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一直打不了橫亙在西伯利亞前的韃靼,而俄羅斯很簡單就佔了西伯利亞?

水木雲


我看到有些回答說中國到了明朝時期就失去了冒險精神,那麼俄羅斯的冒險精神又是什麼呢?

西伯利亞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其實是來源於蒙古語“西波爾”,意思是泥濘之地。你看連以畜牧業為主的天性開闊的蒙古人都不怎麼樂意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用泥濘來形容這片土地,可見在沒有現代科技加持下的古代社會,這就是一片不毛之地啊。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慮收益和成本的問題。

明朝並不是打不過韃靼諸部,而是蒙古高原上這一片土地,除了放牧以外真的不能種地啊,這是不符合大明利益的事情。首先這些個地區,都是以遊牧為主,人口不多,還游來游去,相當不方便管理,稍微不留神就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了。

古代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來獲取財富,在科技相對現代社會落後的情況下,人口勞動力是最生產效率和創造財富最重要的因素。孤兒漢人王朝重視人口,勝過重視疆域。明代對蒙古諸部的邊疆政策從來都是以維穩維前提的。

即便蒙古高原加上西伯利亞廣袤的區域,幾乎都有一個半大明大了,可問題這些地方的產出有多少?經濟發展得起來嗎?即便是以羈縻制度來確立疆域歸屬,就當是驕傲的蒙古人而言,反反覆覆也是頭疼的問題,何必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蒙古地區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不能給帝國帶來切實利益,又何況是更加遙遠的西伯利亞,更重要的是,古代中國人真的能在這片走上幾百公里公里都見不著,寒冷得要死的地區生存下去嗎?

換做是你,現在告訴你讓你去西伯利亞做國王,有幾個人願意跟你去的?你去哪裡統治啥?

而對於俄羅斯而言,西伯利亞只是一塊其踏足遠東地區,以及尋找更加合適的溫暖的出海口的跳板區域。這塊區域上本來人就少,征服其實難度很低,只要跟老毛子一樣耐得住寒冷惡劣的天氣,依靠千餘人的軍隊足夠征服這一區域。

俄羅斯那是在歐洲實在混得艱難的情況下,才去征服西伯利亞的啊。俄羅斯從金賬汗國的廢墟上建立,一直希望能夠尋找溫暖的地區和出海口,因為有溫暖肥沃的土地人口才能發展得起來,有溫暖的出海口貿易才興盛得起來。可歐洲那麼多國家,老毛子打了幾個世紀,波蘭都瓜分了好幾次,還是沒有找到比較好的溫暖出海口,在這種情形下,不得不朝人都沒有多少的西伯利亞方向延伸,試圖朝太平洋和中國地區發展,謀求更好的生產環境。

俄國人或許因為蒙古入侵伏爾加河流域後給他們留下了好戰的基因,但想要真正成為一個帝國,而不是可笑的歐洲憲兵,唯有擴張有利於生存發展的領土,這是剛需啊。而且西伯利亞這片土地,一直到了西伯利亞大鐵路修通以後,俄國人才算是開始有人口朝該地區遷移。

你再看看如今的俄羅斯,西伯利亞那麼大,可是對它的經濟又有多少貢獻,如今的蒙古國,人口不過300萬,經濟也是一言難盡。

這樣不太適合開發和生存的區域,又有什麼用?南極洲也很大啊,怎麼沒有一個國家去冒險征服一下,宣佈那裡是它們的國土呢?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歷史青年折緣


因為中國在宋朝開始,就已經失去了冒險精神。

俄羅斯佔領西伯利亞,是依靠一群冒險家、投機者,他們得到了沙皇的支持和鼓勵。這樣的人在中國也有,但得不到官方支持,更被視為不安定分子予以壓制。相對於俄羅斯野心勃勃的擴張,明朝更加內斂,對外部興趣更少。

——————————

明朝的中國,對於外界不感興趣,在北部邊境修起了長城、在南方中斷了下西洋的活動,在西部沒有擴張的動力,只想一勞永逸地在自己劃定的圈圈裡享受,不願意去探險,也不鼓勵自己國家裡面的冒險家和野心勃勃的人去探險。比如呂宋等東南亞區域,鄭和的船隊雖然多次進入這裡,但是明朝朝廷從沒有想過把這裡歸為自己所有,還有西域,明朝的興趣只限於嘉峪關,對於更遠的地方也沒任何興趣。——對於明朝的皇帝和官僚來說,這些未知之地難以控制,與其說是機會,不如說是麻煩。

