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五)吴三桂困守孤城-宁远

宁远(兴城)是座英雄的城市:

天启六年那次,是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号称“十三万”大军,将宁远城团团包围,袁崇焕独守孤城宁远,率军民顶住了它的猛烈攻击,努尔哈赤损兵折将,宁远城得以保全。

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夏,皇太极亲率大军先攻锦州,再攻宁远。明军顽强抵抗,继续发挥凭坚城、大炮威力,击败了皇太极发动的又一次进攻。

自天启六年(1626年)以来近20年,清军未能攻破宁远,关门重镇得以保全,满清大军不得不绕道蓟门掳掠京师。

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五)吴三桂困守孤城-宁远

宁远(兴城)

直到大明朝灭亡,清军也未能登上宁远城墙,宁远成了大清的眼中钉、肉中刺。天聪朝,众多大臣力奏宁可绕海路攻取山海关,逼迫关外宁、锦投降,也没建议直接攻取宁远城,宁远城对于大清就像梦魇一样存在于辽西。

“大船已获,正当攻取山海、机会既合,不可违时。关外八城久置不取,我兵直抵山海水门,用大炮攻打大船,由芝麻湾姜女坟,直抵关里娘娘宙,扬威口口,使彼畏首畏尾,乘乱登城,从水关攻入,山海则破,八城官军粮草不支,安能拒敌?不故自败矣!山海既失,则京师难保。”

【《天聪朝臣工奏议》·周一元直陈愚见奏】

黄旗下守备臣冉启宗、曹良辅等谨奏:

为效力事。臣等自管粮船天送金国以来,蒙汗出格恩养,每欲图报无由,昼夜思念:关外小大十城,锦州、宁远为战守,不若发兵径取山海。先用大兵围关,布势似乎攻取之状,巨等引数船水兵,扮作南船模样,从前卫海边往西,可用一时,乘机渡进山海关口,将长城水关打开。汉兵惊慌无措,大兵乘势进发,一鼓长驱得关头,仓粮数万里。将山海关城围困,拦住河口,城内无水,围困必得。使关外汉兵城池断绝咽喉,何能保守!臣等经管海运年久,素知山海一带水路,并宁、前、中、后、海沿各处岛口。但逢春之时,正有湾泊滩住粮船,先发兵从海沿哨探,可阻则阻,可掠则掠,用船兵渡进关口,易如反掌。皇若疑臣等是新人之心,臣等非系所获是粮船,天送来矣。巨等之心,自有天知。蒙恩畜养,寸功未但山海登莱,水陆江海,臣等是所熟者,故敢竭力报效倘成寸功,亦不负皇恩养育。为此上奏。 【《天聪朝臣工奏议》·冉启宗等陈请效力奏】

松锦之战,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城连失,祖大寿、洪承畴薙发降清,宁远之东“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后来因"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声名狼藉的吴三桂此时却表现的像条汉子。

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五)吴三桂困守孤城-宁远

“金钱鼠尾”这才是满清“剃发易服”的发型,电视里的都是清末的发式

“松山决战,皇太极挥师八旗劲旅,以摧枯拉朽之力,大败明军13万,连夺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城。城头上原插明将的帅字旗,已被色彩鲜艳的“八旗”所取代。在城外,大道上,清巡逻、侦探、信使等骑兵,往来奔驰,马项下的铁铃声时远时近,铁蹄荡起的尘埃,如阵阵迷雾,时散时聚……

在山海关与宁远之间,明还据有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城,城小,兵力单薄,已成惊弓之鸟,自顾不暇,对宁远已无力护卫。显然,实际上宁远已成了一座孤城。”

【《吴三桂大传》07章· 孤守宁远】

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五)吴三桂困守孤城-宁远

吴三桂画像(网络图-不确认)

崇祯十五年四月初,崇祯立即任命原兵部左侍郎范志完为督师,总督辽东宁、锦军务兼巡抚,吴三桂作为总兵官驻守宁远。

吴三桂,祖籍高邮。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生在中后所(绥中)城。”

【李冶亭《吴三桂大传》】

吴三桂“生于辽,长于辽”,父亲吴襄曾任锦州总兵,后因军功“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袭”“三桂少时,应试武功,得中武举。”

