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試圖用這幾個“小傢伙”幹掉外賣小哥

說到美團外賣,

大家總會遇到外賣小哥遲到的情況,

美團提出無人配送也有段時間了。

無人配送一定離不開無人駕駛技術應用,

為了考慮人的乘坐體驗,

無人駕駛必須得像老司機一樣腳法熟練,

這是很難的,而物流則簡單的多。

原因很簡單,

車裡的貨可沒有人類那麼矯情,

它們不需要舒適度,

只要完全的到達目的地即可。

美團在 “無人配送” 上發力,

正一點一點地幹掉 “人類外賣員”。

美團試圖用這幾個“小傢伙”幹掉外賣小哥

美團在CES展上,發佈末端配送終端機器人,並宣佈無人配送平臺首次引入海外戰略合作伙伴,包括芯片公司英偉達、Tier 1 法雷奧、以及來自意大利的意柯達設計集團。

三方的分工分別是:由法雷奧提供發動器、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支持、Nvidia將在AI計算方面提供解決方案、意柯那設計集團則是負責無人配送機器人、無人配送車等外觀設計方案。這是美團首次對外展現無人配送的鏈條。

「魔袋」

美團試圖用這幾個“小傢伙”幹掉外賣小哥

魔袋的定位相對要更高一些,碩大的個頭註定了寫字樓這些地方不是它的主戰場,它能夠在半開放道路進行作業,能跑得更遠,運載能力也更強。車輛周身的燈光可以表示車輛前進方向、照明、轉向、等待、通過、故障等狀態。

開放道路方面,技術、法規等眾所周知的原因讓無人車還沒法上路,於是美團在寫字樓、園區等等“最後一公里”的場景中有了其他解決辦法。

「福袋」

美團試圖用這幾個“小傢伙”幹掉外賣小哥

這個奇特的小車就是意大利著名設計公司意柯那為美團設計的室內無人送餐車,它有個討喜的名字 “福袋”。

“福袋”的造型非常簡潔,個頭在一米左右,和我們常見的 “有頭有手” 的機器人不太一樣。設計師雖然沒有造型細節上讓它更加像人類,但在交互設計上非常強調一種擬人化的關係。

蘇蘇也注意到了它柱狀的造型,大概是為了方便福袋能夠更輕鬆地穿梭在寫字樓過道與電梯之間。

美團試圖用這幾個“小傢伙”幹掉外賣小哥

機器人的 “頭部” 就是一塊很直觀的屏幕,並且集成了人臉識別攝像頭,方便機器認出你的身份。取餐的方式有很多種,人臉識別、二維碼、NFC 都行。

小車的底盤集成 20 米感知能力激光雷達、超聲波傳感器、紅外傳感器、深度攝像頭、IMU 姿態傳感器的組合為室內定位和導航提供環境數據。

為了保證食物的溫度,餐箱內部預製紅外物體感知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加熱模組和製冷模組。與此同時,餐箱開口處有密封處理,在關閉時能夠隔絕外部溫度。

「小貸」

美團試圖用這幾個“小傢伙”幹掉外賣小哥

小袋相比福袋在外觀上就更傳統了,六輪驅動、方盒造型。福袋整體像 “人”,小袋像 “車”。

柱狀造型方便福袋能夠更輕鬆地鑽電梯,而是六輪強壯的小袋能夠應付更多的路況,在室內室外都是一把運輸的好手。

「無人機」

美團試圖用這幾個“小傢伙”幹掉外賣小哥

無人機就好理解了,路上堵車或者路況複雜送不過的情況,用飛機把你的外賣送過來還不行嘛!只不過這個成本說不定還高過一份簡單的外賣,這麼高的成本最終誰來買單?

美團試圖用這幾個“小傢伙”幹掉外賣小哥

四臺設備在技術邏輯上並無不同,分別都需要具備強大的定位、感知能力和一定的決策能力,能夠知道自己在哪兒、要去哪兒、碰到障礙了該怎麼辦。其背後還需要美團擁有一個強大的調度中心,科學地派單、規劃送餐路線、為機器們偵測好天氣及路況等等。而這個“調度中心”,還是要比現在的“美團大腦”複雜不少。

除了技術支持,在設備與人之間的供給與提取的互動上,工業設計上還會有提升的空間。

美團試圖用這幾個“小傢伙”幹掉外賣小哥

美團外賣現在日訂單量是 2400 萬單左右,全國範圍內人類騎手有將近 60 萬,其背後是龐大的物流市場,如果全部被機器人取代…… 你想想。

但蘇蘇也想說,人工智能和人類搶飯碗這事兒爭論很久了,機器取代傳統人力的同時不也誕生新的工種,物競天擇,失業與否還是得看個人能力。

以現在的大環境來看,美團想要大規模普及無人配送恐怕還有待時日,騎手小哥兒們也不必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