿铠甲瓦人的胸腔露了出来,再继续挖时发现了瓦人的头,以及胳膊和破损的腿,甚至还有一堆绿色的箭头,大家都认为是挖到了神像。

再往下挖已经可以看到方砖了,此时众人已经挖了有四米左右的深度。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第5天,更奇异的景象出现了。正在抡着镢头的杨志发,忽然在靠井筒西壁的脚下,发现了一个圆口形的陶器。“啊,一个瓦罐!”他惊叫了一声。

全部挖出来才知道根本不是一个瓦罐,而是一个当地人称为“瓦盆爷”的陶制神像。

“西杨村挖出了神像”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前来围观。

根据村中一位叫杨天德老人的回忆,早在以前打井的时候他们就打出过一些瓦人和马的碎片,可是当时村中的人都很迷信,不敢挖,又没人懂得鉴定古董,认为地下有瓦神和瓦庙,怕得罪了神仙便没敢再挖下去,人们也因此错过了早日认识兵马俑的机会。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水保员房树民

正在大家为这刚出土的“瓦盆爷”闹得满天神佛的时候,公社一个叫房树民的水保员也赶来了,他是个初中生,在当时算是个文化人。

他在仔细观察了一下打井的现场后,很快地叮嘱说:“这个井暂时不能再打了。”

“你们看,这些方砖不是和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秦砖一模一样吗!”这个略具考古知识的水保员,第一次把这些陶俑和5里之外的秦始皇陵联系在一起了。

“很可能是国宝”。然后他报告了公社。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1974年4月25日,临潼县文化馆唯一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赵康民接到公社的电话:“老赵,你快来,西杨村打井打出好多瓦人,头比真人还大,还有铜箭头、秦砖。”这个消息让赵康民惊喜万分,凭着铜簇、秦砖以及西杨村邻近秦始皇陵的特殊位置,他当即判断村民可能挖到了秦武士俑陪葬坑。此时,被挖出的文物已被弃置28天,一直无人问津。

赵康民和王进成、丁耀祖两位文化馆工作人员立即赶到打井现场。井周围横七竖八放着陶俑的残肢,井口南壁保存完整,东壁两行通缝砖仍存,明显就是一座陪葬坑。这时赵康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第二天,他带着村民清理现场,用三辆架子车把文物拉回临潼县文化馆。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为了奖励杨志发等人,文化馆给了他们30块钱,在那个年代30块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当时人们十分淳朴,几个人不敢将这30块钱自己私拿,就将这些钱交到队里。队里得到这一大笔钱感觉很高兴,然后为了奖励他们,每人给了点工分。其实这点工分都不值一块钱,不过当时几个人已经很开心。

于是,全世界所有博物馆都罕见的第一批特大陶俑的修复工作,就在著名的骊山华清池旁这个小小的文化馆陈列室的一角开始了。

赵康民把一块块碎片找到一起,按照原来的茬口用树脂胶又将它粘合起来,即使是姑娘的绣花也不能比它更细致。这位年轻的考古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摸索着,细心地工作着,他要用自己的双手把文物修复,待弄清个究竟后,再具文上报。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记者蔺安稳

就在这期间,一个在中国新闻社工作的、名叫蔺安稳的记者,回到家乡临潼县来探亲。

这时距离赵康民开始修复已经历时两个多月,两个秦武士俑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模样:身高1.78米,身穿战袍、腰系束带、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齐头履,双臂下垂,左手五指并拢,右手半握,拇指上翘。

就这样,赵康民惨淡经营、不为外间所知的修复工作,进入了这个记者的视线,也进入了世界的视线。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6月24日,蔺安稳探亲假满回京。第二天,这位记者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了一份情况反映,交给了《人民日报》编辑部。这就是关于这个惊人发现的第一次内部的文字报道,记者不像考古人员那么缜密、严谨,他根据自己直观的判断,径直地题为《秦始皇陵出现的一批秦代武士陶俑》。他写道:

“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批武士陶俑。陶俑体高1.68米,身穿军服,手执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实形象塑造的。

“秦始皇陵周围以前曾出土过陶俑,但都是一些体积不大的跪俑,像这种真人一样的立俑,还是第一次发现。特别珍贵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批武士。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而秦代士兵的形象,史书上未有记载。这批武士陶俑是今年三四月间,当地公社社员打井时无意发现的。从出土情况推测,当时陶俑上面盖有房屋。后来被项羽焚烧,房屋倒塌,埋藏了两千多年。这批文物由临潼县文化馆负责清理发掘,至今只清理了一部分,因为夏收,发掘工作中途停止了。……”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初为人知

这则内部情况一经印发,

立刻得到毛主席、周总理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的关注。仅仅几天工夫,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的亲笔批示就到了国家文物局:

“建议请文化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

当时,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管会对这一重大发现还都毫不知情。7月6日,国家文物局文管处的处长陈志德等,便携带李先念副总理的重要批示直飞西安。

陈志德等到达西安后,第二天就由省文管会的同志陪同,风尘仆仆来到了现场。经过小规模的开掘,又有一批武士俑屹立于土坑之中。专家们一到现场就惊异得不可名状。尽管他们经常天南海北的奔波,对文物的见识与阅历堪称广阔,但此刻当他们站在这些“陶俑巨人”面前的时候,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这次考察,正式确定了由陕西省委指派有发掘工作经验的同志,组成考古工作队,继续对现场进行认真的清理和发掘。根据这个决定,7月15日,由陕西省文管会、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秦俑考古队,来到了西杨村。就从这一天起,国际考古史上壮丽的一页揭开了。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此后又逐一发现了兵马俑二号坑和三号坑,兵马俑以其雄奇的英姿震惊了整个世界!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随着考古发掘的日渐深入,兵马俑也越来越有名,最后专门建立了一个博物馆。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而且很多上级都要求见见发现了兵马俑的杨志发,甚至要求签名留念。于是杨志发又被找出来,被要求专门给需要的游客签名留念。

但是这样一来,当时和杨志发一同挖井的三个人感觉不公平。他们觉得自己在当年的发现中也有功劳,不能让杨志发一人去签名。几个人甚至打起了官司,最后陕西省最高法院做出了判决,承认了他们都是发现者,还专门给几个人发了发现者的证书。

生产队长、水保员、记者,竟然是这些外行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

本人去兵马俑参观,还去了号称当时发现者老杨的店里,店里可以请老杨签名、合影,不过我也没搞清楚是哪个老杨,因为六个人有五个老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