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縱觀中國零售行業的未來,電商仍將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因其牢牢把握著信息流。傳統線下零售,應主動與線上企業商討深度合作。隨線上平臺逐漸佈局線下,剩餘傳統零售在談判中的議價能力將越來越弱。

2016年10月,雲棲大會上,馬雲率先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數據驅動,構建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的泛零售業態;2017年7月,京東以“第四次零售革命”作應,強調成本、效率、體驗之於零售的重要意義。於是,盒馬鮮生、繽果盒子、猩便利等相繼而生,並以“創新業態”之名為市場追捧。然而,無論是百貨、商超、電商,零售之核——之於用戶的多快好省、之於企業的雙流整合(信息流、物流),自始無移。

我們試圖提煉零售行業要素,揭示行業發展邏輯,希望為相關領域的從業者提供參考。

零售是什麼?

零售主要包含兩方主體:

(1)廠商(生產產品)

(2)消費者(購買)

商品貿易發展初期,廠商往往與消費者直接買賣;而伴隨整體社會的發展,直接買賣愈發難以實現,於是,誕生了零售商。由此,衍生出零售的四個關鍵環節,即信息流、物流、體驗及支付

。無論線上線下,都在解決這四大問題,不同零售商因稟賦差異,在商業模式的選擇上各有側重,但核心都在追求以最高效率將產品從廠商售予消費者。

網絡購物出現以前,零售行業未考慮過支付問題,因為現金、信用卡已足夠普及並且便捷,即線下支付的基礎設施已經十分完善。而支付,之於線上零售發展之初,為何尤其重要,主要在於買賣過程中錢、物異步,產生了信用問題。阿里巴巴對線上支付(乃至線上零售全局)的貢獻,正在於解決了這種信用問題。同時,基於支付業務,線上零售積累了開拓金融業務的核心能力。

時至今日,對於絕大部分零售商而言,支付已不再是“問題”。因為基礎設施(線上/下)已鋪設完成,零售商只需接入幾個支付網絡即可(類似外包)。所以對於支付要素,我們不作過多討論。

展開其他三要素之前,我們先簡述兩大背景。

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中美零售格局存在階段性差異,但終局相似

從2017年數據來看,中美零售格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1)零售行業整體較為分散,而中國行業集中度遠低於美國,仍處於發展階段。中國CR10 18.90%,CR3 14.50%;而美國分別為36.90%,21.30%;

(2)中國零售行業由電商主導,而美國仍由線下零售主導。以上差異均由兩國電商起步的不同土壤所致。

互聯網普及之前,以百貨公司、商超為代表的現代零售,在中國剛剛起步不久,業態分佈極為不均,且服務落後。而彼時的美國,現代零售已發展百年有餘,業態分佈均衡且配套設施完善。美國家庭平均開車10分鐘即可抵達沃爾瑪,貨品豐富,價格合理,停車方便,購物全流程足夠友好。正是迥異的起步背景,為中國電商發展帶來了機遇。

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圖1:2017年中、美零售市場佔有率前10公司(%)

而作為成熟的零售市場標杆,美國目前的行業集中程度可以為中國零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即,巨頭市佔份額將落在35%-40%區間。另一方面,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將基於穩固的信息流優勢,長期衝擊沃爾瑪的冠首之位。2017年,亞馬遜完成對美國高端商超全食(Whole Foods)的收購。此前,全食已面臨營收增速放緩之困(見圖2)。此次收購,與阿里、京東佈局線下業態邏輯相似(見後文詳述)。

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圖2:2012年至2017年全食(Whole Foods)營收狀況

技術進步與消費升級之勢不可逆

技術進步(以互聯網為代表)與整體社會的變遷階段是任何行業賴以發展的基礎。其中,消費升級,之於零售行業,尤其重要。以阿里為例(見圖4),天貓近4年GMV增速均高於淘寶。縱觀電商發展,從淘寶,至京東,續以天貓,循序漸進。

零售的發展需要適應消費者消費能力見長、品牌意識增強等趨勢變化。如淘寶起初即定位於天貓,則很難積累足夠量級的用戶以支撐業務運轉;再如網易,及時捕捉到消費升級趨勢,同時依託其豐富的移動端產品提供信息流,從而實現在電商業務(考拉海淘+網易嚴選)的突出重圍。

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圖3: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淘寶、

天貓GMV(十億人民幣)

