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六)宁死不降的明总兵-李辅明

三百七十五年前发生在绥中、前卫两城的抵抗满清铁蹄蹂躏的抵抗之战是明末顽强抵御外族侵略的正义之战,今日的人们对于这场惨了解不多,对于在这场战役中献出宝贵生命维护摇摇欲坠大明最后一点气节的英雄们更是知之甚少。

我们从清朝遗留下的档案中了解到:

“杀戮明前屯卫城内官兵数目 前屯卫城有总兵官二员:李富明、袁尚仁。副将二员:祖、李。参将一员:韩。打听一员:叶,游击一员:陶。都司一员:常。守备十余员,千总、把总约三十员。兵四千人,其中蒙古兵约一千人。以上官兵尽殪之。” 【《满文国史档》】“我军随拔其城。擒斩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二十余员。及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四千余人获驼、马、牛、羊、金银等物无算。” 【《清实录》清世祖卷之二】

众多在这次战役中为保卫两座小城的将领留下姓名的李富明、袁尚仁、吴良弼、王国安等四人,清朝的后期文献中不断寻找,才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是冬,大清兵攻寕逺,前屯总兵李辅明驰救,殁于阵。而寕逺总兵王定宸及别将李鸣凤、罗文耀、陶宗仪、杨伦皆与城殉。质实【王定宸、李鸣凤、罗文耀、杨伦皆辽东人,陶宗仪,密云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张】登科和应荐:吴希稷、张尔垫、李辅明、杨伦、烈愍;王定宸、李鸣凤、罗文耀、陶宗仪,节愍”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

李辅明战死,具体细节我们不得而知,明清史料都没有更详细的记载,好在宁远州志有载:

“李鳴鳳總兵守前屯衞,城陷,刎頸死(罗)文耀副總兵守前屯衞,城陷,與鳳鳴刎頸死” 【寧遠州志·卷七】

不过杨伦是否牺牲于此次战役还有疑问,印象中有文章记载他战殁于松山之战,但我没有找到文字资料姑且按照这里的记载吧。

李辅明,是当时前卫绥中官级最高的将领,这里说他是“前屯总兵”,似不准确,他也是这些牺牲于这次战役中的将领唯一列入清史稿列传中的,按照清史稿记载他是援剿总兵:

 “辅明,辽东人,累官副总兵。崇祯八年从祖宽击贼,连蹙之嵩县、汝州、确山。明年追破贼于滁州。叙功,加都督佥事。十二年擢山西总兵官,被劾罢。明年从承畴出关,使代国柱,竟败。十六年为援剿总兵。是冬,大清兵薄宁远,辅明驰援,军败犹力战,殁于阵。事闻,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世荫锦衣副千户,赐祭葬,列坛前屯祀之。” 【《明史》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第一百六十】

崇祯十四年(1641)秋七月的松锦之战,宣府总兵官总兵官杨国柱战死,他是由山西总兵官的职务前来接替宣府总兵官杨国柱的,可惜,松山之战明军大败,死伤无数,他侥幸逃出了那场恶战。明总兵李辅明在给崇祯帝的一份奏疏中,报告了他历险突围的经过:

“本职二十二日早,欲入杏城收兵,岂贼奴遍夜铁桶,势难入杏。复行中左(口),岂贼南北皆营,中路断绝,不能入城,及察各镇将不识居址何地。本职于二十三日卯时入宁城。”

崇祯十四年(1641)秋七月

“乙巳,合战战甚力,斩百三十级,获王子及孤山牛鹿,杀二十余人,阳和总兵官杨国柱阵殁,李辅明代统其兵,祖大寿分步卒三道欲突围,出兵围三匝克其二,望外援犹隔不得达 。”  【《崇祯实录长编》】“(杨)振从父(杨)国柱,崇祯九年为宣府总兵官。十一年冬,入卫畿辅,从总督卢象升战贾庄。象升败殁,国柱当坐罪。大学士刘宇亮、侍郎孙传庭皆言其身入重围,非临敌退却者比。乃充为事官,戴罪图功。十四年,祖大寿被困锦州,总督洪承畴率八大将往救。国柱先至松山,陷伏中。大清兵四面呼降,国柱太息,语其下曰:“此吾兄子昔年殉难处也,吾独为降将军乎!”突围,中矢堕马卒。事闻,赠恤如制。 国柱二子俱殀。妻何氏以所遗甲胄弓矢及战马五十三匹献诸朝。帝深嘉叹,命授一品夫人,有司月给米石,饩之终身。” 【
《明史》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第一百六十】