吴三桂父亲官居总兵、舅舅祖大寿“四世元戎”更是辽西巨族,投身行伍顺理成章,吴三桂年少时还因孤身营救身陷敌阵的父亲而“孝闻九边,勇冠三军”。

吴三桂不仅仕途得意,还因高颜值而被称作"白皙通候最少年"

"三桂巨耳隆准,无须,瞻视顾盼,尊严若神。” 《庭闻录》“延陵将军美丰姿,善骑射,躯干不甚伟硕而勇力绝人。沈鸷多谋,颇以风流自赏。" 《吴逆始末记》

崇祯十二年(1639年)蓟辽总督洪承畴报请朝廷批准,吴三桂被擢为团练总兵,时年27岁。被称作“年少登坛”。

“(崇祯十二年八月)是月,总督蓟辽洪承畴出山海关至中前所,以千总刘**虚冒,诛之。刘为总监高起潜私人,因郗(同隙)。承畴荐刘肇基总兵、吴三桂团练,兵部准三桂。”

【国榷·思宗崇祯十二年】

对于吴三桂到底是什么职务,各类史书说法不一,团练、宁远总兵、辽东总兵等等,感觉明季北略的说法比较靠谱:

“吴三桂,辽东前屯指挥,钦差镇守宁远、中左、中右等处地方,团练总兵官,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明季北略》】

注:宁远中左千户所(塔山)、宁远中左千户所(沙后所)

“洪承畴提出一项练兵计划,业经高起潜同意,朝廷批准,即从现有辽兵中抽出一万,分驻中后所与前屯卫两处,正居关外八城的适中之地,责成吴三桂和监纪通判朱国梓“详审安插,分合操练”。三桂的部下辽人游击董永显,“管领内丁,胆勇超众,屡次建功”,也被选中,由游击提升到后勤中营管参将。《明清史料》丁编第7本,607页”

【吴三桂大传】

“辽东前屯指挥,钦差镇守宁远、中左、中右等处地方,团练总兵官”,应该是因事而设官职,即具体的职责,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应为品级,从一品。翻译过来大意可能是:辽东前屯卫指挥使、奉皇帝亲派镇守宁远、中左所、中右所等地军务,负责训练军队的总兵官,隶属右军都督府从一品都督同知

对一个年仅27岁的军官荣升从一品大员,仅次于都督,相当于五大军区副司令,一定是得到朝廷的绝对信任。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恩功寄禄,无定员。)其属:经历司,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各一人。”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

总兵、副总兵,率以公、侯、伯、都督充之。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辽东曰征虏前将军,宣府曰镇朔将军。。。(诸印,洪熙元年制颁。)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儹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宣德间,又设山西、陕西二总兵。嘉靖间,分设广东、广西、贵州、湖广二总兵为四,改设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又添设浙江总兵。万历间,又增设于临洮、山海。天启间,增设登莱

。至崇祯时,益纷不可纪,而位权亦非复当日。盖明初,虽参将、游击、把总,亦多有充以勋戚都督等官,至后则杳然矣。

镇守辽东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广宁。隆庆元年,令冬月移驻河东辽阳适中之地,调度防御,应援海州、沈阳。协守副总兵一人,(辽阳副总兵旧为分守,嘉靖四十五年改为协守,驻辽阳城,节制开原、海州、险山、沈阳等处。)分守参将五人。(曰开原参将,曰锦义右参将,曰海盖右参将,曰宁远参将,曰宽奠堡参将。)游击将军八人,守备五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备御十九人。

【明史·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职官五】

少年悬印的吴三桂成为洪承畴倚重的辽东军事大员,成为救援锦州的八总兵之一。

“明年(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春,移承畴总督蓟、辽军务,帅秦兵以东,授变蛟东协总兵、王廷臣辽东总兵、白广恩援剿总兵,与山海马科、宁远吴三桂二镇合军;复命宣府杨国柱、大同王朴、密云唐通各以其兵至:凡八总兵,兵十三万,马四万,咸隶承畴。 ”

【清史稿 · 列传二十四】

但是松山一役,吴三桂表现并不光彩,事后,和他一起逃遁的王朴被弃市。吴三桂被降级,不久却再次被升为提督,负责宁远守卫:

崇祯十四年八月“甲子,总兵官吴三桂、王朴自松山遁,诸军夜溃。”

御史郝晋言:“六镇罪同,皆宜死。三桂实辽左主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书陈新甲覆议,请独斩朴,勒科军令状,再失机即斩决。三桂失地应斩,念守宁远功,与辅明、广恩、通皆贬秩,充为事官。