信息流

無論集市,供銷社,還是現代商超百貨,其實質均是一種信息入口。作為消費者,去哪裡找產品,是搜索的過程。哪些產品合適,則是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樣,賣家尋找匹配的消費者會經歷類似流程。這期間需要大量的溝通,甚至複雜的機制設計,才能最終達成交易。如果零售商能很好地解決搜索或信息不對稱問題,就有可能成長為價值巨大的信息入口。傳統零售商重視選址、品類以期達到較大的銷量規模,正是相似邏輯的驗證。

互聯網恰好長於解決以上的信息問題。無論在淘寶還是京東,消費者都能快速搜索到任何產品及信息。而通過對其全維度行為數據的處理,產品推薦也已愈發準確(幾乎替代主動搜索)。再者,消費者在電商平臺留下大量反饋信息(比如評價),進一步解決了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用戶更全面地瞭解產品。

於是,電商企業成長為最龐大的流量入口,使得線下零售難以與之抗衡。百貨及商超龍頭,雖然近幾年仍在新增門店,但業績增速普遍下滑,坪效走低,部分甚至出現銷售增速負增長。

實際上,傳統百貨及商超都曾自主試水電商,但均以失敗告終。主要是因為標品的流量已基本匯聚於阿里、京東,品類相似的傳統業態機會不大。

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圖4:王府井百貨、銀泰商貿集團、

金鷹商貿集團面積、坪效及收入情況

說明:

①第一行從左至右圖表分別反映的是王府井百貨、銀泰商貿集團、金鷹商貿集團面積與坪效情況,第二行從左至右圖表分別反映的是王府井百貨、銀泰商貿集團、金鷹商貿集團面積增速與收入增速情況。儘管各大百貨零售企業持續擴大經營面積,但收入增速遠低於營業面積增速,坪效普遍走低。其中,銀泰商貿集團已於2017年1月被阿里巴巴私有化(74%)

②坪效=銷售額/經營面積

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圖5:2012年至2018年上半年高鑫零售門店

規模、銷售收入、同店銷售增速情況

物流

物流包括採購、長途運輸、倉儲及本地配送,門店其實可作為倉儲末端來分析。傳統零售對高效的物流體系建設已頗具心得,因其決定著門店週轉,進而直接影響收入。所以,傳統業態龍頭無一不是物流高手。比如美國的沃爾瑪倉儲經驗,即為各大頂尖商學院作為案例研究、教授多年。

而回溯我國電商發展初期,除京東之外,其餘企業並未足夠重視物流。比如阿里,專注於信息流,通過順豐及“三通一達”實現商品交付。彼時中國仍處於“淘寶階段”,對假貨尚不敏感,且顧其他。但隨著社會發展,消費者對產品質量、配送速度、損耗水平等問題愈發重視,物流的重要性隨之凸顯。

以京東模式與阿里模式為例,闡述二者的效率差異。京東相當於傳統零售將櫃檯完全線上化,即,京東掌握全部物流及信息流。用戶在王府井下單,商品已倉儲於南四環,因此當天送達得以實現。阿里掌握所有消費者信息,而物流網絡則通過菜鳥平臺整合。各快遞公司接入菜鳥以獲訂單,再經由各自的物流設施(運輸車隊、倉儲及當地配送)完成交付。

但由於各快遞公司相互獨立,且存在競爭關係,必然造成部分物流與信息流的割裂,致使倉儲節點在提前備貨、降低運輸空置率等提效行為上,難以充分;且此割裂很難在短期內彌合,其結果自然是效率難以媲美京東。

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圖6:京東、阿里物流體系對比

所以,阿里率先重推“新零售”策略,正是意識到日益嚴峻的物流缺陷,意欲系統性解決以配送速度為關鍵指標的效率問題。通過收購高鑫零售等線下業態,大潤發、歐尚的門店即可成為倉儲節點,從而實現物流與信息流集中互通,提高用戶的購物體驗。2017年亞馬遜收購全食(Whole Foods)正是基於相似邏輯。

從“配送速度”角度考量,便利店無疑是效率最高的一種零售業態:它們離消費者足夠近,且通常都備足了附近用戶的常購商品,使其能夠非常便捷地完成全部購物流程(注意,此時的“配送”是由5分鐘步行取代的)。換言之,便利店已通過其物流體系將商品運抵消費者樓下(類似零售領域的毛細血管)。

而對標該業態發展最為成熟的日本,我國的單店覆蓋人數遠遠高之,且集中度仍然較低。這就不難理解,在傳統線下零售普遍低迷的環境下,便利店渠道銷售額的複合增速5年均值仍保持在近9%的水平。未來中國的便利店市場機會可期。

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圖7:快消品各渠道銷售額複合增長率


體驗

體驗實際也是一種信息,只是易於標準化的內容常被歸類為信息,而非標準化的內容則歸為體驗。比如買車的過程,體驗即是關鍵一環。連汽車的關門聲響都會在購物決策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這意味著,汽車品類一定需要在線下完成交易。同樣,住房也是類似。

所以,互聯網很難徹底解決非標產品的體驗問題;換言之,對於線下零售,非標、高價值產品是選品的核心。

零售四要素中,誰最重要?