明清對比圖。注意,西藏、青海和東北大部,在明朝多是羈縻州,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所以在西漢時期,朝廷可以派出張騫、甘英去西域探險;可以派出使者去東南的百越探險、可以派出使者去西南原始森林裡探險;可以以關內侯、列侯的爵位鼓勵野心勃勃冒險家和探險家去探索、征服未知世界。唐朝時期的軍丟可以一直向西打到天邊。漢朝、唐朝,因為軍功而獲得爵位的人比比皆是,就是文人,也願意“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但是從宋朝開始,就已經失去了對外探索和征服的興趣,宋朝也很少給自己的武將封侯,明朝也是如此,更加的內斂,對外部越來越不感興趣。

當年萬里覓封侯 ,匹馬戍梁州

到了宋朝時期,陸游這樣的人只能“鐵馬冰河入夢來”,遙想一下“當年萬里覓封侯”;辛棄疾這樣的文武雙全的人,也只能“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而在現實裡,則“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到了明朝,文人連點心思都懶得動,而是在八股裡尋章摘句,以考取功名為畢生夢想。武將都被視為粗鄙不文的,文人中出現袁崇煥這樣的都被視為異類。——這樣的軍隊和朝廷,可能去野心勃勃地開拓進取麼?

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封建制度是越來越集權的,皇帝緊緊抓著一切權力不願意放手,不斷削弱地方的權力,以防止形成地方割據力量。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偏遠地區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歐洲殖民國家在遠隔重洋的地方都是委派總督進行治理,給予他們充分的軍事和行政自由權利,並不奢望控制殖民地的一切。——但一個半獨立的海外殖民地,對於明朝來說是一個威脅,而非附庸。

鄭和下西洋,從沒有希望在海外獲得一塊殖民地。

還有臺灣,可以說就在大陸邊上,但明朝只是在澎湖列島設立了澎湖巡檢司,在偌大的臺灣島上沒有官府,沒有駐軍,勉強說澎湖巡檢司代管,直到明朝滅亡時,鄭成功才正式在臺灣建立統治。這也是臺獨份子念念不忘說大陸是外來政權的一個依據。

所以,明朝不鼓勵對外冒險,朝廷連近在咫尺的地方都懶得去控制,何況遠在天邊的西伯利亞?!

————————

說句題外話,其實現在中國人的還是沒有多少冒險精神。願意過“小確幸”日子的人、信奉平平淡淡就是真的人大有人在。作為個人來說還不是大問題,但是如果整個國家社會都陷入這個這種“軟綿綿的幸福”,那麼衰落幾乎是必然的。


象眼觀天下


因為韃靼和瓦剌從來沒有想過要北上去西伯利亞定居。自成吉思汗起,征服與擴張就成了蒙古部落的信仰。西伯利亞多針葉林和冰原,不利於遊牧民族的蒙古部落生存和繁衍。對於那個時代的明朝和蒙古族來說,極北之地廣無人煙,鳥雀不生,是懲罰犯人的流放之地。沒有人願意主動來這種地方。

而且韃靼和瓦剌經常內亂,但平復叛亂後就想著南下進攻明朝,誰會想著去北方佔據那牛羊無法生存的土地。人往高處走。不是明朝人沒有冒險精神。西方人遠洋航行,開展殖民地的本質是什麼?尋找黃金,掠奪資本,獲取財富。對於明朝人來說,士農工商,想要獲取社會地位和財富的手段是做官。為了做官甚至敢冒著殺頭的危險賄賂考官,這不是冒險精神嗎?

而蒙古人對西伯利亞沒有想法,朱棣五徵北元證明了打敗草原人容易,想根除禍患根本做不到。所以明朝多采用分部拉攏的手段。無主之地的西伯利亞,難道俄羅斯人連野獸都打不過?