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正月二十四,癸丑,大明朝对战死于前卫城的将领李辅明进行了册封:

“内阁陈演三年考满加少保,吏部建极殿,廕子中书。兵部奏李辅明,抗贼死战,特赠左都督予谥。” 【《明季北略》计六奇】

最终的册封:”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世荫锦衣副千户,赐祭葬,列坛前屯祀之。”也就是说在前卫城建立祠堂进行纪念,不过可能由于不久大明灭亡了,没来得及建成,反正除此之外没有见过相关记载。

绥中没有找到纪念这几位为保卫一方水土献身的先贤痕迹,我意外在宁远(兴城)文庙的乡贤祠中发现了几位的塑像和牌位,总算没有忘记为大明捐躯的英雄。

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六)宁死不降的明总兵-李辅明

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六)宁死不降的明总兵-李辅明

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六)宁死不降的明总兵-李辅明

清朝为笼络人心,对前朝在战争中不屈不挠英勇就义的明朝将领进行了册封:

△追谥明代忠节二“通谥烈愍五百七十二人辽东前屯卫总兵官李辅明。。。。前屯卫副总兵杨伦 【以上封疆殉节诸臣八十四人】 通谥节愍八百三十六人。。。。。。“辽东宁前卫副总兵陶宗仪、滨州知州王道隆、自在州知州周继谟、三关游击邵定、前屯卫总兵官李鸣凤、宁远总兵官王定宸、前屯卫副总兵罗文耀、蓟州兵备道鞠思让、汝宁通判杨尔俊、真定知县高知彰、任县知县李唐、衡州府知郑奉先 【以上封疆殉节诸臣一百四十九人】” 【皇朝通志·卷五十五】

勇敢的战士得到了对手的尊重!

另:

在寻找有关李辅明总兵资料时意外的发现了一份明代档案记录李辅明在山西总兵任上的一段往事,摘录如下:

李辅明

【生卒】:?——1643

辽东(今辽宁辽阳)人。累官副总兵。崇祯八年随祖宽镇压农民军,连破嵩县、汝州、确山,追击至滁州,以功加都督佥事。十二年擢山西总兵官。被劾罢。次年,从洪承畴出关。十六年,为援剿总兵。清军攻宁远,辅明驰救,力战死。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

崇祯十二年十一月兵部宁武关李辅明部兵噪事题稿

宁武关守军“薪饷欠至八万有余,每月以一万计,即当欠至八个月”,“不但兵无饷银,抑且马无料草”,因此发生士兵哗变。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战事频仍,灾荒连年,民无食、军无饷,因长期拖欠粮饷而引发的兵丁闹事层出不穷。崇祯皇帝之所以特别重视宁武“兵噪”事件,是因为当时陕西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而宁武关是出山西、进攻北京的要塞,守军一旦倒戈易帜,会对京师造成极大威胁。所以他在崇祯十二年(1639)的圣旨中严命山西总督和巡按御史“确查速报”,而且一再严厉催办:“确查兵哗缘由,或因缺饷,或别有情节,所关非小,岂容徇饰。”山西总督与巡按御史遵旨核查,“兵哗”确因欠饷引起,并非“别有情节”。

宁武关,在今山西省宁武县。地处山西省西北部,汾河与桑干河上游,内长城南侧。明景泰元年所筑,东连雁门,西接偏头,于太原三关(即外三关)为中路,太原镇总兵初驻偏头,后移驻于此。

李辅明,辽东人,累官副总兵。崇祯八年(1635)从祖宽追剿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明年,追破贼于滁州。叙功,加都督佥事。十二年(1639),擢山西总兵官。宁武关兵噪事件,即发生在李辅明任山西总兵期间。

这件档案虽然有残缺,但对于明史研究仍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六)宁死不降的明总兵-李辅明

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六)宁死不降的明总兵-李辅明

绥中“癸未屠城”三百七十五年祭(六)宁死不降的明总兵-李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