【《明史》· 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第一百六十】

十五年五月“丁亥,王朴弃市。”

【《明史》· 卷二十四 ·本纪第二十四 ·庄烈帝二】

(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有)

松锦之战后,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舅舅祖大寿、老领导洪承畴都剃发降清,皇太极也急于收降吴三桂,于是组织了亲情攻势,组织他的亲朋故旧写信劝降。甚至黄台吉自己也亲自给吴三桂写信劝降:

“大清国皇帝敕谕宁远吴大将军:

朕以大兵围困松锦,松山副将夏承德先行纳款,率众来归,故彼眷属,并所部之人俱加留养,洪承畴亦留养之矣,其余抗命者尽行诛戮。惟祖大乐等,因系将军之戚,姑留之。锦州祖大寿归命,其眷属部众俱获保全,此正大将军趋吉避凶建功立业之秋也。倘狐疑未决,不速来归,尔明国皇帝有不疑将军而加之罪者乎?

将军果能乘机构会,决意来归,则明哲之智,诚附之功,与迫而后归之松锦诸臣,大相悬绝。将军之亲戚可以完聚,富贵可以长保矣。否则,将军之全军已为我所取,印信已为我所夺,松锦陷没,坐视而不能救,种种罪愆,尔明国皇帝宁有轻恕将军之理耶!曩者祖大寿之在锦州也,尔明国皇帝每疑之而欲加以罪,然而终不能者,以其族党甚强,且据锦州故耳。今将军以孤立之身,负危疑之迹,岂能自保无虞!况尔明国,“流寇”转炽,土宇凋残,倾亡之象,将军已目击之。

时势若此,将军虽勇,一人之力,其奈之何哉!将军不于此时幡然悔悟,决计归顺,劳我士兵,迟我时日,彼时虽降,亦不足重矣。今尔明国皇帝,虽遣使讲和,其诚伪难知,成否亦未可必,而将军亲故,俱在于斯,归我之念,诚宜早定。朕以真情反复开谕,将军其详虑而熟思之。”

【清太宗实录】

“大清国皇帝敕谕宁远城吴大将军:今者明祚衰微,将军已洞悉矣。将军与朕素无仇隙,而将军之亲属俱在朕处,惟将军相时度势,早为之计可也。”

【清太宗实录】

连续两封信为得到回应,于是命令吴三桂舅舅祖大寿也写信劝降,祖大寿的劝降信载入史籍,

祖大寿写给吴三桂的信:

“宁、锦间隔,不相通问者岁余矣。春时松山、锦州相继失陷,以为老身必死无疑。不期大清皇帝仁圣,不但不加诛戮,反蒙加恩厚养。我祖氏一门,以及亲戚属员,皆沾渥泽,而洪(承畴)总督,朱粮厅辈,亦叨遇优隆。自至沈阳以来,解衣推食,仆从田庐无所不备,我已得其所矣。幸贤甥勿以为虑,但未知故乡光景如何耳。以愚度之,各镇集兵来援辽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军覆没。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贤甥当世豪杰,岂智不及此耶!再观大清规模形势,将来必成大事。际此延揽之会,正豪杰择主之时,若率城来归,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贵,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亲,故而披肝沥胆,非为大清之说客耳。惟贤甥熟思之。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贤甥素常见者,故寄以取信。”

【清太宗实录】

收到祖大寿的信,吴三桂不得不回,总算给了他舅父一点面子。派一名叫索内的蒙古人给他送来祖大寿立即将信呈交清太宗御览。

当年,李冶亭老师未能看到这封信的内容,于是,就联系后来皇太极给吴三桂的回信内容,认为吴三桂开始动摇,为自己考虑后路。

“可惜,清朝官方史书没有把这封足以反映三桂思想的重要信件记录下来。这也难怪,因为信是写给祖大寿的,倘若写给清太宗,很可能“实录”于史书之中。清太宗的信一开头便说:“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此机会,殊可惜耳。”《吴三桂大传》“而现在复信,至少反映他的信心开始动摇。他对降清一事“犹豫未决”,虽流露出一点降意,不过是为将来降清留下根据,把进退选择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吴三桂大传》“他也明知此信一定会落在清太宗手中,因此以委婉的口气透露自己左右为难的想法,明处是求得他们的理解,而实际是婉言谢绝劝降。”