用SWOT決策來分析,高風險高機遇叫冒險,高風險低機遇叫危險。不要說中國人自宋朝後就沒有冒險精神,盲目崇尚西方,這就是崇洋媚外。那些遠走他鄉,四處淘金的西方冒險者都是什麼人?在國內無法生存的,欠下大量債務無法償還的,犯下重罪無法饒恕只能逃亡海外的,只有少部分商人才是因為國內市場飽和,只能尋求了海外市場的。但這卻成為有些人眼中極為高尚的冒險精神。無法苟同這些人的想法。放著好好的錦衣玉食,天倫之樂不享受,偏偏跑到無人之地送死嗎?對於動亂份子,明朝大多采取關押,流放的手段。路引限制很高,根本不會給這些歹人為非作歹的機會的。人往高處走,這是人之常情。


明心清流


很簡單,因為這些西伯利亞的部落並不能生產武器,只能從周圍購買。而且俄羅斯入侵的時代他們的武器與俄羅斯比相比差遠了。而且俄羅斯俄羅斯軟硬兼施,對於反抗者毫不手軟,斬盡殺絕,而且籠絡高層,培植內奸。推行俄語化。最重要的是就是殖民。讓俄國人和哈薩克人住在他們的旁邊便於監視同化和鎮壓。以往漢朝以及明朝,只是將他們主力軍隊消滅並不對他們這些部落民族實行種族滅絕。再加上那些地方屬於苦寒貧瘠的地方,漢族人也不適應那些地方,也不喜歡那些地方。所以沒有殖民過去。只要漢人一離開,過不了多少年,他們就會死灰復燃。野蠻人只能被更野蠻,更殘暴的人統治。中國的王道不會這樣做也做不到。如果中國人不是一個和平的民族。那白種和黑種早在幾千年前就被滅絕了。世界遠古文明基本都是黃種人。白種黑種都居住在酷寒和酷熱之地或者條件不太好的地方。應該就是被驅逐過去的。這些黃種人把他們當成野獸,野人。綜上所述,主要是這些地方在古代屬於苦寒貧瘠的地方。另外一個就是沒有殖民。


大河苗木


當一個農民有了足夠的良田之後,他還需要去鹽鹼地開荒嗎?!

這個問題是偽的。不是打不過,是壓根就沒想過要去打!這個和清朝在佔據完全主動的情況下依然割讓貝加爾地區給沙俄是一個道理。

農耕民族在生產能夠自給的情況下,玩全沒必要去冒險——打贏打輸都不划算!

而沙俄就完全不一樣,土地是多,但幾乎沒有良田,他必須冒險擴張。

而歐洲他打不動,於是乎才轉身西伯利亞。沙俄攫取西伯利亞也不是看中西伯利亞本身,而是希望以西伯利亞為跳板南下滿蒙——最終他也就是這麼做的。

對比漢匈之爭、宋元之爭,農耕民族都是守的一方,這才有了漢朝早期和整個宋朝的綏靖媾和之策。哪怕漢朝中期主動攻打匈奴,還是以攻代守。

至於唐朝死守河西走廊,不是河西走廊和都護府本身對唐朝有多大價值,其價值在於貿易通道和防守前線。

總之,這不是戰鬥力的問題,這是戰略計算之後的決策。要發動一場戰爭,第一需要較大勝算,第二需要較大收益。缺失了任何一環,哪怕戰爭狂人也不會發動這場戰爭!

說到底,西伯利亞對於明朝,無論勝負都是賠本的戰爭!


止0X


因為文化不同,管理不同!明朝自明宣宗開始便沾沾自喜,傲視一切!自以為天下正統,看不起周圍的各國!十分鄙視,以夷國稱之,似乎任何不認識孔孟的地方都是不可教化之地!到後來連夷國產品都概不接受(很變態),比如,明宣宗第七次下西洋,拒絕進口各國產品,自以為天朝大國,物產豐饒,無需藩屬進貢。這是有多麼的膚淺!這種觀念使得明朝君臣同樣看不起西伯利亞地區!甚至不齒於接受這片化外之地!君臣無心則將士無心!

沙皇俄國則就不同了,當時的俄羅斯沙皇有一支特殊的武裝部落,哥薩克人!沙皇給哥薩克的許諾就是,只要哥薩克人能夠佔領一個地方,那麼這個地方就封賞給他們作為他們的領地!這種充滿侵略,滿是開拓精神的文化讓哥薩克人從莫斯科出發,一直打到了白令海,而被他們征服的民族也加入了俄羅斯,並被俄羅斯文化所洗禮,也被俄羅斯的開拓精神所吸引,因為開拓會讓他們生活變得更好!


