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懟李開復:買車從來都不是投資,而是一次務實的品質消費

回怼李开复:买车从来都不是投资,而是一次务实的品质消费

過去有一句老話講得好:人靠衣裝,馬靠鞍。女人靠好看的衣服撐場子,男人就靠一輛好車撐場子。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買車或許是買房之外對自己和家庭最重要的大宗消費。

然而李開復先生卻在講“買車是一生最壞的投資”。11月27日,在2018自動駕駛全球高峰論壇中李開復表示,擁有汽車是你這一生做的最壞的投資,因為汽車96%的時間是停滯的,是浪費資源的,是在降價的,是在折舊的,只有4%的時候給你提供了價值。

不過該說法隨即遭到了汽車之家創始人、車和家CEO李想的回懟:“按照這個理論,生殖器應該是最沒用的器官。”雖然李想隨即刪除該不雅說法。

其實,車從來不會本身增值,如果從產品本身增值角度是逐年大幅度衰減的,就跟現在我們日常在使用的電池一樣,即使限量版古董車那也沒有增值(對比購車時物價水平),更何況這種大工業流水化作業的產品。

而買一輛車是對有孩子的家庭負責任的一次選擇性消費,跟娶老婆一樣,雖然可以換,可以多個,但確實是有著剛需的。

當孩子、愛人在寒冷的冬夜路上或許傾盆大雨中因為許久打不到車瑟瑟發抖時,一輛車會是多麼重要,更別提共享汽車可能裝什麼嬰兒座椅。

買車是一種對個人投資。在工體你如果有一輛比較像樣的超跑,顏值不是太糟糕,高質量的小姐姐分分鐘不要一分錢便跟你走,這是一次對你個人自己投資,就跟你花錢整容、買高品質的化妝品、價格昂貴的珠寶服飾一樣,初次見面時撩騷神器。

但車子對現在沒有孩子的年輕人而言是一種浪費也是合理的,公共交通工具(公交、地鐵)的效率便捷,共享汽車平臺(滴滴),以及共享單車普及解決了最後一公里。

買一輛車如果把他看成投資,除非拿去跑滴滴,否則他的回報便是無價的,而油費、保養、維修等付出卻是有價的。

隨著互聯網社會成熟,人們的財富開始公開透明,汽車去身份化已經成為趨勢,汽車作為身份和財富象徵也只能初次見面的夜店或者鄉村有點作用。因為去掉水分,大家的選擇越來越偏於理性,根據自己需求和經濟實力喜好來決定是否買車和買什麼車,是一次提升生活品質的理性消費。

中國的80後、90後的年輕人卻是近幾年購車市場的絕對增長力,然而隨著一線城市限購,以及他們晚婚晚育的出現,其購車慾望在大幅下降。買不買車是消費者根據自身需求決定的,而不是什麼投資是否有價值,就像有女生因為喜歡、拿著好看、可以在朋友面前買了個包。

如果把買車作為財務投資,我想這肯定這個人肯定是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