信息流最重要。因為信息流意味著消費者,而消費者是零售行業的核心。其他要素次之。

首先,如前所述,支付可以外包。比如京東支付市場份額很小,卻不影響京東的零售增長。當然,作為零售市場的頭部參與者,缺少支付,會大大影響其在金融方向的發展。

物流同樣可以外包,阿里在成長初期依靠順豐及“三通一達”仍實現了高速增長。但同時,需要足夠重視物流與信息流的協同整合,以提高整體物流效率(配送速度)。

體驗則需按產品特徵分而視之。標準化產品,體驗角色相對弱(將會由線上平臺佔據絕大份額);非標產品,則體驗尤其重要。而標品的零售格局已基本確定,非標品將是行業新進入者的機會。

所以,縱觀中國零售行業的未來,電商仍將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因其牢牢把握著信息流。

互聯網巨頭在新零售行業的佈局

據此框架,我們重新審視幾大互聯網巨頭在零售領域的稟賦,及其在“新零售”戰局中的策略選擇:

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首先,不存在四要素通吃的市場主體,大家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阿里,信息流與支付最強,物流和體驗的短板可以通過收購線下業態解決。而由於阿里集團的零售屬性及強要素優勢(信息流),使其傾向於採用強控性、高比例持股策略整合線下零售,比如投資高鑫零售(36.2%),意欲將其整體互聯網化。

京東,信息流具備一定優勢,且作為重要股東的騰訊亦可為其賦能;自營物流的優勢日漸凸顯。其實京東可以效仿阿里,通過強控收購線下企業來進一步解決在體驗及物流上的問題,但鑑於其目前資金有限,於是只能選擇與騰訊作為合作伙伴共同投資。而京東面對支付要素,在目前的技術發展階段,只有外包這一項選擇,自建支付已基本失去機會。

騰訊,擁有極強的信息流優勢,且支付能力可並肩阿里;但騰訊並未從戰略層面決議做零售,一方面押注京東實現零售佈局(包括與京東聯合投資),一方面通過大量財務投資入股零售潛力股,以期規避阿里進駐,進而達到防禦目的。

百度,儘管只具備信息流優勢,卻為四要素之首,其在零售領域仍有機會。

而傳統線下零售,四要素中唯獨缺少信息流,卻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應主動與線上企業商討深度合作。隨線上平臺逐漸佈局線下,剩餘傳統零售在談判中的議價能力將越來越弱。

創業企業如何生存?

對於頭部企業而言,信息流、物流、支付均擁有絕對優勢,體驗相對短板。即平臺式競爭的時代已經結束,除非出現底層的技術創新,如人工智能。而在此之前,著力體驗要素,是創業企業最大的機會。

如何將體驗做到極致?“做重”是關鍵。主要包括兩方面:

(1)、非標品作為選品重點,色香味聲全維度打造消費體驗;

(2)、UGC(包括瀏覽、點贊等行為軌跡,也包括評論、社群)激勵很關鍵,社群越小眾,粘性越強。

從未上市零售企業前十名錄可見,非標品主營佔據半壁江山,且用戶的社群氛圍濃厚(UGC)。

觀察:4個關鍵點,快速掌握新零售的商機

最後,無論傳統零售還是“新零售”,高效地將產品銷售至用戶,永遠是零售行業追求的終極目標。重續以下要點,以作結:

(1)電商平臺的崛起對傳統大零售產生了巨大沖擊,並且衝擊仍在持續,

電商終將一統天下

(2)電商之間的競爭,使得各大平臺必需提高物流效率及體驗,所以線下佈局是必選項

(3)線下大零售需要儘快對接線上信息入口,否則生存堪憂;而交易主動權實則仍在線上平臺端,線下大零售應積極尋找合作機會,否則議價能力可能完全喪失;

(4)體驗是線下零售及創業公司最重要的相對優勢,所以越“重”越有持續發展的能力;離消費者最近的便利店,小超市也有獨特優勢;

(5)騰訊和百度是零售領域的不確定因素;騰訊對電商進一步賦能,將對阿里造成巨大挑戰;

(6)新零售的終點是消費者像上帝一樣被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