優己


個人認為兩方面因素使然:

1、國家統治集團層面的制約因素:唐以後經過五代十六國,宋代統治者開始趨利避害,放棄尚武精神,更拒絕具備開創精神的刁民存在(岳飛即是例子),國土面積再大隻要有可能失去統治,執政者皆會對這些刁民採取壓制或扼殺措施。鄭和之所以沒有在海外開闢殖民地,就是因為其瞭解政治環境。

2、個人層面的思想制約因素:由於國家層面的壓制,加之中原和江南土地的富饒,中國的百姓80%養成了“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意識,只要能夠吃飽就不會拋家而執業。這可從很多宋代以後流傳至今的坊間言語中可知:“父母在不遠行”、“小富即安”諸如此類。正是反應了中國社會層面的制約。

綜上所述:相對於“北大荒”更寒冷、荒蕪的西伯利亞地區,明朝乃至清朝不論是統治集團還是個人,均不會將其成為佔據的對象。這也是為何,中國會喪失控制南洋的絕佳歷史機遇的原因。


鬼行僧


沙俄越過烏拉爾山脈向東擴張,是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合併之後,沙俄驅趕原居住在烏克蘭的哥薩克人。哥薩克人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南下高加索地區,一路哥薩克人越過烏拉爾山脈。越過烏拉爾山脈後,哥薩克騎兵就攻城拔寨,對西伯利亞原住民,能征服的就征服,能驅趕的就驅趕,不服氣的就屠殺殆盡!哥薩克人把打下的土地和奴隸,再賣給沙俄貴族。逐步的沙俄就把哥薩克人當僱傭軍,鼓勵哥薩克人向遠東、中亞擴張,作為承認哥薩克人生存權的條件。哥薩克人在沙俄的支持下,瘋狂的向遠東擴張,直到滿清邊境!


一滴入海4322056


政治是經濟的體現,軍事又是政治的體現。

安史之亂前,中西方貿易多是通過西域,漢唐時代為了掌控貿易,維持西域的控制,可以說是耗盡國力。安史之亂後,中國逐漸失去對西域的控制,被迫向南,向海上發展,隨著指南針技術的應用,中國貿易路線的重心已經從陸地轉到了海上,所以宋明時期,對西域,中亞進取心都不強,根本沒有漢唐那種決心。明朝打不下韃靼,不是實力問題,是經濟問題,對明朝來說打韃靼根本無利可圖,明朝自然不會去做虧本買賣。

廣大西伯利亞幾乎都是無人區,沒有利益,俄羅斯人也不會去,俄羅斯進入西伯利亞也是為了經濟原因,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水獺帽子,順著這些水獺,俄羅斯人一直追到了美國加州,俄羅斯後來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阿拉斯加的水獺絕種了,如果滿清不把遠東割讓給了俄羅斯,俄羅斯對西伯利亞也控制不住的,因為俄羅斯在東方沒有辦法建港口。


南巡北狩


為什麼現在俄羅斯即使分裂成那麼多國家還傻大傻大的?就是因為沙皇是典型的大地主、大土豪的代表人物,不管什麼樣的土地、什麼氣候的地方,都照單全收,大不了把罪犯扔到那裡服役,是死是活全憑運氣了。後來罪犯們得到葉卡婕琳娜女皇的鼓勵,讓他們繼續開疆擴土,許諾他們這鳥不拉屎的擴張之地就是他們的領地,於是這幫野心家們越過了西伯利亞。明代統治者根本不會覬覦這些緲無人煙、無法耕種的荒漠地帶,什麼瓦喇、什麼韃靼?殘元也不會有啥盛世了,只要不犯邊疆,愛幹嘛幹嘛,自己娛樂去吧!可是靠近大明的瓦喇很不老實,竟然把大明英宗祈鎮兄擄了去,不過明軍也無奈,畢竟步兵趕不上騎兵,沒轍!要是我在,怎麼也無償贈給大明皇帝十幾輛悍馬吧?可是那邊俄國流氓無賴們急著擴充地盤等著沙皇封他們侯爵呢?一個主動性,一個被動性,一目瞭然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