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中“癸未屠城(六)原为明将后降清甘当刽子手——张存仁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诏令国史馆修编《钦定国史贰臣表传》:

“因思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以经略表师,俘擒投顺;祖大寿以镇将惧祸,带城来投。及定鼎时,若冯铨、王铎、宋权、金之俊、党崇雅等,在明俱曾跻显铁,入本朝仍忝为阁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梦庚、田雄等,不可胜数。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以明顺逆。

今事后凭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长足录,其瑕疵自不能掩。若既降复叛之李建泰、金声桓,及降附后潜肆诋毁之钱谦益辈,尤反侧佥邪,更不是比于人类矣。

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为万世臣子植纲常!”

看来乾隆是个明白人,国遭厄运,生死存亡之际,背主降敌之人,“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明末清初,大明朝如四面漏风的茅屋,岌岌可危,崇祯帝多疑寡恩、朝廷上党争不断、辽饷不济;另一面满清铁骑势如破竹,攻城略地,屠城略民,一些明朝将领或宁死不降、或剃发左衽,贪生怕死,降于满清,张存仁就是甘于降清,并认真做一个好奴才的明朝降将,后官至兵部尚书。

张存仁在明朝不过是祖大寿手下的一个副将,“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按理说是明朝的中级武将,但明朝以文官为重,一个无品级武将没什么太多的话语权,大凌河之战,随祖大寿一起投降,祖大寿耍了滑头,逃回锦州,张存仁甘于满清走狗,死心塌地为满清卖命,为满清积极出谋划策:撺掇皇太极抓紧时机,趁明军初败,惊魂未定之际,早日出兵,直取山海,径薄京师,夺取天下!

这是一张比满清还猴急的嘴脸,他们比满清更了解明朝的软肋,更掌握明军的心理,比满清更想立功建业,这是比满清更危险的敌人!

他们屠杀昔日相亲父老和故旧手足更加残忍无情!

张弘谟等请乘时进取奏(天聪六年正月)

新副将张弘漠、张存仁、参将高光辉、游击方献可谨奏:为乘时进取,以建大事事。

尝观自古大有为之君,未有不顺天因时而能成事者;亦未有违天失时而不反受其咎者。

臣等覆军降将,虽难语勇,然狂夫之言,圣人不弃。所以倾心效顺者,岂真为豢养之隆抑亦挨天时、度人事、依大有为之主、希沾日月未光耳。

爰自凌河以至今日,伏靓我皇上龙风之姿,天日之表,真应运而生者也。睿算所临,动无遗策,洵不世之略也。令子弟入学读出;戎军行处,不杀所获,将吏亲如爱子,下及士卒,抚若婴儿;容张监军之不屈,嘉何副将之死节,种种政绩,俱足昭映千古,真帝王之度也。统兵贝勒尽龙种,而虎臣左右股纮,咸寅畏而敬事,真将相之选也。亿万同心,甲马云涌,战无完阵,攻无坚垒,真貔貅之旅也。非天授金,何以萃此于一时哉!

以中国言之,则将积懦矣,兵积弱矣,饷积匮矣,经抚鲜戡定之才,庙廊尽贪婪之辈,如膏盲腠理之疾,已无起色。兼以凌河新陷,精锐尽丧,当事心胆皆破,茫无措手。以微调则鞭长莫及,以招募则象人难用,以战则螳背莫能当车,以守则巨炮将何以御。

乘此风鹤之余。或发马步大营、车辆轴重、由大道直抵关门;再遣精骑,由口外乘虚闯入,内外夹攻山海。山海下,则关外各城可傅檄定,东西道通,然后直抵京师,此稳着也。

或以大兵入口径薄都城,扼其吭,而抚其臂,则不但辽左可传檄定,即夭下可唾手得,此大着也。

腹内郡邑,原未被兵,既慑戎马之威,复慕不杀之仁,必且壶浆载道,玄黄蔽野以迎我师,谁复有一矢相遗者!倘视为太难,过为慎重,迁延日久,中国得以天下之财赋,从容收拾,将士窥无远大之志,且失望而插汉贪汉赏而虎视,朝鲜以强弱为向背。物力有限,饥谨可虞,求如今日之时势,难再得矣。

