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衰弱是因為遷都大梁麼?大梁:這個鍋憑啥我背

眾所周知,晉分三家之後,魏國成了戰國中前期第一個強大起來的國家,魏文侯首先實行變法圖強,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北滅中山,西取秦西河。文侯時期,啟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魏武卒,屢戰屢勝,實際上成為了戰國中前期的霸主。

但是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而後世很多史學家,以及現在很多歷史發燒友,都認為魏國遷都大梁,是導致魏國開始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真的是這樣的麼?

魏國衰弱是因為遷都大梁麼?大梁:這個鍋憑啥我背

一、遷都目的

首先說說魏國為什麼要遷都,無非就是為了發展經濟,爭霸中原。而從最現實的角度看,處於安全考慮,遷都大梁也是必要的。

先從發展角度來看,魏國之前的都城在安邑,靠近西邊,安邑西北是遊牧民族,不適合其擴張。再向西屬於河西地區(原屬於秦國,秦魏河西之戰被魏國控制),如果要向西發展只能滅掉秦國,雖然此時魏強於秦但是要滅秦顯然不可能。而相比之下,大梁地區周圍的水利豐富,土地肥沃,適合發展農業,同時大梁地處中原,交通便利,可以為以後爭霸中原做準備。

魏國衰弱是因為遷都大梁麼?大梁:這個鍋憑啥我背

而此時的戰國各國都在遷都和變法中相繼崛起,比如趙國在(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韓國在(公元前375年)遷都新鄭,秦國在(公元前383年)遷都櫟陽並於(公元前350年)遷都咸陽,以當時魏國實力來看在戰國中屬於第一梯隊,對於這種大規模的遷都不可能無動聲色。筆者覺得魏遷都大梁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參與到爭霸中原。此時的戰國由於楚齊秦趙的崛起,對魏國在中原的霸業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對於魏惠王來說維持魏國霸權尤為重要,這很有可能是遷都大梁的重要原因。以此來看遷都大梁算不上是一個失敗的戰略,至少在當時來看也算最好的選擇。

魏國衰弱是因為遷都大梁麼?大梁:這個鍋憑啥我背

二、遷都大梁結果

通過遷都大梁,並實施了一系列改革,魏國進一步強大,對中原魯、衛、宋、韓以及淮泗小國的控制力也加強了,魏國的霸業得到了維持。從前354年至前350年,魏儘管在前353年遭遇桂陵小敗,但還是相繼打垮趙齊楚秦四大強國。前344年,魯、宋、衛、趙、秦以及淮泗等國(齊、楚、韓沒來)而已都派使者來逢澤參加魏惠王的稱王典禮,此時的魏惠王儼然已經有天下共主的樣子。

魏國衰弱是因為遷都大梁麼?大梁:這個鍋憑啥我背


美中不足的是一向挺乖的韓國由於申不害變法逐漸強大以後,自認為自己和齊楚一樣都是大國,不願再聽魏國擺佈,於是拒絕承認認魏惠王的稱王。前343年魏國開始進攻韓國,一年半後的前341年,齊軍在馬陵大敗魏軍,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次年,秦趙相繼進攻魏國,接連失敗導致魏國從此一蹶不振,淪為二流國家。

大梁位處河南平原,無險可守,但這絕不是缺陷,因為地理上的無險可守可以通過城牆建設來彌補。事實上,整個戰國時期,除了水攻外,大梁就沒有被人力攻陷過。魏國強盛時,大梁無疑是個加強控制力的好地方,可是一旦魏國衰落,大梁的劣勢便暴露了,那就是離齊楚趙三國很近,大梁直接面臨威脅,雖然一時不會被攻陷,但被包圍的次數卻不少,總讓人提心吊膽也不是個事兒。

魏國衰弱是因為遷都大梁麼?大梁:這個鍋憑啥我背

所以簡單的說,筆者認為遷都大梁在當時的戰略上並沒有錯誤。遷都大梁之後,魏國也保持了一段強盛的時期。我們不能由於魏惠王在遷都大梁後的戰爭中導致魏國霸業喪失就否定遷都決策的正確性。魏國的地緣政治決定了魏國只能在戰爭中維持霸業,一旦在戰場上失去了優勢,魏國的衰落就在所難免,與都城的所在地並沒有直接關係。魏國衰弱的鍋,真甩不到遷都大梁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