《吴三桂大传》

2014 年,沈阳故宫博物院与辽宁省多家博物馆单位合作举办“清前文物展”,在诸多外来展品中,一件来自旅顺博物馆名为“满文祖大寿奏本与吴三桂往来文件”的档案,揭开这个谜团:这件封面标有“封面“崇德八年”“蛮子来书档”的满文档案记载了来信的内容,2016年辽宁省档案馆孟庆来老师将这份满文档案转译为汉文如下:

汉译:

◎崇德八年,正月初四日,汉(明)宁远总兵吴三桂,遣蒙古索内,贵书遗其舅父祖大寿,书云:

◎儿吴三桂顿首。

先时老舅只身御敌,遐迩皆赞,孰料终至于此。盖力竭窘急,保命一日,乃欲为国洗辱也,儿连同举国民众皆知之。虽早欲将心意传递,然无机会矣。十一月十九日王章寅(Wang jang in)来后,得见密信:虎前酣睡者,非木石之人,今竟全然不得空等语。此诚老舅之志,英雄所为也。儿世承国恩,誓灭女真以报。吾素日所念得成,因系在舅掌握之中。常反复问询口述之语。勤努力,观形势,慎防御,力守边门,众皆一心等语。又知舅父忠诚之心依旧存也。于彼处忧劳,念官民之故国亦可知也。儿转告抚、道,奏呈吾皇,不胜欣喜。此去西征,空虚之际。国中忠义贤士会商。今来犯根本之际,大功大义,盖于古今。充任辽东地方侯,皇命已下,无转还之理。主好猜忌,细汇一切罪状,处处万防建功。不胜祝祷为盼。此意欲达,却无出路。

十一月初三日,得训书而甚慰,当如何谋划行事。

泽溥兄二月挂印来至宁远。

四城陷落后,奏书请辞。今仍奉旨出征。

将舅所问事汇而告知,吴三桂焚香祝祷泣书。

◎再一书云: 十一月初三日老舅骨肉训教之意,虽远不忘。其中比算天人,尽述其详。为儿之眷念无出此外。三桂并非木石,岂有不叹服之理。儿自幼承舅父爱扶之恩,受历代圣明之恩养。虽忠孝皆无,然内心可保。虽不可悖逆舅父,又岂敢背叛圣明。老舅若说背中国之臣主而来,与叛东土之民、东土之主何异。不事二主。人各有志,请舅亦为儿思虑。且东土之主广揽贤哲,亦求忠臣也。背此忠彼,素无此等无终之人。可比舅之受困而降乎?况因儿数年持枪征战,东土之民岂有不怒不憎之理?今即忍心背弃根本,无故留存恶名。存二心之臣,如何全身而退。只求富贵,反先殒命。此舅暗自谋算可知也。每日整肃军队,应答不及。今我还至宁远,稍有空闲,择可靠之人致意,顺问安好。敬谨呈书,所寄小刀随书送还。

“儿世承国恩,誓灭女真以报。”

“存二心之臣,如何全身而退。只求富贵,反先殒命。”

可以看出吴三桂再给其老舅的回信义正言辞,并将所寄小刀随书送还。实际是为自己断绝后路,丝毫没犹豫之念。

祖大寿看到自己劝降不成,转而向皇太极献上歹毒一计: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等城,抓住吴三桂家人,逼其就范。可惜皇太极还没等实施这一计划就一命呜呼啦,这个毒计就有豫亲王济尔哈朗实施,于是,皇太极还没入土,济尔哈朗、阿济格就匆忙率领大军杀向辽西。

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五)吴三桂困守孤城-宁远

“宜先取关外五城(指宁远、沙后所、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诸城,今属辽宁绥中与兴城两县)最为上策。他认为“彼(指明)已虚弱,燕京震动,关外惊惶,况吴(三桂)总兵罪重忧深,文武官属,心皆恐怖。罔知所措。”应乘此时,“或收抚,或征讨”。他特别提到,“先攻取中后所,收吴总兵家属,吴襄必为之心动,吴三桂亦自然扰乱”。其余各城,“不劳而自动矣”,宁远失去支持,更易攻取。” 吴三桂大传引 《清太宗实录》

驻守在中后所、前屯卫上万大明朝官兵就这样惨遭杀戮!

公元1643年 明崇祯十六年 大清崇德八年 农历癸未年

距今三百七十五年

谨 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