昔得广宁而不长驱,得遵、永而大兵撤退,时已屡失矣;然家邦未固,亦有不得不回之势。今布置已妥,不及此时进,更何待耶?互至如祖总兵之在锦州,谓其甘心叛盟,谅亦不敢;或受南朝笼络鸳, 马恋栈豆,亦未可知。似不必以之为有无、为真假者也。

昔魏武之破汉中,蜀人一日数惊,虽斩之而不能定。乃收兵还许,并汉中俱弃于蜀。晋武乘破竹之势,独排众议,一举而下江南,遂成一统。此往事之明鉴也。时乎!时乎l不再来。唯皇上熟计而巫图之,不以臣等为新附而妄谈天下事,幸甚。

谨奏。

【天聪朝臣工奏议】

1640年(崇德五年),张存仁再次上疏,建议屯兵广宁,扼守宁远、锦州的门户。此后,张存仁又两次上疏,为夺取辽西军事重镇锦州及其周边城池献策,并对战事中用人之道作了精辟的阐释,请求相机度势,适时进兵。

1642年(崇德七年),清军攻克锦州。张存仁请求招降宁远卫总兵吴三桂,致信道:

“明朝气运已尽,重臣大帅已被俘归降。将军是祖大寿的外甥,何以表明自己。大厦将倾,一木难支,您纵然苟延岁月,但智竭力穷,最终也要重蹈你舅父覆辙。不如现在就投降,还能在大清获取勋名。”

(1642年,崇德)“八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取前屯卫、中后所,加半个前程。”

“半个前程”是清初可以世袭的最低官职。

看得出来,这个家伙在癸未绥中屠城之战一定是出力甚多,杀起昔日手足毫不手软!因此战功可以将其官职传袭后代,这大概就是其为满清积极效力的一个动力。

“十二月,改世职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午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半个前程为拖沙喇哈番。”拖沙喇哈番,汉文称云骑尉。”

【清 蒋良骐 《东华录·顺治四年》】

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张存仁与固山额真叶臣兵进山西,夺取六府、二十四州、一百三十一县,攻克太原城。后来,张存仁又随豫亲王多铎攻打河南、江南,并率部展开炮战,屡立战功。

1645年(顺治二年),张存仁随贝勒博洛平定浙江,并担任浙江总督。他上疏朝廷,请求兴办学堂、开科取士、减免赋税。清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安民急务,命各行省照此推行。后来,张存仁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浙江、福建两省军政。

1649年(顺治六年),张存仁被起复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保定巡抚、紫金关提督,兼领海防。当时,鲁西地区有榆园军起义,祸害大名等县。张存仁采纳侯方域的计策,平定起义军。 [15]

后来,张存仁进封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即一等子兼一云骑尉)。1652年(顺治九年),张存仁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勤,并入祀直隶、山东、河南、浙江、福建五省名宦祠。乾隆年间,乾隆帝定封张存仁为三等子

康熙帝:祖宗定鼎初,委任汉军诸官吏,与满洲一体。其间颇有宣猷效力如乔芳、存仁辈,朝廷亦得其用。

赵尔巽:

①太宗拔用诸降将,从入关,出领方面,乔芳绩最显,张存仁亚焉。

②孟乔芳抚绥陇右,在当日疆臣中树绩最烈。张存仁通达公方,洞达政本。二人皆明将。明世武臣,未有改文秩任节钺者,而二人建树顾如此。资格固不足以限人欤,抑所遭之时异也?

张存仁,辽阳人。明宁远副将,与总兵祖大寿同守大凌河。天聪五年,太宗自将攻大凌河,从大寿出降,仍授副将。八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取前屯卫、中后所,加半个前程。

 顺治二年十一月,授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浙江、福建。

 六年八月,起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直隶、山东、河南三行省,巡抚保定诸府,提督紫金诸关,兼领海防。

屡遇恩诏,进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九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勤,祀直隶、山东、河南、浙江、福建五行省名宦。乾隆初,定封三等子。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二十四)

如此“数典而忘其祖”之贰臣竟得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